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学术文献网络出版总库

刊名: 教学与研究
        Teaching and Research
主办:  中国人民大学
周期:  月刊
出版地:北京市
语种:  中文;
开本:  大16开
ISSN: 0257-2826
CN:   11-1454/G4
邮发代号: 2-256

历史沿革:
现用刊名:教学与研究
创刊时间:1953

该刊被以下数据库收录:
CSSCI 中文社会科学引文索引(2012—2013)来源期刊(含扩展版)
核心期刊:
中文核心期刊(2011)
中文核心期刊(2008)
中文核心期刊(2004)
中文核心期刊(2000)
中文核心期刊(1996)
中文核心期刊(1992)



如何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

【作者】 吴培培

【机构】 (安徽省合肥市宁溪小学)


【正文】摘 要:小学生擅长于形象思维,不擅长于抽象思维。数学是从解决实际问题过程中抽象出来的数字化运算与图像化分析法则,比较抽象,如果教学方法不当,就会变得非常枯燥和乏味,使学生产生逆反心理。数学知识的生活化应用是提高和激发学生兴趣的有效途径,展示思路、体验过程是提升思维能力与解题能力的最佳办法。小学生年龄小正处于可塑性强的阶段,从小学阶段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思维能力是最好的时机。小学数学课堂是创新实践的基地,数学教师要有意识的发现和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让创新思维的火花四处开放。
  关键词:小学数学;课堂教学;创新思维能力;培养;方法
  培养小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是发展学生数学思维的重要途径,是促进学生数学理解能力的重要手段,也是增强学生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的必由之路。但是解决问题不同于“解题”或“练习”,数学中的一些练习不能当做解决问题,一些反复操练的常规应用题也不能看做解决问题。“解题”或“练习”侧重点在于找到问题的正确答案,解决问题的侧重点在于寻求解决问题的方法。解决问题不是一个操练的过程,而是一个探索、研究和创新的过程,是学生进行数学思考的思路历程。课堂教学是培养创新人才的主渠道,教师有责任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使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到教学活动中,培养他们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让学生会寻找知识、处理知识、理解知识、掌握运用知识,达到一种自身的突破和超越。那么,如何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呢?
  一、创新情境,主动出击
  新课改已经实施了多年,但是大多数教师仍旧未能扭转思路,在传统教学的固有模式中转圈圈,他们不敢将课堂交给学生,授课方式依然是讲授式,而且往往是一堂课都是自己在讲,生怕一句没说到导致孩子们在考试中出现失误。这样的做派怎能激发学生的创新意识,这已经相当于在扼杀了。我想要想扭转这种局面,首先要从创新教学情境开始。例如,在学习“认识升与毫升”这一课的时候,通常的教学方式就是先引入概念,然后让学生记住升和毫升之间的换算单位,再然后就是大量的做题巩固。在教学这一部分内容时,我没有按常规思路出牌,而是和学生一起从家里拿来一些不同量程的量具,让学生们进行量取的操作,过程中让学生们自己总结规律,得出结论。四年级的孩子已经有了一定的数学基础,这项工作他们完全能够胜任。我只给学生们展示了学习这一课的大致步骤,认识不同量具的量程――量取――得出结论。学生们在自由操作和过程中,能够主动的把不同量程的量具搭配使用,单位换算很快就弄明白了,得出了正确的结论。同时,学生们对这种学习方式也表现出也极大的热情,思路相当的开阔。
  二、操作实验,培养创新
  心理学研究表明:在手脑并用时,大脑的创造性有关区域受到刺激而活跃起来,手使脑的功能得到发展,变得聪明,脑使手的技能得到训练,变得灵活,从某种意义上说“手是脑的老师”。因此,教师必须想方设法让学生操作实验,让学生在实验中发现规律,在动手操作中创新。例如在教学“平行四边形的面积时”,我设计了让学生在动手操作的个体学习活动中,让学生在掌握平行四边形面积的基础上,通过剪拼的方法把两个完全一样的三角形拼成一个平行四边形,从而发现三角形的面积计算公式。在操作交流中,激发学生寻求不同的剪拼方法也是非常重要的。如两个完全一样的直角三角形可以拼成一个长方形;再如两个完全一样的等腰直角三角形可以拼成一个正方形等。在整个教学活动中让学生讨论,教师针对性的进行启发,可以引发思维的共鸣,从而确立了学生的创新意识。
  小学生正处于对万事万物充满好奇的年纪,对问题的理解往往有自己独到的视角,在课堂教学中我们要注意学生求异的思维方式,不要对不同于教参书的观点和解题思路持排斥的态度,给学生们制造一个宽松的学习环境,让思维自由生长。有一次,在学习六年级“正方体和长方体”这部分内容时,我在课前巡视的过程中发现有一个小男生桌子上摆的不是书本文具,而是一大堆剪成各种形状的纸片、纸板,面对他乱哄哄的桌面我有点生气,努力让自己平静下来后,我问他这些东西有什么用,他说用来搭建各种各样的立体图形,还给我展示了一个长方体瞬间变成正方体的“奇迹”,孩子洋溢着一脸的自信和笑意。面对这个奇思妙想的孩子,想想刚才自己的误会,我竟有些不好意思了。结果,那天的课堂主角成了那个小男生,他拿着自己亲手制作的道具,给大家上了一堂生动的数学课。下课铃响后,全班同学持续的掌声给了他最大的鼓励,从此之后,他对数学的学习更加的一往情深。
  三、创新形式,放飞思想
  勿容置疑,不管是大人还是孩子,思维只有在宽松的环境里才能实现自由的驰骋,课堂不是束缚孩子的地方而是让孩子放飞思想的地方。教师要有这种认识,课堂上教师和学生是平等的,不存在教师负责讲,学生只负责听的问题,要允许学生发表不同的意见,也要允许学生有随时的发言权,因为创新的火花也许转瞬就逝。所以,在教学程序的设计上,我自创了这样一套课堂模式:课外预习,在这个大信息时代,学生的预习方法多种多样,上网搜索,和同学信息共享搭配课外学习小组,这都是学生们自己想出来的好主意。课堂交流,每节课的前15分钟是学生交流预习结果的时间,过程中可以和自己观点相同的同学组成临时小组,以便整理对整堂的认识和理解。中间的15分钟是各小组的陈述时间,每个小组推荐一个代表发言。教师总结,教师对学生的观点和认识进行总结,达成共识,这个过程大概用到5-10分钟。练习一律安排在课下,可以以任何方式完成――书面、网络研修等。在这样的课堂上真正突出了教师的指引者地位,把课堂还给了学生。更重要的是在这样的课堂上,学生的思维能力、语言表达能力、合作精神、对科学的探究精神都得到了很好的锻炼。
  四、挖掘素材,注重应用
  《数学课程标准》指出:人人学有价值的数学。数学是揭示客观事物数量关系与空间关系的学问,数学的价值在于应用并解决现实生活中的实际问题。现实生活中蕴含着许多数学问题、数学方法和数学思想。数学教学中应该充分挖掘这些素材,让数学问题有实际应用价值。只有当数学问题与学生的现实生活密切结合之时,数学才是活的,才是富有生命力的,才是有价值的,才能激发学生学习和解决问题的兴趣。例如:在教学“平均数应用题”时,我安排3名学生进行一次跳绳比赛,请全班同学当裁判:第一个学生跳了135次,第二个学生跳了183次,第三个学生跳了106次,试问三人跳绳的平均数是多少?其他同学能不能跳这么多的次数?“裁判们”的兴趣极大,他们积极参与其中,或思考、或动手、或讨论、或争辨,问题最终得以解决。通过这样发生在学生身边的有价值的问题,激发了学生的情感,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使他们的动机指向更明确,充分煅炼并提高了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只要我们善于挖掘,像这样有价值的问题举不胜举,例如:(1)家里用电每度0.53元,用煤气每千克4元,做饭实用电或煤气,哪个更合算?(2)假期全家人去旅游,租车与爸爸开车哪个更省钱?(3)家里使用手机或市内电话,哪个更省钱?请选择最佳方案。……虽然有的问题不具体,需要学生调查研究、设计方案、数学建模,但它们都是发生在学生身边的实际问题,都是很有价值的,能引起学生极大的兴趣。长此以往,就能充分培养学生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独立思考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为他们形成自主意识与创新意识奠定良好的基础。
  五、家校联合,巩固成果
  学生的创新性思维往往会让部分家长认为是不学无术的、不守规矩的表现,在特别看重考试成绩的今天,不围着课本和练习题转的学生会被看作是异类,所以在家中会有对学生创新表现的打压。在这一点上,教师要和家长做好沟通,对学生的异向思维要保持这样一个态度:把握方向,注意引导,参与其中但不过多的干预。要让家长明白,学生的创新思维是学生一生的学习基础,是学生各种文化素养养成的关键所在,也是一个人区别于他人的根本标志,要将这种能力竭力的培养并发扬光大。
  总之,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任何能力的培养都不是一朝一夕的功夫,它是一项长期而艰巨的任务。更何况,不同的孩子本身创新能力就不同,要想达到整齐划一的效果是根本不可能的,只有持久的三方――教师、学生、家长共同努力,才会有较好的成果。作为教师,我们要做到的就是用心去发现孩子们在课堂上透露出来的创新火花,加以引导和鼓励,让学生保持这种能力而不丧失,尽可能的为学生创造机会展示这方面的才能,让创新的源头不竭,创新的水流源源不断。
  参考文献:
  [1]朱媛媛;如何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J];考试周刊;2018年54期 
  [2]张艳;浅析小学数学教学中培养学生创新思维能力[J];中华少年;2018年10期 
  [3]武兴华;数学教学中小学生创新思维能力的培养[J];新课程学习(中);2014年02期 
  [4]陈树明;浅析小学数学教学中对学生创新思维能力的培养[J];新课程(小学);2018年05期 
  [5]吴玉叶;如何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J];好家长;2018年15期 
  [6]杨祎;浅谈数学教学中学生创新思维能力的培养[J];数学学习与研究;2011年02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