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学术文献网络出版总库

刊名: 教学与研究
        Teaching and Research
主办:  中国人民大学
周期:  月刊
出版地:北京市
语种:  中文;
开本:  大16开
ISSN: 0257-2826
CN:   11-1454/G4
邮发代号: 2-256

历史沿革:
现用刊名:教学与研究
创刊时间:1953

该刊被以下数据库收录:
CSSCI 中文社会科学引文索引(2012—2013)来源期刊(含扩展版)
核心期刊:
中文核心期刊(2011)
中文核心期刊(2008)
中文核心期刊(2004)
中文核心期刊(2000)
中文核心期刊(1996)
中文核心期刊(1992)



激发调动小学生浓厚习作兴趣的策略研究

【作者】 苏友生

【机构】 (四川省凉山州盐源县泸沽湖镇泸沽湖小学)


【正文】摘 要:落实《语文课标》新理念和新要求,激发调动小学生浓厚习作兴趣,其有效策略有:创设生动情境、运用语言诱导、鼓励自主拟题、引导合作习作。
  关键词:语文课标;习作教学;习作兴趣;策略研究
  习作能力是学生语文素养的综合体现,习作教学是语文教学的“半壁江山”。因此,无论是语文教育专家、学者,还是广大的教师、学生,对此都十分重视。但怕教、难教、怕写、难写,又是广大教师和学生长期以来对习作教学存在的普遍心态。那么,怎么有效解决这一问题呢?笔者认为,最首要的是要解决学生对习作有兴趣、有信心的问题,要想办法让学生愿意习作、热爱习作、变“要我写”为“我要写、乐于写”。这也是《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以下简称《语文课标》)提出的新理念和新要求。比如,《语文课标》在“教学建议”中明确要求:“写作教学要贴近学生实际,让学生易于动笔,乐于表达”;在“学段目标”中,第一学段提出“对写话有兴趣”,第二学段提出“乐于书面表达,增强习作的自信心。”那么,在习作指导中如何有效激发调动小学生的内化习作兴趣,从而增强他们的习作信心呢?近年来笔者实践探索出以下有效指导策略:
  一、通过创设生动情境来激发调动小学生的浓厚习作兴趣
  我在习作指导中通过精心创设的情境,不仅使学生感到有话可写,在轻松愉悦的氛围中找到需要表达的内容,而且还激发起学生浓厚的习作兴趣、调动起学生强烈的习作欲望。比如,为了指导学生写好《可爱的小金鱼》这篇观察类习作,我不是在习作前大讲习作技巧方法,而是将买回的几条小金鱼用鱼缸装好放在班上,安排学生轮流喂养观察,并且在班上宣布将举行一次以《可爱的小金鱼》为题的习作大赛。这一招极大地激发了学生的观察兴趣和习作热情。接着给学生安排一段时间喂养观察,让他们积累丰富的习作素材,为具体习作训练奠定基础。创设习作情境的具体方式很多,除具体实物外,还可运用图片、电教媒体、表演等方式设置情境。
  二、通过运用语言诱导来激发调动小学生的浓厚习作兴趣
  在习作指导中,过去我习惯于给学生讲习作之于人的一生发展的重要性,想以此来激发习作欲望、调动习作兴趣,但效果往往并不理想。后来我分析发现,这是因为“内在需要”是产生习作动机、调动习作兴趣的真正根源,而对多数涉世未深、尚未能对生活“深谋远虑”的小学生来说,“未来”是十分遥远渺茫的。因此,在这一阶段,习作重要性的教育难以给他们以心理、情感或精神需求上的满足,这样所产生的兴趣、动力是很有限的。这就告诉我们,要想激发小学生习作动机,调动他们习作兴趣,就得想方设法满足学生的心理、情感需要,让他们体验到习作的快乐。我在研究中发现,教师入情入境的语言诱导就是一种极有效的方法,往往能沟通学生的心灵,激发他们创的习作欲望,活跃习作的形成。比如,在引导学生习作《老师,您这样寻找我的家》时,我设计了这样的导语进行诱导,效果极佳:“同学们,我们在一起学习、生活已有两年多时间了。这期间,我们朝夕相伴、和睦相处。早晨,我在校门口迎接你们的到来;傍晚,我在校门口送你们满载而归;球场上有我们忘情的呼喊,春游时有我们欢快的笑声……我发现自己越来越喜欢我们这个集体了,每一张笑脸都给我留下了美好的印象,每一个同学都给我留下了美好地回忆。近来,我突然萌发了一个愿望,而且越来越强烈。可老师又不好意思说出来……”,“说,您说呀!”同学们叫起来。“我非常非常想去同学们的家玩,可我怎么才能寻找到你们的家呢?”正在学生为难之时,老师说:“我有一个一箭双雕的办法,不知大家……”还没等老师说完,同学们就热情地打断了教师的话语。我见火候已到,便一挥手在黑板上写下《老师,您这样寻找我的家》这一习作标题。同学们恍然大悟,随即便摸纸拿笔,跃跃欲试,在轻松、激动、兴奋的心理情绪支配下动笔了。
  三、通过鼓励自主拟题来激发调动小学生的浓厚习作兴趣
  习作是“缘情”“言志”之物,真实的习作应该是“我手写我口”,而不是无病呻吟,为习作而习作、为考试而习作。由于在传统习作指导中往往是教师设定命题,然后学生去写。而命题只有一个,学生却有几十个,有的学生对此命题有感触,有东西可写;有的学生则可能对此命题不感兴趣,讨厌去写。写作心理学研究表明,如果学生对习作不能产生需要、缺乏兴趣,就很难写好作文。叶圣陶先生也曾说过:“无论写什么文章,只要而且必须如平常写信给朋友一样,老实倾诉胸中的积蓄。”如何才能使学生对命题产生真情实感、对习作发生浓厚兴趣呢?一个很有效的办法就是把习作的主动权交给学生,让学生通过自主命题,写自己有真情实感、饶有兴趣的内容。比如,教师想训练学生状物绘景的习作能力,就不必给学生框定“春天”还是“秋天”“冬天”,而要放开手脚让学生自己去写、去倾诉胸中的积蓄,这样学生一定会写出自己有体验、有感悟的物和景来。即使是命题习作,教师在指导时要坚持民主、开放的原则,可提供一系列命题让学生自主选定。具体方法有三:一是同一题材的系列命题(如围绕“班上学雷锋小组的同学在轮流帮助料理留守孩子的家务”这一材料,可师生合作拟定《我们班的小雷锋》、《今天轮到我》、《在他们遇到困难的时候》等题目,让学生自由选择习作);二是同一中心的系列命题(如围绕“师生之情”这一中心,根据班上学生实际,教师可引导学生拟定《师生之间》、《老师生病后》、《当同学遇到困难的时候》等题目,供学生自主选择习作);三是同一习作重点的系列命题(阅读《秋游景山》一文后,教师要求学生运用“按方位顺序描述景物”方法习作,就可拟定《我们的校园》、《金色的田野》、《校门前的小书亭》等题目,让学生自选习作)。让学生“自主拟题习作”,并不是说教师可以放任自流、不加引导。一般来说,学生“自主拟题”能力的形式需要经历一个“由扶到放”的过程,在开始阶段,我组织学生从交流习作素材入手,引导学生从自己积累到的习作素材中拟定习作题目,然后组织学生评比,看谁拟定的习作题目新颖有趣,让学生从中初步掌握拟题的基本方法,并且在平时的习作指导中坚持引领学生自拟题目,逐步提高学生自主拟题习作的能力。
  四、通过引导合作习作来激发调动小学生的浓厚习作兴趣
  这是指改学生习惯于独立习作为学生集体或相互交流式的习作,使学生在习作中互相激发思维、激发兴趣,既有利于吸收对习作的长处,又使每个学生的习作增加了更多读者。合作习作的形式一般有三种:一是笔友。笔友可以是同校同学、外校朋友,也可以是老师或社会中其也文学名人、爱好者,其中以校外的同龄笔友为首选。笔友之间除相互欣赏作品外,还可通过写信、发送电子邮件等形式告诉对方本地的风土人情以及自己的所见所闻。引导学生坚持这样做,既有利于克服学生习作不看对象的毛病,又有利于使学生更好地看到习作的价值与功能,增强习作的动机,激发习作兴趣。二是习作小组。就是根据学生的性格特点,将班上学生每2至4人组成一个习作小组,并引导他们在课外就某个自然现象、社会现象等开展调查、实验、查阅图书资料等活动,并在分别习作的基础上合作讨论修改、相互欣赏激励。这不仅有利于提高学生习作的积极性和投入感,而且有利于使优生学会与他人合作并接纳别人的意见,使差生也有发表意见的机会且有所提高。习作小组成员可由学生自己确定,但教师要加强指导,注意不同基础、不同性格类型学生的合理搭配。三是“作者—编辑—读者”群体。就是根据学生的习作能力和兴趣爱好等情况,将班上学生分成三个小组,并指导学生在课余一人任作者、一人任编辑、一人任读者,作者习作、编辑修改(有时可提出意见请作者先行修改)、读者讲讲读后的感想、学到什么习作方法及进一步的修改意见。三人的职责要轮流交换,使学生获得不同的感受,增强不同角色的责任意识和对习作的趣味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