刊名: 教学与研究
Teaching and Research
主办: 中国人民大学
周期: 月刊
出版地:北京市
语种: 中文;
开本: 大16开
ISSN: 0257-2826
CN: 11-1454/G4
邮发代号: 2-256
历史沿革:
现用刊名:教学与研究
创刊时间:1953
该刊被以下数据库收录:
CSSCI 中文社会科学引文索引(2012—2013)来源期刊(含扩展版)
核心期刊:
中文核心期刊(2011)
中文核心期刊(2008)
中文核心期刊(2004)
中文核心期刊(2000)
中文核心期刊(1996)
中文核心期刊(1992)
生活情境在小学数学教学中的实践分析
【作者】 陈光伟
【机构】 (四川省资中县重龙镇西街小学)
【正文】摘 要:在提倡综合素质教育的背景下,传统教学模式已无法适应时代发展需要。很多教师开始研究并尝试使用新的教学模式,其中生活情境与教学相结合的模式,受到广大教师的重视。该教学模式强调了学生的教学主体地位,借助专业知识和现实生活,为学生营造出良好的课堂氛围,培养了学生的想象力和判断力。很多抽象的知识变得更为直观,从而有利于提升小学生的解读能力和综合素养。
关键词:小学数学教学;生活情境;实践
小学生受年龄限制,逻辑性的思维能力较差。他们往往很难理解抽象的数学知识,生涩的定义和概念。因此加大了学生的学习难度和教师的教学难度。大部分学生在遇到无法理解的问题时,多会产生厌学的情绪。整体学习质量呈现出下滑的态势,进而影响了学生的学习成绩。生活情境教学更具人文色彩,能借助大家耳濡目染的生活情境拉近学生与数学之间的距离。学生在课堂上能产生较为强烈的代入感,激发出学生的学习兴趣,并能从不同角度去理解数学知识,进一步提升学习质量和学习效率。
1.利用生活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在小学数学教学中使用生活情境教学法,符合小学生的心理发展特征。以激发学生兴趣为目的为前提,营造出与小学生实际生活较为接近的氛围。在课堂上营造出“真实”的生活场景,引导小学生结合自己的生活经验学习并理解数学知识,例如:在学习“加法”相关内容时,教师可先向学生讲解加法计算法则,再借助游戏解决数学问题,组织学生“模拟商超购物”,为学生营造出基本的商超环境,将各种生活用品、副食品、文具等都标上价钱,布置收银台,让学生分别扮演顾客和收银员。“顾客”从货架上随便选取两种商品,“收银员”通过计算收取相应费用,并由“顾客”判断总额是否正确。还可以分组完成上述活动,计算正确次数较多的小组获胜。这种小组比拼的方法,不仅使小学生的“玩儿”得开心,还能吸引学生的注意力,让大家不自觉地进入到学习环境中。数学课堂上教与练、学与用等联系不紧密的问题也能得到很好地解决。通过这种模拟,还能帮助学生完成知识迁移,认识到数学和计算的实用价值。这有助于学生解决各种实际问题,这也是实施教育的初衷和终极目标。尤其对那些数学基础比较薄弱的小学生来讲,通过这种生活化教学能降低学生的抵触情绪,并在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树立学好数学的信心。
2.利用生活情境提高学生的理解能力
学习数学是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过程,教师在课堂教学中要不断优化课程,借助于生活情境法,指导学生亲自动手操作,在实践过程中理解数理关系的内涵。然后能够通过独立分析和思考得出正确答案,例如:在讲解“除法”相关知识时,教师可以将学生分成若干小组,并给每组分发数量相同的物品,指导学生动手演示如何通过除法完成计算,教师可以先列出题目:x÷Y=?指导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开展讨论,尝试把x平均分成Y份。提前完成的小组可以举手示意,老师继续出其他类型的题目。老师要多关注做错或未能及时完成的小组,根据实际情况给予正确指导。另外,在学习“分数乘法”相关内容时也可以利用这种方法,指导学生直接演算,老师在此过程中可以用生活化的语言进行表达,如在学习1/4×8=?时,可提出类似的问题:“一家有四口人,妈妈买了八个苹果,那么每个人可以分到几个苹果?”用生活中常见的问题表述抽象的运算,让学生根据教师预设的数学场景进行计算,从而加深学生对此类知识的理解。再比如,学习“角的初步认识”相关知识时,教师在讲解完基础知识点后,可提出如下问题:“我们所在的教室里便隐藏着许多角,同学们都能找出来吗?”然后鼓励学生找出教室里的各种角,并说出其对应的角的类型。用这种小学生每天都能碰触到的生活知识活跃课堂,以提高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3.利用生活情境引导学生自主学习
为提升数学教学效果,可以借助练习提升学生驾驭知识的能力。教师应该在设计练习题时,及时引入合理的生活情境,指导学生在练习过程中解决实际生活问题,例如:在学习“简易方程”的过程中,教师可讲解完简易方程基本方法后,布置一些难度递增的练习题,指导学生结合自己的实际生活思考这些问题。
练习1:“爸爸今年28岁,爷爷的年龄是爸爸的2倍,那么爷爷今年的年龄是多少?”这是一道基础练习题,学生可以直接根据所学列出28×2=x的方程式,然后计算出x=56的结果。
练习2:“爸爸今年28岁,爷爷的年龄是爸爸的2倍,奶奶年龄比爷爷小3岁,那么奶奶今年的年龄是多少?”这道题难度有所增加,需指导学生列出28×2-3=y的方程式,然后计算出y=53的结果。
练习3:请根据你家人的年龄,自行设计一道题目,让同学们列方程式算一算你家人的年龄是多少?这是一道开放性的练习题,旨在让学生跳出既有的框架,学会迁移性思考。这有助于培养学生的想象力和创新思维,从深层次理解数学计算的重要性。
结语
总之,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应用生活情境教学法,可使学生准确掌握数学专业知识,并构建起有效地学习模式,为以后的学习生活奠定基础。这就要求数学教师努力提高综合素质,通过创新和完善生活情境教学法,促使小学数学教学水平上升到一个新的台阶。
参考文献:
[1]陈小燕.小学数学教学中应用生活情境教学法的实践分析[J].新课程(教研版),2019,(007):158.
[2]杨海燕.浅析生活情境在小学数学教学中的运用[J].考试周刊,2019,(007):96.
关键词:小学数学教学;生活情境;实践
小学生受年龄限制,逻辑性的思维能力较差。他们往往很难理解抽象的数学知识,生涩的定义和概念。因此加大了学生的学习难度和教师的教学难度。大部分学生在遇到无法理解的问题时,多会产生厌学的情绪。整体学习质量呈现出下滑的态势,进而影响了学生的学习成绩。生活情境教学更具人文色彩,能借助大家耳濡目染的生活情境拉近学生与数学之间的距离。学生在课堂上能产生较为强烈的代入感,激发出学生的学习兴趣,并能从不同角度去理解数学知识,进一步提升学习质量和学习效率。
1.利用生活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在小学数学教学中使用生活情境教学法,符合小学生的心理发展特征。以激发学生兴趣为目的为前提,营造出与小学生实际生活较为接近的氛围。在课堂上营造出“真实”的生活场景,引导小学生结合自己的生活经验学习并理解数学知识,例如:在学习“加法”相关内容时,教师可先向学生讲解加法计算法则,再借助游戏解决数学问题,组织学生“模拟商超购物”,为学生营造出基本的商超环境,将各种生活用品、副食品、文具等都标上价钱,布置收银台,让学生分别扮演顾客和收银员。“顾客”从货架上随便选取两种商品,“收银员”通过计算收取相应费用,并由“顾客”判断总额是否正确。还可以分组完成上述活动,计算正确次数较多的小组获胜。这种小组比拼的方法,不仅使小学生的“玩儿”得开心,还能吸引学生的注意力,让大家不自觉地进入到学习环境中。数学课堂上教与练、学与用等联系不紧密的问题也能得到很好地解决。通过这种模拟,还能帮助学生完成知识迁移,认识到数学和计算的实用价值。这有助于学生解决各种实际问题,这也是实施教育的初衷和终极目标。尤其对那些数学基础比较薄弱的小学生来讲,通过这种生活化教学能降低学生的抵触情绪,并在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树立学好数学的信心。
2.利用生活情境提高学生的理解能力
学习数学是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过程,教师在课堂教学中要不断优化课程,借助于生活情境法,指导学生亲自动手操作,在实践过程中理解数理关系的内涵。然后能够通过独立分析和思考得出正确答案,例如:在讲解“除法”相关知识时,教师可以将学生分成若干小组,并给每组分发数量相同的物品,指导学生动手演示如何通过除法完成计算,教师可以先列出题目:x÷Y=?指导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开展讨论,尝试把x平均分成Y份。提前完成的小组可以举手示意,老师继续出其他类型的题目。老师要多关注做错或未能及时完成的小组,根据实际情况给予正确指导。另外,在学习“分数乘法”相关内容时也可以利用这种方法,指导学生直接演算,老师在此过程中可以用生活化的语言进行表达,如在学习1/4×8=?时,可提出类似的问题:“一家有四口人,妈妈买了八个苹果,那么每个人可以分到几个苹果?”用生活中常见的问题表述抽象的运算,让学生根据教师预设的数学场景进行计算,从而加深学生对此类知识的理解。再比如,学习“角的初步认识”相关知识时,教师在讲解完基础知识点后,可提出如下问题:“我们所在的教室里便隐藏着许多角,同学们都能找出来吗?”然后鼓励学生找出教室里的各种角,并说出其对应的角的类型。用这种小学生每天都能碰触到的生活知识活跃课堂,以提高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3.利用生活情境引导学生自主学习
为提升数学教学效果,可以借助练习提升学生驾驭知识的能力。教师应该在设计练习题时,及时引入合理的生活情境,指导学生在练习过程中解决实际生活问题,例如:在学习“简易方程”的过程中,教师可讲解完简易方程基本方法后,布置一些难度递增的练习题,指导学生结合自己的实际生活思考这些问题。
练习1:“爸爸今年28岁,爷爷的年龄是爸爸的2倍,那么爷爷今年的年龄是多少?”这是一道基础练习题,学生可以直接根据所学列出28×2=x的方程式,然后计算出x=56的结果。
练习2:“爸爸今年28岁,爷爷的年龄是爸爸的2倍,奶奶年龄比爷爷小3岁,那么奶奶今年的年龄是多少?”这道题难度有所增加,需指导学生列出28×2-3=y的方程式,然后计算出y=53的结果。
练习3:请根据你家人的年龄,自行设计一道题目,让同学们列方程式算一算你家人的年龄是多少?这是一道开放性的练习题,旨在让学生跳出既有的框架,学会迁移性思考。这有助于培养学生的想象力和创新思维,从深层次理解数学计算的重要性。
结语
总之,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应用生活情境教学法,可使学生准确掌握数学专业知识,并构建起有效地学习模式,为以后的学习生活奠定基础。这就要求数学教师努力提高综合素质,通过创新和完善生活情境教学法,促使小学数学教学水平上升到一个新的台阶。
参考文献:
[1]陈小燕.小学数学教学中应用生活情境教学法的实践分析[J].新课程(教研版),2019,(007):158.
[2]杨海燕.浅析生活情境在小学数学教学中的运用[J].考试周刊,2019,(007):9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