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学术文献网络出版总库

刊名: 教学与研究
        Teaching and Research
主办:  中国人民大学
周期:  月刊
出版地:北京市
语种:  中文;
开本:  大16开
ISSN: 0257-2826
CN:   11-1454/G4
邮发代号: 2-256

历史沿革:
现用刊名:教学与研究
创刊时间:1953

该刊被以下数据库收录:
CSSCI 中文社会科学引文索引(2012—2013)来源期刊(含扩展版)
核心期刊:
中文核心期刊(2011)
中文核心期刊(2008)
中文核心期刊(2004)
中文核心期刊(2000)
中文核心期刊(1996)
中文核心期刊(1992)



重视低段学具操作,促进有效数学课堂

【作者】 尹立成

【机构】 (陕西省城固县董家营镇永宁寺小学)


【正文】摘 要:小学阶段的学生思维是比较直观化的,他们的抽象思维不够完善,所以学生是难以理解的,还需要在教学方式上进行适当的调整。学具操作对于小学数学有着一定的辅助性作用,能促使教学结构做到到优化.本文主要对学具操作在小学低段数学课堂教学中的作用进行了分析,希望能为小学低段的数学教学,提供有益帮助.
  关键词:小学数学;学具操作;有效
  数学是抽象性、逻辑性很强的一门学科。小学生的思维正处于由 具体形象思维为主向抽象逻辑思维为主的过渡阶段。尤其对于低年级的小学生而言,在学习中,他们更多地关注“有趣、好玩、新奇” 的事物,动作思维与形象思维是支撑他们学习的主要形式。《数学课程标准》也指出:“有效的数学学习活动不能单纯地依赖模仿与记忆,动手实践、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是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由此可见,在低年级数学课教学中,适当地引导学生动手操作,让学生通过学具操作参与知识的形成过程,对激发学习兴趣、培养动手能力很有帮助。
  那么课堂教学中该怎样指导学生进行操作,体现操作的真正价值呢?我认为:做好操作前的准备工作、把握好操作的时机、将数学语言与学具操作有机结合很重要。
  一、做好操作前的准备工作
  首先,课前要对学生进行学具操作态度的教育。一方面要告诉学生学具就像数学书、铅笔一样是帮助我们学习数学的,不是玩具,使学生认识到学具的作用。另一方面要训练学生规范地操作学具。学具在课桌上摆放的位置、操作过程中要遵守的纪律等都需要进行课前训练。只有这样才能保证学具操作动而不乱,动而有序。
  其次,课前要精心设计如何指导学具操作这一环节。操作活动是在教师组织和指导下,学生有目的,有计划地学习新知识的行为。课前教师要“备”好课。根据教学目的,操作时应向学生提出什么样的要求,让孩子们先做什么,再做什么;如何组织活动,操作过程中会出现哪些问题,怎样解决等等。这样的操作才能发挥他们的有效性,才会达到应有的效果。例如,在教学一年级下册“11~20各数的认识”时,首先要让学生理解“10个一是1个十”。这就需要让学生经历“数出10 捆成1捆”的操作活动,使学生体会10根小棒可以看作10捆小棒可以看作1个十。学生由于年龄小,对于“捆小棒”会有困难,这里就需要课前进行训练,以保证课堂上此环节能顺利进行。接着提出“摆12 根小棒,怎样能看得很清楚”这一问题。备课时充分考虑到学生的学情,允许学生用不同的方法摆出12小棒,然后找出最容易看出是摆了12根小棒的方法。这样的操作充分体现以学生为主体,有利于把学生在日常生活中积累的认数经验逐步上升为理性的认识。
  二、把握好操作的时机
  由于小学生的思维特点是以具体、直观、形象为主,因此通过操作有利于对知识的理解、掌握。通过学具操作加强感悟,使学生形成新知的切入点,也是学生参与知识形成过程的关键。它不但可以使学生已有的知识能够顺利迁移,克服思维障碍,更有助于促进学生知识向能力的转化。不过在组织学生操作活动时一定要把握好最佳时机,才能提高学具操作的有效性。操作只是一种手段,不是目的,主要是要通过操作让学生发现知识或闪现思维的火花和灵感。并且有时操作并不需要从头到尾形成一个完整的过程,而只在知识形成或问题解决的重点的地方来一个动作、或一个思考、一个想象,使学生产生思维的火花和灵感,从而获得解决问题的思路或办法。
  “没有数学思维就没有真正的数学学习。”操作是学生思维下的产物与行为。又如,教学一年级下册“我们认识的数”,进行“猜一猜”活动时,先让学生数出一把蚕豆的个数,然后出示花生米,说:“请小朋友们比较一下,一粒花生米与一粒蚕豆的大小。”在学生明确“一粒花生米比一粒蚕豆小一些”后,提出“猜一猜一把花生米大约有多少个。”学生刚刚经历过花生米与蚕豆的比较活动,猜出来的数大部分是很合理的,花生米的个数比蚕豆多一些。然而学生的思维的发展还存在着差异,有些孩子还不理解。这时再让学生数一数花生的个数,让学生在数数的过程中真正理解“少一些”的原因,将数学与实际生活经验密切联系起来。
  上面案例中学生的动手操作是在学生思维的需要时、关键处产生的,不是教师强加给学生的,不是为了操作而操作。
  三、将数学语言与学具操作有机结合
  1、语言是思维的外壳。人们借助语言把获得的感觉、知觉、表象加以概括形成概念、进行判断和推理:通过语言表达来调节、整理自己的思维活动,使之逐渐完善。如果只停留在动手操作,不加以分析、概括,那么是肤浅的。
  2、语言是表达思维的工具,要发展学生的思维必须重视学生口头表达能力的训练。让学生说话,就会伴随回忆、想象、分析、综合等一系列的思维活动。让学生用口头语言表达自己的思考,也是对思维活动的一种整理和自我检查,同时也会促进思维的发展。因此,教学时,要鼓励学生复述操作过程,通过语言展示学生思维过程,指导学生正确思维。例如,教学一年级下册“两位数加一位数(进位)”,本节课的重难点在于让学生理解进位的原理,掌握算法。在探讨24+6 的算法时,首先引导学生通过小棒操作,把4适时提问:“满10根了,可以怎么做?”学生很快想到“将10 单根小棒捆成一捆”,从而很快得出24+6=30。在此基础上引导学生归纳算理:“如果不摆小棒,怎样计算呢?”学生结合摆小棒的过程,自然得出:先算4+6=10,再算20+10=30。这里又不忘追问:“4 是哪里来的?20 呢?”学生在思维的不断碰撞中,在操作的指引下,自觉组织语言。不但理解了算理,同时口头表达能力也得到了提高。在探讨24+6 的算法时,更要留给学生充裕的时间,鼓励学生在操作的过程中寻找问题的答案。
  总之,学具操作符合低年级学生的认识规律,学具无疑是学生课堂上探究活动时的主要工具和手段。实践证明,在低年级数学课堂教学中,正确适当地操作学具,有利于学生主动获取知识,有利于学生能力发展,切实提高了课堂教学效率,提高了学生的综合素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