刊名: 教学与研究
Teaching and Research
主办: 中国人民大学
周期: 月刊
出版地:北京市
语种: 中文;
开本: 大16开
ISSN: 0257-2826
CN: 11-1454/G4
邮发代号: 2-256
历史沿革:
现用刊名:教学与研究
创刊时间:1953
该刊被以下数据库收录:
CSSCI 中文社会科学引文索引(2012—2013)来源期刊(含扩展版)
核心期刊:
中文核心期刊(2011)
中文核心期刊(2008)
中文核心期刊(2004)
中文核心期刊(2000)
中文核心期刊(1996)
中文核心期刊(1992)
巧用录屏,优化教学过程
【作者】 汤 琴
【机构】 (广西桂林市全州县城关完小)
【正文】在小学数学教学过程中培养核心素养,关键是优化数学教学过程:一是让学生经历数学核心知识(在基础知识中最具生长力和统摄性功能的知识)的形成过程,知道数学知识的本质内涵、由来,明确这一知识与其他相关知识之间的联系与区别,将新旧知识建立起科学合理的认知结构,并能够理解数学核心知识;二是提升数学思维品质,包括数学思维的深刻性(思维的清晰程度和深入程度)、灵活性(思维的全面程度和应变程度)、批判性(思维的独立性和对思维的反省);三是数学理性精神的养成,表现为尊重事实和探寻成因,即对数学问题进行分析和研究,揭示事物的本质。
学生数学学习的过程是建立在经验基础上的一个主动建构的过程。传统的课堂教学,一般是教师以经验和主观判断为主体来设计的,缺少对学生起点的精确把握。加上班级人数众多,教师如果想要进行细致的学情分析,往往也是心有余而力不足,课堂效率也会大打折扣。为了准确地把握学生的真实状况,有针对性地开展教学活动,实现“教师个性化的教、学生个性化的学”,随着信息技术与各学科的深度融合解决了这个问题。“录屏”是优学派智慧教育平台中“互动题板”上的一个小功能,它能够将学生在“互动题板”上的所有操作和思维过程以视频形式一一记录,方便教师了解每一一个学生的想法,关注每一个学生的成长。
一、经历数学知识的形成过程
一年级下册“认识图形”是比较抽象的一节课,教材设计的“做一做——从立体图形得到平面图形”这一活动组织起来很不方便,不利于老师关注每个孩子的情况。我们尝试把“做一做——从立体图形得到平面图形”这一活动设计成“课前预习”,运用平台的“录屏”功能进行记录。相对与课堂上短短的40分钟,学生有时间去思考、去探索更多的方法,经历从具体到抽象,从整体到局部,从实物到模型,“面”由“体”得——这个结论不言而喻。教师可以在课前关注学生对知识的掌握情况,及时调整教学设计。
二、提升数学思维品质
(1)化静为动,感受探究的过程
传统教学中,学生虽然经过了积极探索,但汇报时往往只能呈现探究的结果,而探究的过程却很难展示。比如,二年级上册数学实践活动中的《玩一玩,做一做》的《华容道》。对此,我们采用互动题板中的“录屏”功能,记录下了每个学生移动棋子的过程。讲评时通过回看就能很清晰地呈现出学生的思维过程,这时教师再发挥引导作用,让学生在玩“华容道”游戏中感受到棋子可以上下平移,左右平移。
玩“超级小司机”游戏,先出示游戏规则,引导学生理解“前进”“后退”,再出示汽车数量少的游戏让学生想办法将黄色汽车开出出口,接着出示较多汽车数量多的游戏,学生尝试想不同的办法将黄色汽车开出出口,这个过程除了让学生感受到平移,还让学生知道解决问题是需有序思。这些都是传统课堂不能办到的,现在我们能比较好的解决这个问题了。
(2)求同存异,感受合作学习的乐趣
一直以来,多数学生,特别是低年级学生都只关注自己。课堂上,在有经验的教师的组织下,能够建立起良好的“师生互动”,但“生生互动”方面相对比较弱。在学生回看视频的过程中,学生很容易看出:自己的思路和别人的思路的相同点引起学生思维的共鸣,也能找到不同点,学生对不同的解题思路有所思考,激发思维碰撞的火花,知道不同的走法从而比较出更简便的走法。数学思维的清晰程度和深入程度、思维的全面程度和应变程度、思维的独立性和对思维的反省都在潜移默化中加强。
总之每一位数学教师都是课程的开发者,在关注知识结果的同时更应把教学作为-个过程去组织有关的学习活动。我们希望的是,当学生毕业若干年后,
当忘掉曾经学过的某个数学概念或公式时,但作为过程的数学教学能唤起他们的数学思考并帮助他们解决问题,而且他们养成的积极的情感与态度让他们终身受用。我想,这应该是当前每一位数学教师追求的目标。
学生数学学习的过程是建立在经验基础上的一个主动建构的过程。传统的课堂教学,一般是教师以经验和主观判断为主体来设计的,缺少对学生起点的精确把握。加上班级人数众多,教师如果想要进行细致的学情分析,往往也是心有余而力不足,课堂效率也会大打折扣。为了准确地把握学生的真实状况,有针对性地开展教学活动,实现“教师个性化的教、学生个性化的学”,随着信息技术与各学科的深度融合解决了这个问题。“录屏”是优学派智慧教育平台中“互动题板”上的一个小功能,它能够将学生在“互动题板”上的所有操作和思维过程以视频形式一一记录,方便教师了解每一一个学生的想法,关注每一个学生的成长。
一、经历数学知识的形成过程
一年级下册“认识图形”是比较抽象的一节课,教材设计的“做一做——从立体图形得到平面图形”这一活动组织起来很不方便,不利于老师关注每个孩子的情况。我们尝试把“做一做——从立体图形得到平面图形”这一活动设计成“课前预习”,运用平台的“录屏”功能进行记录。相对与课堂上短短的40分钟,学生有时间去思考、去探索更多的方法,经历从具体到抽象,从整体到局部,从实物到模型,“面”由“体”得——这个结论不言而喻。教师可以在课前关注学生对知识的掌握情况,及时调整教学设计。
二、提升数学思维品质
(1)化静为动,感受探究的过程
传统教学中,学生虽然经过了积极探索,但汇报时往往只能呈现探究的结果,而探究的过程却很难展示。比如,二年级上册数学实践活动中的《玩一玩,做一做》的《华容道》。对此,我们采用互动题板中的“录屏”功能,记录下了每个学生移动棋子的过程。讲评时通过回看就能很清晰地呈现出学生的思维过程,这时教师再发挥引导作用,让学生在玩“华容道”游戏中感受到棋子可以上下平移,左右平移。
玩“超级小司机”游戏,先出示游戏规则,引导学生理解“前进”“后退”,再出示汽车数量少的游戏让学生想办法将黄色汽车开出出口,接着出示较多汽车数量多的游戏,学生尝试想不同的办法将黄色汽车开出出口,这个过程除了让学生感受到平移,还让学生知道解决问题是需有序思。这些都是传统课堂不能办到的,现在我们能比较好的解决这个问题了。
(2)求同存异,感受合作学习的乐趣
一直以来,多数学生,特别是低年级学生都只关注自己。课堂上,在有经验的教师的组织下,能够建立起良好的“师生互动”,但“生生互动”方面相对比较弱。在学生回看视频的过程中,学生很容易看出:自己的思路和别人的思路的相同点引起学生思维的共鸣,也能找到不同点,学生对不同的解题思路有所思考,激发思维碰撞的火花,知道不同的走法从而比较出更简便的走法。数学思维的清晰程度和深入程度、思维的全面程度和应变程度、思维的独立性和对思维的反省都在潜移默化中加强。
总之每一位数学教师都是课程的开发者,在关注知识结果的同时更应把教学作为-个过程去组织有关的学习活动。我们希望的是,当学生毕业若干年后,
当忘掉曾经学过的某个数学概念或公式时,但作为过程的数学教学能唤起他们的数学思考并帮助他们解决问题,而且他们养成的积极的情感与态度让他们终身受用。我想,这应该是当前每一位数学教师追求的目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