刊名: 教学与研究
Teaching and Research
主办: 中国人民大学
周期: 月刊
出版地:北京市
语种: 中文;
开本: 大16开
ISSN: 0257-2826
CN: 11-1454/G4
邮发代号: 2-256
历史沿革:
现用刊名:教学与研究
创刊时间:1953
该刊被以下数据库收录:
CSSCI 中文社会科学引文索引(2012—2013)来源期刊(含扩展版)
核心期刊:
中文核心期刊(2011)
中文核心期刊(2008)
中文核心期刊(2004)
中文核心期刊(2000)
中文核心期刊(1996)
中文核心期刊(1992)
加强传统文化教育提升学生核心素养
【作者】 叶兰兰
【机构】 (湖北省十堰市东风41学校)
【正文】摘 要:优秀传统文化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传承和发展的根本。坚定“四个自信”,文化自信是更基础、更广泛、更深厚的自信。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我们在世界文化激荡中站稳脚跟的坚实根基,是中华民族的精神命脉。语文作为一门工具性与人文性较强的学科,本身就是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一个载体,促进传统文化的不断发扬和进步也是语文教学的核心所在。2017年,党中央印发了《关于实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工程的意见》,随着教育改革的深入推进,语文教学的这一属性和根本目的将不断强化。
关键词:核心素养;小学语文;传统文化;融合渗透
随着我国新课改不断深入,语文学习应该全面提高学生的核心素养。所以教师要把握好语文教育的特点,结合学生的实际情况,不断寻找提升学生核心素养的教学方法,努力开展充满活力的语文教学。以这种教育为契机,在一定意义上也为传统文化的继承与发扬提供了广阔的舞台。汉语是一门通过文化教给学生知识和中华文明的学科,各种文章片段中都包含着优秀的传统文化内容。然而,我们如何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将传统文化潜移默化地渗透其中,仍然需要教师不断地探索。结合教学实践主要谈以下几个方面
一、通过学习古诗文,让学生感悟文化意蕴,增强民族自豪感
1.通过阅读理解进行记忆积累
对古诗文进行诵读,是语文教学中帮助学生记忆了解课文的重要手段,这种方法也能有效地帮助他们形成阅读语感,与直接背诵相比,诵读的记忆理解效果更好,能使学生对文章的记忆更持久、牢固。在小学阶段,他们的记忆发展以及记忆方式还不是很成熟,因此,在传统文化知识的积累中,诵读这种记忆性理解比死记硬背更有效。由此可见,建立汉语的早读习惯是有原因的,教师也应充分利用好早读的特点,让学生通过大声朗读,并采取多种形式的理解性朗读到有感情地朗读,久而久之就能理解性地背诵下来,而且记忆效果也比较好。还要注意一点,语文教材中有一些必备的篇目,如《咏鹅》《春晓》《静夜思》《江南》《咏柳》《长歌行》《回乡偶书》《悯农》以及《望庐山瀑布》等,这些都是传世名篇,让学生一定要进行理解性的诵读,有助于他们养成良好的古文语感。
2通过节日文化进行熏陶
传统节日是人们为了纪念先人或庆祝某些事情而举行进而一代代流传至今,而传统文化多体现在传统节日的不同含义中,也展示了中国传统文化的魅力。自古以来,诗词大家们就创作了许多古诗词来纪念这些节日。因此在每一个传统节日到来之前,老师可以引导学生了解有关当地传统节日的一些文化背景知识,比如节日的时候流行的活动有哪些。像在端午节期间,教师可以通过提问与端午节有关的古诗词加深学生对端午节含义的了解,学生可以从诗词中了解到端午节的起源,在端午节举办的活动等,与此同时,教师可以组织学生开展与之相关的活动,如包粽子等,既增加了课堂的趣味性,又提升了语文教学效果。
二、通过营造文化学习的氛围,让学生体会传统文化的风采
1.建立传统文化课堂教学的情境
要让学生喜欢学习传统文化,我们就应该为学生营造一个传统文化的学习氛围,为学生创造良好的学习环境。我们可以组织学生在黑板报上设计关于传统文化的板块,把古代名人的事迹画像贴在墙上,让学生时时观看,还有一些著名书法家所写的名言警句等,如《长歌行》这首诗中的“少壮不努力,老大徒伤悲”就告诫学生要把握时机,好好学习。通过这种方式,可以创造一种积极向上的传统文化学习氛围,它可以激励学生产生努力学习,不负青春的想法,从而提升传统文化的教育效果。
2.从教材出发,探寻其中的传统文化知识
现在的语文教材最大的特点是经过仔细挖掘,学生能发现它蕴含着深刻的文化内涵。而在传统文化中,爱国主义是一个非常重要的组成部分,通过组织学生对爱国主义诗歌的学习,可以帮助学生理解爱国主义的本质,进而达到传统文化在今天的继承和发扬。比如,陆游的《示儿》就表达了作者想要看祖国统一却不能的心态,就告诫自己的子孙要“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无忘告乃翁”。通过这种方式促进学生对传统文化的理解学习。
三、在语文综合实践活动中,渗透中华传统文化教育
1.结合语文教学开展丰富多样的实践活动,学习和传播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进而增强学生对祖国传统文化的热爱。例如开展“成语接龙”接龙;“成语故事”汇报,使学生在活动中,潜移默化地受到优秀传统文化的影响。还可以进行剧本创编,将《三字经》中的经典故事《孟母三迁》排练成课本剧演出,让学生在活动中感受孟母的教育智慧,感受古今母爱的伟大,感受家教的重要性,学生思想意识、行为习惯发生变化也就是自然而然的事。
2. 优秀传统文化内容丰富,引导学生大量阅读古典书籍,会为学生发展注入强大的精神力量,我们要有计划的引导阅读,使学生从书籍阅读中受到传统文化的不断熏陶。例如结合《汉字王国》的综合性专题阅读学习,阅读《说文解字》,了解汉字由来知识、汉字字体的演变、汉字字义的演变。例如结合《负荆请罪》,可以让学生阅读《廉颇传》,了解廉颇的生平事迹、爱国情怀;结合孔子《论语》阅读学习,指导学生了解诸子百家政治立场、学术观点、生活追求;阅读《弟子规》学习做人做事的规矩。又例如引导阅读《成语故事》,了解古代中国人的善良、勤劳、智慧的优秀美德……这样长期的阅读积累,学生语文素养、品德修养都会有明显的提升。另外教师对学生的教学终有放手的一天,最好的办法就是引导学生大量阅读课外书,让学生早点学会自主阅读,这样才能学习传承更多中华传统文化。
总之,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国智慧、中国思想、中国美德的根,学习、传承它是小学语文学科重要任务,注重渗透传统文化知识,有利于学生语文素养的发展,更有利于学生的爱国情怀的培育,我们在教学中一定要发挥它的育人功能,让学生在祖国灿烂的传统文化中不断茁壮成长。
关键词:核心素养;小学语文;传统文化;融合渗透
随着我国新课改不断深入,语文学习应该全面提高学生的核心素养。所以教师要把握好语文教育的特点,结合学生的实际情况,不断寻找提升学生核心素养的教学方法,努力开展充满活力的语文教学。以这种教育为契机,在一定意义上也为传统文化的继承与发扬提供了广阔的舞台。汉语是一门通过文化教给学生知识和中华文明的学科,各种文章片段中都包含着优秀的传统文化内容。然而,我们如何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将传统文化潜移默化地渗透其中,仍然需要教师不断地探索。结合教学实践主要谈以下几个方面
一、通过学习古诗文,让学生感悟文化意蕴,增强民族自豪感
1.通过阅读理解进行记忆积累
对古诗文进行诵读,是语文教学中帮助学生记忆了解课文的重要手段,这种方法也能有效地帮助他们形成阅读语感,与直接背诵相比,诵读的记忆理解效果更好,能使学生对文章的记忆更持久、牢固。在小学阶段,他们的记忆发展以及记忆方式还不是很成熟,因此,在传统文化知识的积累中,诵读这种记忆性理解比死记硬背更有效。由此可见,建立汉语的早读习惯是有原因的,教师也应充分利用好早读的特点,让学生通过大声朗读,并采取多种形式的理解性朗读到有感情地朗读,久而久之就能理解性地背诵下来,而且记忆效果也比较好。还要注意一点,语文教材中有一些必备的篇目,如《咏鹅》《春晓》《静夜思》《江南》《咏柳》《长歌行》《回乡偶书》《悯农》以及《望庐山瀑布》等,这些都是传世名篇,让学生一定要进行理解性的诵读,有助于他们养成良好的古文语感。
2通过节日文化进行熏陶
传统节日是人们为了纪念先人或庆祝某些事情而举行进而一代代流传至今,而传统文化多体现在传统节日的不同含义中,也展示了中国传统文化的魅力。自古以来,诗词大家们就创作了许多古诗词来纪念这些节日。因此在每一个传统节日到来之前,老师可以引导学生了解有关当地传统节日的一些文化背景知识,比如节日的时候流行的活动有哪些。像在端午节期间,教师可以通过提问与端午节有关的古诗词加深学生对端午节含义的了解,学生可以从诗词中了解到端午节的起源,在端午节举办的活动等,与此同时,教师可以组织学生开展与之相关的活动,如包粽子等,既增加了课堂的趣味性,又提升了语文教学效果。
二、通过营造文化学习的氛围,让学生体会传统文化的风采
1.建立传统文化课堂教学的情境
要让学生喜欢学习传统文化,我们就应该为学生营造一个传统文化的学习氛围,为学生创造良好的学习环境。我们可以组织学生在黑板报上设计关于传统文化的板块,把古代名人的事迹画像贴在墙上,让学生时时观看,还有一些著名书法家所写的名言警句等,如《长歌行》这首诗中的“少壮不努力,老大徒伤悲”就告诫学生要把握时机,好好学习。通过这种方式,可以创造一种积极向上的传统文化学习氛围,它可以激励学生产生努力学习,不负青春的想法,从而提升传统文化的教育效果。
2.从教材出发,探寻其中的传统文化知识
现在的语文教材最大的特点是经过仔细挖掘,学生能发现它蕴含着深刻的文化内涵。而在传统文化中,爱国主义是一个非常重要的组成部分,通过组织学生对爱国主义诗歌的学习,可以帮助学生理解爱国主义的本质,进而达到传统文化在今天的继承和发扬。比如,陆游的《示儿》就表达了作者想要看祖国统一却不能的心态,就告诫自己的子孙要“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无忘告乃翁”。通过这种方式促进学生对传统文化的理解学习。
三、在语文综合实践活动中,渗透中华传统文化教育
1.结合语文教学开展丰富多样的实践活动,学习和传播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进而增强学生对祖国传统文化的热爱。例如开展“成语接龙”接龙;“成语故事”汇报,使学生在活动中,潜移默化地受到优秀传统文化的影响。还可以进行剧本创编,将《三字经》中的经典故事《孟母三迁》排练成课本剧演出,让学生在活动中感受孟母的教育智慧,感受古今母爱的伟大,感受家教的重要性,学生思想意识、行为习惯发生变化也就是自然而然的事。
2. 优秀传统文化内容丰富,引导学生大量阅读古典书籍,会为学生发展注入强大的精神力量,我们要有计划的引导阅读,使学生从书籍阅读中受到传统文化的不断熏陶。例如结合《汉字王国》的综合性专题阅读学习,阅读《说文解字》,了解汉字由来知识、汉字字体的演变、汉字字义的演变。例如结合《负荆请罪》,可以让学生阅读《廉颇传》,了解廉颇的生平事迹、爱国情怀;结合孔子《论语》阅读学习,指导学生了解诸子百家政治立场、学术观点、生活追求;阅读《弟子规》学习做人做事的规矩。又例如引导阅读《成语故事》,了解古代中国人的善良、勤劳、智慧的优秀美德……这样长期的阅读积累,学生语文素养、品德修养都会有明显的提升。另外教师对学生的教学终有放手的一天,最好的办法就是引导学生大量阅读课外书,让学生早点学会自主阅读,这样才能学习传承更多中华传统文化。
总之,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国智慧、中国思想、中国美德的根,学习、传承它是小学语文学科重要任务,注重渗透传统文化知识,有利于学生语文素养的发展,更有利于学生的爱国情怀的培育,我们在教学中一定要发挥它的育人功能,让学生在祖国灿烂的传统文化中不断茁壮成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