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学术文献网络出版总库

刊名: 教学与研究
        Teaching and Research
主办:  中国人民大学
周期:  月刊
出版地:北京市
语种:  中文;
开本:  大16开
ISSN: 0257-2826
CN:   11-1454/G4
邮发代号: 2-256

历史沿革:
现用刊名:教学与研究
创刊时间:1953

该刊被以下数据库收录:
CSSCI 中文社会科学引文索引(2012—2013)来源期刊(含扩展版)
核心期刊:
中文核心期刊(2011)
中文核心期刊(2008)
中文核心期刊(2004)
中文核心期刊(2000)
中文核心期刊(1996)
中文核心期刊(1992)



《青山不老》教学案例的实施

【作者】 纪德奎

【机构】 (湖北省丹江口市杨山路小学)


【正文】一、案例背景及设计理念
  (一)教学内容及设计理念:
  《青山不老》是义务教育课程标准教科书小学语文六年级上册第四单元的一篇阅读课文。本课是本册教材第六单元的一篇略读课文,教学安排为一课时。文章语言生动优美,用清新的笔触向我们描绘了一位山野老农,面对自然条件的恶劣和生活条件的艰辛,义无反顾的投身到植树造林的工作中,用15年时间在晋西北奇迹般地创造了一片绿洲,实现了自己的人生价值、为后代造福。课文以“青山不老”为题的用意,体会老人对土地和家园的热爱是本课的难点。因此,在教学时,在教学中,针对本课教学内容的特点,指导学生有目的、有方法、有层次地读,使学生在读中思考,读中感悟,读中受到情感的熏感,从而获得思想的启迪,情感得到升华。
  (二)案例背景
  语文阅读教学是一-种对话。对话的实质是引导学生透过语言文字,走进文中情境,感受文本形象,感受文本或悲壮、或优美、或激昂的美的过程。
  对于略读课文,尤其要放手让学生透过语言文字自主感悟,在重难点处进行探究。本课教学主要解决三个问题:1、老人创造了怎样的奇迹?2、这一奇迹室走什么样的情况下创造的?3、说说青山不老的含义?教师引导、点拔、唤醒,进一步感受文本形象,品味文本内涵。
  上课伊始,我首先谈话导入:今天我们也要来学习一篇感动你我的故事。在祖国的晋西北,有这样一位老人,他用自己的方式深深地热爱着他生活的那方水土。现在我们跟随记者梁衡走访一位晋西北的农民,在课文《青山不老》中了解他的故事。让学生概括课文主要内容,使学生对文本有一个整体的感悟。然后小组合作解决三个问题,我给他们充分讨论交流的时间,自主、合作、探究是新课程的重要理念,也是略读课文的主要目标。在反馈交流时,出示郁郁葱葱的树林图片,展现如今山沟变绿野的景象。学生们情不自禁地发出惊叹,更加敬慕老人的所作所为。
  二、案例描述
  学习活动二:融动技术,整体感知
  1、检查预习,梳理文章主要内容师:课前,我们初步预习了课文,填写了老人信息卡,谁来展示一下?(使用互动课堂平台)谁能结合卡片信息概括一下课文的主要内容?
  2、出示微课,了解本文主要内容,教师小结:本文可采用“人物加事件”的方式概括主要内容。
  学习活动三:融为一体,研究“奇迹”
  (一)多媒体课件出示学习课前学习提示,明确学习任务。
  (二)借助已有阅读方法,快速浏览课文。
  师:在第三单元的阅读单元中,我们学会了一种阅读策略——有目的的阅读,请同学们快速浏览课文,看看我们想了解任务一,该看哪些段落?
  (三)自主学习一:老人创造了怎样的奇迹?
  (1)交流一:窗外是参天的杨柳——闪着粼粼的波光。
  ①思考:读着这样的青山,你的脑海里会出现哪些词语?预设:绿意盎然、生机勃勃、郁郁葱葱……
  ②指导朗读:想象画面去朗读,自由练读,齐读。
  (2)交流二:十五年啊——这是多么了不起的奇迹。
  ①思考:读着这句话,你从哪里看出这是了不起的奇迹?(生交流数字)
  ②联系比较:三千七百亩林网相当于多少个我们学校?
  ③指导朗读:这一连串的数字背后是老人十五年的艰苦岁月;这一连串的数字面前却是漫山遍野的绿。让我们用朗读来感受这种奇迹吧!
  (3)交流三:杨树、柳树,如臂如股——都是好土啊!
  ①思考:为什么你觉得这也是奇迹呢?(引:我们身边也不乏垂柳依依翠杨挺拔的景象,那么这里的树有什么特别的地方吗?)
  ②朗读指导
  (四)自主学习二:奇迹是在怎样的条件下创造的?
  师:这是多么了不起的奇迹啊,那么这位老人是在怎样的情况下创造的奇迹呢?带着这一阅读目的我们该看课文哪些段落呢?请同学们默读课文2、3自然段,用波浪线画下来。
  交流(预设):(1)大环境
  1、师:你找到的是老人生活的大环境(板书:大环境),如果让你用一个词语来形容它,你会用什么?——生:恶劣(板书:恶劣)
  2、请同学们再去读读这一段话,(多媒体课件出示)这段话中的哪些词语让
  你感受到环境的恶劣?把它圈出来。
  3、交流:(师:谁来说说你此时的感受?)
  (二)小环境
  1、师:谁再来说说,老人还在怎样的情况下创造了奇迹?
  2、师:他不走,还会因为什么?
  学习活动四:融会贯通,理解“青山不老”
  1.同学们,作者梁衡为什么要以“青山不老”为题呢?
  预设:(1)不老的是青山,那片绿是永恒的,代代常绿的;(2)不老的是老人,老人无私奉献、造福后代的精神将是永存的。
  师:是啊,就是这一股力量支撑着老人,让他执着的坚守着这一片土地,让我们真正领悟到了──(生齐读)青山是不会老的!
  2、小练笔
  (1)“青山不老,精神永存!”同学们,这就是我们老人!假如感动中国栏目组想请你为老人写一段颁奖词,你怎么写。
  (2)学生写话,教师巡视指导。
  (3)互动课堂平台,展示学生小练笔并适时点评。
  3、总结:同学们,生命对于我们只有一次,地球对于我们也只有一个,热爱生命就要热爱地球,热爱家园。
  附板书:
  青山不老
  大环境 恶劣
  小环境 艰苦
  三、案例反思
  本节课力求体现语文教学与信息技术深度融合,在探索、建构、实践的教学
  过程中,帮助学生在课堂上提高语文素养。
  1.实现学习方式多样性
  本节课,我充分用了信息技术,通过人机互动、师生互动、生生互动、互动
  APP,抖音分享等,课堂不再是一隅之地,实现学习方式多样性。学生学习方式转变,学习效果大大提升。
  2.实现学生学习自主性
  课前、课后任务单,引导学生自主探究、主动学习。课前让学生进行前置性
  学习,填写老人信息卡,让学生初步感知课文内容;课中,我紧紧抓住课文的三个问题:老人创造了怎样的奇迹,这样的奇迹在怎样的环境下创造的,说说青山不老的含义,整个课堂就围绕这三个问题展开,并且层层深入,感受老人的精神教学过程清晰,流畅,重点突出。课后,设计为老人写一段颁奖词,学练结合,既能让学生感受老人的伟大,又适时进行小练笔,实现学生学习自主性。
  3.实现教与学个性化
  本节课,我通过运用全媒体,让学生感受感动中国人物事迹,实现课堂内外
  延伸,线上线下融通,发展学生语文核心素养,实现教与学个性化。本课教学体
  现一个融、贯穿一个创,我和孩子们在新课堂里畅游,逐步学会学习,学会创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