刊名: 教学与研究
Teaching and Research
主办: 中国人民大学
周期: 月刊
出版地:北京市
语种: 中文;
开本: 大16开
ISSN: 0257-2826
CN: 11-1454/G4
邮发代号: 2-256
历史沿革:
现用刊名:教学与研究
创刊时间:1953
该刊被以下数据库收录:
CSSCI 中文社会科学引文索引(2012—2013)来源期刊(含扩展版)
核心期刊:
中文核心期刊(2011)
中文核心期刊(2008)
中文核心期刊(2004)
中文核心期刊(2000)
中文核心期刊(1996)
中文核心期刊(1992)
浅谈小学数学与语文教学的融合
【作者】 雷绍霞
【机构】 (广西玉林市兴业县小平山留守儿童关爱学校)
【正文】摘 要:数学学科它并不是单纯的纯在而是与其他学科相互联系相互依存的一门学科,其中和语文的关系最为密切。因此做好与语文科目的融合是提高数学效率的关键,本人结合实践从培养数学阅读能力、运用迁移法学习数学两个方面谈谈数学与语文学科融合的成效。
关键词:数学术语;融合;阅读能力;分层提问;迁移
在多年的教育实践中我发现,数学学科它并不是单纯的纯在而是与其他学科相互联系相互依存。特别是和语文学科尤为密切,小学五年级数学教学目标中指出,数学侧重于科学性和逻辑性,内容是抽象的、枯燥的;语文侧重于人文性和工具性,数学教学过程要借助语文知识使学习过程变得生动有趣,以提高数学教学效率。仔细观察中发现数学学习中的确有不少的融合地方,如能及时处理好、用好语文知识,就可以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下面就真其中的典型事例作列举和分析。
一、数学中的语文应用
首先让学生懂得,数学统语文一样,也是基于生活,来于生活,终于生活。例如:在小学五年级下册中《分数的初步认识》一课,要引导学生懂得分数的产生过程,强调“平均分”着个抽象的概念时,教师不必要过多的人为灌输,而是让学生通过观察,想象生活中分月饼的操作过程,课前让学生模拟操作一番,就自然产生了一种新数的学习探究积极性,学习情感得到提升和培养。
其次,让学生知道和学习语文的词语一样,数学中由文字组成数学术语,如“小数,小数点、百分号、比、比例”等,教学时,首要知道的也是本词的涵义理解,进而才到涵义外的其他内容学习。其次,是数学中出现的图画,它也是一个无形的语言文字,从低年级时认识的苹果、梨、等图形到高年级出现的长方、正方体的图形,和它的面积都是数学词语的表现形式。又如单元中的数学广角、连一连。”“想一想,做一做”;这些题目都含有浓厚的语文色彩。处处皆体现语言文字在数学学科中的重要地位。因此,在学习数学计算之前,就要先教学生利用语文知识去解读题目。
要注意的是,数学语言是以数学符号为主要词汇,以数学法则、定理、公式等为语法规则构成的一门科学语言。就小学数学语言而言,更具抽象性特点,但科学性是它的原则,准确性是其灵魂。因此,我们数学课堂上要用多种方式的引导让学生自己体会数学语言的准确性,以防的语病的发生。
而在实际操作中许多教师为了节省时间,往往都是亲自代读题目,或是集体读一次题目就过去了,这是我们教学中不注意的细节。而事实上有很多题目要求学生有一定的语文水平才能读的明白,一个班级的学生因个人能力水平因素往往不能起步理解到位,这时我们就要实行分层次教学法进行引导。引导过程中注意学生应当是课堂主体,教师备课时通常会对学生主体地位予以忽视,导致使课堂时学生学习过程始终保持被动学习状态。如此,教师首先要转变观念,时刻牢记彰显学生主体地位,使学生变成课堂学习的小主人,这样才有利于学生学习效率的有效提高。
二、数学阅读能力的培养
数学课堂的阅读指导主要体现在有效率的提出问题,引导学生回答问题的能力训练上。教师进行课堂提问时,需重视面向所有学生,并对问题难易程度加以充分考虑,以分层提问的方式,兼顾所有学生。
在分层教学时,我通过进行分层提问,让所有学生均有机会充分展示自我,都能对教师提出的问题作出正确回答,使学生学习自信心得到不断增强,从而达到数学学习的目的。我教学时把不同深度的的问题提给不同层次的学生,把不同类型的问题让不同状态的人来回答。能力差,不专心听课的学生,我会问:“你能帮我把题目读一遍吗?”“你能帮我找出题目中的已知条件和问题吗?”。对于中等或中上的同学我这样问:“你能说说你是怎么理解刚刚这个同学的方法?”“谁能说说你的想法?”“谁能帮他?”“谁还有别的方法?”;如果一个问题抛出来,半天没人解决,我则要向思路比较好的同学发问了:“你能说说你想到了些什么?”或者一个问题经同学解释后还有个别同学没能理解,则要找个更好的同学来说,“谁能解释的更清楚”。数学语言也是人们表达思想,交流想法的工具。
三、语文学习方法的迁移应用
语文学习中的学习方法有许多以适应于数学的学习,如发散思维的应用。它体现在:教师引导学生从多方面探索创造答案以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现实中很多学生习惯于单一思维,而对多向思维还不习惯,教师要有的放矢地加以指导对于一个问题要从不同方面,不同角度去考虑。如这样的题目:已知:苹果20个,梨5个,在中间的方格内写提出不同的数学问题,然后在右边的方格内分别列出不同的算式。做题时就要从不同角度提出不同问题,才能完成,向这样的方式考题还有许多的变化样式,如:连一连问题与算式;你还有那些数学问题,可以怎样列式计算?等。总的来看还是靠语文的迁移能力,数学则称之为“举一反三”。
另外,语文学习中的批注法,在数学中也能提高学习效率,如在学习“谁比谁多,谁是谁的几倍”等有比较性词语时可以让学生标注对比量,反复阅读体会,自然比空想容易明白多了。
总之,数学与其他学科的融合是内在的,教师要适时运用,及时引导,让数学的学习变得有趣、丰富,在有层次、有目标中达成《数学课程标准》中提出的:“数学教育要实现人人学有价值的数学,人人获得必须的数学,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这一新的理念。
参考文献:
[1]张彩凤浅谈如何提高小学数学课堂实效性 2011-06-16
[2]司发林小学数学教学传统文化融入策略 2021-4-26
关键词:数学术语;融合;阅读能力;分层提问;迁移
在多年的教育实践中我发现,数学学科它并不是单纯的纯在而是与其他学科相互联系相互依存。特别是和语文学科尤为密切,小学五年级数学教学目标中指出,数学侧重于科学性和逻辑性,内容是抽象的、枯燥的;语文侧重于人文性和工具性,数学教学过程要借助语文知识使学习过程变得生动有趣,以提高数学教学效率。仔细观察中发现数学学习中的确有不少的融合地方,如能及时处理好、用好语文知识,就可以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下面就真其中的典型事例作列举和分析。
一、数学中的语文应用
首先让学生懂得,数学统语文一样,也是基于生活,来于生活,终于生活。例如:在小学五年级下册中《分数的初步认识》一课,要引导学生懂得分数的产生过程,强调“平均分”着个抽象的概念时,教师不必要过多的人为灌输,而是让学生通过观察,想象生活中分月饼的操作过程,课前让学生模拟操作一番,就自然产生了一种新数的学习探究积极性,学习情感得到提升和培养。
其次,让学生知道和学习语文的词语一样,数学中由文字组成数学术语,如“小数,小数点、百分号、比、比例”等,教学时,首要知道的也是本词的涵义理解,进而才到涵义外的其他内容学习。其次,是数学中出现的图画,它也是一个无形的语言文字,从低年级时认识的苹果、梨、等图形到高年级出现的长方、正方体的图形,和它的面积都是数学词语的表现形式。又如单元中的数学广角、连一连。”“想一想,做一做”;这些题目都含有浓厚的语文色彩。处处皆体现语言文字在数学学科中的重要地位。因此,在学习数学计算之前,就要先教学生利用语文知识去解读题目。
要注意的是,数学语言是以数学符号为主要词汇,以数学法则、定理、公式等为语法规则构成的一门科学语言。就小学数学语言而言,更具抽象性特点,但科学性是它的原则,准确性是其灵魂。因此,我们数学课堂上要用多种方式的引导让学生自己体会数学语言的准确性,以防的语病的发生。
而在实际操作中许多教师为了节省时间,往往都是亲自代读题目,或是集体读一次题目就过去了,这是我们教学中不注意的细节。而事实上有很多题目要求学生有一定的语文水平才能读的明白,一个班级的学生因个人能力水平因素往往不能起步理解到位,这时我们就要实行分层次教学法进行引导。引导过程中注意学生应当是课堂主体,教师备课时通常会对学生主体地位予以忽视,导致使课堂时学生学习过程始终保持被动学习状态。如此,教师首先要转变观念,时刻牢记彰显学生主体地位,使学生变成课堂学习的小主人,这样才有利于学生学习效率的有效提高。
二、数学阅读能力的培养
数学课堂的阅读指导主要体现在有效率的提出问题,引导学生回答问题的能力训练上。教师进行课堂提问时,需重视面向所有学生,并对问题难易程度加以充分考虑,以分层提问的方式,兼顾所有学生。
在分层教学时,我通过进行分层提问,让所有学生均有机会充分展示自我,都能对教师提出的问题作出正确回答,使学生学习自信心得到不断增强,从而达到数学学习的目的。我教学时把不同深度的的问题提给不同层次的学生,把不同类型的问题让不同状态的人来回答。能力差,不专心听课的学生,我会问:“你能帮我把题目读一遍吗?”“你能帮我找出题目中的已知条件和问题吗?”。对于中等或中上的同学我这样问:“你能说说你是怎么理解刚刚这个同学的方法?”“谁能说说你的想法?”“谁能帮他?”“谁还有别的方法?”;如果一个问题抛出来,半天没人解决,我则要向思路比较好的同学发问了:“你能说说你想到了些什么?”或者一个问题经同学解释后还有个别同学没能理解,则要找个更好的同学来说,“谁能解释的更清楚”。数学语言也是人们表达思想,交流想法的工具。
三、语文学习方法的迁移应用
语文学习中的学习方法有许多以适应于数学的学习,如发散思维的应用。它体现在:教师引导学生从多方面探索创造答案以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现实中很多学生习惯于单一思维,而对多向思维还不习惯,教师要有的放矢地加以指导对于一个问题要从不同方面,不同角度去考虑。如这样的题目:已知:苹果20个,梨5个,在中间的方格内写提出不同的数学问题,然后在右边的方格内分别列出不同的算式。做题时就要从不同角度提出不同问题,才能完成,向这样的方式考题还有许多的变化样式,如:连一连问题与算式;你还有那些数学问题,可以怎样列式计算?等。总的来看还是靠语文的迁移能力,数学则称之为“举一反三”。
另外,语文学习中的批注法,在数学中也能提高学习效率,如在学习“谁比谁多,谁是谁的几倍”等有比较性词语时可以让学生标注对比量,反复阅读体会,自然比空想容易明白多了。
总之,数学与其他学科的融合是内在的,教师要适时运用,及时引导,让数学的学习变得有趣、丰富,在有层次、有目标中达成《数学课程标准》中提出的:“数学教育要实现人人学有价值的数学,人人获得必须的数学,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这一新的理念。
参考文献:
[1]张彩凤浅谈如何提高小学数学课堂实效性 2011-06-16
[2]司发林小学数学教学传统文化融入策略 2021-4-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