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学术文献网络出版总库

刊名: 教学与研究
        Teaching and Research
主办:  中国人民大学
周期:  月刊
出版地:北京市
语种:  中文;
开本:  大16开
ISSN: 0257-2826
CN:   11-1454/G4
邮发代号: 2-256

历史沿革:
现用刊名:教学与研究
创刊时间:1953

该刊被以下数据库收录:
CSSCI 中文社会科学引文索引(2012—2013)来源期刊(含扩展版)
核心期刊:
中文核心期刊(2011)
中文核心期刊(2008)
中文核心期刊(2004)
中文核心期刊(2000)
中文核心期刊(1996)
中文核心期刊(1992)



打造自然味儿的生物课堂

【作者】 张秀秀

【机构】 (湖北省十堰市茅箭区茅箭中学)


【正文】我认为,一堂成功的生物课一定散发着浓浓的自然味儿。从自然中来到自然中去,让学生感觉这些东西都实实在在的发生过,但自己好像从来不曾留意过,也还不明白为什么就发生了,作为教师就是承当着找出那些看起来不易察觉的交汇点,紧接着提出疑问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当下教育教学逐步追求原生态,回归本真,尤其生物课堂追逐“田野”气息,教师力争像一个自然的牧羊人,把孩子们带领到田野中去觅食,而不是割了现成的草带回家喂养。那么怎样让生物课堂有着迷人的自然气息,营造自然本真的生物课堂?接下来我将结合实际教学浅略谈一谈看法。
  一、让生物课堂“接地气”
  如在执教《生物与环境组成生态系统》的课堂小节中,我将有趣科普书中的某一片段引入课堂,节选的内容是这样的:
  “这样看来整个致毒的环链是以很微小的植物为基础的,这些植物始终是原始的浓缩者。这个食物链的终点在哪儿?对这些事件的过程还不了解的人们可能已备好钓鱼的用具,从清水湖的水里捕到了一串鱼,然后带回家用油炸了,做晚饭的菜肴。DDT一次很大的用量或多次的用量会对人产生什么作用?
  ——节选自 美 蕾切尔·卡森《寂静的春天》
  简单的几行文字,贯穿了《生物与环境组成生态系统》这一节的几乎所有的知识点。钓鱼,孩子们感兴趣的话题,自己也都尝试着干过这件事,这件事明明就发生过,其最主要的交汇点就在于,农田里喷洒的DDT怎么就跑到我钓的鱼里了呢?这是令人诧异的,究竟是怎么一回事呢?我在讲述的时候让学生意识到:这一切就在眼前发生,可我却没有认真思考过它呢?“接地气”的引导,给学生的思维埋下一段“导火线”。把现象解释清楚,这比单纯给出几个题来做一做要好的多。同时这段话通过诙谐幽默的描述,讽刺了人们滥用DDT这种有毒物质,最终从知识层面上升到情感教育、道德教育。苏联现代著名教育家瓦·阿·苏霍姆林斯基曾说:“如果学生一步也不走出教科书的框框,也就无从说起他对知识有稳定的兴趣”,将教科书中的知识自然融入生活,这应该是最具魅力的生物教学方式。
  二、巧妙将看似“僵硬”的知识形象化、情景化
  《开花与结果》在生物老师们看来,是不好讲的一节课,因为这节课知识显得“僵硬”,若把握不好学生学起来就觉得枯燥无味。例如在讲解花的结构时,是这样向学生描绘的:这是一座美丽的“天空之城”,它由花柄支撑着,依靠花托与花瓣保护,在城堡中坐落着两幢华丽的楼阁:雌蕊与雄蕊,在雌蕊中住着一位漂亮的花公主—胚珠,她的闺房—子房连接有一条长长通道叫花柱,通道的尽头有宽敞的阳台—柱头;在雄蕊中住着花公子—花药,他的住处由花丝支撑着。花公子与花公主遥遥相望,花公子如何才能获得花公主的芳心呢?进而引出本节课的重点:传粉和受精。是谁无私的甘当花公子与花公主的媒婆?最后他们爱情的结晶是什么?通过这样的描述,学生可以形象的记住新的生物学名词,把花的结构有序的印入脑海,更重要是学生自然而然得意识到了花的生殖方式原来也少不了“男主人”和“女主人”,由此关于植物的生殖方式就没有那么晦涩难懂了。
  在生物教学活动中为了避免让教学成为简单重复的“复制粘贴”,常讲常新,“异想天开”的方案、“脑洞大开”的畅想都有可能在将来成为现实。教师不必老老实实地框在教科书中,学生也不必规规矩矩地按照老师的思路来,教师与学生应最大限度的把课堂活化。
  三、积极探索游戏教学
  孩子们喜欢做游戏,这是人的天性。有些课以游戏的方式展开,不仅活跃了课堂气氛,同时让学生以积极的心态从关注知识到自然接受知识,这种教学方式能够调动多种感官的参与。
  如讲授食物链、食物网时,为了让这两个概念形象、生动的印在学生的脑海,在课堂上小组成员分角色扮演生态系统中的成分,每小组成员自行构建一条食物链。在这个展示过程中孩子们体会到生态系统中复杂多样的食物链以及某些生物之间有着直接或间接的联系,比如这组的狼会与邻组的羊产生吃与被吃的关系,这样就构成了复杂的食物网。其实这两个概念容易识记,但部分学生也容易“想当然”而出现低级的错误,通过这样的易于实施的形式,把知识应用于假象情景,简单的体会了知识从自然中来,最终归于自然。
  四、深入贯彻自然智能教育,让学生亲近自然和生活
  自然智能更关注大自然中的各种生命现象,现在的学生普遍患有“自然缺失症”,导致他们上课的注意力和创造力下降。在讲授《种子的萌发》这节课的前一周,我给每个学生发放10粒种子,让学生带回去利用一个星期的时间通过查阅相关资料,制定实验方案、实施方案,观察种子萌发的全过程,每天早晚拍照记录,并在上这节课时学生们自由展示。
  课上孩子们的书桌上摆满了各种不同类型的小花盆,“赚眼球”的手工自制花盆边缘处还刻意打了几个洞,一看同学都用心的去做了。可有些孩子脸上显露出了不愉快,估计心里正嘀咕着:老师发放相同的种子,我苦苦经营了七天,大多数种子居然烂在了土里。展示过程中,孩子们相互探讨为什么有的种子萌发了,有的种子没有萌发,有的孩子通过土壤栽培并没有看到种子萌发过程中种皮被突破的瞬间,有的孩子通过无土培养观察到了种子萌发的全过程。孩子们还质疑小小的胚根哪来的巨大能量突破种皮,长出根顶出土壤。有的孩子对于自己的实验不满意,课后要再做一次。这样的一节课极大的培养了孩子们的自然智能,让他们更加相信每个人只要用心都能成为“生物小专家”。
  生物课堂是有生命张力的课堂,与生命化课堂具有一定的共性——基于生命、顺遂生命、成就生命,生物课堂的最终目的就是成就生命。哲学家亨利·戴维·梭罗:“如果你在地里挖一方池塘,很快就会有水鸟、两栖动物及各类鱼类,还有常见的水生植物”,梭罗告诉我们是什么原因呢?是“自然”在往里填东西。作为新时期的生物教师应立足于课堂,着眼于生产、生活,有效的结合实际,打造自然课堂,回归本真课堂,通过教育激扬生命,尊重学生独立的生命活动,顺从自然成长的规律,静待花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