刊名: 教学与研究
Teaching and Research
主办: 中国人民大学
周期: 月刊
出版地:北京市
语种: 中文;
开本: 大16开
ISSN: 0257-2826
CN: 11-1454/G4
邮发代号: 2-256
历史沿革:
现用刊名:教学与研究
创刊时间:1953
该刊被以下数据库收录:
CSSCI 中文社会科学引文索引(2012—2013)来源期刊(含扩展版)
核心期刊:
中文核心期刊(2011)
中文核心期刊(2008)
中文核心期刊(2004)
中文核心期刊(2000)
中文核心期刊(1996)
中文核心期刊(1992)
历史学科核心素养下“史料实证”的教学落点
【作者】 袁 玲
【机构】 (四川省内江市第二中学)
【正文】历史学科核心素养,是指学生在接受历史教育过程中逐步形成的、具有历史学科特点的成就,是历史学科育人价值的集中体现。今天孩子在课堂里学历史,不是让他成为历史学家,因为这毕竟是极个别人的事,我们关注的是,毕业后,作为一个公民,学过历史和没学过历史的差异?历史能留给他们终身受用的东西是什么?而这就是历史学科核心素养。
如:戊戌政变中,谭嗣同拒绝逃亡。学生知道了这一知识有什么意义?学生对谭嗣同会有什么历史认识?谭嗣同真傻,要是我就跑。留得青山在,不愁没柴烧。
这就涉及到人文历史价值观和特定时代背景下的人物定位,如何正确解释人物的言行,以及从中获得的教益。历史学科教育的目的是人的培养,但传统的历史教学过度地在学科上发力,为知识而传授知识,我们一线教师也常常纠结于历史知识的容量和难度,而忽略了历史学科的本质和历史教育的真正价值。因此,重建历史教育价值的关键,是实现由学科知识本位的教学转向以人为本的教学,就要聚焦于受过历史教育的人所应具有的能力、习惯、气质、品格等,而历史学科核心素养正是解决这一问题的钥匙。只有抓住历史学科核心素养的培养,才能全面发挥历史学科的育人功能,正确引领历史教学的改革与发展。
研究学生发展核心素养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一项重要举措,也是适应世界教育改革发展趋势、提升我国教育国际竞争力的迫切需要。而“史料实证”,对史事的推理和论证必须依据可靠的史料作为证据:既是历史学习与研究的重要方法,也是解释历史和评判历史的重要能力体现,所以作为一线教师,培养学生“史料实证”、做到论从史出的能力,极其重要。
一、“史料实证”的内涵和表现
首先,我们应该明白史料实证的内涵:史料实证是指通过严格的检验获取可信史料,并据此努力重现历史真实的态度与方法。
它主要表现:1.能够知道史料是通向历史认识的桥梁,了解史料的多种类型,掌握搜集史料的途径与方法。2.能够通过对史料的辨析和对史料作者意图的认知,判断史料的真伪和价值,并在此过程中体会实证精神。3.能够从史料中提取有效信息,作为历史叙述的可靠证据,并据此提出自己的历史认识。4.能够以实证精神处理历史与现实问题。这四个表现其实需要逐层深入的,难度是一点点加深的。
在学习历史过程中,教师要培养和发展学生运用史料进行实证的能力,教会学生如何搜集、辨别、选择和使用各种历史资料,在史料中发现线索和有效信息,并经过思辨与探究而判断史料是否可以作为实证的证据;引导学生根据学习与探究的问题自行进行史料的甄别,考察史料的可信度和使用价值;教会学生运用相关史料形成新的问题视野,构建属于自己的历史叙述,从而培养学生“史由证来,论从史出”的证据意识。
二、如何推进“史料实证”素养立意教学
如何把历史教学中关于素材和证据的知识立意教学推进到“史料实证”素养立意教学?
例如在讲“ 南京大屠杀”一课时,可以让学生在课前收集相关的资料,在讲到南京大屠杀时, 我不急于出示具体史料,而是先给出日本教科书中对侵华战争的描述,随后提出问题:一个优秀的民族必定是一个牢记历史的民族。南京大屠杀真的如一些日本人所说的是中国“炮制”、是“子虚乌有”、是“二十世纪最大的谎言”吗?我们用什么来还原历史真相呢?这时学生基本都会想到拿出史料证据来,接着提问:收集史料的途径有哪些?大多学生说上网收集、从相关书籍中寻找、看教科书, 但有个别学生说实地考察、寻找亲历者。我进一步追问: 你们通过这些方式收集到的史料是否都是可信的? 学生的回答说不一定, 如网上的一些东西就不一定可靠。课堂上, 我抓住学生的这一回答组织教学内容、亮出要讲的问题, 即通过“ 那该如何判断史料的可信度和价值”?进而引出“ 史料” 和“史料实证”的概念, 再通过几则史料促使学生了解史料的分类按表现形式可分为文献史料、实物史料和口述史料; 按史料价值可分为( 直接/原始的)第一手史料,这些史料是接近或直接在历史发生当时所产生,可直接透视历史问题;还有一种是:( 间接的)第二手史料,是经过后人运用一手史料所做的研究及诠释。通常一手史料比二手史料价值更高。例如,日本老兵的回忆录相对现在的一些南京大屠杀的研究文章,它的价值肯定更高,也更有说服力。
其实,即使没有课前的收集资料,我们的教材中也有很多史料,主要表现为文字性的、图片性的、史料、数据性的及表格类史料,同时这些材料不仅可以提高学生历史学习兴趣,也可作为学生理解和解释历史的“证据”。书中“动脑筋”“活动与探究”“自由阅读”“史海拾贝”等栏目新颖灵活,扩大了学生的信息量,培养了学生对历史知识的科学判断和对史实认识的创新思维。再例如《洋务运动》一课的“动脑筋”要求学生讨论“洋务运动是一次失败的封建统治者的自救运动”这一观点,这正是培养学生用史料“说话”的素养,从如汉阳铁厂、唐山至胥各庄铁路通车典礼等课本图片,以及小字注释,引导学生来辩证看待洋务运动。因此,历史教学要重视历史教科书的作用,充分发掘其对“史料实证”素养培养的价值。
同时还一个值得注意的是,历史教科书在史料实证方面仍有不足,对再造性的图像没有作注释,如“秦始皇”“孔子”等历史人物图像,它们多是后来人根据历史背景和史料中的历史信息进行的主观描绘,在这里,老师可以做一定补充,让学生能够用批判的眼光去审视材料的分歧,实事求是的体现“实证精神”。
史料实证是指通过严格的检验获取可信史料,并据此努力重现历史真实的态度与方法。历史学是一门科学,对历史的探究是以求真求实为目标,以史料为依据,通过对史料的辨析,将符合史实的材料作为证据,进而形成对历史的正确、客观的认识,“有一分史料说一分话”。 史料既是我们揭示历史真相不可或缺的证据,更是我们评析历史人物、历史现象与历史事件的基石。因此,“史料实证”既是历史学习与研究的重要方法,也是解释历史和评判历史的重要能力体现。
总之,培养与发展学生的历史核心素养绝非一朝一夕之事,必须靠一线历史教师在观念上更新,在专业上提升,在教学中渗透,在日常中积累,唯其如此,才能真正培养学生的优秀品格与创新能力,使学生得到全面发展。
如:戊戌政变中,谭嗣同拒绝逃亡。学生知道了这一知识有什么意义?学生对谭嗣同会有什么历史认识?谭嗣同真傻,要是我就跑。留得青山在,不愁没柴烧。
这就涉及到人文历史价值观和特定时代背景下的人物定位,如何正确解释人物的言行,以及从中获得的教益。历史学科教育的目的是人的培养,但传统的历史教学过度地在学科上发力,为知识而传授知识,我们一线教师也常常纠结于历史知识的容量和难度,而忽略了历史学科的本质和历史教育的真正价值。因此,重建历史教育价值的关键,是实现由学科知识本位的教学转向以人为本的教学,就要聚焦于受过历史教育的人所应具有的能力、习惯、气质、品格等,而历史学科核心素养正是解决这一问题的钥匙。只有抓住历史学科核心素养的培养,才能全面发挥历史学科的育人功能,正确引领历史教学的改革与发展。
研究学生发展核心素养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一项重要举措,也是适应世界教育改革发展趋势、提升我国教育国际竞争力的迫切需要。而“史料实证”,对史事的推理和论证必须依据可靠的史料作为证据:既是历史学习与研究的重要方法,也是解释历史和评判历史的重要能力体现,所以作为一线教师,培养学生“史料实证”、做到论从史出的能力,极其重要。
一、“史料实证”的内涵和表现
首先,我们应该明白史料实证的内涵:史料实证是指通过严格的检验获取可信史料,并据此努力重现历史真实的态度与方法。
它主要表现:1.能够知道史料是通向历史认识的桥梁,了解史料的多种类型,掌握搜集史料的途径与方法。2.能够通过对史料的辨析和对史料作者意图的认知,判断史料的真伪和价值,并在此过程中体会实证精神。3.能够从史料中提取有效信息,作为历史叙述的可靠证据,并据此提出自己的历史认识。4.能够以实证精神处理历史与现实问题。这四个表现其实需要逐层深入的,难度是一点点加深的。
在学习历史过程中,教师要培养和发展学生运用史料进行实证的能力,教会学生如何搜集、辨别、选择和使用各种历史资料,在史料中发现线索和有效信息,并经过思辨与探究而判断史料是否可以作为实证的证据;引导学生根据学习与探究的问题自行进行史料的甄别,考察史料的可信度和使用价值;教会学生运用相关史料形成新的问题视野,构建属于自己的历史叙述,从而培养学生“史由证来,论从史出”的证据意识。
二、如何推进“史料实证”素养立意教学
如何把历史教学中关于素材和证据的知识立意教学推进到“史料实证”素养立意教学?
例如在讲“ 南京大屠杀”一课时,可以让学生在课前收集相关的资料,在讲到南京大屠杀时, 我不急于出示具体史料,而是先给出日本教科书中对侵华战争的描述,随后提出问题:一个优秀的民族必定是一个牢记历史的民族。南京大屠杀真的如一些日本人所说的是中国“炮制”、是“子虚乌有”、是“二十世纪最大的谎言”吗?我们用什么来还原历史真相呢?这时学生基本都会想到拿出史料证据来,接着提问:收集史料的途径有哪些?大多学生说上网收集、从相关书籍中寻找、看教科书, 但有个别学生说实地考察、寻找亲历者。我进一步追问: 你们通过这些方式收集到的史料是否都是可信的? 学生的回答说不一定, 如网上的一些东西就不一定可靠。课堂上, 我抓住学生的这一回答组织教学内容、亮出要讲的问题, 即通过“ 那该如何判断史料的可信度和价值”?进而引出“ 史料” 和“史料实证”的概念, 再通过几则史料促使学生了解史料的分类按表现形式可分为文献史料、实物史料和口述史料; 按史料价值可分为( 直接/原始的)第一手史料,这些史料是接近或直接在历史发生当时所产生,可直接透视历史问题;还有一种是:( 间接的)第二手史料,是经过后人运用一手史料所做的研究及诠释。通常一手史料比二手史料价值更高。例如,日本老兵的回忆录相对现在的一些南京大屠杀的研究文章,它的价值肯定更高,也更有说服力。
其实,即使没有课前的收集资料,我们的教材中也有很多史料,主要表现为文字性的、图片性的、史料、数据性的及表格类史料,同时这些材料不仅可以提高学生历史学习兴趣,也可作为学生理解和解释历史的“证据”。书中“动脑筋”“活动与探究”“自由阅读”“史海拾贝”等栏目新颖灵活,扩大了学生的信息量,培养了学生对历史知识的科学判断和对史实认识的创新思维。再例如《洋务运动》一课的“动脑筋”要求学生讨论“洋务运动是一次失败的封建统治者的自救运动”这一观点,这正是培养学生用史料“说话”的素养,从如汉阳铁厂、唐山至胥各庄铁路通车典礼等课本图片,以及小字注释,引导学生来辩证看待洋务运动。因此,历史教学要重视历史教科书的作用,充分发掘其对“史料实证”素养培养的价值。
同时还一个值得注意的是,历史教科书在史料实证方面仍有不足,对再造性的图像没有作注释,如“秦始皇”“孔子”等历史人物图像,它们多是后来人根据历史背景和史料中的历史信息进行的主观描绘,在这里,老师可以做一定补充,让学生能够用批判的眼光去审视材料的分歧,实事求是的体现“实证精神”。
史料实证是指通过严格的检验获取可信史料,并据此努力重现历史真实的态度与方法。历史学是一门科学,对历史的探究是以求真求实为目标,以史料为依据,通过对史料的辨析,将符合史实的材料作为证据,进而形成对历史的正确、客观的认识,“有一分史料说一分话”。 史料既是我们揭示历史真相不可或缺的证据,更是我们评析历史人物、历史现象与历史事件的基石。因此,“史料实证”既是历史学习与研究的重要方法,也是解释历史和评判历史的重要能力体现。
总之,培养与发展学生的历史核心素养绝非一朝一夕之事,必须靠一线历史教师在观念上更新,在专业上提升,在教学中渗透,在日常中积累,唯其如此,才能真正培养学生的优秀品格与创新能力,使学生得到全面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