刊名: 教学与研究
Teaching and Research
主办: 中国人民大学
周期: 月刊
出版地:北京市
语种: 中文;
开本: 大16开
ISSN: 0257-2826
CN: 11-1454/G4
邮发代号: 2-256
历史沿革:
现用刊名:教学与研究
创刊时间:1953
该刊被以下数据库收录:
CSSCI 中文社会科学引文索引(2012—2013)来源期刊(含扩展版)
核心期刊:
中文核心期刊(2011)
中文核心期刊(2008)
中文核心期刊(2004)
中文核心期刊(2000)
中文核心期刊(1996)
中文核心期刊(1992)
如何培养学生数学学习兴趣
【作者】 张丽菊
【机构】 (云南省宣威市第七中学)
【正文】 摘 要:数学是一门内容抽象而枯燥的学科,把枯燥乏味的数学变得有趣,使学生易理解接受,是每个数学教师的重大课题。每一位学生对数学都怀着极大的兴趣,使学生自己要学数学,学自己的数学,数学教学会变得更有意义。心理学理论认为:学习兴趣不是天生的,而是在后天的环境和教育的影响产生和发展起来的,此处浅谈如何开展数学兴趣小组活动,激发和培养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提高数学教学质量。
关键词:数学兴趣的培养,数学能力的提高
兴趣可以孕育愿望,可以滋生动力。兴趣是培养学生学习热情,产生内在动力的关键。正所谓“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乐之者”才是学习中的最佳境界。
首先应该明确,并不仅仅是让对数学已经有兴趣的学生才参加数学兴趣小组。兴趣并不是与生俱来的,兴趣是可以培养的。兴趣小组并不可能一开始就让所有的学生都加入进来,教师通过观察,把班里的一些数学爱好者、数学基础较好、有较强学好数学愿望的学生挑选出来,举办“数学学习兴趣小组”,以点带面、带动全班同学数学学习。兴趣小组的活动应该设计成每一个同学都可以参加,特别要对那些对数学还不感兴趣的学生产生吸引力,让兴趣小组的活动吸引他们来参加,通过参加兴趣小组活动,把对数学没有兴趣的学生变的有兴趣。当学生对数学感兴趣,就会不知不觉地心向神往,表现出注意的倾向。鼓励每一位学生都参加数学兴趣小组,使全体学生加入到学习中,兴趣小组的目的才真正达到了。
兴趣小组的活动目的是:通过活动激发学生对数学的兴趣,从而产生对数学学习的愿望,使每个学生都产生学习动力。心理学研究表明:只要在一定的基础上,通过社会实践就可能形成与发展起来。当一个人有某种需要时,对相关事物引起注意,并产生力求认识、掌握该事物,并经常产生参与某种活动的心理倾向,于是产生了兴趣。我们可以由活动的目的、任务或活动的结果,而不仅仅由某种事物过程本身,来激发兴趣的。
我们把数学兴趣小组定位在“怎样获得自己的数学”这个角度,有效的介绍数学的方方面面,激发学生对数学兴趣。组织过程中,教师的首要任务是将思想教育贯穿到数育教学活动内容中,根据学生的学习心理发展水平和具体情况,结合教材具体内容,采取灵活多样,生动有效的方式,帮助学生明确学习目的,产生强烈的求知欲,树立正确的学习动机。针对不同年级的学生心理、联系所学教材的内容,进行相关内容背景介绍以及数学知识实际应用。把有用、有意义的数学用哪些方面?通过不同主题的活动分别向学生介绍,激发他们的数学兴趣。
本文介绍在教学环节中,我是如何利用数学兴趣小组活动,达到提高学生对数学的兴趣的一些做法,以及对利用兴趣小组活动这一辅助手段的一些做看法。
一、由结合课堂教学内容的背景知识介绍到数学兴趣的培养
高中数学,不仅仅是承接了初中数学知识,无论是在思维的方式上还是强度上都发生了飞跃,学生常常感觉到以前的学习方法无效了,从迷惘到丧失信心,严重打击对数学的学习积极性,对数学学习失去了兴趣。对于教材中出现的新知识,新方法,使学生牢固掌握,使学生顺利的过渡。就可以利用兴趣小组活动向学生介绍这些知识是怎样产生的,为什么需要这些知识。让学生了解这些问题,不但可 以使学生能更深刻地理解需要他们掌握的结论,更重要地是可以使学生逐步学会获取新知识的方法,从而培养他们的能力数学本身就可以看成是一种思维活动,应该尽可能地让学生参加到这个活动中去,从而形成和发展那些具有数学思维特点的智力结构。当然,不可能要求学生向数学家那样去重新发现问题。但是通过介绍背景知识学生也就不只是简单的,死记结论了。
高一数学首先学习集合,这是为了后续学习函数,也是为了培养新的思维。从集合的产生,集合的意义,到集合的运算,已经不是初中那么单纯的思维,要求用一种新的角度,学生往往在这里不能转变思维,觉得太抽象,难以理解。这时教师就可向学生介绍集合产生的背景,从人们为什么需要用集合,用集合是为了解决什么些问题,集合的发展过程,教师设计一定的问题背景,通过活动,把抽象的问题具体化。
又比如,学习函数,由于初中数学中主要学习的是量的计算,尤其化了大精力在方程上,我们知道,方程的根是使方程成立的未知数的值,一般情况下,初中介绍的方程,一经确定,未知数的值也就确定了,并且初中涉及的方程,根就只2-3个以下,学生于是对字母的取值认识上有一定的局限,缺乏变化的思想。函数的另一个特征是对应的思想,初中代数中求代数式的值就是一种对应,可是,如果带着这种对应思想,在理解函数就麻烦了,这因为函数的对应,是把定义域集合中的数带入对应法则,在对应法则下得到函数值,完成对应,请注意,这不是简单的求代数式的值,这样的对应不是唯一的。如何让学生接受这些变化,除了知识的本身,它们背后还包含了很多东西,挖掘这些背景,创造性的组织活动,让学生不被表面的抽象知识难到,产生探究的愿望,形成能力。
兴趣小组的活动。经常性的结合教材内容向学生介绍各种知识背景,加深他们对教材的理解,培养学习兴趣。
二、由数学美到数学兴趣的培养
数学美是自然美的客观反映,是科学美的核心。一些简单的式子中我们可以发现数学美,关键在于我们要有一颗发现美的眼睛。普洛克拉斯曾断言:“哪里有数,哪里就有美。”培根说“数学是思维的体操”,你可以发现,从古希腊的时代起,对称性就被认为是数学美的一个基本内容。毕达哥拉斯就曾说过:“一切平面图形中最美的是圆形,一切立体图形中最美的是球形。”这正是基于这两种形体在各方向上都是对称的。几何中具有对称性的图性很多,都能给人以一种舒适优美之感,而杨辉三角就像是个美丽的对称图案。简单性也是数学美的一个基本内容,数学理论的迷人之处就是在于能用最简洁的方式揭示现实世界中的量及其关系的规律。正如爱因斯坦所说:“美在本质上终究是简单性。”在介绍数学美时可以充分运用现代化教学媒体让学生在投影片上看到图形的对称美,甚至可以应用电脑多媒体软件,利用几何画板,让同学们自己来制作课件,让他们自己动手,从而欣赏数学的趣味美,简单美,和谐美,激发强烈的数学兴趣,并且增长学生的动手能力,观察能力,创造能力等等。
关键词:数学兴趣的培养,数学能力的提高
兴趣可以孕育愿望,可以滋生动力。兴趣是培养学生学习热情,产生内在动力的关键。正所谓“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乐之者”才是学习中的最佳境界。
首先应该明确,并不仅仅是让对数学已经有兴趣的学生才参加数学兴趣小组。兴趣并不是与生俱来的,兴趣是可以培养的。兴趣小组并不可能一开始就让所有的学生都加入进来,教师通过观察,把班里的一些数学爱好者、数学基础较好、有较强学好数学愿望的学生挑选出来,举办“数学学习兴趣小组”,以点带面、带动全班同学数学学习。兴趣小组的活动应该设计成每一个同学都可以参加,特别要对那些对数学还不感兴趣的学生产生吸引力,让兴趣小组的活动吸引他们来参加,通过参加兴趣小组活动,把对数学没有兴趣的学生变的有兴趣。当学生对数学感兴趣,就会不知不觉地心向神往,表现出注意的倾向。鼓励每一位学生都参加数学兴趣小组,使全体学生加入到学习中,兴趣小组的目的才真正达到了。
兴趣小组的活动目的是:通过活动激发学生对数学的兴趣,从而产生对数学学习的愿望,使每个学生都产生学习动力。心理学研究表明:只要在一定的基础上,通过社会实践就可能形成与发展起来。当一个人有某种需要时,对相关事物引起注意,并产生力求认识、掌握该事物,并经常产生参与某种活动的心理倾向,于是产生了兴趣。我们可以由活动的目的、任务或活动的结果,而不仅仅由某种事物过程本身,来激发兴趣的。
我们把数学兴趣小组定位在“怎样获得自己的数学”这个角度,有效的介绍数学的方方面面,激发学生对数学兴趣。组织过程中,教师的首要任务是将思想教育贯穿到数育教学活动内容中,根据学生的学习心理发展水平和具体情况,结合教材具体内容,采取灵活多样,生动有效的方式,帮助学生明确学习目的,产生强烈的求知欲,树立正确的学习动机。针对不同年级的学生心理、联系所学教材的内容,进行相关内容背景介绍以及数学知识实际应用。把有用、有意义的数学用哪些方面?通过不同主题的活动分别向学生介绍,激发他们的数学兴趣。
本文介绍在教学环节中,我是如何利用数学兴趣小组活动,达到提高学生对数学的兴趣的一些做法,以及对利用兴趣小组活动这一辅助手段的一些做看法。
一、由结合课堂教学内容的背景知识介绍到数学兴趣的培养
高中数学,不仅仅是承接了初中数学知识,无论是在思维的方式上还是强度上都发生了飞跃,学生常常感觉到以前的学习方法无效了,从迷惘到丧失信心,严重打击对数学的学习积极性,对数学学习失去了兴趣。对于教材中出现的新知识,新方法,使学生牢固掌握,使学生顺利的过渡。就可以利用兴趣小组活动向学生介绍这些知识是怎样产生的,为什么需要这些知识。让学生了解这些问题,不但可 以使学生能更深刻地理解需要他们掌握的结论,更重要地是可以使学生逐步学会获取新知识的方法,从而培养他们的能力数学本身就可以看成是一种思维活动,应该尽可能地让学生参加到这个活动中去,从而形成和发展那些具有数学思维特点的智力结构。当然,不可能要求学生向数学家那样去重新发现问题。但是通过介绍背景知识学生也就不只是简单的,死记结论了。
高一数学首先学习集合,这是为了后续学习函数,也是为了培养新的思维。从集合的产生,集合的意义,到集合的运算,已经不是初中那么单纯的思维,要求用一种新的角度,学生往往在这里不能转变思维,觉得太抽象,难以理解。这时教师就可向学生介绍集合产生的背景,从人们为什么需要用集合,用集合是为了解决什么些问题,集合的发展过程,教师设计一定的问题背景,通过活动,把抽象的问题具体化。
又比如,学习函数,由于初中数学中主要学习的是量的计算,尤其化了大精力在方程上,我们知道,方程的根是使方程成立的未知数的值,一般情况下,初中介绍的方程,一经确定,未知数的值也就确定了,并且初中涉及的方程,根就只2-3个以下,学生于是对字母的取值认识上有一定的局限,缺乏变化的思想。函数的另一个特征是对应的思想,初中代数中求代数式的值就是一种对应,可是,如果带着这种对应思想,在理解函数就麻烦了,这因为函数的对应,是把定义域集合中的数带入对应法则,在对应法则下得到函数值,完成对应,请注意,这不是简单的求代数式的值,这样的对应不是唯一的。如何让学生接受这些变化,除了知识的本身,它们背后还包含了很多东西,挖掘这些背景,创造性的组织活动,让学生不被表面的抽象知识难到,产生探究的愿望,形成能力。
兴趣小组的活动。经常性的结合教材内容向学生介绍各种知识背景,加深他们对教材的理解,培养学习兴趣。
二、由数学美到数学兴趣的培养
数学美是自然美的客观反映,是科学美的核心。一些简单的式子中我们可以发现数学美,关键在于我们要有一颗发现美的眼睛。普洛克拉斯曾断言:“哪里有数,哪里就有美。”培根说“数学是思维的体操”,你可以发现,从古希腊的时代起,对称性就被认为是数学美的一个基本内容。毕达哥拉斯就曾说过:“一切平面图形中最美的是圆形,一切立体图形中最美的是球形。”这正是基于这两种形体在各方向上都是对称的。几何中具有对称性的图性很多,都能给人以一种舒适优美之感,而杨辉三角就像是个美丽的对称图案。简单性也是数学美的一个基本内容,数学理论的迷人之处就是在于能用最简洁的方式揭示现实世界中的量及其关系的规律。正如爱因斯坦所说:“美在本质上终究是简单性。”在介绍数学美时可以充分运用现代化教学媒体让学生在投影片上看到图形的对称美,甚至可以应用电脑多媒体软件,利用几何画板,让同学们自己来制作课件,让他们自己动手,从而欣赏数学的趣味美,简单美,和谐美,激发强烈的数学兴趣,并且增长学生的动手能力,观察能力,创造能力等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