刊名: 教学与研究
Teaching and Research
主办: 中国人民大学
周期: 月刊
出版地:北京市
语种: 中文;
开本: 大16开
ISSN: 0257-2826
CN: 11-1454/G4
邮发代号: 2-256
历史沿革:
现用刊名:教学与研究
创刊时间:1953
该刊被以下数据库收录:
CSSCI 中文社会科学引文索引(2012—2013)来源期刊(含扩展版)
核心期刊:
中文核心期刊(2011)
中文核心期刊(2008)
中文核心期刊(2004)
中文核心期刊(2000)
中文核心期刊(1996)
中文核心期刊(1992)
新课改背景下的初中数学课堂教学
【作者】 田亚君
【机构】 (四川省武胜县烈面镇初级中学校)
【正文】 摘 要:新课改背景下的初中数学教学,我们应凸显学生主体性,让学生学有兴趣,积极思考,在数学实践中获得创新应用能力培养。
关键词:初中数学;新课改;课堂教学
新课改推进已有多轮,不同时期有不同主题。但在课堂这块,提高教学有效性,全面育人是万变不离其中的核心关键词。作为一线教师,我们应在课堂教学中,依据教学内容,确定教学目标,选用适合的教学方法和手段,最终为实现教学的整体目标服务——人人都能获得良好的数学教育,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要达到这一总体目标,我们就必须在义务教育各个阶段都应在此追寻下努力。在初中阶段,我们除了要考虑教学的具体环节、具体内容,还必须考虑学生的学习心理,预测学生学习最近发展区,使其在大脑皮层的相应区域产生兴奋中心,从而控制最佳的学习状态,激活学生思维,大面积提高学生学习效率,增强教学效果,从而让学生获得最好的数学教育。
一、灵活调节有意注意状态与无意注意状态
新课改倡导学生主体论,这一理念就使得一线教师由主宰讲台变为了活动的引领者和组织者角色,是化教为导的实践者,是凸显学生主人翁意识的“平等中首席员”。因此,如何帮助学生实现这一角色转换问题也就是新课改中教师角色如何转换的效果问题。心理学研究告诉我们,学生课堂听课质量受注意力集中时间长短的制约,注意力集中时间越长,当堂掌握的内容越多。但学生课堂中注意力的集中时间是有限的,过分的要求他们长时间的集中注意力,只能引起他们加倍的厌烦和思维疲劳。这就需要我们教师在数学教学中,注重方法,灵活调节,一方面尽量使学生从无意注意向有意注意转化,另一方面又要使学生紧张的思维得到缓冲,不过多增加其思维负担。例如:在学习“正多边形”概念时,在讲清其概念的内涵和外延后,我又让学生思考这样两个问题:‘各边都相等的多边形是不是正多边形?各内角都相等的多边形是不是正多边形?并举出反例。这种在教学内容巩固过程中,适时插入问题,即使不指名学生回答,也能产生促使其思考的效果,从而在学生顺畅思维的引发下,推动其自然的、积极的参与,充分发挥主体作用。
二、活跃课堂氛围,注重学生思维激发
巴尔扎克曾经说过:“打开一切科学的钥匙都毫无异意是问号。”问是疑之果,行之端,引导学生质疑问难,让学生思维参与学习是新课改课堂教学的重要追求,是充分发挥学生主体性的必然前提。南宋教育家朱熹告诉我们:“学生无疑需教有疑。”通过“教有疑”策略,我们就可诱发学生思考,激活学生思维,让学生在数学学习参与中学得更积极和主动。而要达到这种效果,创设愉悦环境,活跃课堂氛围就必须是前提。我们知道,课堂教学应是一个动态的富于变化的过程,但在教学实践中,不少学生与教师相处时间较长,他们对教师的教比较熟悉,从而既不觉得新鲜,也不感到厌烦,只是平静的坐在那里,持一种等待心理。这种平静状态是一种不积极的心理状态,学生的思维质量不高。这就要求教师精心创意,时常出其不意,打破这种平静状态,激发其思维进入活跃状态,加深对教学内容的理解。例如:我在平面图形的教学中设计了如下问题:“你从两个合页、一把锁就能把门锁住的事实中,看到什么问题?将锁锁在任意地方都可以吗?”由此使学生了解到平面的概念,以及不共线三点确定一个平面的基本原理。并由此引伸,自行车是怎么停放的?你见过的凳子最少有几条腿?学生自己可以作出概括,最后师生共同得出定理。这些问题有效的促使学生主动参与定理的探究过程,并在不断猜想、判断、论证的学习活动中,抽象出空间概念和定理,悟出数学问题的实质,实现学生新的认知结构的形成。
三、尊重学生“隐性”权利,满足表现欲望
让学生真正体验到学习快乐,成为“我要学”之人,除了体验到学习成功感外,还要能感受到“被尊重”“被欣赏”。在数学课堂上,学生作为受教育者,具有一定的权利,有些权利属显性的,如教师不得体罚或变相体罚学生等,而有些权利则属隐性的,如每个人都应平等的享有被提问、上黑板演示的权利等,教师当然不得侵犯学生的“显性”权利,但同时也更要尊重其“隐性”权利。因为每个人都希望别人把自己当作有能力、能出色完成某种工作的人,教师在教学中若能准确的把握学生的这一心理状态,不失时机地创造机会和情境,满足他们的这种愿望和要求,激励起学生求胜欲望,并为其树立更高的学习目标,学生的学习热情将会被最大程度的激发起来,不但能出色的完成任务,甚至有可能由此改变一个人的学习、生活状态。
四、精心设计课堂检测方式,巩固学生学习效果
课堂检测是课堂教学必不可少的手段,特别是数学课堂,是帮助学生巩固新知,内化技能的有效方式。好的检测可对课堂教学起到画龙点睛之效。数学课堂检测不能停留在学生的解题层次上,还应挖掘更深刻的内容,体现素质教育的要求。而达到这一要求的有效方法之一就是要精心设计课堂检测方式,让学生能巩固学习效果。例如:在“中心对称的认识”一课的巩固练习环节中,我们可让学生几道针对性题型完成之后作自我评估,反思本课所学到的内容,包括简单的中心对称图形、找出图形的对称中心、画中心对称图形、设计中心对称图案以及该部分与“轴对称”的联系等,在此基础上,放手让学生讨论、发言,并对整个小节的知识结构进行归纳、概括。这样的教学,显然在帮助学生整理零散知识,形成知识结构方面有着重要意义的。
总之,新课改背景下的初中数学课堂教学,我们应想方设法,激活学生参与动力,让学生学有兴趣,思有效果,从而获得理想的数学教育,才是我们教师推进新课改的真正目标。
参考文献:
[1]朱西杰,新课改背景下的初中数学课堂有效教学研究[J].新课程,2017年。
[2]肖勇,新课改背景下的初中数学课堂教学应实现“四个聚焦”[J].数学学习与研究,2016年。
关键词:初中数学;新课改;课堂教学
新课改推进已有多轮,不同时期有不同主题。但在课堂这块,提高教学有效性,全面育人是万变不离其中的核心关键词。作为一线教师,我们应在课堂教学中,依据教学内容,确定教学目标,选用适合的教学方法和手段,最终为实现教学的整体目标服务——人人都能获得良好的数学教育,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要达到这一总体目标,我们就必须在义务教育各个阶段都应在此追寻下努力。在初中阶段,我们除了要考虑教学的具体环节、具体内容,还必须考虑学生的学习心理,预测学生学习最近发展区,使其在大脑皮层的相应区域产生兴奋中心,从而控制最佳的学习状态,激活学生思维,大面积提高学生学习效率,增强教学效果,从而让学生获得最好的数学教育。
一、灵活调节有意注意状态与无意注意状态
新课改倡导学生主体论,这一理念就使得一线教师由主宰讲台变为了活动的引领者和组织者角色,是化教为导的实践者,是凸显学生主人翁意识的“平等中首席员”。因此,如何帮助学生实现这一角色转换问题也就是新课改中教师角色如何转换的效果问题。心理学研究告诉我们,学生课堂听课质量受注意力集中时间长短的制约,注意力集中时间越长,当堂掌握的内容越多。但学生课堂中注意力的集中时间是有限的,过分的要求他们长时间的集中注意力,只能引起他们加倍的厌烦和思维疲劳。这就需要我们教师在数学教学中,注重方法,灵活调节,一方面尽量使学生从无意注意向有意注意转化,另一方面又要使学生紧张的思维得到缓冲,不过多增加其思维负担。例如:在学习“正多边形”概念时,在讲清其概念的内涵和外延后,我又让学生思考这样两个问题:‘各边都相等的多边形是不是正多边形?各内角都相等的多边形是不是正多边形?并举出反例。这种在教学内容巩固过程中,适时插入问题,即使不指名学生回答,也能产生促使其思考的效果,从而在学生顺畅思维的引发下,推动其自然的、积极的参与,充分发挥主体作用。
二、活跃课堂氛围,注重学生思维激发
巴尔扎克曾经说过:“打开一切科学的钥匙都毫无异意是问号。”问是疑之果,行之端,引导学生质疑问难,让学生思维参与学习是新课改课堂教学的重要追求,是充分发挥学生主体性的必然前提。南宋教育家朱熹告诉我们:“学生无疑需教有疑。”通过“教有疑”策略,我们就可诱发学生思考,激活学生思维,让学生在数学学习参与中学得更积极和主动。而要达到这种效果,创设愉悦环境,活跃课堂氛围就必须是前提。我们知道,课堂教学应是一个动态的富于变化的过程,但在教学实践中,不少学生与教师相处时间较长,他们对教师的教比较熟悉,从而既不觉得新鲜,也不感到厌烦,只是平静的坐在那里,持一种等待心理。这种平静状态是一种不积极的心理状态,学生的思维质量不高。这就要求教师精心创意,时常出其不意,打破这种平静状态,激发其思维进入活跃状态,加深对教学内容的理解。例如:我在平面图形的教学中设计了如下问题:“你从两个合页、一把锁就能把门锁住的事实中,看到什么问题?将锁锁在任意地方都可以吗?”由此使学生了解到平面的概念,以及不共线三点确定一个平面的基本原理。并由此引伸,自行车是怎么停放的?你见过的凳子最少有几条腿?学生自己可以作出概括,最后师生共同得出定理。这些问题有效的促使学生主动参与定理的探究过程,并在不断猜想、判断、论证的学习活动中,抽象出空间概念和定理,悟出数学问题的实质,实现学生新的认知结构的形成。
三、尊重学生“隐性”权利,满足表现欲望
让学生真正体验到学习快乐,成为“我要学”之人,除了体验到学习成功感外,还要能感受到“被尊重”“被欣赏”。在数学课堂上,学生作为受教育者,具有一定的权利,有些权利属显性的,如教师不得体罚或变相体罚学生等,而有些权利则属隐性的,如每个人都应平等的享有被提问、上黑板演示的权利等,教师当然不得侵犯学生的“显性”权利,但同时也更要尊重其“隐性”权利。因为每个人都希望别人把自己当作有能力、能出色完成某种工作的人,教师在教学中若能准确的把握学生的这一心理状态,不失时机地创造机会和情境,满足他们的这种愿望和要求,激励起学生求胜欲望,并为其树立更高的学习目标,学生的学习热情将会被最大程度的激发起来,不但能出色的完成任务,甚至有可能由此改变一个人的学习、生活状态。
四、精心设计课堂检测方式,巩固学生学习效果
课堂检测是课堂教学必不可少的手段,特别是数学课堂,是帮助学生巩固新知,内化技能的有效方式。好的检测可对课堂教学起到画龙点睛之效。数学课堂检测不能停留在学生的解题层次上,还应挖掘更深刻的内容,体现素质教育的要求。而达到这一要求的有效方法之一就是要精心设计课堂检测方式,让学生能巩固学习效果。例如:在“中心对称的认识”一课的巩固练习环节中,我们可让学生几道针对性题型完成之后作自我评估,反思本课所学到的内容,包括简单的中心对称图形、找出图形的对称中心、画中心对称图形、设计中心对称图案以及该部分与“轴对称”的联系等,在此基础上,放手让学生讨论、发言,并对整个小节的知识结构进行归纳、概括。这样的教学,显然在帮助学生整理零散知识,形成知识结构方面有着重要意义的。
总之,新课改背景下的初中数学课堂教学,我们应想方设法,激活学生参与动力,让学生学有兴趣,思有效果,从而获得理想的数学教育,才是我们教师推进新课改的真正目标。
参考文献:
[1]朱西杰,新课改背景下的初中数学课堂有效教学研究[J].新课程,2017年。
[2]肖勇,新课改背景下的初中数学课堂教学应实现“四个聚焦”[J].数学学习与研究,2016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