刊名: 教学与研究
Teaching and Research
主办: 中国人民大学
周期: 月刊
出版地:北京市
语种: 中文;
开本: 大16开
ISSN: 0257-2826
CN: 11-1454/G4
邮发代号: 2-256
历史沿革:
现用刊名:教学与研究
创刊时间:1953
该刊被以下数据库收录:
CSSCI 中文社会科学引文索引(2012—2013)来源期刊(含扩展版)
核心期刊:
中文核心期刊(2011)
中文核心期刊(2008)
中文核心期刊(2004)
中文核心期刊(2000)
中文核心期刊(1996)
中文核心期刊(1992)
如何建构出“情文相生”的初中历史课堂
【作者】 李 珍
【机构】 (四川省内江市资中县公民中学)
【正文】摘 要:新课改背景下,各学科教师都围绕着如何提升学生综合素养开展教学创新。为了提升教学的有效性,还需从学生的兴趣入手,使之与教师形成一个良好的互动关系。初中历史知识对于学生而言有一些“遥远”,若仅依靠教材文本和几幅插图,整体学习效果会大打折扣。如何让陌生的史实和枯燥的年代活灵活现地出现在学生的眼前,赋予历史课程更多活力,这始终困惑着历史教师。本文尝试着使用“情文相生”的理念阐述如何创新历史课堂教学,受个人学识所限,还请各位教育同仁斧正。
关键词:基础知识;情感体验;实践;道德观
一、“情文相生”与初中历史教学
“以史为镜,可以正衣冠”,我们开展历史教学的目的,并非让学生记住简单的历史事件。还需要让大家在学习过程中健全自己的人格,“所谓健全人格须包括:第一,私德为立身之本,公德为服务社会国家之本。第二,人生所必需之知识技能。”(陶行知)。透过历史,我们要懂得历史的发展有其内在规律,如“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没有人能阻挡历史发展的“车轮”。因此说,学习历史对于提升学生的德育水平,丰富学生内涵,学会以历史观去分析事物,均有积极的正向作用。
“孙子荆除妇服,作诗以示王武子。王曰:‘未知文生于情,情生于文,览之凄然,增伉俪之重。’”(《世说新语·文学》南朝·宋·刘义庆)。“情文相生”可以简单地理解为:文章感情深沉,文采与思想能达到相互补充的作用。这里所说的生“情”是构建于“知识”之上的。借助于知识,可以跨越到情感层面,从而在思想深处对历史有更深层次的认识。这有助于学生形成良好的人生观、价值观和世界观。我们应该基于实践,使用操作性较强的教学模式,通过深入研究“情文相生”的实际应用,有效贯通学生的“知”、“情”、“意”、“行”。
二、“文”添巧合,“情”生情趣
历史是什么?历史是重现过往的记忆,这种记忆或许是几年前,或几千年前的社会事件,或者社会发展规律。目的在于借用前车之鉴,避免重蹈覆辙,或是为了更好地“除旧布新”。当我们仔细品味时,可以发现历史脉络其实质就是某种规律。而这些规律总会让人有一种“巧合”的成分,如:各个封建王朝的建立之初,都会励精图治、卧薪尝胆,接下来社会将会迎来“井喷式”的发展,出现“贞观之治”、“隋唐盛世”、“康乾盛世”等“高光时刻”。在国富民强的时代,又必然出现几位典型的“昏君”,骄奢淫逸,榨取民脂民膏。同时,奸臣篡权、宦官当道,从而加速了王朝的灭亡。最后,总会有“大英雄”出现,以摧枯拉朽之势颠覆这个没落的王朝。通过梳理分析,我们发现历史竟然这么惊人的“巧合”。
就现代史来说,我们讲解“对外开放”的时候,很难厘清其始末缘由。至于国计民生的变化,也很难用几句话描述清楚。就深层次的国家政策、经济史,更是无从谈起。而这段历史距离我们是这么近,似乎触手可及。曾经,我在教学中也用“高大上”的语言去描述,但总感觉到这些知识与学生之间的距离,甚至有的学生出现排斥心理。此时,我们借用多媒体设备,针对学生耳熟能详的生活场景,以“衣”、“食”、“住”、“行”为落足点,播放改革开放40年前后的生活点滴。这些图片的反差让学生瞠目结舌,从而让学生从十分形象的角度去理解“对外开放”的裨益。课后作业中,专门布置学生与家长沟通,就40年前的图片进行交流,从而从多方印证这种历史巨变。
三、“文”添数据,“情”生惊叹
在历史教材和各种史料中随处可见各种数据,这些数据是对史实的强有力支撑。在课程标准中也明确提及学生的阅读能力和分析能力。当学生们掌握一些历史知识后,其逻辑思维能力会有显著提升,结合他们数学能力的提升,已经基本具备了数据分析能力。但初中生的认知尚处于感性到理性的转换过程中。此时以感性认知为基础,适当增加一些数据,能从情感角度让学生产生共鸣,而这种“惊叹”更有利于学生学习和掌握知识要点。
例如,在讲解中国近现代史的时候,我们讲解文化大革命的负面影响时,使用“5000亿元”这一数字,让学生更能直观地感受到百废待兴的背景下,直接间接经济损失带来的影响多么巨大。同时,我们阐述社会经济腾飞时使用以下数据:据中国海关统计,2018年,中美双边货物贸易总额6335.2亿美元,同比增长8.5%,占同期中国货物进出口总额13.7%。其中,中国对美国出口4784.2亿美元,同比增长11.3%。当年中美贸易顺差为1551亿美元”。这也是美国2019年开始对中国实行贸易制裁的重要原因之一。借助上述数据,学生们能直观地感受到不同时代,社会演变的必然规律。
四、“文”添热点,“情”生使命
我们说,每一堂历史课都是一部“电影”,有开始(导入),有剧情(教学内容),有结尾(小结)。借助上述过程,完成温故而知新的学习过程,学生的学习能力、学习方法、情感体验都会获得较大幅度提升。在课堂小结部分,我们可以播放视频和图片,让学生通过视觉感知历史的变革,通过梳理中国当今热点事件,促进历史知识与人文情怀的融会贯通。感悟到当今美好生活的来之不易,并为自己所憧憬的明天做好准备工作。
总结
综上所述,“情文相生”应用于初中历史教学是以提升学生的兴趣为出发点,以唤起学生共鸣为目的的教学方式。通过合理使用各种素材、教具,达到“情”与“文”的交相辉映,最终达到提升教学有效性的目标。
关键词:基础知识;情感体验;实践;道德观
一、“情文相生”与初中历史教学
“以史为镜,可以正衣冠”,我们开展历史教学的目的,并非让学生记住简单的历史事件。还需要让大家在学习过程中健全自己的人格,“所谓健全人格须包括:第一,私德为立身之本,公德为服务社会国家之本。第二,人生所必需之知识技能。”(陶行知)。透过历史,我们要懂得历史的发展有其内在规律,如“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没有人能阻挡历史发展的“车轮”。因此说,学习历史对于提升学生的德育水平,丰富学生内涵,学会以历史观去分析事物,均有积极的正向作用。
“孙子荆除妇服,作诗以示王武子。王曰:‘未知文生于情,情生于文,览之凄然,增伉俪之重。’”(《世说新语·文学》南朝·宋·刘义庆)。“情文相生”可以简单地理解为:文章感情深沉,文采与思想能达到相互补充的作用。这里所说的生“情”是构建于“知识”之上的。借助于知识,可以跨越到情感层面,从而在思想深处对历史有更深层次的认识。这有助于学生形成良好的人生观、价值观和世界观。我们应该基于实践,使用操作性较强的教学模式,通过深入研究“情文相生”的实际应用,有效贯通学生的“知”、“情”、“意”、“行”。
二、“文”添巧合,“情”生情趣
历史是什么?历史是重现过往的记忆,这种记忆或许是几年前,或几千年前的社会事件,或者社会发展规律。目的在于借用前车之鉴,避免重蹈覆辙,或是为了更好地“除旧布新”。当我们仔细品味时,可以发现历史脉络其实质就是某种规律。而这些规律总会让人有一种“巧合”的成分,如:各个封建王朝的建立之初,都会励精图治、卧薪尝胆,接下来社会将会迎来“井喷式”的发展,出现“贞观之治”、“隋唐盛世”、“康乾盛世”等“高光时刻”。在国富民强的时代,又必然出现几位典型的“昏君”,骄奢淫逸,榨取民脂民膏。同时,奸臣篡权、宦官当道,从而加速了王朝的灭亡。最后,总会有“大英雄”出现,以摧枯拉朽之势颠覆这个没落的王朝。通过梳理分析,我们发现历史竟然这么惊人的“巧合”。
就现代史来说,我们讲解“对外开放”的时候,很难厘清其始末缘由。至于国计民生的变化,也很难用几句话描述清楚。就深层次的国家政策、经济史,更是无从谈起。而这段历史距离我们是这么近,似乎触手可及。曾经,我在教学中也用“高大上”的语言去描述,但总感觉到这些知识与学生之间的距离,甚至有的学生出现排斥心理。此时,我们借用多媒体设备,针对学生耳熟能详的生活场景,以“衣”、“食”、“住”、“行”为落足点,播放改革开放40年前后的生活点滴。这些图片的反差让学生瞠目结舌,从而让学生从十分形象的角度去理解“对外开放”的裨益。课后作业中,专门布置学生与家长沟通,就40年前的图片进行交流,从而从多方印证这种历史巨变。
三、“文”添数据,“情”生惊叹
在历史教材和各种史料中随处可见各种数据,这些数据是对史实的强有力支撑。在课程标准中也明确提及学生的阅读能力和分析能力。当学生们掌握一些历史知识后,其逻辑思维能力会有显著提升,结合他们数学能力的提升,已经基本具备了数据分析能力。但初中生的认知尚处于感性到理性的转换过程中。此时以感性认知为基础,适当增加一些数据,能从情感角度让学生产生共鸣,而这种“惊叹”更有利于学生学习和掌握知识要点。
例如,在讲解中国近现代史的时候,我们讲解文化大革命的负面影响时,使用“5000亿元”这一数字,让学生更能直观地感受到百废待兴的背景下,直接间接经济损失带来的影响多么巨大。同时,我们阐述社会经济腾飞时使用以下数据:据中国海关统计,2018年,中美双边货物贸易总额6335.2亿美元,同比增长8.5%,占同期中国货物进出口总额13.7%。其中,中国对美国出口4784.2亿美元,同比增长11.3%。当年中美贸易顺差为1551亿美元”。这也是美国2019年开始对中国实行贸易制裁的重要原因之一。借助上述数据,学生们能直观地感受到不同时代,社会演变的必然规律。
四、“文”添热点,“情”生使命
我们说,每一堂历史课都是一部“电影”,有开始(导入),有剧情(教学内容),有结尾(小结)。借助上述过程,完成温故而知新的学习过程,学生的学习能力、学习方法、情感体验都会获得较大幅度提升。在课堂小结部分,我们可以播放视频和图片,让学生通过视觉感知历史的变革,通过梳理中国当今热点事件,促进历史知识与人文情怀的融会贯通。感悟到当今美好生活的来之不易,并为自己所憧憬的明天做好准备工作。
总结
综上所述,“情文相生”应用于初中历史教学是以提升学生的兴趣为出发点,以唤起学生共鸣为目的的教学方式。通过合理使用各种素材、教具,达到“情”与“文”的交相辉映,最终达到提升教学有效性的目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