中国学术文献网络出版总库

刊名: 教学与研究
        Teaching and Research
主办:  中国人民大学
周期:  月刊
出版地:北京市
语种:  中文;
开本:  大16开
ISSN: 0257-2826
CN:   11-1454/G4
邮发代号: 2-256

历史沿革:
现用刊名:教学与研究
创刊时间:1953

该刊被以下数据库收录:
CSSCI 中文社会科学引文索引(2012—2013)来源期刊(含扩展版)
核心期刊:
中文核心期刊(2011)
中文核心期刊(2008)
中文核心期刊(2004)
中文核心期刊(2000)
中文核心期刊(1996)
中文核心期刊(1992)



注重真体验 追求有效性

【作者】 周 磊

【机构】 (浙江衢州市实验学校教育集团悦溪校区)


【正文】

——小学数学体验性学习的几点策略

  摘 要:体验也是数学教学的过程性目标,突出了学生在经历的过程中去体验和感悟数学,丰富自己学习经历和经验的重要性。在课堂教学过程中,体验要重在引导体验知识产生过程,加强体验方式指导,体验后反思提升经验,尊重学生的个性体验等方式,解决体验低效问题。
  关键词:有效;体验;策略
  体验作为教学过程性目标,突出了学生在经历的过程中去体验和感悟数学,丰富自己学习经历和经验的重要性。然而,在现实的教学中花了不少时间去体验,却因为缺少体验过程、方式的指导、不善于利用不同的体验反馈交流和体验后的经验反思提升,造成体验教学的低效。针对上述问题笔者认为可以采取以下策略加以匡正。
  一、激发体验,注重主动性
  每个学生都有自己的生活经验和知识基础,每人有各自不同的思维方式,个体的自主建构是任何人都无法替代的。因此,要向学生提供充分从事数学活动的机会,帮助他们在自主探索和合作交流的过程中主动构建知识。
  案例1:《长方体的认识》(北师大版第十册)
  教师为每组准备了好几个长方体实物,剪刀,小棒若干,直尺。
  师:你能猜想一下长方体面和棱有什么特征吗?
  生1:每个面都是长方形,相对的面面积相等。
  生2:有些棱长度相等,有些棱长度不相等。
  师:你能利用手中的学具探索长方体面和棱的特征吗?
  生操作
  师:说说你是通过什么方法验证或得出了长方体面和棱的特征的?
  生汇报
  上述案例中,教师鼓励学生用多种方式探索长方体的特征,如把长方体剪开,然后用重叠等方法比较面的特点,接着又通过对折比较出棱的特点;选用几组小棒搭成并观察探索棱的特点;用直尺测量等方式研究棱的特点。学生在充分的体验活动中,深刻理解了长方体“有6个面,12条棱、8个顶点,长方体相对的面相等,每4条棱相等”的概念特点。在教学实践中如果只是让学生死记硬背很难让学生消化,应该尝试让学生参与一些活动,在探究体验中调动多种感官的作用,从而让学生主动构建新知。
  二、指导方法,注重实效性
  教师应从学生感兴趣的任务入手,吸引学生进行体验活动,在体验方法上从扶到放,引导学生进行正确体验。
  案例2:《分的认识》(北师大版第四册)
  (1)初步感受1分钟(播放1分钟动画片,做1分钟木头人游戏)
  师:你能说说对这两个1分钟有什么感受?
  生1:我觉得看动画片1分钟短,木头人1分钟长。
  生2:说明看动画片做喜欢的事感觉时间过得快。木头人一动不动感觉时间长。
  (2)估计1分钟的策略
  师:怎样才能估计正确估计1分钟有多长呢?
  生:1秒1秒数……
  师:请选择你喜欢的方法估计一下1分钟有多长?(背向课件上的钟表)
  生:1、2、3…约43秒(嘴巴数)
  师:什么原因早了?请谁来帮忙?
  生:一边做动作一边数就不会快了。
  师:接下来请小朋友再一边做自己喜欢的动作一边数再次估计一分钟有多长?
  生:1、2、3…约57秒(边数边做)    
  在学生看1分钟动画片和做木头人游戏两者相比学生有了亲身体验,初步感受到了1分钟。学生在背向钟表第一次直接口数时,大多学生越数越快,只有43秒左右就数到了60,针对第一次的体验估不准时教师没有着急让学生再数一次,而是问学生“为什么数得快,请谁来帮忙数不会数快?”从而引导学生在边数边做60下动作这个环节中再次体验感受,学生有的跺脚、有的点头……第二次数得比较接近1分钟了,用了约57秒。这样让学生选择合理的估计1分钟策略的体验方式指导,学生才能估准了1分钟有多长,这样的体验才算是真实有效的、不流于形式。
  三、内化经验,注重反思性
  学生通过活动体验获得的经验往往是具体的、感性的,而停留在感性层面的经验又往往是粗浅的,因此教师要让学生经历一个经验的内化过程。
  案例3:《1吨有多重》 (北师大版第五册)
  体验一:拎一拎 桶装水(每组按顺序每人去拎一拎)
  师:同学们都拎了20千克的水,能说说自己的感受吗?
  体验二:站一站 体重
  师:据调查三年级同学的平均体重约25千克,想一想几个同学体重约1吨?
  体验三:看一看 直观感受
  师:除了体重,生活中很多物品积少成多也能达到1吨。
  师:根据提示说一说:(    )是1吨?(一袋大米、一个西瓜、一袋水泥)
  对于检测中几包水泥、一张桌子都被同时估作“1吨”的错误,我怀疑学生体验之后对于“1吨”真的会有新认识吗?因为学生有错误先入为主的学习特点,如果不及时纠正以后更难改正,成为易错点。于是在学生结束体验活动之后,我通过追问引导学生回顾反思、比较分析,交流归纳出课前前测中错误的先知。上述教学中学生能够用刚才的“1吨”基本活动体验来类比分析出昨天预习问题中的一张桌子、几包水泥等不是1吨的理由,对10袋大米学生通过计算交流得出如果是10千克、25千克的小包装是没有1吨的,说明学生已经深刻树立了1吨的概念,在个体经验的交流与整合中实现了经验的内化,并能用来纠正原先错误的认知。
  四、鼓励求异,注重个体性
  经历相似的体验过程,但获得的体验结果是不同的,甚至是大相径庭的,这要求教师要尊重并利用学生的个性体验结果加以呈现分析,既要达到相应的教学目标,同时也培养了学生的求异思维。
  案例4:《梯形的面积》(北师大版第九册)
  师:我们回顾一下平行四边形和三角形面积公式的推导过程?
  生1:平行四边形通过剪拼转化成长方形,然后找出长方形的长相当于平行四边形的底,长方形的宽相当于平行四边形的高,得出平行四边形面积公式是底乘高。
  生2:三角形通过两个完全一样的三角形对拼法转化成平行四边形,也可以通过割补法转化成平行四边形,然后找出这两种图形底和高的联系,最后推导出公式。
  师:不管是哪种方法,共同点是什么?
  生:把新图形转化成已学过的图形,然后找出新旧图形的底、高之间的联系,最后推导出公式。
  师:(出示梯形),对于梯形的面积你能用同样的方法来解决吗?
  接着教师给予学生充分的时间让学生动手操作体验后,学生尝试得出很多种不同的解决方法。
  不同学生在剪一剪、拼一拼、找一找、说一说的这些体验活动过程中思维呈现活跃状态,体验转化这个数学思想方法的结果也精彩纷呈,如梯形通过第一种对拼法转化成平行四边形;第二种是分割法,有两种分割法,可以分割成一个平行四边形和一个三角形,也可以分割成两个三角形;第三种割补法把梯形转化成平行四边形或三角形。这样的体验做到在自主探索中个体充分体验,在合作交流的过程中学习了其他人的不同体验方法,真正理解和掌握数学知识,学得主动、扎实,更重要的是学生的思维在活动中发散,培养了学生的求异思维,课堂中学生的思维火花得到了碰撞。
  总之,在体验性教学中要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知识出发,重视联系生活在体验中学习数学。这就要求教师要尽可能组织学生亲身体验知识产生过程,主动构建新知,加强体验方式指导,引导学生真切体验,同时要善于利用不同的体验结果展示交流,针对学生的不同思维,引导体验后进行反思提升,促进经验内化,让数学体验真正有效。
  参考文献:
  [1]朱德江《数学活动经验积淀的过程与策略》(J)《教学月刊》2012年第6期第6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