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学术文献网络出版总库

刊名: 教学与研究
        Teaching and Research
主办:  中国人民大学
周期:  月刊
出版地:北京市
语种:  中文;
开本:  大16开
ISSN: 0257-2826
CN:   11-1454/G4
邮发代号: 2-256

历史沿革:
现用刊名:教学与研究
创刊时间:1953

该刊被以下数据库收录:
CSSCI 中文社会科学引文索引(2012—2013)来源期刊(含扩展版)
核心期刊:
中文核心期刊(2011)
中文核心期刊(2008)
中文核心期刊(2004)
中文核心期刊(2000)
中文核心期刊(1996)
中文核心期刊(1992)



浅谈运用信息技术提高小学数学课堂教学效率

【作者】 冯 玲

【机构】 (陕西省汉中市城固县黄岗小学)


【正文】摘 要:在小学数学教学中,恰当运用现代信息技术,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展示知识形成过程,教给学生方法;增强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降低教学难度;增强学生的乐学意识;将学科知识还原于生活。使教师以教为主变成学生以学为主,从而提高教学质量,优化教学过程,增强教学效果。
  关键词:信息技术;小学数学教学;课堂教学  
  在小学数学教学中,恰当运用现代信息技术,以形象具体的“图、文、声、像”来创造教学的生支情景,使抽象的教学内容具体化、清晰化,学生的思维能活跃地参与到教学活动中,重视实践操作,科学地记忆知识,并且有助于学生发挥学习的主动性,能做到积极思考,主动探究。下面就浅谈一下在我实际教学中的几点做法:
  一、运用现代信息技术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数学课程标准》指出“让学生在生动现实的情境中体验和懂得数学,可以帮助学生更好地懂得。”新的数学教材中,将情境教学法广泛地应用新课教学过程中。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巧妙地引入现代信息技术,创设良好的教学环境,使教学表现的内容更具体,更形象生动,更具吸引力,从而引发学生弄清未知事物的迫切愿望,激发学生的求知兴趣,使学生积极主动参与探索和发现新知识的认知过程。
  如在“比较几分之一的大小”的教学中,我利用信息技术教学手段创设了一个“生日切蛋糕”的情境:气氛真热烈啊,在唱完生日歌、吹灭蜡烛之后,大家提议让小明切蛋糕,妈妈说:“我们每人吃这个蛋糕的三分之一……”妈妈还没说完小明马上抢着说:“我要吃这个蛋糕的四分之一!”爸爸听了不禁哈哈大笑起来。你知道爸爸为什么笑吗?这样一个生动形象的情境一下子就调动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探究的欲望。学生在积极探究和交流合作中发现:原来三分之一比四分之一大,难怪爸爸要笑了。在学生活动之后我再利用信息技术手段把这个蛋糕的三分之一和四分之一呈现给学生,这样学生就能更直观地理解比较几分之一大小的方法。
  二、巧用信息技术展示知识形成过程,教给学生方法
  在课堂教学中,作为教师重在授之以“渔”,让学生掌握知识的形成过程,在展示、操作、探索中学会获取知识,使学生了解知识的来龙去脉。因此,教师在课堂教学中一个非常重要的任务就是精心设计课堂教学的每一个环节,合理安排学生的每一项活动。
  1、学具操作与信息技术资源有效结合,提高学生参与度,帮助学生建构新知识的生长点。
  通过学具操作与信息技术资源有效结合再现,有利于调动学生的多种感官参与学习,使手、脑、语言有机地结合,使之在探索中发现规律,在运用中培养、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在教学《圆的面积》时,让学生自己动手将圆尽可能多的平均分成若干等份,然后拼接成一个近似的长方形或平行四边形,由于受材料和操作技能的影响,将圆十六等分时,学生拼出来的图形粗糙,可能会影响学生对“转化”的理解,这时教师结合多媒体课件演示将圆等分更多的份数拼组的图形更接近于长方形,更加形象生动,更有利于学生对数学转化思想的渗透,转化方法的理解应用,即提高了课堂教学效率,又提高学生的操作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
  2、运用信息技术资源,可变抽象为直观。
  小学生思维正处在由具体形象思维向抽象思维过渡的时期。要解决小学生思维能力的形象性与数学的抽象性的矛盾,合理运用多媒体课件,可将知识点形象直观的展示在学生面前,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如在教学:一列长100米的火车,以每分钟800米的速度通过一座长4千米的大桥,要用几分钟?学生认为车身长是一个多余的条件只需用桥长除以速度,就可得出过桥时间。很难弄清用(桥长+车身)÷火车的速度=火车过桥的时间。于是用动画课件或视频再现火车过桥的情景,让学生明白火车过桥时,直到车尾完全离开桥面才算过桥,此时车头距离桥头刚好一个车身的长度,火车实际通过的路程是(桥长+车身),由此通过再现过桥情境变抽象为具象。这时,学生们流露出会心的微笑,并发出“噢”原来是这样的感叹。
  三、巧用信息技术拓展应用,形成技能,增强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数学知识来源于实践,又服从于实践。因此,教师应注意给学生创造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机会,使学生在实践中巩固,在合作中使学生主体意识和个性发展得到张扬,使学生动手实践、自主探究、合作交流、创新所学知识,掌握基本技能,使学生有不同程度的发展。教师应精心设计课堂教学的每一个环节,合理安排学生的每一项活动,让学生主动参与到学习中。
  例如:在教学“相遇应用题”时,由于学生缺乏实际的生活经验,不理解什么是相对而行,什么是相遇问题。于是,就在计算机屏幕上显示一段路程,表示两地的距离,随后在路的两段走出两个小同学。提问:大家想不想知道甲、乙两同学是怎样汇合的?让我们来点按鼠标吧!屏幕上的两个同学就以不同的速度面对面的行走起来,经过4分钟,两人在同一地点相遇。通过画面的动态演示,学生理解了“相向”、“相遇”,感悟到了求路程的一般方法,即甲的速度×时间+乙的速度×时间=路程。探究情境,获得成功,学生激动的心情无以言表。这种信息技术与数学教学的整合,使学生主体意识和个性发展得到张扬,是学生动手实践、自主探究、合作交流得到了更好的实践体验,增强了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四、利用现代远程教育资源,有利于突破教学重、难点,降低教学难度 
  传统的小学数学教学方式,教师只能在黑板上通过板书、作图来传递知识,而对于一些抽象的数学知识,教师不得不借助口头语言、身体语言将动态画面说“动”,但还是不能满足教学内容的创作及呈现,导致学生对于抽象的知识仍只能够“感受”。
  现代信息技术教学能够创设集图、文、声、色及网络、交互于一体,利用多种表现形式,多样、生动、有趣地模拟和呈现实际生活情景,使抽象的概念具体化、形象化,加强学生的直观印象,有利沟通生活中的数学与课堂上的联系,从而丰富小学数学教学的内容,这样可以弥补传统教学方式难以克服的重点、难点的教学,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例:在教学“相遇问题”时:用速度和乘以两物体同时行走的时间,等于路程和,比较抽象,学生难以接受。于是我利用课件示两人从两地同时出发,相向而行,经过5分钟相遇的画面,然后用线段图表示两人走的路程和,接着闪现两人每分钟走的路程,并把它们合并成一条小线段,即速度和,走了5分钟,有5个这样的小线段,它们的总长度是两人所走的路程和。
  再比如:在二年级《平移与旋转》教学中,学生对于平移的距离判断时很容易失误,如果教师恰当地利用远教课件,先直观地演示平移的过程,让学生跟着数平移的距离,初步感知平移。然后在物体原来的位置用不同颜色标示出物体的一个点或者一条线,以这个点或这条线作为参照来判断平移以后的距离,并抽象概括出判断平移距离的方法。从而顺利的突破本节课教学的重、难点。
  还有,教学“圆柱的认识”一课时,认识圆柱的侧面展开图是教学的重难点,特别是探索圆柱侧面展开图的长和宽与这个圆柱的关系时,学生比较难理解,因此,可在学生动手操作的基础上,运用远程教育的媒体资源动画展现,加深学生的理解,降低学生学习的难度。
  因此,教师无需更多的语言,只要借助计算机,便无声地传递了教学信息,将不易表述的内容清晰、形象、生动地展示于学生面前,而这种传递又是那么有吸引力、有启发性,使学生丝毫感觉不到由于思维产生障碍可能带给他们的心理压力,反而,却尝到了成功的喜悦和学习的快乐。
  五、进行激励性评价,增强学生的乐学意识
  当学生在教师的组织、帮助和指导下解决问题后,教师就应该对他们的学习过程、结果进行评价。教师的评价,特别是对学生的个体或小组的评价,会使学生产生一种学习成功的情绪体验,这有助于学生形成乐学的心态。教师对学生评价时,所使用的具有“个性色彩”的语言或方式,应是帮助学生对自己为什么能够取得练习成果进行合理归纳评价的表现。实践证明采用信息技术手段与具有“个性色彩”的语言进行的综合评价要比“公式化的语言”评价更有效,它能促使学生始终处于信心满满,情绪高涨的心理状态中,从而增强其参与度,提高学生学习效率。
  六、恰当的运用现代远程教育资源,将学科知识还原于生活
  “知识的外延等于生活的外延”。知识源于生活,又应用于生活,学生在成长的过程中,随着人生阅历和思维的形成,他们已经对一些事物形成了自己的观点和看法。学习不是简单的知识由外到内的转移和传递,而是学习者主动的建构自己的知识经验的过程,学生在具体的生活情境中抽象出学科问题,又能在实际的生活情境中运用所学知识,使之构成一个完整的认知体系。
  如:《认识时间》教学中,我运用课件中很多的情景图,一幅上学的图,在图左边有钟表,上面是具体的时间;还有放学图;星期天,起床几点,吃饭几点,出去玩的时间,回家的时间,吃中午饭,看电视时间等,都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运用学习的知识,准确的说出每件事情的时间,从而进行了广泛的应用,学生在应用中学会了本节课的所有知识。并且让学生制定出自己周末的作息时间安排表,让学生学着合理安排时间,充分利用时间,认识时间的珍贵,要形成珍惜每分每秒的时间意识。
  总之,在教学实践中,把现代信息技术融入到小学数学教学中去,创设生动形象的生活的情景,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供丰富的信息资源,让学生从繁琐的学习中解脱出来,形成合作交流、主动探索的学习氛围,能有效提高课堂教学效率,优化课堂教学,增强教学效果,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参考文献:
  [1]《全日制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及《全日制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解读》。
  [2]《信息技术在新课程中的运用》——田慧生主编。
  [3]《小学数学教学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