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学术文献网络出版总库

刊名: 教学与研究
        Teaching and Research
主办:  中国人民大学
周期:  月刊
出版地:北京市
语种:  中文;
开本:  大16开
ISSN: 0257-2826
CN:   11-1454/G4
邮发代号: 2-256

历史沿革:
现用刊名:教学与研究
创刊时间:1953

该刊被以下数据库收录:
CSSCI 中文社会科学引文索引(2012—2013)来源期刊(含扩展版)
核心期刊:
中文核心期刊(2011)
中文核心期刊(2008)
中文核心期刊(2004)
中文核心期刊(2000)
中文核心期刊(1996)
中文核心期刊(1992)



高中历史教学中多媒体运用的研究

【作者】 张雯婷 辛恩诚

【机构】 (陕西省汉中市城固县第二中学)


【正文】摘 要:《旧唐书·魏征传》(李世民):“夫以铜为镜,可以正衣冠;以史为镜,可以知兴替;以人为镜,可以明得失。”这应该是学习历史的原因,或者说学习历史最大的功用。在新课改背景下,传统说教式的教学模式逐渐落伍。我们开始在传授历史知识,加强思想政治教育的基础上进行探索创新,在教学中增加更多丰富的内容。通过营造良好的教学环境,提升学生学习历史的积极性,从而不断提升学生的综合素养。本文基于时代背景,就多媒体技术与高中历史教学的融合进行粗略的探讨。
  关键词:多媒体;高中历史;教学方法;实践分析
  一、 多媒体在教学中的作用分析
  简单地说,多媒体是互联网背景下,网络信息以相关设备的有机结合。多媒体应用于教学之中,能为学生提供海量的学习素材,同时也丰富了教师的教学手段。实践证明,多媒体对于提升学生的学习效果,有效改善教学效果都有积极的促进作用。高中阶段的历史教学具有时间紧、容量大等突出问题。如何有效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充分发挥课堂主阵地的作用,已成为众多高中历史教师面对的问题[1]。本文就如何借助多媒体技术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渲染历史背景,创设与教学内容相关的历史情境,激发学生爱国主义情绪,进行简要的分析。
  二、利用多媒体手段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我们虽无法去经历和体验历史,但可利用现有的历史文物或历史遗址,摄制成录像片,拍成照片,连同历史过程的影视实录,在客观真实的前提下,根据教学的需要,采用现代技术使文本、图形、动画、声音、视频等多种媒体信息集合在一起,加工编辑成多媒体辅助课件。历史教学中利用这些课件,打破时空限制,化远为近,化静为动,图文声像并茂,生动感人,形象逼真地再现已消逝的历史现象,创造历史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积极性。
  三、丰富历史知识,引导学生自主学习
  “论从史出”是学习和研究历史的出发点。任何一个结论都不是来源于凭空臆想。只有借助大量历史材料(文说)和图片(图说)来展现历史故事发展脉络,进而在分析和总结中得出结论。借助多媒体这一辅助性的工具,可以引导学生进行如下自学,第一,以一个学生或者小组形式开展自学。教师使用多媒体手段将学习问题投影出来,学生们借助课本和课件按照由浅入深的原则进行思考,从而完成正常授课。小组学习需针对预先设置的问题进行分析,然后进行全方位的讨论,并最后得出统一的结论。第二,给出一个结论,让学生(或小组)在通读教材的基础上对该结论进行分析,若结论不全面或有明显的错误,学生需及时指出,并总结出统一的结论。
  四、 巧借多媒体,构建客观的历史时空感
  学好历史课程需弄清基本史实,而清晰的时空感觉有助于学生理解史实,理清历史发展的脉络。例如,某一重要的历史战争既包括人物、时间、地点,还涉及到地形、气候等多种因素。若学生脑海中有清晰的时空感,则能快速理解,清晰记忆。
  五、 借助多媒体,激发学生的爱国情感
  爱国并非狭义地热爱祖国,而是对历史、文化、文明、艺术的一种敬仰与传承。历经千百年发展,爱国主义情感在生产、生活中积淀下来,并成为每位华夏民族儿女的情感。这种情感凝聚民族向心力,彰显了中华民族的团结向上精神,也是维系祖国统一与发展的纽带[2]。历史教材中包含着众多爱国主义素材,这也凸显了历史教学的重要性。多媒体的介入让教学手段更为丰富,同时也让尘封的历史变得色彩斑斓,让干涩的文字熠熠生辉。当然,有的教师盲目认为,多媒体运用的频率越高,其效果越好。这种认知过于偏激,只要恰到好处地使用,才能让平淡变得更为神奇。
  六、借助多媒体,强化历史情感教育
  我们在学习历史知识的时候,总会立足于一个特定的立场角度,与此同时,我们会带着一定的情感去学习。若褪去所有感情因素,则学得乏味,教得无趣,教学目的也很难达到。历史教师在讲解历史知识的时候,总是由景入情,以情感人。在情景交融的氛围中,让教育触及学生的内心。借助多媒体,能够发挥有形、有声的优势,让学习更具感官色彩,以南京大屠杀相关知识为例,我们可以播放几个图片《日寇扫荡》、《日寇以华人当做射击的靶子》、《南京大屠杀的图片》,随着镜头的转换,学生的表情从惊讶、愤恨直至咬牙切齿。讲解完毕后,再播放《南京大屠杀遇难同胞纪念墙》的图片,并最后定格在10635(有记载的姓氏),学生会铭刻这一耻辱的事件,并由此树立维护国家与民族利益的信心。
  七、多媒体教学过程需注意的主要问题
  (1) 把握使用时机
  我们要承认,多媒体只是一种教学手段,而且使用前需结合教材精心准备文案、图片、视频。同时,如果时机把握得当,则能凸显多媒体教学的神奇之处,整体教学效果也会显著改善。仍以“南京大屠杀”为例,若事先未讲解时代背景,上课伊始就直接播放,则会有突兀的感觉,整体效果也会事倍功半。
  (2) 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
  课堂教学中适当使用多媒体,可提升学生探索知识的欲望。要学会教学留白,为学生设置具有“悬疑”性质的问题,并留给他们足够的时间去思考、探讨、交流。若一味地使用多媒体手段,无疑从原有的满堂灌换成“满堂看”。长此以往,学生就会觉着索然无味。
  (3) 调整应用的“火候”
  这里所说的“火候”就是“度”,凡事都有要合适的范围、距离。若多媒体占用过多教学时间,如:有关抗日战争的知识,从9.18至卢沟桥,从南京大屠杀到淞沪会战,直至重庆保卫战,一味地使用多媒体,则多媒体就代替了教师的“职能”,失去了多媒体的应有价值。
  总结
  总之,历史教学不仅是传授历史知识,还要带领学生徜徉在历史长河之中,通过汲取知识得出有益于学习,有益于人生的结论。引入多媒体教学手段,只是增加了一种教学手段。在实际应用中应选好时机,并科学设计、合理应用,才能有效提升历史教学的有效性。
  参考文献:
  [1]白涛.多媒体在高中历史教学中的运用探讨[J].南北桥,2019,(022):79.
  [2]姜伟.浅析“微课”在高中历史教学中的应用[J].中国校外教育(理论),2020,(04):6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