刊名: 教学与研究
Teaching and Research
主办: 中国人民大学
周期: 月刊
出版地:北京市
语种: 中文;
开本: 大16开
ISSN: 0257-2826
CN: 11-1454/G4
邮发代号: 2-256
历史沿革:
现用刊名:教学与研究
创刊时间:1953
该刊被以下数据库收录:
CSSCI 中文社会科学引文索引(2012—2013)来源期刊(含扩展版)
核心期刊:
中文核心期刊(2011)
中文核心期刊(2008)
中文核心期刊(2004)
中文核心期刊(2000)
中文核心期刊(1996)
中文核心期刊(1992)
论信息技术教学中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
【作者】 申 萍
【机构】 (四川省邻水县鼎屏镇第三小学)
【正文】 摘 要:培养学生创新能力是任何学科都必须担当的重要责任。实践中,我们应在激趣基础上,提高学生形象思维能力,及时发现学生创新行为,使之受到激励,增强创新勇气。
关键词:小学信息技术;创新能力;培养
在21世纪的今天,社会竞争越来越激烈。作为培养社会接班人的教育,就需要加强学生创新意识、具有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的培养。然而,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并不是先天就有的,它需要通过后天的有目的的培养才能获得,这就要求我们教育工作者,在教育过程中注重开发学生的创造潜力,鼓励启发学生主动思考、善于思考的能动性,学会独立思考,突出创新意识的培养,强调创新能力的提高。信息技术学科是一门新兴的学科,是一门综合性、实践性很强的学科。在其教学中,加强学生创新能力培养,就显得格外重要。
作为信息技术教师,要大胆改革,积极投身教改中,具有探索精神和创新意识。教师不再是把知识装进学生的头脑中,而是把课堂还给学生,让学生自己探究,激发学生求知欲,培养学生独立学习、创新学习的精神。老师要把学习的主动权交给学生,要多给学生一些思考的机会,多一些活动的空间,多一些表现的机会,多一份创造的信心,多一些成功的体会,驱使学生向无数次的成功前进。下面,我结合小学信息技术教学,谈谈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策略。
一、创设趣味情境激发学生创新兴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是学生积极参与的动力源泉,更是学生创新不辞辛苦的毅力支撑。因此,在信息技术教学中,我们不能忽视激趣。虽然学生对信息技术的学习有兴趣的,但这种兴趣止于上网、打游戏、聊天、看动画或电影等。而对信息技术知识和操作方法大多没有强烈爱好。因此,在信息技术教学中,我们应重视并加强这一追求的落实。而有效的方法就是创设趣味情境,让学生从中感受到学习快乐。例如,在学习图画的移动、旋转、改变大小等项操作时,我们可利用“金山画王”软件作为教学手段,采用多种形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创造性。我采用情景教学法。首先利用大屏幕向同学们展示一幅美丽的大森林,有各种可受的动物——老虎、狐狸、野兔、小鸟、松鼠等,同学们一下子被这美丽的图画吸引住了。在这时,我以童话故事的形式导入新课“在美丽的大森林中生活着许许多多动物,可是,随着人们的乱伐森林,生态环境遭到了严重的的破坏,动物越来越少,为了能让自己有一个更好的生存环境,动物王国决定召开大会,让各地的动物都来参加。今天,我们用学过的方法,在大森林的背景图上,填上你们喜欢的动物,将它们变多、变形、转向,使我们的图画更加美丽。”导语刚说完,学生就争着开始画了,他们展开想象的翅膀,尽情发挥思维创造力,勾勒出了更加神秘莫测的大森林。学生这时积极性又被调动起来,创作的潮水源源不断地涌出来,让学生在想象中激发了创新兴趣。
二、提高形象思维能力,培养学生创新意识
除了运用金山画王这个程度外,在小学信息技术教材中,还有自带的画图平台,是Windows中的一个小程序。通过教学与研究发现,有效运用这一平台,也是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重要方式。如果教师站在思维发展的高度讲授画图程序,便可以达到提高学生形象思维能力,培养学生创新意识的目的。计算机可以在短时间内给学生提供大量的、生动的表象,并通过实际操作将这些表象外化,为学生提取、加工表象打下坚实的基础。如教学生用画笔工具绘制几何图形和线条,并让学生练习这些基本图形和线条的各种变化画法。学生通过利用软件中的矩形、圆形、多边形等工具亲自动手操作,画出了形态各异的基本图形的变形,在脑子里逐渐形成这种图像的表象,从而积累了创作的素材。运用多媒体技术教学,这一事件本身并不见得能真正帮助学生提高形象思维的能力,关键还要取决于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如何充分发挥多媒体教学的优势,全面提高学生形象思维能力,教师必须有意识地、能动地驾驭课堂,给予学生恰当地点拨与适时地指导,才能使他们真正开阔视野,提高动手能力和抽象思维能力。
三、及时发现、鼓励学生的创新行为,为学生的创新创造环境
苏霍姆林斯基曾这样告诫教师:“请记住,成功的乐趣是一种内在的情绪力量,它可以促进时时学习的愿望。……消失、缺乏这种力量,教育上的任何巧妙措施都是无济于事的。”因此,在信息技术教学中,我们应及时发现学生创新思维,给予激励,使其增强创新动力。我们知道,创造性思维是思维的最高层次,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能力是小学教学改革中的重要内容。没有创新,人类就没有今天的文明与发展。要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能力,首先要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因此教师应该在教学中及时发现、鼓励学的创新行为,为学生的创新创造环境。
四、联系实际,培养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
鼓励、指导学生大胆、灵活地运用已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是培养学生创新精神与创新能力的有效方法。在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我经常组织学生开展竞赛,进行自由辩论或互相交流方法,互相启发思路,以实现解决实际问题与培养创新能力的有机统一。如指导学生用计算机编辑文稿,制作小报,用Windows画图程序画出简单的彩图和制作书签、卡片等。
总之,作为一名小学信息技术教师,在课堂上,教师应该是个完全的引导者,让学生自己去发现,自己表述,进而通过学生的演示、表述,让更多的学生掌握操作步骤与过程。通过他们自主探索出来的东西,下节课就不会忘记。当然,教无定法,贵在得法,教学中注重以学生操作技能培养为主线,充分发挥学生的想象力和创造力,使学生在实践中尝到成功的快乐,这是信息技术教学的关键所在。
参考文献:
[1]梁柳平,刍议小学信息技术教学中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J].名师在线,2018年。
[2]胡云,小学信息技术教学中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J].科普童话,2015年。
关键词:小学信息技术;创新能力;培养
在21世纪的今天,社会竞争越来越激烈。作为培养社会接班人的教育,就需要加强学生创新意识、具有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的培养。然而,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并不是先天就有的,它需要通过后天的有目的的培养才能获得,这就要求我们教育工作者,在教育过程中注重开发学生的创造潜力,鼓励启发学生主动思考、善于思考的能动性,学会独立思考,突出创新意识的培养,强调创新能力的提高。信息技术学科是一门新兴的学科,是一门综合性、实践性很强的学科。在其教学中,加强学生创新能力培养,就显得格外重要。
作为信息技术教师,要大胆改革,积极投身教改中,具有探索精神和创新意识。教师不再是把知识装进学生的头脑中,而是把课堂还给学生,让学生自己探究,激发学生求知欲,培养学生独立学习、创新学习的精神。老师要把学习的主动权交给学生,要多给学生一些思考的机会,多一些活动的空间,多一些表现的机会,多一份创造的信心,多一些成功的体会,驱使学生向无数次的成功前进。下面,我结合小学信息技术教学,谈谈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策略。
一、创设趣味情境激发学生创新兴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是学生积极参与的动力源泉,更是学生创新不辞辛苦的毅力支撑。因此,在信息技术教学中,我们不能忽视激趣。虽然学生对信息技术的学习有兴趣的,但这种兴趣止于上网、打游戏、聊天、看动画或电影等。而对信息技术知识和操作方法大多没有强烈爱好。因此,在信息技术教学中,我们应重视并加强这一追求的落实。而有效的方法就是创设趣味情境,让学生从中感受到学习快乐。例如,在学习图画的移动、旋转、改变大小等项操作时,我们可利用“金山画王”软件作为教学手段,采用多种形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创造性。我采用情景教学法。首先利用大屏幕向同学们展示一幅美丽的大森林,有各种可受的动物——老虎、狐狸、野兔、小鸟、松鼠等,同学们一下子被这美丽的图画吸引住了。在这时,我以童话故事的形式导入新课“在美丽的大森林中生活着许许多多动物,可是,随着人们的乱伐森林,生态环境遭到了严重的的破坏,动物越来越少,为了能让自己有一个更好的生存环境,动物王国决定召开大会,让各地的动物都来参加。今天,我们用学过的方法,在大森林的背景图上,填上你们喜欢的动物,将它们变多、变形、转向,使我们的图画更加美丽。”导语刚说完,学生就争着开始画了,他们展开想象的翅膀,尽情发挥思维创造力,勾勒出了更加神秘莫测的大森林。学生这时积极性又被调动起来,创作的潮水源源不断地涌出来,让学生在想象中激发了创新兴趣。
二、提高形象思维能力,培养学生创新意识
除了运用金山画王这个程度外,在小学信息技术教材中,还有自带的画图平台,是Windows中的一个小程序。通过教学与研究发现,有效运用这一平台,也是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重要方式。如果教师站在思维发展的高度讲授画图程序,便可以达到提高学生形象思维能力,培养学生创新意识的目的。计算机可以在短时间内给学生提供大量的、生动的表象,并通过实际操作将这些表象外化,为学生提取、加工表象打下坚实的基础。如教学生用画笔工具绘制几何图形和线条,并让学生练习这些基本图形和线条的各种变化画法。学生通过利用软件中的矩形、圆形、多边形等工具亲自动手操作,画出了形态各异的基本图形的变形,在脑子里逐渐形成这种图像的表象,从而积累了创作的素材。运用多媒体技术教学,这一事件本身并不见得能真正帮助学生提高形象思维的能力,关键还要取决于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如何充分发挥多媒体教学的优势,全面提高学生形象思维能力,教师必须有意识地、能动地驾驭课堂,给予学生恰当地点拨与适时地指导,才能使他们真正开阔视野,提高动手能力和抽象思维能力。
三、及时发现、鼓励学生的创新行为,为学生的创新创造环境
苏霍姆林斯基曾这样告诫教师:“请记住,成功的乐趣是一种内在的情绪力量,它可以促进时时学习的愿望。……消失、缺乏这种力量,教育上的任何巧妙措施都是无济于事的。”因此,在信息技术教学中,我们应及时发现学生创新思维,给予激励,使其增强创新动力。我们知道,创造性思维是思维的最高层次,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能力是小学教学改革中的重要内容。没有创新,人类就没有今天的文明与发展。要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能力,首先要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因此教师应该在教学中及时发现、鼓励学的创新行为,为学生的创新创造环境。
四、联系实际,培养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
鼓励、指导学生大胆、灵活地运用已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是培养学生创新精神与创新能力的有效方法。在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我经常组织学生开展竞赛,进行自由辩论或互相交流方法,互相启发思路,以实现解决实际问题与培养创新能力的有机统一。如指导学生用计算机编辑文稿,制作小报,用Windows画图程序画出简单的彩图和制作书签、卡片等。
总之,作为一名小学信息技术教师,在课堂上,教师应该是个完全的引导者,让学生自己去发现,自己表述,进而通过学生的演示、表述,让更多的学生掌握操作步骤与过程。通过他们自主探索出来的东西,下节课就不会忘记。当然,教无定法,贵在得法,教学中注重以学生操作技能培养为主线,充分发挥学生的想象力和创造力,使学生在实践中尝到成功的快乐,这是信息技术教学的关键所在。
参考文献:
[1]梁柳平,刍议小学信息技术教学中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J].名师在线,2018年。
[2]胡云,小学信息技术教学中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J].科普童话,2015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