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学术文献网络出版总库

刊名: 教学与研究
        Teaching and Research
主办:  中国人民大学
周期:  月刊
出版地:北京市
语种:  中文;
开本:  大16开
ISSN: 0257-2826
CN:   11-1454/G4
邮发代号: 2-256

历史沿革:
现用刊名:教学与研究
创刊时间:1953

该刊被以下数据库收录:
CSSCI 中文社会科学引文索引(2012—2013)来源期刊(含扩展版)
核心期刊:
中文核心期刊(2011)
中文核心期刊(2008)
中文核心期刊(2004)
中文核心期刊(2000)
中文核心期刊(1996)
中文核心期刊(1992)



浅析新课改下高中化学教学的新策略

【作者】 张久龙

【机构】 (湖北省十堰市第一中学)


【正文】摘 要:随着新课程改革的推进,各高中学校的各科教师在教学实践中也开始反思自己的教学,希望跟上新课改的步伐,给学生一个高效、感兴趣的课堂,让学生积极活跃的学习,这样既可以为学生的将来打好知识的基础,也可以保证升学率。因此,在新课改的高中化学课堂中,化学教师也对现在的化学课堂情况进行了详细客观的分析,并且希望给予相应的教学策略去解决这些迷惑,让新课程的改革达到实效。
  关键词:高中化学;教学策略;新课改
  自然科学的发展也是突飞猛进,化学作为一门自然学科也不甘示弱。化学是研究物质的组成、结构、性质及其变化的一门自然学科,为了与社会发展以及新教学理念接轨,教改已成为不可阻挡的趋势,改革的主要内涵应该是教育向着培养具有理论型尤其是创造型的复合型人才方向转化。时代在变迁,新课改在实施,学生在变,教材在变,考试模式在变,墨守成规的教师将会引起尖锐的教学矛盾,引发教学困难。新课改中教师应该怎样审时度势,提高高中化学教学质量,是每位化学教师正在面对又急需解决的一道难题。本文就新课改下高中化学教学的策略做一些探讨。       
  一、深入理解新课改的特点
  作为实施新课改的主体――学校教育的任务就是课程的实施。化学作为中学的主要基础课程,对发展学生的创新思维、开发智力和培养能力方面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著名化学家戴安邦先生曾经说过:“只重视传授知识和技术的教学是片面的化学教学,全面的化学教育要求化学教学既要传授化学知识和技术,更应训练科学方法与思维,还应培养科学精神和品德。”新课改的教学要求正是体现这样的教学理论。新课程下的化学教材不同于传统的简单讲授,其主要的教学理念是要关注学生的主体参与,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重视实验的特殊功能。转变教学理念是顺应新课改的第一步,也是最关键的一步,教师首先要转变观念,要知道教育工作者不仅是学生获取知识的传播者,更是学生学习的组织者和引路人,是学生学习过程中的助推剂和好伙伴。第二个重要的转变方向是课堂教学观念的转变,课堂是学生从事思维活动的空间,新的教育理念,改变了过于强调接受学习、死记硬背、机械训练的现状,倡导学生主动思考、乐于探索、勤于动手,使学生的学习行为由被动变为主动。长期以来,许多中学化学教师在课堂中形成了灌输式教学模式,学生也逐渐形成了对教师的依赖性,习惯于被动接受。学生不敢也不想向教师提出质疑,更不会向书本提出自己的不同观点,最终学生的个性被泯灭,创造性被扼杀。所以,倡导质疑的问题教学,转变观念开展创新教学,树立学科教学是为学生终身发展服务的意识是新课程理论的支点。总之,新课程教学观念中的理想境界,可用一句话概括为:焕发出生命活力,师生互动,舒展灵性的实验空间,共同创造奇迹、探索世界的窗口。       
  二、新课改需要实施新的化学教学策略
  1、加强实验教学    
  新的课程改革中,化学实验设计对学生的基础知识和实验技能提出了较高要求。在课堂教学中要让学生深刻理解化学基本原理、熟练掌握中学化学常规实验的方法、了解化学仪器的规格、用途及注意事项。在具体的实验训练之中,要注意开展探究式的实验模式。探究性的实验要求学生能够自主设计实验的总体方案、明确化学实验各要素间相互依赖和相互制约的关系。例如,探究碳酸钠与盐酸反应的特点的实验,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来开展探究性化学实验。(1)将盐酸逐滴加入碳酸钠溶液中;(2)将碳酸钠溶液逐滴加入盐酸中。(1)和(2)的现象有什么不同?写出有关反应方程式。现象:(1)开始滴加的一段时间,无明显现象;后一段时间,溶液中有气泡产生。(2)开始滴加就有气泡产生。反应原理:(1)Na2CO3+HCI=NaCl+NaHCO3,NaHCO3+HCl=NaCl+CO2↑+H2O;(2)Na2CO3+2HCl=2NaCI+CO2+H2O。不用任何试剂,根据滴加顺序不同,现象不同,就可鉴别出。在这样较难的化学实验过程主要的教学目的是要培养学生明察秋毫、善于审视每个细节的能力。除此之外,在教学中还要注意训练学生预计实验现象,设计出较完善的方案或对方案做出正确评价的能力。例如上面的探究实验,教师可以继续设置问题,引起后续悬念:(1)向一定量的硫酸铝溶液中逐滴加入氢氧化钠溶液直至过量;(2)向一定量的氢氧化钠溶液中逐滴加入硫酸铝溶液。(1)和(2)的现象有何不同,原理如何?探究实验既激发学生的创新意识,又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训练了学生的思维深度和广度,培养和锻炼了学生创新思维的能力。另外,如果实验出现一些问题,教师要以鼓励为主,积极地引导学生找出影响实验成败的主要因素,要求学生学会全面地看问题,能看清每个细节对实验的影响。    
  2、以学生为中心,优化教学方法  
  (1)教师的课堂语言要精准。化学教学中有很多必要的化学用语。新课程不提倡对化学基本概念僵化、机械地记忆,但对化学用语的教学尤其对化学方程式的教学要求更高。教师要在课堂教学过程中做到逐步渗透、循序渐进地引导学生掌握化学用语。    
  (2)重视生活教育。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要联系生活实际,为学生提供良好的学习背景和氛围,使得学生明确现在课本上所学的知识是与日常生活实际紧密联系的,这也新教材要倡导的教学理念。例如,在学习《盐类的水解》的知识时,可以让学生指出在生活中有哪些盐类水解的反应,对人们的生产、生活产生了哪些影响。    
  (3)以点带面,触类旁通,拓展知识面。要引导学生多思考知识间的内在联系,把零散的知识归纳整合为一个有机的整体,提高学生由此及彼、举一反三、触类旁通的技能技巧。    
  (4)帮助学生获得成功,体验成功的愉悦。教师千万不要认为高中学生已经比较成熟了,而放弃了鼓励教学,其实当学生通过努力在学习上获得哪怕是一点小的成功,教师也要给予肯定、表扬和鼓励。教师简单的一句激励的话语其实有可能会影响学生对化学的学习态度。   
  3、开展问题教学    
  化学教学,其实是“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过程。化学问题解决是以“在化学问题解决中学习”的思想来设计教学的。它针对学生所要学习的内容设计出具有较高思考价值和较大思维容量的问题,让学生进行独立思考,构思解决化学问题的方案,尝试解决化学问题。它强调学生的学习过程,其中教师的职责变成了疏通和引导,包括问题的提出其实都可以由学生通过组织讨论、开展交流来共同完成。例如,教学有关“氧化还原反应”的内容时,要引导学生回忆初中时学过的旧知识,提供提问的基本知识储备。然后再引导学生通过CuO和H2的反应实验来发现问题:常用作氧化剂的物质有哪些?常用作还原剂的金属单质有哪些?    
  开展问题教学要重点启发学生提出问题。启发学生发现及把握某个问题的各个方面,引导学生考虑影响问题解决的各个要素,启发学生从不同角度看待问题各要素之间的关系,根据这些相关条件来提出相应的化学问题。例如,对于氧化还原反应的知识,学生有一定的知识储备,教师完全可以根据对比、实验演示等为学生创设问题情境,引导学生猜测、质疑,自己提出要探索的问题。引导学生在解决问题时要做到有耐心,循序渐进;在试图解决某个问题之前,要先对它进行明确的阐述,并规定界限;要避免把注意力只局限于问题的一个方面。例如,在实验教学过程中,教师要鼓励学生探索多种实验的方法,尽量提出多种方案,能够利用现有资源进行必要的实验材料的收集,开展实验验证,最后得出相关结论。    
  4、钻研教材,优化习题教学    
  新教材的习题更注重与生活、科技、社会的联系。高中化学教师肯于钻研、富有改革和创新的精神,要以教材为主体,活用教材,扩展教材,根据教材来优化习题教学,将课改工作落到实处。教师要多研究教材中的课后习题,分析其命题目的、命题特点、题目难度等,然后整合旧教材中的有关习题,编写新教材题型的变式练习。其次,要根据学生实际,有针对性地设计习题。习题的设计应从课程标准和学生两方面的实际出发,根据课程标准的要求和学生的接受能力,使其有针对性。例如,在学习有关“铁”的相关内容之后,教师设计出相关的习题,如“写出Fe(OH)2、Fe(OH)3分别与酸反应的离子方程式,Fe2+如何检验?”像这样由教师自己设计的问题,首先要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思维特征和知识水平,既不拔高,又不降低,如果设计不当就可能会影响学生情绪,挫伤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另外,习题讲解要注重过程分析,注重方法的培养和规律的总结。讲解时,要讲活讲透,不要就题论题,要注意一题多解和多题一解的训练。规范训练学生做题的能力,高效率的解答试题虽说如今的高考看中的是学生的学习能力,能力的体现便是通过高考中在该学科上的得分来决定。有的学生在做题的时候,思路较为清晰,也知道要如何解答该问题,但是最终的考试结果却是该得分的因为描述不当,或者是答的不全而丢掉分数。所以要通过加强学生对试题的训练去解决这个问题,在训练的时候强调答案的规范性以及完整性,经过多次的训练后,学生在规范答题上的能力能够得到大幅度的提升。比如说在检验滤渣是否洗干净的时候,学生不能只回答杂质离子的检验结果,而忽略了相关的实验操作。完整的答题模式是:取适当最后一次洗涤液,向其中加入适量的什么试剂,如果有什么现象说明没有洗净,反之则反。完整的描述不仅能够保障学生答案的正确性,减少丢分,还能够培养学生思考问题时的严谨性。化学教师,面对新高考的考查模式,对考试做相应的分析,能够帮助学生熟知高考的考查点,做到心中有数。
  5、培养学生的化学学习思维  
  在教学中我们很容易观察到,有很多的学生在学习化学知识时有各种各样的问题。有的学生认为化学简单却得不了高分,有的认为难,但是在面对稍微有难度的试题时却一脸茫然。其缘由便是,学生做题的时候粗心,不严谨,以及学生在学习的时候仅仅靠记忆去学习化学知识,并没有养成严谨的化学学习思维。因此,培养学生严谨的化学学习思维是至关重要的。就比如说,教师在讲解影响化学反应速率的因素时,先让学生知道化学反应的实质以及什么是碰撞理论,教师引导学生梳理这些知识线,然后再分别分析讨论浓度、温度、压强以及催化剂对化学反应速率的影响。对于温度、浓度、催化剂对化学反应速率的影响,学生很容易能够明白。这个地方教师需要给学生作相应解释的是压强对反应速率的影响,教师在前面已经给学生分析了浓度对于反应速率的影响,浓度增大,化学反应速率加快,浓度减小化学反应速率减慢。教师在教学生分析的时候,要让学生知道不论改变其他什么因素,都要归结于物质浓度的改变。然后教师引导着学生分析改变压强的方式。其一便是,通过改变反应容器的体积去改变压强,体积减小也就是意味着浓度增大,压强增大,反之亦反;其二,改变压强的方式便是容积不变加入物质,或者是恒压的情况下加入其他物质。总的来说,教师要引导学生学会分析,压强的改变,会导致浓度怎样的改变,最终对化学反应速率的影响。 
  6、创设情境,培养创新意识    
  教师要为学生创新意识的培养创设一个适宜的情境。创设情境就是要将课堂教学与学生的生活实际紧密地联系在一起,让学生在课堂之中,利用化学知识来解释生活现象、解决生活问题,从内而外地激发学生的整体求知欲,也为培养学生终身的化学探究能力打下坚实的基础。其实创设情境完全可以依据化学学科的特点来展开。如高中化学中的钠、钾、过氧化钠与水的反应,钠、钾等的焰色反应,镁条在二氧化碳和氮气中的燃烧,铝片在常温下与食盐水的反应,铝热反应,氨气等的喷泉实验,爆炸实验,银镜实验等。学生对化学的好奇与兴趣是本能的、不稳定的认识倾向,还应激发社会性动机,使之成为主导动机,方能成为持久、稳定、强有力的动力和起到维持、调控的作用。例如教师要善于创设情境来激思激趣;可通过理论联系实际,讲解化学在尖端科技、工农业生产、环境保护、日常生活中的巨大作用。例如通过讲述结晶牛胰岛素的合成、侯德榜制碱法、同位素相对原子质量数值的修正等化学史,来激发学生为祖国富强而发奋学习的社会性动机等。学生只有对化学科学有着强烈的探索欲望和对化学知识及规律的拥有欲望以及将所知化学知识应用于日常生活造福人类的动机,才可能激发创新潜能,才可能产生创新欲望。    
  新的化学课程已走进校园,走进师生的生活,课程改革正在实践中不断深化,并昭示其强大的生命力。在使用新教材过程中,只有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让学生通过自己的经验和知识来实现知识的建构,学生才能学到真正的知识并使知识成为形成能力的基础。课堂不应是学生复制知识的加工厂,而应成为展示他们聪明才智和创造能力的舞台。诚然,教育工作任重道远,只要我们广大教育工作者在教学中积极探索,不断创新,并有意识地培养学生的创造能力,学生的创新能力就会提高,教育水平也会不断提高,才能有效地实现新课改的初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