刊名: 教学与研究
Teaching and Research
主办: 中国人民大学
周期: 月刊
出版地:北京市
语种: 中文;
开本: 大16开
ISSN: 0257-2826
CN: 11-1454/G4
邮发代号: 2-256
历史沿革:
现用刊名:教学与研究
创刊时间:1953
该刊被以下数据库收录:
CSSCI 中文社会科学引文索引(2012—2013)来源期刊(含扩展版)
核心期刊:
中文核心期刊(2011)
中文核心期刊(2008)
中文核心期刊(2004)
中文核心期刊(2000)
中文核心期刊(1996)
中文核心期刊(1992)
德育思想在小学道德与法治教学中的渗透
【作者】 郭 强
【机构】 (安徽省阜阳市颍上县慎城镇回民小学)
【正文】摘 要:教育现代化进程中,小学德育教育引发更多人关注。德育教育被看作是学科教育的基础,也是学生成才的重要保障。如何在小学道德与法治教育中渗透德育思想,值得每一位教育工作者思考。本文将从多个教育角度结合具体的小学道德与法治学科课程谈一谈灵活渗透德育思想的做法,以求能为具体教学实践提供参考与借鉴。
关键词:小学道德与法治;德育思想;教学渗透;方法
步入新时代以来,党和国家领导人在不同场合的重要讲话精神中,均提到了立德树人这一教育根本任务,强调要在解决好小学德育教育工作中的实效性,要科学构建德育工作体系。围绕这一要求,小学教育加强了以全员、全程、全方位为内容的“三全育人”德育工作格局建设,并注重德育思想在小学道德与法治教育中的渗透。在具体道德与法治学科教学中,教师应围绕学科教材寻求最适宜德育教育渗透的突破点,针对小学生的身心发展特征,积极结合日常实践经验,引导小学生在道德与法治教学中去感悟和思考,接受多个角度的德育教育,从而完成自身道德观、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的形成,促进自身成长和发展。
一、引导小学生接受爱国主义教育
国家的发展是人民安居乐业的根本。小学生的日常教育教学中,教师应首先向学生讲解国家的概念,传输“有国才有家”的理念,将培养爱国精神、塑造家国情怀、营造爱国氛围作为日常教育教学工作的重要内容。从现阶段的小学生道德与法治教材内容看,很多内容都在宣传爱国思想,积极培养小学生的爱国情感。如在小学道德与法治课本中就有很多内容在介绍我国伟大祖国的秀美壮丽河山,以及很多地区的知名风光景观。教师可以让小学生们踊跃发言,描述一下自己在游玩过程中所见过的美丽景色,在增强语言组织能力的同时,也不断积累多祖国河山的热爱。教师要在教学中讲到我国的领土范围,让大家知道在国家领土神圣不可分割,任何人都应该维护祖国的利益,不断增强学生的爱国情怀。
二、引导小学生接受礼信品格教育
小学生教育既要引导学生掌握科学知识,培养学习习惯,也要让学生养成与人沟通、与世界交流的能力。在与人交往过程中,小学生应在日常教育教学中不断渗透品格教育,特别是领会、继承诚信、明礼、谦卑等优秀道德品质,这是我国中华民族传承千年的传统美德。无论是哪个学科的教学,都应在其组织教学活动中,适当关注到对学生的品格教育中。如在小学道德与法治教学中,不少内容同样讲述着诚信礼仪方面的内容,教师在教学中,既要让学生掌握字词句的涵义,还要让学生知晓课文内容所蕴含的哲理。要通过对所举例的人、事、物的把握,向小学生提出不同的问题,引导学生思考,从而逐步体会其中所提出的诚信、守约、谦虚、上进、明礼等优质品质,让学生可以潜移默化使用新的品格对一些问题或现象进行分析,不断规范自己的言行。
三、引导小学生接受亲情友情教育
人与人之间的情感,应该是小学生可以切身体会的真挚情感。无论是小学生在日常家庭生活中感受到的家人之爱,还是在学校中感受到的师生之情,都在延续着对“爱”这一话题的永恒追求。小学道德与法治教育中开展德育教育的重要内容之一,就是要让小学生感受并理解到人与之人之间的情感。教师可以在教学中,让同学们回忆自己在家中得到的父母关爱,并引导同学们想一想自己有没有忽视了父母对自己的关爱,有没有向父母表达自己的爱,从而引导小学生在感悟亲情中感受安全感、幸福感,为心灵附注更多的美好印记,也同时增进对父母唠叨、管教等行为的理解。随着这样的教育的进行,小学生将变得更加理性,也会积极注重在日常生活中对父母给予更多的关心。此外,教师还应引导小学生对同学之间的情谊进行体会,理解助人为乐给自身带来的快乐,逐步懂得关爱周围的同学。教师在教学之外,还可以积极邀请学生家长参与亲子互动,与同学们一起配合完成游戏或是教学实践活动,在相对轻松融洽的氛围中,进一步增强小学生对亲情友情的体验,从而锻炼自身的品德修养。
四、引导小学生接受人与自然教育
小学道德与法治教育中的德育教育还应注重对环保理念的教育。人类生活在自然环境中,只有与自然保持最适宜的关系,才能实现和谐发展。这样的人与自然发展理念应出现在小学道德与法治教育中,作为德育教育的重要内容。在具体的道德与法治教学中,教师应适当设置一定的主题,围绕主题设立新颖的教学形式以及教学内容,注重引导学生去思考涵义,还可在有效教学设计中把握不同环节的特征,潜移默化地融入到德育教育工作中。如教师在道德与法治教学中,可结合太阳系、月球之谜等不同内容,向小学生介绍人类所居住的地球的环境变化情况,特别是向小学生科普在环境污染以后,地球可能遭遇的危害,从小就萌发保护环境、保护地球的生态理念,通过小学生对周围看到的污染现象进行总结,号召大家要从身边的小事做起,不断树立正确的环保观,保持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从而在环保意识的培养中正确渗透德育观。
总之,在小学道德与法治教育中应高度注重渗透德育思想,通过必要的教材内容进行引深后,教师要寻求道德与法治教学中德育教育的契合点,使用简洁的语言来讲述其中的德育道理,让小学生可以内化于心、外化于形,不断提升自身的德育水平,全面促进自身成长。
参考文献:
[1]方珮.谈小学道德与法治教学中渗透传统文化的策略[J].中华活页文选(教师版),2020(08):107-108.
[2]朱清梅.小学道德与法治教学如何有效渗透德育教育[C].教育部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研究中心.2020年“教育教学创新研究”高峰论坛论文集.教育部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研究中心:教育部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研究中心,2020:677-678.
[3]臧秋菊.德育在小学道德与法治教学中的渗透[J].山西教育(教学),2019(09):15.
关键词:小学道德与法治;德育思想;教学渗透;方法
步入新时代以来,党和国家领导人在不同场合的重要讲话精神中,均提到了立德树人这一教育根本任务,强调要在解决好小学德育教育工作中的实效性,要科学构建德育工作体系。围绕这一要求,小学教育加强了以全员、全程、全方位为内容的“三全育人”德育工作格局建设,并注重德育思想在小学道德与法治教育中的渗透。在具体道德与法治学科教学中,教师应围绕学科教材寻求最适宜德育教育渗透的突破点,针对小学生的身心发展特征,积极结合日常实践经验,引导小学生在道德与法治教学中去感悟和思考,接受多个角度的德育教育,从而完成自身道德观、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的形成,促进自身成长和发展。
一、引导小学生接受爱国主义教育
国家的发展是人民安居乐业的根本。小学生的日常教育教学中,教师应首先向学生讲解国家的概念,传输“有国才有家”的理念,将培养爱国精神、塑造家国情怀、营造爱国氛围作为日常教育教学工作的重要内容。从现阶段的小学生道德与法治教材内容看,很多内容都在宣传爱国思想,积极培养小学生的爱国情感。如在小学道德与法治课本中就有很多内容在介绍我国伟大祖国的秀美壮丽河山,以及很多地区的知名风光景观。教师可以让小学生们踊跃发言,描述一下自己在游玩过程中所见过的美丽景色,在增强语言组织能力的同时,也不断积累多祖国河山的热爱。教师要在教学中讲到我国的领土范围,让大家知道在国家领土神圣不可分割,任何人都应该维护祖国的利益,不断增强学生的爱国情怀。
二、引导小学生接受礼信品格教育
小学生教育既要引导学生掌握科学知识,培养学习习惯,也要让学生养成与人沟通、与世界交流的能力。在与人交往过程中,小学生应在日常教育教学中不断渗透品格教育,特别是领会、继承诚信、明礼、谦卑等优秀道德品质,这是我国中华民族传承千年的传统美德。无论是哪个学科的教学,都应在其组织教学活动中,适当关注到对学生的品格教育中。如在小学道德与法治教学中,不少内容同样讲述着诚信礼仪方面的内容,教师在教学中,既要让学生掌握字词句的涵义,还要让学生知晓课文内容所蕴含的哲理。要通过对所举例的人、事、物的把握,向小学生提出不同的问题,引导学生思考,从而逐步体会其中所提出的诚信、守约、谦虚、上进、明礼等优质品质,让学生可以潜移默化使用新的品格对一些问题或现象进行分析,不断规范自己的言行。
三、引导小学生接受亲情友情教育
人与人之间的情感,应该是小学生可以切身体会的真挚情感。无论是小学生在日常家庭生活中感受到的家人之爱,还是在学校中感受到的师生之情,都在延续着对“爱”这一话题的永恒追求。小学道德与法治教育中开展德育教育的重要内容之一,就是要让小学生感受并理解到人与之人之间的情感。教师可以在教学中,让同学们回忆自己在家中得到的父母关爱,并引导同学们想一想自己有没有忽视了父母对自己的关爱,有没有向父母表达自己的爱,从而引导小学生在感悟亲情中感受安全感、幸福感,为心灵附注更多的美好印记,也同时增进对父母唠叨、管教等行为的理解。随着这样的教育的进行,小学生将变得更加理性,也会积极注重在日常生活中对父母给予更多的关心。此外,教师还应引导小学生对同学之间的情谊进行体会,理解助人为乐给自身带来的快乐,逐步懂得关爱周围的同学。教师在教学之外,还可以积极邀请学生家长参与亲子互动,与同学们一起配合完成游戏或是教学实践活动,在相对轻松融洽的氛围中,进一步增强小学生对亲情友情的体验,从而锻炼自身的品德修养。
四、引导小学生接受人与自然教育
小学道德与法治教育中的德育教育还应注重对环保理念的教育。人类生活在自然环境中,只有与自然保持最适宜的关系,才能实现和谐发展。这样的人与自然发展理念应出现在小学道德与法治教育中,作为德育教育的重要内容。在具体的道德与法治教学中,教师应适当设置一定的主题,围绕主题设立新颖的教学形式以及教学内容,注重引导学生去思考涵义,还可在有效教学设计中把握不同环节的特征,潜移默化地融入到德育教育工作中。如教师在道德与法治教学中,可结合太阳系、月球之谜等不同内容,向小学生介绍人类所居住的地球的环境变化情况,特别是向小学生科普在环境污染以后,地球可能遭遇的危害,从小就萌发保护环境、保护地球的生态理念,通过小学生对周围看到的污染现象进行总结,号召大家要从身边的小事做起,不断树立正确的环保观,保持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从而在环保意识的培养中正确渗透德育观。
总之,在小学道德与法治教育中应高度注重渗透德育思想,通过必要的教材内容进行引深后,教师要寻求道德与法治教学中德育教育的契合点,使用简洁的语言来讲述其中的德育道理,让小学生可以内化于心、外化于形,不断提升自身的德育水平,全面促进自身成长。
参考文献:
[1]方珮.谈小学道德与法治教学中渗透传统文化的策略[J].中华活页文选(教师版),2020(08):107-108.
[2]朱清梅.小学道德与法治教学如何有效渗透德育教育[C].教育部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研究中心.2020年“教育教学创新研究”高峰论坛论文集.教育部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研究中心:教育部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研究中心,2020:677-678.
[3]臧秋菊.德育在小学道德与法治教学中的渗透[J].山西教育(教学),2019(09):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