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学术文献网络出版总库

刊名: 教学与研究
        Teaching and Research
主办:  中国人民大学
周期:  月刊
出版地:北京市
语种:  中文;
开本:  大16开
ISSN: 0257-2826
CN:   11-1454/G4
邮发代号: 2-256

历史沿革:
现用刊名:教学与研究
创刊时间:1953

该刊被以下数据库收录:
CSSCI 中文社会科学引文索引(2012—2013)来源期刊(含扩展版)
核心期刊:
中文核心期刊(2011)
中文核心期刊(2008)
中文核心期刊(2004)
中文核心期刊(2000)
中文核心期刊(1996)
中文核心期刊(1992)



小学数学教学的几种有益尝试

【作者】 黄 雨

【机构】 (广西那坡县坡荷乡中心小学)


【正文】高投入低产出的问题,一直是小学数学科教学的诟病。身为小学数学教师,我一直为这个问题感到苦恼,也想方设法解决这个问题攻克这个难关。多年教学中,我都在尝试新的教学方式,感觉以下几种方式是有益的,大家不妨也试试。
  首先,多采用探究式学习法少使用直接教学法。
  我们传统的教学方式无疑是直接教学法。课堂上,课桌椅被摆放得整整齐齐,但是比课桌椅还整齐的是成排而坐的学生们。师道威严,教师端坐在讲台上,一脸严肃,以一种不容置疑的语气给学生讲课,学生不能怀疑只能无条件接受。这种直接教学法按理早就应该被淘汰,但是落后偏僻的边远山区却仍有其市场,不得不说这是教育的悲哀。
  随着新课程改革深入人心,山区的教师们也开始尝试使用更有创造性和试验性的教学方法。这些老师知道因材施教的道理,他们能根据学生们的兴趣爱好来进行教学,逐渐把学习的主动权交给学生,让学生在课堂上能随着个性主动地学习,有了掌控课堂的一些权力。比如说他们能按照自己的特长或性格特点来背诵九九乘法表和进行心算,不拘泥于教师的指导。这样的教学方法就是探究式或发现式学习法,相比于直接教学法是一大进步。
  作为教师,我们不能为了教学而教学,我们要知道如何开展教学才是最有效益的。多年的教学经验,应该让我们知道“是什么决定优质教学”。既然传统的教学方式已经走进死胡同,我们就应该坚决地抛弃,然后采用适合新时代的教学方法。我们要知道,学生才是学习的主人,教师起辅助作用而非主导。教师主要责任就是鼓励学生学习,并为学生答疑解难,这样教师和学生才能实现“双赢”。我们都知道兴趣是最好的教师这个说法,开放式课堂上的学生才能根据个人兴趣爱好来学习,学生只有处在主动时才是真正的学习,学习效果才能达到最佳状态。
  每个学生的智商和学习方法都是不同的。例如,有的孩子通过看图学得最好,有的通过身体活动学得好,还有的通过动手尝试、触觉等等方式学得好,所以我们要给学生张扬个性的机会。心理学给出的证据很明确,让学生以他们喜欢的方式学习进行学习,学习效果最好。
  教学方法不只一种。虽然有的教学方法不是很有效,但这并不意味着只有一种正确的教学方法。虽然研究表明某些教学方法要比其它的方法更有效,但是教学是一件很复杂的事,教师需要采用各种不同的策略。在小学阶段,学生好奇心很强,喜欢标新立异,富有创新精神,死记硬背对他们最不合适。因此,教师采用探究式学习方式正合他们的胃口。当学生们探索一个个令他们兴奋的题目,当学生们开展自己的研究和分析,这个时候学生的主观能动性最强,学习效率最高。
  采用探究式教学方式,要求我们教师必须根据实际情况灵活调整教学的方式方法。例如,正在教的内容,已经教过的内容,将要教授的内容,学生对某一领域的知识是熟练掌握还是初学者,甚至是在一天内的各个时间段,教师都必须根据教学情况灵活调整教学策略。如果教师的教学方式、策略缺少灵活性,探究式教学法就是徒有其名虚有其表,最终又把教学引入死胡同。
  其次,采用自主解题教学法达成学习高效益。
  传统的小学数学课堂,都是教师先讲公式、例题,然后布置练习,最后教师一题一题地讲评。采用探究式教学方法之后,这些环节大多被省略掉了,老师一进入课堂就给学生出题,让学生自己探究解题的思路、办法,不到学生完全无解的地步教师都不出手相救。实践证明,这种教学法能够不但能够培养学生独立自主的学习能力,而且大大提高学生的学习效果。
  多年的信息观察发现,比起传统的听老师上课,学生更喜欢这种自己思考解法的教学方式。我的感觉是,如果学生能自我组建数学观念,而非被动地由老师教导,学习效果才是最好的。这才是把学习主动权交给学生,让学生翻身作“学习主人”的体现。
  教是为了不教,数学教学的最终目的无非就是培养学生的解题能力。老师在课堂上不先讲例题,等于不把自己的解题办法先亮出来,而是要求学生自己想办法。没有教师解题办法的限制,每个学生想出的办法就不知道有多少种,所有学生想出的办法可能就是成千上万种,这是何等威力的人力资源开发?学生遭遇困难,实在想不出任何办法时,老师仅仅给予一点提示供学生参考,而不是把知识一股脑儿传授给学生,等于海拔机会留给学生。在学生探索出各种解题对策后,再让他们练习其他类似的题型,这个解题技巧、方法就已经化为学生真正的能力,植入学生的大脑,受用终生。
  这种教学方法,派生于探究式教学法,但是我为它起了一个更具体的名字叫自主解题教学法。我认为,常用这个教学法,会使学生能够自行联想到数学原理,能够摸索出自己的解题对策,这和教师手把手教出来的解题办法相比,不知道效率高了多少倍。不过,这种教学方法的效益不是立竿见影的,必须长时间持之以恒才能收到成效,经常如此才能使学生融会贯通、活学活用。每到数学课,学生必须持续地集中精力独立思考、勇于探索,久而久之才能达成学习目标。
  自主解题教学法可以让学生开动脑筋,发挥主观能动性,主动地思考问题。传统的教学方式方法,学生虽然也有机会思考,但是那是被动思考,与主动思考截然不同。在克服困难的过程中,学生学到的策略和经验对他们往后的学习和生活都很有用处,可以说学生们将受益终生,而且这种学习方式将大大有助于学生的脑部发育和脑力开发。
  再次,不妨把好玩的游戏引入数学课堂。
  教学过程中,我经常发现学生在基本运算方面遇到困难,因而阻碍了他们解决数学问题的能力。此类问题如果不及时解决,将会影响学生今后的数学学习。产生这个问题的原因可能有很多,比如说练习量严重不足,或者是即使有练习但都是机械去做没有经过深入探究,平时没有自主完成解题等等。
  小学生好动,为了“投其所好”,我曾经尝试把游戏引入到数学课堂,没想到效果很好。我亲眼见证了学生们是如何从“我讨厌数学”或“我害怕数学”变为“我知道另一种方法可解决”或“我要继续用休息时间把问题解决”的态度。
  一说到做游戏,学生们就情绪高涨;一旦玩起游戏,学生们就停不下来。在做游戏的过程中,学生们争着表现自己的聪明才智,谁也不甘居人后。居然游戏对学生有如此大的吸引力,我们把它引入课堂,变害为利,岂不两全其美?事实证明,游戏可以帮助学生产生对数学的热情,并奠定了他们坚实的数学基础。
  有一个叫“击中目标”的掷骰子游戏,引入到数学课堂后可以用投出的数字作为数学教学的素材,使用这个游戏的目的是尽可能地使运算结果接近目标数字。例如,首先掷两颗12个面骰子,如果得到的数字分别是6和8,我们可以将所得的这两个数相乘,以得到你的目标数字48。然后,掷四颗12个面的骰子,如果得到的数字依次是8、3、10、6,接着可使用任何运算,尽可能使这四个数字的运算结果最接近目标数字48,四个数字都必须使用一次。这游戏也可以以合作形式进行,小组或全班共同互助启发,在尝试中不断趋向目标。由于运算的结果是尽可能接近目标,所以可以说是没有输家。但是当学生看到其他同学越来越接近时,他们就会再努力改进自己的方法。因此,学生的运算更灵活和更有创造力,数学运算能力也大大增强。另一个游戏叫做“25游戏”,这是一款经典游戏。玩法是使用四个数字来准确地产生25。年龄较小的学生可以使用四颗6个面的骰子,年龄较大的学生可以使用四颗12面的骰子。通过这个游戏,使学生加强对因子和倍数的概念,例如用数字6、2、5、3去计算24,可写成(6×5)-(2+3)=25。这两款游戏对学生学习数学的帮助作用可以说是即时见效,学生在其乐融融的玩耍中增长的却是数学知识和能力。他们玩得越多,便越能学习和掌握数学知识,更加看透数字间的微妙关系。
  俗话说成功的道路千万条,学习数学的正确方式不计其数,凡是有益的我们都应该多尝试,为数学科教学打开一片新天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