刊名: 教学与研究
Teaching and Research
主办: 中国人民大学
周期: 月刊
出版地:北京市
语种: 中文;
开本: 大16开
ISSN: 0257-2826
CN: 11-1454/G4
邮发代号: 2-256
历史沿革:
现用刊名:教学与研究
创刊时间:1953
该刊被以下数据库收录:
CSSCI 中文社会科学引文索引(2012—2013)来源期刊(含扩展版)
核心期刊:
中文核心期刊(2011)
中文核心期刊(2008)
中文核心期刊(2004)
中文核心期刊(2000)
中文核心期刊(1996)
中文核心期刊(1992)
打造人文性的语文课堂
【作者】 荣雪飞
【机构】 (江苏省靖江市高级中学语文组)
【正文】语文,一门综合性学科。考试,当然考查的也是学生的语文综合能力,我们语文的教学目标正是要培养这种能力,人文素养和语言运用能力。而这也正是语文教学的两大目标。
无庸讳言,我们的语文教学很迷惘,我们主动或被动地选择了应试教育,面对人文性课堂虽有一点心动,但畏首畏尾,举步不前……而纵观近几年的高考试题,试题的人文特征越来越突出,对学生的感悟能力要求越来越高,这就需要教师的教学方法相应地做出改变。
一、正确处理好语文课工具性和人文性的关系
确实,语文课是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统一,文本也是两者的完美体现,语文教师就是要通过教材文本达到语文教学的这一目标。因此,教师既要走进文本,吃透文本,以文本为出发点设定合理的教学目标,实施教学,又要走出文本,从文本中找出突破点,加以适当的引申发挥,通过联想、想象,开发智力,培养能力;在此过程中,既要落实语文课的工具性的特点,着眼于语言运用能力的训练和培养,体现出语文科的实践性特点,又要关注人文性的特点,挖掘文本的人文素养,熏陶培养学生美好的道德情操和审美意识,以体现语文科作为人文科学的特点。我们要克服过去那种只注意知识和能力的工具性特点,而忽视人文性特点的偏向,但是也决不能把语文课上成政治课,任意拔高或脱离文本而进行空洞、机械的说教,而是要紧扣文本合理渗透、潜移默化,春风化雨般地陶冶学生心灵。
二、重视学生自己的感悟动手能力
“语文”姓“语”,“语”就是语言,学好语言,最重要的途径就是品味和感悟。对课文中的精妙的语言,如果教师分析过多,势必限制了学生的思考空间,最好的方法就是让学生在阅读中去品味、去感悟。每个语文教师都要彻底转变教学思想,树立以人为本的学生观,一切从学生出发,尊重学生的阅读习惯、认知规律和情感需要,变重知识传授为重能力培养,在对每一篇课文、每一堂语文课的处理上,从生字词到阅读,从思考提问到交流、发言,再到作业练习,都应把时间和过程交给学生,教师只做适当的引领、调控点拔,要坚决杜绝填鸭式、满堂灌,或满堂问、满堂答。当然,教师决不是采取放羊式的撒手不管,教师的角色应该既是与学生地位平等的参与者,又是达到预设教学目标的引领者。
三、努力形成和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
语文是基础性的科目,学好语文会促进其他学科的学习,但语文学科的重要性远非如此。学习语文,就是在学习表达能力,其中包括口头表达能力和书面表达能力。长时间地在字、词、句中转悠,我们学生的表达能力会有怎样的提高呢?所以,教学过程中,一是对文本的处理不必追求面面俱到。一篇课文相关的知识点很多,教师往往总是担心会漏掉哪一点,把什么都想教给学生,常常越俎代庖,机械传授,结果学生疲于应付,很难形成能力,考试成绩如何也就可想而知了。为此,我们应摆脱课堂上知识立意为主的桎梏,围绕能力立意,解决一两个重点目标即可。二是对习题、试题的处理不可满堂灌,生硬地讲解,把答案硬塞给学生,也不能条分缕析,面面俱到,以教师的讲解代替学生的思考领悟,而是要引导学生自己去分析、比较、领悟,让学生调动知识内存,通过联想想象,由此及彼、由已知到未知,自己去解决问题;应尽可能把时间还给学生,给学生思考的余地,教师的作用是合理引导,重点点击,启发思考,宏观调控。
四、引导学生从较浅层次认识向深层次思考
一是把握重点,确立教学目标。许多课文,里面的内容很丰富,思想也很深刻,其中要讲的点可以很多,传统的讲法往往需要几个课时。但如果要一堂课解决这么难的课文,那就要求教师必须得把握重点,去掉那些细枝末节,把握那些文章的重点和难点,将这些问题搞明白了,其他的问题,相信学生也就能自己解决了。二是找准切入点,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实施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后,教学大纲强调要培养学生自我发现、探究、解决问题的能力,为学生的继续学习和终身学习打下基础。但是怎样才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他们能主动去找寻探究呢,因为兴趣才是学生主动学习的关键。我觉得要让学生产生阅读兴趣,导语是关键,一个好的导语往往能一下子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为整堂课营造良好的氛围和思维激情,还能为文本分析找到一个很好的突破口。三是学生回答,需要教师肯定更需要教师指导。新课改实施以后,很多教师对学生的回答给予了更多的肯定和称赞,这是可取的一个现象,但是不是学生所有的回答我们都该肯定呢?作为教师,是不是更应在学生回答问题的过程中善于抓住学生认识的误区予以纠正,在学生认识还停留在较浅层次的时候引导他们向深层次思考呢?很多时候学生的思想触摸到了问题的边缘,但往往不能更进一步深入,这个时候就需要教师给予适当的点拨和引导,当然做到这点需要教师的教学功力和教学机智。
学生追求的最佳境界,莫过于解答试题时能展现出一种从容、敏捷、高效的能力,而语文学科和其他学科相比,应试倾向最不明显,并不是讲什么考什么,试题内容和教学内容的直接联系表现得最不明显,很大程度上体现着对本学科整体素质的考查。题海战术不适合语文学科,靠大量做题难以培养出学生的综合语文能力。中学语文不在深,而在广。学生的知识面和阅读范围决定了语文综合素质的高低,而现在高中生学习紧张,课下学习的时间主要用于数理化、英语上,根本没有时间去读一些文学作品,甚至可以说学生根本没有属于自己的时间,更不会静下心来去品味欣赏文学作品,而现在社会读书风气也不乐观,学生接触的东西都很低俗,所以良好的语文学习环境的缺少也是导致学生语文综合能力差的原因之一。
所以,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提高自身的教学艺术水平,针对不同的学生因材施教,都需要在教学中不断探索,不断认识,及时总结反思,再到实践中去完善提高。
无庸讳言,我们的语文教学很迷惘,我们主动或被动地选择了应试教育,面对人文性课堂虽有一点心动,但畏首畏尾,举步不前……而纵观近几年的高考试题,试题的人文特征越来越突出,对学生的感悟能力要求越来越高,这就需要教师的教学方法相应地做出改变。
一、正确处理好语文课工具性和人文性的关系
确实,语文课是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统一,文本也是两者的完美体现,语文教师就是要通过教材文本达到语文教学的这一目标。因此,教师既要走进文本,吃透文本,以文本为出发点设定合理的教学目标,实施教学,又要走出文本,从文本中找出突破点,加以适当的引申发挥,通过联想、想象,开发智力,培养能力;在此过程中,既要落实语文课的工具性的特点,着眼于语言运用能力的训练和培养,体现出语文科的实践性特点,又要关注人文性的特点,挖掘文本的人文素养,熏陶培养学生美好的道德情操和审美意识,以体现语文科作为人文科学的特点。我们要克服过去那种只注意知识和能力的工具性特点,而忽视人文性特点的偏向,但是也决不能把语文课上成政治课,任意拔高或脱离文本而进行空洞、机械的说教,而是要紧扣文本合理渗透、潜移默化,春风化雨般地陶冶学生心灵。
二、重视学生自己的感悟动手能力
“语文”姓“语”,“语”就是语言,学好语言,最重要的途径就是品味和感悟。对课文中的精妙的语言,如果教师分析过多,势必限制了学生的思考空间,最好的方法就是让学生在阅读中去品味、去感悟。每个语文教师都要彻底转变教学思想,树立以人为本的学生观,一切从学生出发,尊重学生的阅读习惯、认知规律和情感需要,变重知识传授为重能力培养,在对每一篇课文、每一堂语文课的处理上,从生字词到阅读,从思考提问到交流、发言,再到作业练习,都应把时间和过程交给学生,教师只做适当的引领、调控点拔,要坚决杜绝填鸭式、满堂灌,或满堂问、满堂答。当然,教师决不是采取放羊式的撒手不管,教师的角色应该既是与学生地位平等的参与者,又是达到预设教学目标的引领者。
三、努力形成和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
语文是基础性的科目,学好语文会促进其他学科的学习,但语文学科的重要性远非如此。学习语文,就是在学习表达能力,其中包括口头表达能力和书面表达能力。长时间地在字、词、句中转悠,我们学生的表达能力会有怎样的提高呢?所以,教学过程中,一是对文本的处理不必追求面面俱到。一篇课文相关的知识点很多,教师往往总是担心会漏掉哪一点,把什么都想教给学生,常常越俎代庖,机械传授,结果学生疲于应付,很难形成能力,考试成绩如何也就可想而知了。为此,我们应摆脱课堂上知识立意为主的桎梏,围绕能力立意,解决一两个重点目标即可。二是对习题、试题的处理不可满堂灌,生硬地讲解,把答案硬塞给学生,也不能条分缕析,面面俱到,以教师的讲解代替学生的思考领悟,而是要引导学生自己去分析、比较、领悟,让学生调动知识内存,通过联想想象,由此及彼、由已知到未知,自己去解决问题;应尽可能把时间还给学生,给学生思考的余地,教师的作用是合理引导,重点点击,启发思考,宏观调控。
四、引导学生从较浅层次认识向深层次思考
一是把握重点,确立教学目标。许多课文,里面的内容很丰富,思想也很深刻,其中要讲的点可以很多,传统的讲法往往需要几个课时。但如果要一堂课解决这么难的课文,那就要求教师必须得把握重点,去掉那些细枝末节,把握那些文章的重点和难点,将这些问题搞明白了,其他的问题,相信学生也就能自己解决了。二是找准切入点,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实施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后,教学大纲强调要培养学生自我发现、探究、解决问题的能力,为学生的继续学习和终身学习打下基础。但是怎样才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他们能主动去找寻探究呢,因为兴趣才是学生主动学习的关键。我觉得要让学生产生阅读兴趣,导语是关键,一个好的导语往往能一下子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为整堂课营造良好的氛围和思维激情,还能为文本分析找到一个很好的突破口。三是学生回答,需要教师肯定更需要教师指导。新课改实施以后,很多教师对学生的回答给予了更多的肯定和称赞,这是可取的一个现象,但是不是学生所有的回答我们都该肯定呢?作为教师,是不是更应在学生回答问题的过程中善于抓住学生认识的误区予以纠正,在学生认识还停留在较浅层次的时候引导他们向深层次思考呢?很多时候学生的思想触摸到了问题的边缘,但往往不能更进一步深入,这个时候就需要教师给予适当的点拨和引导,当然做到这点需要教师的教学功力和教学机智。
学生追求的最佳境界,莫过于解答试题时能展现出一种从容、敏捷、高效的能力,而语文学科和其他学科相比,应试倾向最不明显,并不是讲什么考什么,试题内容和教学内容的直接联系表现得最不明显,很大程度上体现着对本学科整体素质的考查。题海战术不适合语文学科,靠大量做题难以培养出学生的综合语文能力。中学语文不在深,而在广。学生的知识面和阅读范围决定了语文综合素质的高低,而现在高中生学习紧张,课下学习的时间主要用于数理化、英语上,根本没有时间去读一些文学作品,甚至可以说学生根本没有属于自己的时间,更不会静下心来去品味欣赏文学作品,而现在社会读书风气也不乐观,学生接触的东西都很低俗,所以良好的语文学习环境的缺少也是导致学生语文综合能力差的原因之一。
所以,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提高自身的教学艺术水平,针对不同的学生因材施教,都需要在教学中不断探索,不断认识,及时总结反思,再到实践中去完善提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