刊名: 教学与研究
Teaching and Research
主办: 中国人民大学
周期: 月刊
出版地:北京市
语种: 中文;
开本: 大16开
ISSN: 0257-2826
CN: 11-1454/G4
邮发代号: 2-256
历史沿革:
现用刊名:教学与研究
创刊时间:1953
该刊被以下数据库收录:
CSSCI 中文社会科学引文索引(2012—2013)来源期刊(含扩展版)
核心期刊:
中文核心期刊(2011)
中文核心期刊(2008)
中文核心期刊(2004)
中文核心期刊(2000)
中文核心期刊(1996)
中文核心期刊(1992)
乡村学校少年宫信息化+科学趣味教学
【作者】 何 敏
【机构】 (广西隆林各族自治县桠杈镇中心小学)
【正文】摘 要:在小学的课程中,科学课是最先与少年宫活动相结合的,目的是为了在少年宫的活动中找到天才少年。科学课与少年宫的结合,能给少年有了活动机会,又有科学的逻辑作引导和各种奇妙科学现象的吸引,课程是很“有趣”的,再加上现在的少年宫信息化,少年宫里的科学课很有“趣味”。但是现代小学科学课却缺了趣味教学,也就是小学生的“趣味”缺乏了教育心理学的引导,特别是农村小学少年宫。我们的课题就是探讨小学生的活动“趣味”变成对科学的兴趣的教学方法。
关键词:少年宫;信息化;科学课趣味教学
少年宫是利用了儿童“游戏心理学”进行教学的,游戏教学的游戏只是载体,教学才是目的。而现今,乡村学校少年宫也已经信息化,各种电子科学技术应用于教学,使得科学课趣味无穷,满足了少年儿童的视听娱乐,但是依然不能培养农村少年儿童对科学的热爱。究其原因,就是农村学校少年宫没有能把信息化游戏娱乐的转化为教学资源,而被小学生不成熟的心理扩大了游戏的因素,弱化了学习的功能。农村小学生每每想起少年宫,其兴趣动机就是没有看完的科幻电影和未玩完的游戏。而实际上,这些娱乐性的思想是双面性,引导不好,儿童就沉迷于网络娱乐不能自拔;而引导得好,就是小学生学习的动因,少年宫给予外化的动因,如果经过老师的专业引导,依据儿童心理学和教育心理学引导,儿童就会走上对科学的兴趣。下面就依据我多年的教学经验,浅谈农村少年宫信息化条件下,科学课的趣味教学。
一、少年宫娱乐性和趣味教学的辩证关系
少年宫本意上是给小学生看节目、做游戏、做手工、学科学的地方,是青少年发展特长,展示才华,丰富生活的机构。从这些解释角度讲,少年宫有它娱乐性的一面,也正是娱乐性,才显出少年宫的活动课有别于普通课堂,这是少年宫活动课的特色,但是这个解释也显示了少年宫教学功能的一面,而且与娱乐性相结合形成“趣味教学”。可见两者有区别又有联系,区别在于少年娱乐性只是达到顺应儿童游戏天性,从而吸引儿童去动手;趣味教学是依据教育学心理学的规律又满足于儿童的感性认知的需求的一种教学模式。少年宫把娱乐性与教学性结合起来,以娱乐的方式吸引着儿童,以教学为核心培养儿童的科学思维和科学兴趣。总之,少年宫的娱乐性是形式,而教学是核心内容,两者结合才是真正意义上的少年宫活动课堂,才能实现趣味教学。
我们老师首先要弄明白少年宫娱乐性和趣味教学的辩证关系,才能对信息化条件下,小学科学课的趣味教育有效的掌控,才能把握教学的方向,达到内容和形式的统一,发挥少年宫科学课的优势。如果没有深入理清这些关系,信息化条件下的科学课就会走向极端。如果一味的强调娱乐性的一面,小学生就以为少年宫的科学课就是看电影,玩游戏,形式上轰轰烈烈,但学生没有目标,思维没有得到锻炼和开发,在手机流行的今天,倒反是培养学生沉迷于游戏。最终的结果是:爱好学习的学生讨厌少年宫,沉迷于游戏的学生向往少年宫的游戏而讨厌学习,这就把少年宫为促进学生的学习的功能消逝了。如果从老师的角度来讲,不懂得少年宫娱乐性与趣味性教学的辩证关系,那么就以为是在普通课堂上累了,去少年宫放松心情,结果少年宫的科学活动课就是放任课,没有收获不说,倒反是浪费学生的宝贵学习时间,把学生培养成散漫的习惯。
如果只强调教学的一面,对于学生来说,就不顺应小学生形象思维为主的思维模式,以游戏为活动形式的年龄特点,违背久了,学生对少年宫的科学活动课产生了厌烦,不想回到少年宫上活动课。对于老师,只强调教学,那么就会把少年宫的科学活动课变成补习班或加强班,讲解的知识势必很复杂,很高深,学生听不懂。学生获得知识与自己年龄特点不相比配,所得知识不是循序渐进的,而是填鸭式的碎片化的,结果是学生失去了少年宫科学活动课的兴趣,失去对科学的向往,失去科学的逻辑思维,造成以后没有科学创新。
总之,信息化条件下的少年宫趣味教学,老师必须理清娱乐性和教学性的辩证关系,并依据教育学和心理学规律应用到实际教学中。
二、信息化条件下,少年宫科学课趣味教学的实施过程
刚才我们探讨了少年宫科学活动课的内在特点,这是课程教学科学性和有效性的思想基础,但是再好的理论基础都要也要经过实践检验,才能看出它的科学性和有效性。这里就是用少年宫的科学活动课的实例来探讨科学课的趣味性教学。
(一)把科学知识记录片进行裁剪制成短视频
有关小学生科学课的记录片很多,比如《有趣的物理现象》、《奇妙的化学魔法》、《来自于星空的奇观》、《神秘的地理探索》、《走进生物世界》等等,这些记录片涵盖了物理、化学、地理、生物的自然科学知识,借助于电子技术给我们展示了现实的、微观的、宏观的科学世界。但这些记录片都很长,如果一到少年宫马上给学生搜索打开,那就达不到教学的目标。首先时间不够,少年宫不止与科学课相结合,还跟其他课相结合,每周下来能在少年宫上活动课的就这么两节,就算把这些纪录片搬到教师里的一体机来放映,时间也依然不够。其次是看纪录片的时间过长,学生会引起厌倦的心理,这就无法达到培养学生对科学的兴趣。这就促使我们对记录片进行裁剪,制成快手或抖音,这才能满足情景教学,才能产生效果。比如:我们隆林是石山地区,有大片的喀斯特地貌,有很多的溶洞,那我们就从《神秘的地理探索》或者《地理.中国》的纪录片中裁剪关于熔岩地貌的知识来制作成短视屏给学生观看,因短小又接近生活,在学生心理形成震撼与向往,也就是形成一种探索家乡地理知识的冲动。事实证明,这个教学模式是很有效的,桠杈小学就有几个学生模仿了纪录片的解说,记录了自己家乡的地貌和植被,虽然没有那么完美,但是一颗向往科学探索奥秘的种植开始播种在学生的有效心灵,随时都可以发芽成长。
(二)到实地观察动手
农村少年宫信息化条件下的科学课趣味教学,“趣味”除了用眼观看,还有到实地现场动手,这也给农村小学生带来很大的乐趣与收获。这一做法主要利用了儿童的想象思维、模仿心理、想象天性、好奇心。儿童能给予他们动一次手,比十次说教要好,而农村刚好给小学生动手提供场景和实物,是天然的少年宫。比如,我们的科学课,刚好探讨“动物怎么交换信息”,我们在课堂讲了科学家们的一些发现和一些研究方法之后,我们就可以大胆让学生走到田野,他们会在广阔的田野找到自己的观察对象,我们老师只要提醒学生做好观察的记录,晚上就会收到关于动物信息交流的记录纸条和制作精美的短视频。我曾经给学生到田野观察牛的信息交流,有个学生会观察到牛也有七情六欲的表达,如:牛高兴时和惊恐是都会狂奔,都会翘起尾巴,但表情不一样,高兴时眼是自然的,惊恐时眼是圆瞪的;高兴时翘起尾巴是柔和的,惊恐时是僵直的。这个学生作了详细的记录,她的观察也引起全班同学的好奇,引发了关于“牛的情感表达”的争论,有同学拿青草来喂牛,摸摸牛头,看牛高兴表情的;也有故意佯装打小牛,让母牛冒火的表情的。就这样持续一个多小时的少年宫校外活动课,有好多学生还舍不得离开,可见其“趣味”之浓。而到晚上收到五六篇的观察报告,有两篇是上千字的记录;还收到20个同学的短视屏集,这些都给研究牛的感情表达提供可靠的一手材料,也显示教学效果是十分显著的。同时,这些记录和短视屏,我们可以让学生把它们编辑好,放到科学兴趣网页或快手、抖音,达到教学的共同探讨,让教学效果提高了一个层面。
从好多的实例课得到的结论,信息化条件下的科学趣味课,可以直接利用网络的信息输入,接受到高端的科学知识,同时,也可以充分利用农村的场景优势,让学生动手机会,通过信息化把本校的少年宫科学活动课的教学成果分享出去。但无论是输入还是输出,都是借助信息化的手段,达到趣味的教学。
总之,从理论到现实课堂,农村学校少年宫信息化条件下的科学课,要达到真正的趣味教学,只要能把趣味性和教育学完美的结合,同时结合农村当地的实际,充分利用学校周边的自然资源,科学课的趣味教学效果是很显著的。
参考文献:
[1]网上查了英国哲学家洛克的理论。
[2]参考陶行知《中国教育改造》人民教育出版社
[3]参考《教育研究》期刊2018年01期
[4]杜威《学校与社会 明日之学校》人民教育出版社
[4]美国化学老师伯尔曼和萨姆的“翻转课堂”,网络查询。
关键词:少年宫;信息化;科学课趣味教学
少年宫是利用了儿童“游戏心理学”进行教学的,游戏教学的游戏只是载体,教学才是目的。而现今,乡村学校少年宫也已经信息化,各种电子科学技术应用于教学,使得科学课趣味无穷,满足了少年儿童的视听娱乐,但是依然不能培养农村少年儿童对科学的热爱。究其原因,就是农村学校少年宫没有能把信息化游戏娱乐的转化为教学资源,而被小学生不成熟的心理扩大了游戏的因素,弱化了学习的功能。农村小学生每每想起少年宫,其兴趣动机就是没有看完的科幻电影和未玩完的游戏。而实际上,这些娱乐性的思想是双面性,引导不好,儿童就沉迷于网络娱乐不能自拔;而引导得好,就是小学生学习的动因,少年宫给予外化的动因,如果经过老师的专业引导,依据儿童心理学和教育心理学引导,儿童就会走上对科学的兴趣。下面就依据我多年的教学经验,浅谈农村少年宫信息化条件下,科学课的趣味教学。
一、少年宫娱乐性和趣味教学的辩证关系
少年宫本意上是给小学生看节目、做游戏、做手工、学科学的地方,是青少年发展特长,展示才华,丰富生活的机构。从这些解释角度讲,少年宫有它娱乐性的一面,也正是娱乐性,才显出少年宫的活动课有别于普通课堂,这是少年宫活动课的特色,但是这个解释也显示了少年宫教学功能的一面,而且与娱乐性相结合形成“趣味教学”。可见两者有区别又有联系,区别在于少年娱乐性只是达到顺应儿童游戏天性,从而吸引儿童去动手;趣味教学是依据教育学心理学的规律又满足于儿童的感性认知的需求的一种教学模式。少年宫把娱乐性与教学性结合起来,以娱乐的方式吸引着儿童,以教学为核心培养儿童的科学思维和科学兴趣。总之,少年宫的娱乐性是形式,而教学是核心内容,两者结合才是真正意义上的少年宫活动课堂,才能实现趣味教学。
我们老师首先要弄明白少年宫娱乐性和趣味教学的辩证关系,才能对信息化条件下,小学科学课的趣味教育有效的掌控,才能把握教学的方向,达到内容和形式的统一,发挥少年宫科学课的优势。如果没有深入理清这些关系,信息化条件下的科学课就会走向极端。如果一味的强调娱乐性的一面,小学生就以为少年宫的科学课就是看电影,玩游戏,形式上轰轰烈烈,但学生没有目标,思维没有得到锻炼和开发,在手机流行的今天,倒反是培养学生沉迷于游戏。最终的结果是:爱好学习的学生讨厌少年宫,沉迷于游戏的学生向往少年宫的游戏而讨厌学习,这就把少年宫为促进学生的学习的功能消逝了。如果从老师的角度来讲,不懂得少年宫娱乐性与趣味性教学的辩证关系,那么就以为是在普通课堂上累了,去少年宫放松心情,结果少年宫的科学活动课就是放任课,没有收获不说,倒反是浪费学生的宝贵学习时间,把学生培养成散漫的习惯。
如果只强调教学的一面,对于学生来说,就不顺应小学生形象思维为主的思维模式,以游戏为活动形式的年龄特点,违背久了,学生对少年宫的科学活动课产生了厌烦,不想回到少年宫上活动课。对于老师,只强调教学,那么就会把少年宫的科学活动课变成补习班或加强班,讲解的知识势必很复杂,很高深,学生听不懂。学生获得知识与自己年龄特点不相比配,所得知识不是循序渐进的,而是填鸭式的碎片化的,结果是学生失去了少年宫科学活动课的兴趣,失去对科学的向往,失去科学的逻辑思维,造成以后没有科学创新。
总之,信息化条件下的少年宫趣味教学,老师必须理清娱乐性和教学性的辩证关系,并依据教育学和心理学规律应用到实际教学中。
二、信息化条件下,少年宫科学课趣味教学的实施过程
刚才我们探讨了少年宫科学活动课的内在特点,这是课程教学科学性和有效性的思想基础,但是再好的理论基础都要也要经过实践检验,才能看出它的科学性和有效性。这里就是用少年宫的科学活动课的实例来探讨科学课的趣味性教学。
(一)把科学知识记录片进行裁剪制成短视频
有关小学生科学课的记录片很多,比如《有趣的物理现象》、《奇妙的化学魔法》、《来自于星空的奇观》、《神秘的地理探索》、《走进生物世界》等等,这些记录片涵盖了物理、化学、地理、生物的自然科学知识,借助于电子技术给我们展示了现实的、微观的、宏观的科学世界。但这些记录片都很长,如果一到少年宫马上给学生搜索打开,那就达不到教学的目标。首先时间不够,少年宫不止与科学课相结合,还跟其他课相结合,每周下来能在少年宫上活动课的就这么两节,就算把这些纪录片搬到教师里的一体机来放映,时间也依然不够。其次是看纪录片的时间过长,学生会引起厌倦的心理,这就无法达到培养学生对科学的兴趣。这就促使我们对记录片进行裁剪,制成快手或抖音,这才能满足情景教学,才能产生效果。比如:我们隆林是石山地区,有大片的喀斯特地貌,有很多的溶洞,那我们就从《神秘的地理探索》或者《地理.中国》的纪录片中裁剪关于熔岩地貌的知识来制作成短视屏给学生观看,因短小又接近生活,在学生心理形成震撼与向往,也就是形成一种探索家乡地理知识的冲动。事实证明,这个教学模式是很有效的,桠杈小学就有几个学生模仿了纪录片的解说,记录了自己家乡的地貌和植被,虽然没有那么完美,但是一颗向往科学探索奥秘的种植开始播种在学生的有效心灵,随时都可以发芽成长。
(二)到实地观察动手
农村少年宫信息化条件下的科学课趣味教学,“趣味”除了用眼观看,还有到实地现场动手,这也给农村小学生带来很大的乐趣与收获。这一做法主要利用了儿童的想象思维、模仿心理、想象天性、好奇心。儿童能给予他们动一次手,比十次说教要好,而农村刚好给小学生动手提供场景和实物,是天然的少年宫。比如,我们的科学课,刚好探讨“动物怎么交换信息”,我们在课堂讲了科学家们的一些发现和一些研究方法之后,我们就可以大胆让学生走到田野,他们会在广阔的田野找到自己的观察对象,我们老师只要提醒学生做好观察的记录,晚上就会收到关于动物信息交流的记录纸条和制作精美的短视频。我曾经给学生到田野观察牛的信息交流,有个学生会观察到牛也有七情六欲的表达,如:牛高兴时和惊恐是都会狂奔,都会翘起尾巴,但表情不一样,高兴时眼是自然的,惊恐时眼是圆瞪的;高兴时翘起尾巴是柔和的,惊恐时是僵直的。这个学生作了详细的记录,她的观察也引起全班同学的好奇,引发了关于“牛的情感表达”的争论,有同学拿青草来喂牛,摸摸牛头,看牛高兴表情的;也有故意佯装打小牛,让母牛冒火的表情的。就这样持续一个多小时的少年宫校外活动课,有好多学生还舍不得离开,可见其“趣味”之浓。而到晚上收到五六篇的观察报告,有两篇是上千字的记录;还收到20个同学的短视屏集,这些都给研究牛的感情表达提供可靠的一手材料,也显示教学效果是十分显著的。同时,这些记录和短视屏,我们可以让学生把它们编辑好,放到科学兴趣网页或快手、抖音,达到教学的共同探讨,让教学效果提高了一个层面。
从好多的实例课得到的结论,信息化条件下的科学趣味课,可以直接利用网络的信息输入,接受到高端的科学知识,同时,也可以充分利用农村的场景优势,让学生动手机会,通过信息化把本校的少年宫科学活动课的教学成果分享出去。但无论是输入还是输出,都是借助信息化的手段,达到趣味的教学。
总之,从理论到现实课堂,农村学校少年宫信息化条件下的科学课,要达到真正的趣味教学,只要能把趣味性和教育学完美的结合,同时结合农村当地的实际,充分利用学校周边的自然资源,科学课的趣味教学效果是很显著的。
参考文献:
[1]网上查了英国哲学家洛克的理论。
[2]参考陶行知《中国教育改造》人民教育出版社
[3]参考《教育研究》期刊2018年01期
[4]杜威《学校与社会 明日之学校》人民教育出版社
[4]美国化学老师伯尔曼和萨姆的“翻转课堂”,网络查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