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学术文献网络出版总库

刊名: 教学与研究
        Teaching and Research
主办:  中国人民大学
周期:  月刊
出版地:北京市
语种:  中文;
开本:  大16开
ISSN: 0257-2826
CN:   11-1454/G4
邮发代号: 2-256

历史沿革:
现用刊名:教学与研究
创刊时间:1953

该刊被以下数据库收录:
CSSCI 中文社会科学引文索引(2012—2013)来源期刊(含扩展版)
核心期刊:
中文核心期刊(2011)
中文核心期刊(2008)
中文核心期刊(2004)
中文核心期刊(2000)
中文核心期刊(1996)
中文核心期刊(1992)



论赏识激励教育在学生成长中的作用

【作者】 陆 兰

【机构】 (广西北流市西埌镇木棉小学)


【正文】摘 要:赏识教育强调的是善于发现学生优点,对学生多加鼓励,使他们在情绪上得到满足,使之学习心境保持“愉悦”,从而使学生的感觉、知觉、记忆、思维都处于良好的活动状态,产生求知的欲望和情感。在教育教学工作中,我深刻地体会到了赏识教育的巨大魅力,它能使听话的孩子学会思考,学会独立处理问题;它能使胆小的孩子变得勇敢,能面对困难;它能使一向优秀的孩子学会面对挫折,学会克服困难;它能使调皮、好动的孩子增强信心,扬长避短。因此,只有尊重、赏识自己的学生,才能走进他们的心灵,才能让他们充满自信,成为心智发展健全的人。那么如何实施赏识教育呢? 
  关键词:赏识激励;学生成长;作用
  一、赏识激励学生的意义 
  人在社会中生存,都希望自己各方面受到赏识,它似乎有一种神奇的力量,给人勇气,给人信心。我们大多数教师在教育学生时,往往批评多于鼓励,甚至经常用一些刺激性的语言,以引起学生的重视。例如:“这么简单的题目都要做错,怎么去考大学。”“讲了几遍的题还不会,真是对牛弹琴。”“以你的成绩表现,将来多半是打工的料,迟早会被社会淘汰。”“跟你讲了多少遍,还改不了这个毛病,真是江山易改,本性难移。”本来教师是想通过揭学生的痛处来唤醒学生,殊不知这样做严重到伤害学生的自尊心和自信心,效果恰恰适得其反。美国心理学家罗森塔尔曾在小学1-6年级随机抽取20%的学生,对他们进行了“未来发展的测试”,然后向教师宣布说:“这些学生有很大的学习潜力。”预示他们可能比其他学生会有更好的成绩。八个月后,教师获得如期的结果。一年后,再一次测试,这些学生的成绩仍在提高。期望是一种看不见,但确实存在的常识教育信念,对教育起着重要作用,积极的期望是成功教育的第一要素。承认每个学生有发展的潜能,有成功的愿望和需要,并以适当的表达方式传递给学生,使学生易于接受,转化为内在需要和自觉追求,从而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二、赏识激励学生的作用
  生活中我们不难看出,小时候,孩子的眼睛总是亮晶晶的,可上学后,就慢慢变得暗淡无光,把人世间最大的欢乐求知异化成了人世间最大的痛苦。而在每一对父母教育孩子说话,学走路的那个阶段,孩子进步最快,父母的心态最好,家中总是充满了欢乐,因为父母总是用最得意的目光关注着孩子从零开始的每一步。由此可见,赏识教育对一个人的成长该有多大的作用。我们每一位教师,都应该充分认识到赏识教育的重要性,都应掌握更多的赏识教育的方式方法,让孩子在宽松自由的环境中,快乐而茁壮地成长。
  1.小学生需要赏识激励,犹如禾苗需要阳光雨露。 心理学家认为,赞美犹如孩子的营养剂。只要教师对孩子充满信心,并且嘴边经常挂着一些起由衷的赞美之词,便可使丧失信心的孩子恢复自信;不求上进的孩子乐于求知;表现不错的孩子更上一层楼。 如果说责罚是一种严肃的帮助学生纠正错误和缺点的方式,那么赏识激励则是一种善意和温和地帮助学生找出错误和发扬优点的更好方法。每一个孩子都具有很强的自尊心,他们能敏锐地感到老师对自己的爱抚、鼓励,或者嘲笑、讽刺,甚至轻视。他们也常常以甜笑、发怒、任性、固执,甚至采取逆反心理来反映自己内心的感觉。孩子首先需要的是自尊,这一点与成人一样,孩子觉得自己的自尊得不到周围人的肯定,就会被迫在一种“屈辱”的心态里学习与生活,其结果可想而知。现实生活中,时有一些老师动不动对学生大声呵斥、挖苦,甚至暴风骤般雨地批评,吓得学生战战兢兢,这不仅伤害了学生稚嫩的心,也收不致所谓“严肃教育”的效果,反而使学生手足无措,心灰意冷。爱国斯坦说:“最重要的教育方法总是鼓励孩子去实际行动。”这句话对我们今天的教师同样适用。
  2.通过赏识教育可以克服自卑和怯懦,增强小学生的自信心。 据2020年某市对四所小学的180名一年级学生进行自我评价的调查,有40%的学生对自己做出“很蠢”、“很差”等消极评价。这表明自卑心在小学生中存在的比例还是比较高的。如果不注意调控,这些儿童将变得孤僻,没有主见,缺乏自信。因为在儿童时期,孩子自我意识的产生主要是通过教师和成人对他的评价,从某种意义上讲儿童的自信是教师和成人树立的,尤其是当孩子取得成功或在原有基础上有了进步时,要及时予以肯定和强化,使孩子感到“我行!”这种感觉十分重要,这就是自信心。孩子有了自信心就必然愿意再接受这些挑战。 21世纪需要充满充满自信又有能力的人。一个自卑、性格懦弱的孩子,难以适应未来社会。而承认差异,尊重孩子,相信孩子,鼓励孩子,无疑会增强孩子的自信心,减少自卑心理。
  3.赏识激励能增强学生的想象力,开发学生的创造力。 培养学生想象力的方法很多,关键是我们老师能否根据孩子的不同年龄,不同的特点,运用不同的激励手段,不断培养、开发。 大自然的一切都可以引发孩子无穷的想象:蓝天白云,像神奇的魔术师,变幻无常;绿茵茵的草地好似墨绿色的地毯,任人随意翻滚……在孩子观察大自然的同时,老师有意识地激发学生想像、比拟,这些事物就会在孩子的头脑中变成无数美好的奇异的童话。
  三、赏识激励学生的策略
  1.了解学生,关爱学生
  赏识教育是爱的教育,是充满人情味、富有生命力的教育。赏识与表扬不同,表扬是一种行为,是在一定场合对别人某一成绩的肯定。而对孩子的赏识则是一种心态,是师爱的升华,是内心深处对他们真正的理解和尊重。因此,了解学生,善待学生,是实现教与学双赢的重要途径。
  2.尊重学生——学会倾听
  青少年时期正处于由儿童向成人过渡的时期,是成长发展过程中矛盾最为集中的时期。面对学生的诉说,教师一定要认真、专注地倾听,这本身既是对学生的一种尊重,也是学生的心理需求。赏识是沟通、是平等、是生命之间交往的桥梁。孩子内心的世界是单纯的,只要用心,走进去并不难,只有走进去才能真正了解每一个孩子,进而赏识每一个学生。恰当地运用赏识,能打破师生间严肃的等级气氛,建立和谐融洽的师生关系。
  3.激励学生——为学生加油
  赏识教育更加注重激励的作用,而且强调实行“正向激励”。正向激励,就是以表扬为主。教师善于表扬,就意味着会赢得教育上的主动权。而教师的每一次表扬不但鼓舞了学生,也巩固了教师在学生心目中的地位。
  班上有一个男生,学习不好,经常打架、迟到,有时还旷课。严重影响到班级荣誉,受到同学们的排挤,是老师、同学眼中的双差生。我开始实施我的第一步计划:了解他的成长经历。我去他家家访,与他妈妈电话联系,了解他的成长过程。我发现他是单亲家庭的孩子,母亲上班没空带他,他的小学生活是在的寄宿学校度过的。这个孩子缺少爱,自尊心非常强,同学一句玩笑话都会伤到他,甚至引起打架。但他心平气和的时候还是挺懂事的,也很有礼貌,每次看到他,他都会向我问好。于是我开始我的第二个计划:走进他的心里。我仔细地观察这个孩子的言行,我以朋友的态度找他谈话,跟他一起劳动,一起娱乐。我在全班同学面前表扬他的优点,慢慢地我发现他开始接受我了,有事没事总爱找我搭讪。因此我开始实施我的第三个计划:正向引导。我一边鼓励他控制自己的情绪,减少错误,一边给他树立榜样引导他。他觉得自己受到了重视,自信心增强了,开始注重自己的言行了。进入高二年级,尽管他仍然不爱学习,但他基本不犯错了。
  每个学生都有强烈的自尊心,他们都希望得到老师的呵护和尊重。所以,老师要维护孩子的尊严,在尊重与信任的基础上,在宽容与乐观的期待中,温和地走进每一个学生,与他们进行精神的交流,为他们加油。
  4.宽容学生——允许失败
  对学生进行赏识教育,并不是一味地表扬、夸奖。因为赏识教育的核心内容是“承认差异,允许失败”。要宽容地对待学生,激发他们的求知欲和成就感,从而发掘深藏的潜能。,当学生遇到问题时,我们要用一种宽容的心态去等待学生的转变。“欲速则不达”的道理应引以为鉴。
  5.提醒学生——大胆批评
  有的教师对赏识教育的认识有一个误区,认为赏识就是不能批评,尤其对那些好学生,总是表扬,很少批评,生怕批评会降低他们的威信或者打消他们的积极性.致使这些学生骄傲自大.人际关系很差。赏识不等于娇纵,赏识也不是不批评,只是应该讲求赏识的艺术,否则我们的赏识教育只会满足孩子们的虚荣心,膨胀他们的私欲,结果适得其反。针对学生身上出现的缺点和错误,我们要大胆地批评。不过这种批评是中学生乐于接受的“提醒式”,总的原则是不伤害学生的自尊心。
  因此,在教育学生时,要求教师要有一定的灵活性和机动性,要多一份理智,多一份智慧,对学生的优点要充分肯定.同时对缺点也要委婉地指出,使学生更好地发扬优点,更信服地接受批评.改正不足之处。
  丘吉尔说过这样一句话:你要别人具有怎样的优点,你就要怎样地去赞美他。实事求是而不是夸张的赞美,真诚的而不是虚伪的赞美,会使对方的行为更增加一种规范。我们尝到了赏识激励教育的甜头,赏识激励教育促使我班孩子找准了自己的定位,发挥出自己最大的潜能。我们深信,赏识激励教育是促使每个学生体验成功和超越自我的最佳途径。同时,我们还认识到,赏识激励教育不是一味地、无原则地表扬,而是通过赏识激励,帮助孩子了解自己,对自己有正确的认识,让孩子看到自己的能力、树立信心。我将进一步对赏识激励教育进行研究,让每一位孩子在赏识中健康成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