刊名: 教学与研究
Teaching and Research
主办: 中国人民大学
周期: 月刊
出版地:北京市
语种: 中文;
开本: 大16开
ISSN: 0257-2826
CN: 11-1454/G4
邮发代号: 2-256
历史沿革:
现用刊名:教学与研究
创刊时间:1953
该刊被以下数据库收录:
CSSCI 中文社会科学引文索引(2012—2013)来源期刊(含扩展版)
核心期刊:
中文核心期刊(2011)
中文核心期刊(2008)
中文核心期刊(2004)
中文核心期刊(2000)
中文核心期刊(1996)
中文核心期刊(1992)
浅谈数学课堂有效情境创设策略
【作者】 黄世泽
【机构】 (广西那坡县百合乡清华村完小校)
【正文】摘 要:创设有效情境是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比较常见的一种教学方法。自古以来,数学的发展有两种情形,一种情形是为解决生产、生活中实际问题而研究数学;另一种情形则为解决数学知识的内部矛盾而发展数学,之后才在实践中得到应用。学生学习数学有应用线索和理论线索。对应于这两条线索,可以设计有效生活情境和教学情境。有效的情境创设有利于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对数学课堂顺利展开起到积极推进作用。
关键词:小学数学课堂;创设;有效情景;应用线索;理论线索;生活情境;激发兴趣;寻找方法;探求规律
“学起于思,思源于疑”。“不情不启,不悱不发”。数学课堂教学情境作为开场锣鼓,主要目的在于设疑引趣,即通过创说一个为小学生所熟悉的生活情境或教学情境。引发出旧知识与新问题的矛盾冲突,将学生导入“心求通而未得,口欲言而不能”的境地中,让学生在好奇、期待、跃跃欲试的心态下,积极投人对新知识的学习。情境设计是否恰当,对数学课堂教学顺利展开关系极大,有效的情境创设有利于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对数学课堂顺利展开起到积极推进作用。本文以创设有效情境的重要性为切入点,从不同角度针对如何创设小学数学教学情境进行了分析。
学生对数学的学习是人类对数学知识过程的缩影。数学史告诉我们,数学的发展有两种情形,一种情形是为解决生产、生活中的实际问题而研究数学;另一种情形则为解决数学知识的内部矛盾而发展数学,之后再在实践中得到应用。因此,学生学习数学也可以有两条线索。一是应用线索;二是理论线索;对应于这两条线索,可以有两类情境,一是生活情境;二是教学情境。情境的设计可以从这两方面人手。
教学有效情境设计的方法之一是“冲突”。当旧知识与新问题存在着深刻矛盾,利用旧知识无法解决新问题时,就应该揭示矛盾,让旧知识与新问题产生冲突,使学生的认识活动伴有猜想和期待,如设计《乘法的初步认识》一课的情境时,先让学生写3个2相加,5 个2相加,他们很快就写出来,教师再让学生写100 个2相加,学生这时已经犯难了。教师还让学生继续写1000个2相加,学生就会马上大叫起来:这么长的算式,什么时候才算完啊,什么时候是个头啊,即使算完也难于保证结果是正确的。学生利用旧知识无法解决教师提出的问题,这时候学习新知识的必要性就自然地显现出来了,而当时学生正处在想象横生,愤悱心理极强的状态下,老师随机进行新知识教学,给学生讲授新知识,学生学习的效果当然是不言而喻了。
教学有效情境设计的方法之二是“质疑”。用旧知识可以解决新问题,但很麻烦,很容易出现差错,在这种情形下就应直接把问题揭示出来,迫使学生的思维入路,按老师的指导学习新知识。如教学《分数与除法的关系》时,教师出示2÷7,让学生算一算,他们花了相当长的时间,总算得到了意见统一的结果是0.285714。从这个情境可以看出:利用旧知识可以解决新问题,但要花费很多时间,学生易产生厌烦情绪,而用新知就能较好、较快的解决问题。在这种情况下,教师要把住“火候”,直接引出问题,引导学生寻找解决问题的新途径,这时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就提高了,求知欲望更强了。学生积极主动学习,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教学有效情境设计的方法之三是“导误”。当旧知识的负迁移对新知识的认识产生干扰,容易出现错误时,教师有意识地让这种错误暴露出来,让学生百思不得其解,产生学习新知的强烈愿望。如《能被3整除的数》中的情境设计先让学生判断能被2、5 整除的数的特征,然后出示333、23、108 三个数让学生判断,由于受到被2、5整除的数特征的负迁移,学生会误为“23”能被3整除,108不能被3整除,错误的方法导致失败后,学生势必会由困惑转为沉思,这样的情境设计达到诱发学生探究问题和思考问题的目的。
在教学中(尤其是低年级教学),常常需要将教学情境转化为生活情境,亦即将教学情境生活化。
转化的方法之一是“再现”。当数学问题是学生生活中曾经碰到或可能碰到的问题时,设计的方法最简单,只须“再现”当时的情境,唤起其生活积累即可。如两步计算应用题中的情境,就是“再现”学生常常经历或看见的公共汽车到站乘客上下车的情境,在情境中巧妙的设计车上的乘客由分次下车转化为两个车门的乘客同时下车,求车上还剩多少人的问题。应用题教学是一难点,教学中如果能“还原于生活”,再现学生经历的事情,使学生置身其中,就能很顺利地将学生引人欲罢不能的学习境地,让学生在快乐探究中获取知识。
转化的方法之二是“虚拟”。有的数学问题,学生在生活中很难,甚至根本不可能遇到,而为了引趣,有时可以“虚拟”即用儿童所喜欢、熟悉的艺术形象编一段新奇的故事,让故事里的主人公“碰上”数学问题,让学生替它解决问题。如教学《分数的大小比较)一课,我们在教学中把贪吃的猪八戒设计在“取经路上分西瓜”的情境当中;猪八戒为了多吃一些,嫌分给西瓜的四分之一太少,强烈要求吃到它的六分之一,至少也要五分之一,结果适得其反,从而引发出数学问题。在现实生活中,谁也不会有猪八戒的那段经历,但这个情境不仅有趣,而且可信,学生喜欢的“小主人公”在情境中遇到无法解决的难题,更能激起学生的“参与”意识,一种为“小主人公”分忧、解疑的心情油然而生。
有的数学问题,不便直接虚拟时,可间接虚拟,通过角色的虚拟达到虚拟情境的目的。如教学《9加几》一节的情境设计,让可爱的小动物进行数学竞赛,在竞赛中遇到问题。故事里描述的其实还是教室里的事,通过虚拟,角色变了,场景变了,给学生的感觉也就变了。
转化的方法之三是“游戏”。当情境不能“再现”,又不便虚拟时,我们还可以采用游戏的方法在课堂上直接制造情境,在教学中通过“猜一猜”、“比一比”等游戏形式,引出一个学生尚无法解决而又很感兴趣的数学问题。如教学《三角形内角和》时的情境设计,就是利用了“猜一猜”的游戏形式,教师突出自己的“偶然”地位,让学生自报准备好的三角形两个内角的度数,教师猜出第三个角的度数。学生争先恐后地参与游戏活动,想难住教师,而多次进攻,教师还是百问不倒,进而引出了数学问题。学生在游戏中很自然的产生了由好奇到探求奥秘的强烈欲望,从而更主动、积极地去学习数学。
教师在设计情境时要有明确的目的:情境要短小精练,而且要首尾呼应,符合小学生年龄特点。小学数学课堂中要想充分发挥出新课程的作用,就必须将课堂教学效率的提高作为首要关注点,换句话说要想达到新课程要求的效果,就必须提升小学数学教学有效性。从大量实践教学中可以看出,创设情境是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常用的教学策略,具体来说应该从学生的生活实际开始出发,从学生的经验与水平开始出发,利用学生的眼光去观察数学、思考数学问题,从而激发出学生对数学学习的兴趣。
儿童解决问题的障碍常常来自“进不去”,通过创设情境,使学生改变了角色意识,自然地把自己“摆进去”,从而自觉地寻找方法,探求规律,达到了寓解难于设疑之中,寓解疑于趣味之中的效果。
有效情境创设的实质在于根据小学生心理与学科特点而创设的情境,为学生营造一个轻松、馆快的教学环境,以利于数发出学生对数学学习的兴趣,不断提升学习质量。通过多种情境教学,学生不仅会对数学学习产生兴题,同时还能更积极的探索数学知识,为数学课堂带来生机与活力。
关键词:小学数学课堂;创设;有效情景;应用线索;理论线索;生活情境;激发兴趣;寻找方法;探求规律
“学起于思,思源于疑”。“不情不启,不悱不发”。数学课堂教学情境作为开场锣鼓,主要目的在于设疑引趣,即通过创说一个为小学生所熟悉的生活情境或教学情境。引发出旧知识与新问题的矛盾冲突,将学生导入“心求通而未得,口欲言而不能”的境地中,让学生在好奇、期待、跃跃欲试的心态下,积极投人对新知识的学习。情境设计是否恰当,对数学课堂教学顺利展开关系极大,有效的情境创设有利于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对数学课堂顺利展开起到积极推进作用。本文以创设有效情境的重要性为切入点,从不同角度针对如何创设小学数学教学情境进行了分析。
学生对数学的学习是人类对数学知识过程的缩影。数学史告诉我们,数学的发展有两种情形,一种情形是为解决生产、生活中的实际问题而研究数学;另一种情形则为解决数学知识的内部矛盾而发展数学,之后再在实践中得到应用。因此,学生学习数学也可以有两条线索。一是应用线索;二是理论线索;对应于这两条线索,可以有两类情境,一是生活情境;二是教学情境。情境的设计可以从这两方面人手。
教学有效情境设计的方法之一是“冲突”。当旧知识与新问题存在着深刻矛盾,利用旧知识无法解决新问题时,就应该揭示矛盾,让旧知识与新问题产生冲突,使学生的认识活动伴有猜想和期待,如设计《乘法的初步认识》一课的情境时,先让学生写3个2相加,5 个2相加,他们很快就写出来,教师再让学生写100 个2相加,学生这时已经犯难了。教师还让学生继续写1000个2相加,学生就会马上大叫起来:这么长的算式,什么时候才算完啊,什么时候是个头啊,即使算完也难于保证结果是正确的。学生利用旧知识无法解决教师提出的问题,这时候学习新知识的必要性就自然地显现出来了,而当时学生正处在想象横生,愤悱心理极强的状态下,老师随机进行新知识教学,给学生讲授新知识,学生学习的效果当然是不言而喻了。
教学有效情境设计的方法之二是“质疑”。用旧知识可以解决新问题,但很麻烦,很容易出现差错,在这种情形下就应直接把问题揭示出来,迫使学生的思维入路,按老师的指导学习新知识。如教学《分数与除法的关系》时,教师出示2÷7,让学生算一算,他们花了相当长的时间,总算得到了意见统一的结果是0.285714。从这个情境可以看出:利用旧知识可以解决新问题,但要花费很多时间,学生易产生厌烦情绪,而用新知就能较好、较快的解决问题。在这种情况下,教师要把住“火候”,直接引出问题,引导学生寻找解决问题的新途径,这时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就提高了,求知欲望更强了。学生积极主动学习,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教学有效情境设计的方法之三是“导误”。当旧知识的负迁移对新知识的认识产生干扰,容易出现错误时,教师有意识地让这种错误暴露出来,让学生百思不得其解,产生学习新知的强烈愿望。如《能被3整除的数》中的情境设计先让学生判断能被2、5 整除的数的特征,然后出示333、23、108 三个数让学生判断,由于受到被2、5整除的数特征的负迁移,学生会误为“23”能被3整除,108不能被3整除,错误的方法导致失败后,学生势必会由困惑转为沉思,这样的情境设计达到诱发学生探究问题和思考问题的目的。
在教学中(尤其是低年级教学),常常需要将教学情境转化为生活情境,亦即将教学情境生活化。
转化的方法之一是“再现”。当数学问题是学生生活中曾经碰到或可能碰到的问题时,设计的方法最简单,只须“再现”当时的情境,唤起其生活积累即可。如两步计算应用题中的情境,就是“再现”学生常常经历或看见的公共汽车到站乘客上下车的情境,在情境中巧妙的设计车上的乘客由分次下车转化为两个车门的乘客同时下车,求车上还剩多少人的问题。应用题教学是一难点,教学中如果能“还原于生活”,再现学生经历的事情,使学生置身其中,就能很顺利地将学生引人欲罢不能的学习境地,让学生在快乐探究中获取知识。
转化的方法之二是“虚拟”。有的数学问题,学生在生活中很难,甚至根本不可能遇到,而为了引趣,有时可以“虚拟”即用儿童所喜欢、熟悉的艺术形象编一段新奇的故事,让故事里的主人公“碰上”数学问题,让学生替它解决问题。如教学《分数的大小比较)一课,我们在教学中把贪吃的猪八戒设计在“取经路上分西瓜”的情境当中;猪八戒为了多吃一些,嫌分给西瓜的四分之一太少,强烈要求吃到它的六分之一,至少也要五分之一,结果适得其反,从而引发出数学问题。在现实生活中,谁也不会有猪八戒的那段经历,但这个情境不仅有趣,而且可信,学生喜欢的“小主人公”在情境中遇到无法解决的难题,更能激起学生的“参与”意识,一种为“小主人公”分忧、解疑的心情油然而生。
有的数学问题,不便直接虚拟时,可间接虚拟,通过角色的虚拟达到虚拟情境的目的。如教学《9加几》一节的情境设计,让可爱的小动物进行数学竞赛,在竞赛中遇到问题。故事里描述的其实还是教室里的事,通过虚拟,角色变了,场景变了,给学生的感觉也就变了。
转化的方法之三是“游戏”。当情境不能“再现”,又不便虚拟时,我们还可以采用游戏的方法在课堂上直接制造情境,在教学中通过“猜一猜”、“比一比”等游戏形式,引出一个学生尚无法解决而又很感兴趣的数学问题。如教学《三角形内角和》时的情境设计,就是利用了“猜一猜”的游戏形式,教师突出自己的“偶然”地位,让学生自报准备好的三角形两个内角的度数,教师猜出第三个角的度数。学生争先恐后地参与游戏活动,想难住教师,而多次进攻,教师还是百问不倒,进而引出了数学问题。学生在游戏中很自然的产生了由好奇到探求奥秘的强烈欲望,从而更主动、积极地去学习数学。
教师在设计情境时要有明确的目的:情境要短小精练,而且要首尾呼应,符合小学生年龄特点。小学数学课堂中要想充分发挥出新课程的作用,就必须将课堂教学效率的提高作为首要关注点,换句话说要想达到新课程要求的效果,就必须提升小学数学教学有效性。从大量实践教学中可以看出,创设情境是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常用的教学策略,具体来说应该从学生的生活实际开始出发,从学生的经验与水平开始出发,利用学生的眼光去观察数学、思考数学问题,从而激发出学生对数学学习的兴趣。
儿童解决问题的障碍常常来自“进不去”,通过创设情境,使学生改变了角色意识,自然地把自己“摆进去”,从而自觉地寻找方法,探求规律,达到了寓解难于设疑之中,寓解疑于趣味之中的效果。
有效情境创设的实质在于根据小学生心理与学科特点而创设的情境,为学生营造一个轻松、馆快的教学环境,以利于数发出学生对数学学习的兴趣,不断提升学习质量。通过多种情境教学,学生不仅会对数学学习产生兴题,同时还能更积极的探索数学知识,为数学课堂带来生机与活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