刊名: 教学与研究
Teaching and Research
主办: 中国人民大学
周期: 月刊
出版地:北京市
语种: 中文;
开本: 大16开
ISSN: 0257-2826
CN: 11-1454/G4
邮发代号: 2-256
历史沿革:
现用刊名:教学与研究
创刊时间:1953
该刊被以下数据库收录:
CSSCI 中文社会科学引文索引(2012—2013)来源期刊(含扩展版)
核心期刊:
中文核心期刊(2011)
中文核心期刊(2008)
中文核心期刊(2004)
中文核心期刊(2000)
中文核心期刊(1996)
中文核心期刊(1992)
中职语文基础模块教学中家国情怀的培养
【作者】 张 瑜
【机构】 (云南省昆明市晋宁区中等专业学校)
【正文】摘 要:“家国情怀”是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基本内涵之一。而中职语文教学承载着传播优秀传统文化的任务。家国情怀作为中华民族优秀的传统文化,是一种宝贵的精神财富。在中职语文教学在主要从爱国之心、家乡之思、报国之志、担当之勇及人文之情这五个维度来培养中职生家国情怀。
关键字:中职语文;家国;家国情怀
家国情怀作为中华民族优秀的传统文化,是一种宝贵的精神财富,是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基本内涵之一。而中职语文教学承载着传播优秀传统文化的任务。在中职语文教学在主要从爱国之心、家乡之思、报国之志、担当之勇这四个维度来培养中职生家国情怀。帮助学生认识到中华民族多元一体的历史发展趋势,形成对中华民族的认同感,具有民族自信心和自豪感;了解并认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认识中华文明的历史价值和现实意义;认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树立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和文化自信;了解世界发展的多样性,理解和尊重世界各国、各民族文化传统,形成广阔的国际视野;能够确立积极进取的人生态度,塑造健全的人格,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
一、爱国之心
家国情怀首先要倡导每个人都要有一颗爱国之心,爱国源于中华传统文化,是我国传统美德的重要内容之一。爱国主义在中华民族发展史上,曾发挥过重要的作用,而当今实现“中国梦”,也少不了这种精神力量的支撑,所以家国情怀首要的任务就是弘扬爱国主义精神。中职语文基础模块中《无衣》和《国殇》中可以突出家国情怀的培养。
《无衣》这是一首激昂慷慨、同仇敌忾的战歌,表现了秦国军民团结互助、共御外侮的高昂士气和乐观精神,其独具矫健而爽朗的风格正是秦人爱国主义精神的反映。全诗共三章,采用了重章叠唱的形式,叙说着将士们在大敌当前、兵临城下之际,他们以大局为重,与周王室保持一致,一听“王于兴师”,磨刀擦枪、舞戈挥戟,奔赴前线共同杀敌的英雄主义气概。
《九歌·国殇》取民间“九歌”之祭奠之意,以哀悼死难的爱国将士,追悼和礼赞为国捐躯的楚国将士的亡灵。乐歌分为两节,先是描写在一场短兵相接的战斗中,楚国将士奋死抗敌的壮烈场面,继而颂悼他们为国捐躯的高尚志节。其中屈原将一场殊死恶战,状写得栩栩如生,极富感染力。然后则以饱含情感的笔触,讴歌毫不畏惧为国赴死将士。
《我爱这土地》是现代诗人艾青于1938年写的一首现代诗。这首诗以“假如”领起,用“嘶哑”形容鸟儿的歌喉,接着续写出歌唱的内容,并由生前的歌唱,转写鸟儿死后魂归大地,最后转由鸟的形象代之以诗人的自身形象,直抒胸臆,托出了诗人那颗真挚、炽热的爱国之心。
《我爱你,中国》由瞿琮创作于1979年,是电影《海外赤子》的主题曲。歌词像一幅富有诗意的画卷,描绘了春苗、秋果、森林、南海、北国、山川、小河这些祖国山河的美丽,抒发了海外游子对祖国的深切挚爱之情以及为祖国献身的情怀。
二、家乡之思
家,是由父母、兄弟姐妹、夫妻、儿女组成的一个温馨空间。中国历史悠久的农耕文明,使“家”的观念在中国人的头脑中根深蒂固。家容易让人自然联想到温暖、包容、和睦扥高一些美好的词语,它对于每个中国人来说,都具有独一无二的重要意义。因此,中国人都很重视家,在中国汉语中有许多与家相关词语。例如齐家治国、成家立业、乡音未改、安土重迁等。
家是最小国,国是千万家,两者相辅相成。所以说,家国情怀不仅要倡导每个人都具有一颗爱国之心,弘扬爱国主义精神,而且也要倡导每个人都具有一颗爱家之心。如果一个人连家都不爱,又谈何去爱国,此人就更不可能具备家国情怀。因此家乡之思也是家国情怀的题中之义,一个重要的表现形式。
《故都的秋》是一篇写景散文,蕴含着作者眷恋故乡自然风景和对美执着追求的情怀。“秋天,这北国的秋天,若留得住的话,我愿把寿命的三分之二折去,换得一个三分之一的零头。”这是对家乡何等的眷恋和深爱。这样的文章有助于激发学生对自己家乡的情感,培养学生的爱乡之情。
三、报国之志
我们对家乡和国家的爱,属于爱国的体现,但家国情怀的内涵远不止此。我们不仅要爱家乡、爱祖国,还要为了国家富强而努力奋斗,从而树立报国之志。
报国是一种信念,如诸葛亮“鞠躬尽瘁,死而后已”,“中国铁路之父”詹天佑,周总理“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两弹元勋”邓稼先留学美国,学成后毅然回国。从古至今,这样的例子举不胜举,无数的志士仁人把自己的抱负和为国家效力结合起来。因此,我们在某种程度上来说,中华民族的历史也是无数志士仁人的报国史。家国情怀中的包裹之志凝聚了无数志士仁人诚挚的情感,成为了他们的抱负和追求,从而使中华民族历久弥新,延续不断。
《沁园春 长沙》上阕中一位青年革命家满怀对国家时局的忧思和革命的激情,独自站在湘江边的橘子洲头,望着奔流不息的江水,绚丽多彩、生机勃勃的壮丽秋景,联想到社会的黑暗和时局的动乱,心怀忧国之思;怅望广阔的宇宙,感慨谁来主宰国家的前途命运。下阕中追忆往事,巧妙回答上阕的发问:主宰国家前途命运的当然是我们这些风华正茂的同学。这首词抒发的是以天下为己任的豪情壮志,洋溢着蓬勃的青春活力和昂扬的豪迈之气,这对培养我们学生的忧国之思、担当精神,树立报国之志有着积极的作用。
四、担当之勇
报国之志是一种信念,而担当志勇是一种责任。这种责任主要表现在,做任何事情要敢于担当,正所谓敢作敢当,国民这种意识的高低,不仅直接关系到个人的成长和发展方向,而且在一定程度上影响到国家和民主的发展前途。是故,家国情怀更需要这份担当之勇。
从诸葛亮“鞠躬尽瘁,死而后已”到陆游的“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无忘告乃翁”,从王昌龄的“黄沙百战穿金甲,不破楼兰终不还”到顾炎武的“天下兴亡,匹夫有责”,期中的担当之勇体现的淋漓尽致。然而,在当今市场经济迅速发展的时代,出现了许多我们极其不愿看到的现象,如不少人迷失自我,甚至丢弃了自己的担当,其家庭和社会责任意识受到巨大中级而至于瓦解。而今天我们所提倡的家国情怀,其中一部分及时对家庭、社会、国家要有责任和担当意识。
《国家的儿子》按照时间的顺序真实地再现了航空工业英模罗阳人生中最后的八天七夜。为了追赶世界先进水平,为了歼-15舰载机首次在航母上成功起降,他恪尽职守,默默奉献,殚精竭虑,直至生命最后一刻。“国之重器,以命铸之。”文中重点表现了罗阳以振兴航空事业为己任的担当意识和强烈的报国情怀,这是他甘于奉献、并为之献出生命的力量之源。
《与妻书》是清朝末年革命烈士林觉民写给妻子陈意映的一封绝笔信。革命的紧要关头生与死,妻与儿,国家、民族和人民,无不牵动着他的心魄,但是作为一名矢志救国的革命者在倾诉夫妻之间至爱的同时,畅叙了儿女情必须服从革命事业的真理,表达了牺牲个人幸福为天下人谋永福的崇高情怀,是一种义无反顾的担当精神和革命情怀。堪为志士增色,为弱者壮胆。
我们中职生恰恰需要的就是这样担当精神的培养,我们的学生常常责任感不强。这种责任感要体现在学生的生活、学习、理想、人生观、世界观之中。
千百年来,家国情怀已融入炎黄子孙的血液中,化为中华文化的基因。它是心悬天下的扩大胸怀,是济苍生、安黎民的宏大之志;是跃马扬鞭,气吞万里如虎的豪迈之情;也是魂系家园的深情厚谊;是热爱山水、难忘故土的拳拳之心;是向往美好、守护热土的殷殷之梦。它在我们的诗词里,在我们的革命篇章中。情系家园,就是坚守家园之思,在清幽的风景、淳朴的民风中,追求理想生活,构建和谐社会;心怀家国,就是恪尽兴国之责,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熏陶中,怀揣忧国忧民之心,树立保家卫国之志。中职语文的的教学一定要善用教学内容将家国心怀刻进学生心里,引导学生为自己的家而努力,与自己的国共进。
参考文献:
[1]倪文锦 于黔勋 《语文》(基础模块)上册、下册
[2]倪文锦 于黔勋 《语文教学参考书》(基础模块)上册、下册
关键字:中职语文;家国;家国情怀
家国情怀作为中华民族优秀的传统文化,是一种宝贵的精神财富,是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基本内涵之一。而中职语文教学承载着传播优秀传统文化的任务。在中职语文教学在主要从爱国之心、家乡之思、报国之志、担当之勇这四个维度来培养中职生家国情怀。帮助学生认识到中华民族多元一体的历史发展趋势,形成对中华民族的认同感,具有民族自信心和自豪感;了解并认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认识中华文明的历史价值和现实意义;认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树立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和文化自信;了解世界发展的多样性,理解和尊重世界各国、各民族文化传统,形成广阔的国际视野;能够确立积极进取的人生态度,塑造健全的人格,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
一、爱国之心
家国情怀首先要倡导每个人都要有一颗爱国之心,爱国源于中华传统文化,是我国传统美德的重要内容之一。爱国主义在中华民族发展史上,曾发挥过重要的作用,而当今实现“中国梦”,也少不了这种精神力量的支撑,所以家国情怀首要的任务就是弘扬爱国主义精神。中职语文基础模块中《无衣》和《国殇》中可以突出家国情怀的培养。
《无衣》这是一首激昂慷慨、同仇敌忾的战歌,表现了秦国军民团结互助、共御外侮的高昂士气和乐观精神,其独具矫健而爽朗的风格正是秦人爱国主义精神的反映。全诗共三章,采用了重章叠唱的形式,叙说着将士们在大敌当前、兵临城下之际,他们以大局为重,与周王室保持一致,一听“王于兴师”,磨刀擦枪、舞戈挥戟,奔赴前线共同杀敌的英雄主义气概。
《九歌·国殇》取民间“九歌”之祭奠之意,以哀悼死难的爱国将士,追悼和礼赞为国捐躯的楚国将士的亡灵。乐歌分为两节,先是描写在一场短兵相接的战斗中,楚国将士奋死抗敌的壮烈场面,继而颂悼他们为国捐躯的高尚志节。其中屈原将一场殊死恶战,状写得栩栩如生,极富感染力。然后则以饱含情感的笔触,讴歌毫不畏惧为国赴死将士。
《我爱这土地》是现代诗人艾青于1938年写的一首现代诗。这首诗以“假如”领起,用“嘶哑”形容鸟儿的歌喉,接着续写出歌唱的内容,并由生前的歌唱,转写鸟儿死后魂归大地,最后转由鸟的形象代之以诗人的自身形象,直抒胸臆,托出了诗人那颗真挚、炽热的爱国之心。
《我爱你,中国》由瞿琮创作于1979年,是电影《海外赤子》的主题曲。歌词像一幅富有诗意的画卷,描绘了春苗、秋果、森林、南海、北国、山川、小河这些祖国山河的美丽,抒发了海外游子对祖国的深切挚爱之情以及为祖国献身的情怀。
二、家乡之思
家,是由父母、兄弟姐妹、夫妻、儿女组成的一个温馨空间。中国历史悠久的农耕文明,使“家”的观念在中国人的头脑中根深蒂固。家容易让人自然联想到温暖、包容、和睦扥高一些美好的词语,它对于每个中国人来说,都具有独一无二的重要意义。因此,中国人都很重视家,在中国汉语中有许多与家相关词语。例如齐家治国、成家立业、乡音未改、安土重迁等。
家是最小国,国是千万家,两者相辅相成。所以说,家国情怀不仅要倡导每个人都具有一颗爱国之心,弘扬爱国主义精神,而且也要倡导每个人都具有一颗爱家之心。如果一个人连家都不爱,又谈何去爱国,此人就更不可能具备家国情怀。因此家乡之思也是家国情怀的题中之义,一个重要的表现形式。
《故都的秋》是一篇写景散文,蕴含着作者眷恋故乡自然风景和对美执着追求的情怀。“秋天,这北国的秋天,若留得住的话,我愿把寿命的三分之二折去,换得一个三分之一的零头。”这是对家乡何等的眷恋和深爱。这样的文章有助于激发学生对自己家乡的情感,培养学生的爱乡之情。
三、报国之志
我们对家乡和国家的爱,属于爱国的体现,但家国情怀的内涵远不止此。我们不仅要爱家乡、爱祖国,还要为了国家富强而努力奋斗,从而树立报国之志。
报国是一种信念,如诸葛亮“鞠躬尽瘁,死而后已”,“中国铁路之父”詹天佑,周总理“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两弹元勋”邓稼先留学美国,学成后毅然回国。从古至今,这样的例子举不胜举,无数的志士仁人把自己的抱负和为国家效力结合起来。因此,我们在某种程度上来说,中华民族的历史也是无数志士仁人的报国史。家国情怀中的包裹之志凝聚了无数志士仁人诚挚的情感,成为了他们的抱负和追求,从而使中华民族历久弥新,延续不断。
《沁园春 长沙》上阕中一位青年革命家满怀对国家时局的忧思和革命的激情,独自站在湘江边的橘子洲头,望着奔流不息的江水,绚丽多彩、生机勃勃的壮丽秋景,联想到社会的黑暗和时局的动乱,心怀忧国之思;怅望广阔的宇宙,感慨谁来主宰国家的前途命运。下阕中追忆往事,巧妙回答上阕的发问:主宰国家前途命运的当然是我们这些风华正茂的同学。这首词抒发的是以天下为己任的豪情壮志,洋溢着蓬勃的青春活力和昂扬的豪迈之气,这对培养我们学生的忧国之思、担当精神,树立报国之志有着积极的作用。
四、担当之勇
报国之志是一种信念,而担当志勇是一种责任。这种责任主要表现在,做任何事情要敢于担当,正所谓敢作敢当,国民这种意识的高低,不仅直接关系到个人的成长和发展方向,而且在一定程度上影响到国家和民主的发展前途。是故,家国情怀更需要这份担当之勇。
从诸葛亮“鞠躬尽瘁,死而后已”到陆游的“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无忘告乃翁”,从王昌龄的“黄沙百战穿金甲,不破楼兰终不还”到顾炎武的“天下兴亡,匹夫有责”,期中的担当之勇体现的淋漓尽致。然而,在当今市场经济迅速发展的时代,出现了许多我们极其不愿看到的现象,如不少人迷失自我,甚至丢弃了自己的担当,其家庭和社会责任意识受到巨大中级而至于瓦解。而今天我们所提倡的家国情怀,其中一部分及时对家庭、社会、国家要有责任和担当意识。
《国家的儿子》按照时间的顺序真实地再现了航空工业英模罗阳人生中最后的八天七夜。为了追赶世界先进水平,为了歼-15舰载机首次在航母上成功起降,他恪尽职守,默默奉献,殚精竭虑,直至生命最后一刻。“国之重器,以命铸之。”文中重点表现了罗阳以振兴航空事业为己任的担当意识和强烈的报国情怀,这是他甘于奉献、并为之献出生命的力量之源。
《与妻书》是清朝末年革命烈士林觉民写给妻子陈意映的一封绝笔信。革命的紧要关头生与死,妻与儿,国家、民族和人民,无不牵动着他的心魄,但是作为一名矢志救国的革命者在倾诉夫妻之间至爱的同时,畅叙了儿女情必须服从革命事业的真理,表达了牺牲个人幸福为天下人谋永福的崇高情怀,是一种义无反顾的担当精神和革命情怀。堪为志士增色,为弱者壮胆。
我们中职生恰恰需要的就是这样担当精神的培养,我们的学生常常责任感不强。这种责任感要体现在学生的生活、学习、理想、人生观、世界观之中。
千百年来,家国情怀已融入炎黄子孙的血液中,化为中华文化的基因。它是心悬天下的扩大胸怀,是济苍生、安黎民的宏大之志;是跃马扬鞭,气吞万里如虎的豪迈之情;也是魂系家园的深情厚谊;是热爱山水、难忘故土的拳拳之心;是向往美好、守护热土的殷殷之梦。它在我们的诗词里,在我们的革命篇章中。情系家园,就是坚守家园之思,在清幽的风景、淳朴的民风中,追求理想生活,构建和谐社会;心怀家国,就是恪尽兴国之责,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熏陶中,怀揣忧国忧民之心,树立保家卫国之志。中职语文的的教学一定要善用教学内容将家国心怀刻进学生心里,引导学生为自己的家而努力,与自己的国共进。
参考文献:
[1]倪文锦 于黔勋 《语文》(基础模块)上册、下册
[2]倪文锦 于黔勋 《语文教学参考书》(基础模块)上册、下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