刊名: 教学与研究
Teaching and Research
主办: 中国人民大学
周期: 月刊
出版地:北京市
语种: 中文;
开本: 大16开
ISSN: 0257-2826
CN: 11-1454/G4
邮发代号: 2-256
历史沿革:
现用刊名:教学与研究
创刊时间:1953
该刊被以下数据库收录:
CSSCI 中文社会科学引文索引(2012—2013)来源期刊(含扩展版)
核心期刊:
中文核心期刊(2011)
中文核心期刊(2008)
中文核心期刊(2004)
中文核心期刊(2000)
中文核心期刊(1996)
中文核心期刊(1992)
探析小学生阅读能力的提高
【作者】 梁 伟
【机构】 (新疆石河子第五中学)
【正文】高尔基说:“书是人类进步的阶梯。”生活中如果没有书籍,就好像大地没有阳光;智慧里没有书籍,就好像鸟儿没有翅膀。小学语文教学中阅读可以说是与作文教学并驾齐驱的“拦路虎”,对语文教学来说也是一大障碍。如果没有“读书破万卷”的基础,又怎么能“下笔如有神”呢?作为一名语文老师,要激发学生兴趣,让学生喜爱阅读;扩大学生阅读量,让学生汲取大量的文学养分;授之以渔,让孩子学会阅读。下面是我对小学语文教学中如何提高学生阅读能力的点滴看法,在此奉献给大家,诚望能给大家提供一点帮助。
一、提高学生的阅读兴趣,让兴趣为师指引学生阅读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是人们从事任何活动的动力。我国古代大教育家孔子也曾经说过“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可见同样的,学生有了阅读兴趣,才能从内心深处对课外阅读产生主动需要。因此,教师要努力激发学生课外阅读的兴趣,让他们愉悦地进行课外阅读,快乐地接受自己想要学习的语文知识。
1、以趣味性为主线组织教学
在实验教学中,儿童学习兴趣是第一位的,他们对知识掌握的多少并不重要,而最可怕的是对学习产生厌倦的态度。因为阅读并不需要将每个字都达到掌握的程度才能实现,只要读准字音,就可以进行阅读。韵语识字是先以认读为主,这可使学生识的字在短期内得到快速积累,使儿童心目中不断产生新的学习目标,在具体目标的诱导下,加之教法的趣味性,特别是能尽早的进入阅读,更加激励了儿童的学习兴趣,使之爱学。为此,教师要根据儿童的心理特点,充分利用“奇特联想”,始终以趣味性为主线来组织实验的课堂教学。
2、引导学生爱读,培养阅读兴趣
爱读是会读的基础,是养成良好阅读习惯的前提。使学生爱读,激发学生阅读兴趣,途径不一。教师要让学生感到读书有味,读书有趣,书中有奇,书中有理,变“要我读书”为“我要读书”。
二、加强词句训练,打好阅读的基础
读课文要理解其中的词语和句子,才能更好地了解文章的主要内容和基本思想;要会自觉地使用学过的词语和组织出所需要的句子,才能更好地准确地表达出真情实感。掌握一定的词语知识和句子知识,是发展阅读和写作的重要基础。因此,引导学生理解词语、积累词语和引导学生运用词语十分重要,是培养阅读能力的重要内容。词语训练要注意两点:一是既要重视理解又要重视运用,把学和用结合起来;二是要与阅读课文与理解文章结合起来。一些常用的词语,要引导学生在说话和作文中学习使用。一些基本句子形式,要引导学生加深认识,并让他们口头或书面造句子,学会使用。在引导学生理解词语时应让学生了解这些词语和句子在具体语言环境中的意思和用法。有的词语一读就懂,不需要讲解。有的词语稍作比较;学生就理解了。教学的重点应放在哪里?重点应引导学生说,也就口头运用。通过说话,既加深了词语的理解,又对学生进行了潜移默化的思想品德教育。
为了是学生更好地理解运用祖国丰富的语言,有时教师可以让学生把课文中词语、句式变换说法这就大大地活跃了学生的思维,提高了运用祖国语言的能力。
三、“授之以渔”,让学生学会阅读
关于阅读,方法也非常重要。因此,我们要进一步引导他们不仅爱读,而且会读,要读得更好更有收效。作为读书的指导者,我们应该向学生介绍一些行之有效的读书方法。
1、略读法。
这种方法的运用一般是根据学生在课内学习或写作上的某种需要,有选择地阅读有关书报的有关篇章或有关部分,以便学以致用。如学习了《只有一个地球》一课,学生为了更全面、更深刻的了解人类与地球、自然的密切关系,有目的地阅读《人与自然》一书(或上网查阅)。而且要指导学生去图书馆借阅相关的资料,再选择自己所需要的部分,用于写科学小论文,以培养摘录资料和运用资料的能力。同时也丰富了语言积累,提高了阅读兴趣和阅读能力。
2、精读法。
所谓精读法,就是对书报上的某些重点文章,集中精力,逐字逐句由表及里精思熟读的阅读方法。它是培养学生阅读能力最主要最基本的手段。有的文章语言隽永,引经据典,情节生动。教师可以利用这些作品为依据,指导学生精读,要求学生全身心投入,调动多种感官,做到口到、眼到、心到、手到,边读、边想、边批注,逐渐养成认真读书的好习惯。
3、默读法。
默读法就是对所读的书报,不发音、不辨读、不转移视线,而是快速地观其概貌。这就要求学生在快速的浏览中,要集中注意力,作出快速的信息处理和消化。我国古代有“好古敏求”“读书十行俱下”之说,可见早就提倡速读能力。利用默读法,可以做到用最少的时间获取尽量多的信息。
4、摘抄评价法。
此阅读法就是在阅读过程中根据自己的需要将有关的词、句、段乃至全篇原文摘抄下来,或对阅读的重点、难点部分划记号,作注释,写评语。俗话说:“不动笔墨不读书。”文章中富有教育意义的警句格言、精彩生动的词句、段落,可以摘录下来,积存进自己设立的“词库”中,为以后的作文准备了丰富的语言积累。同时还可以对自己订阅的报刊杂志,将其中的好文章剪裁下来,粘贴到自己的读书笔记中。
5、写心得体会法。
教师要鼓励学生经常写日记或读后感。也就是要求学生阅读课外书籍后,用日记或读后感的形式对文章的内容发表自己的见解、想法,并在课外阅读活动课上进行交流。读写听说紧密结合,学生的阅读能力能很快得到提高。
四、进行阅读训练,让学生进行实战
让学生主动地进行阅读训练,除了教师有目的训练学生阅读能力而设计的适量的阅读训练外,还应向指导学生自己动脑筋设计阅读训练方向的演变,这是一种开放式教学,它可以打破课内课外的界限,有利于开发学生的发散思维能力,能真正地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在阅读训练中,个人以为要注意以下几点:1、调动学生主观能动性,主动地学习;2、阅读训练的设计要注意单项性;3、阅读训练还要注意综合性。
五、注意阅读教学的因材施教
个人差异是指学生在先天生理素质基础上受后天影响而形成的个人心理特点之间的不同,表现在身体、情感、气质、智力和兴趣等诸多因素上。这种差异的存在是很自然的现象,它一方面给教学带来困难,另一方面又使教学趣味无穷。
阅读学习是一项终身的活动,学生不可能在短时间内全面掌握各种阅读技能。他们的词汇知识、理解能力、阅读速度、专业阅读技能及阅读兴趣和习惯,都是在不断学习和实践过程中得以完善和提高的。总之,通过有目的、有计划、有方法、循序渐进的训练,去培养和发展,相信学生的阅读能力会得到逐步提高。
一、提高学生的阅读兴趣,让兴趣为师指引学生阅读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是人们从事任何活动的动力。我国古代大教育家孔子也曾经说过“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可见同样的,学生有了阅读兴趣,才能从内心深处对课外阅读产生主动需要。因此,教师要努力激发学生课外阅读的兴趣,让他们愉悦地进行课外阅读,快乐地接受自己想要学习的语文知识。
1、以趣味性为主线组织教学
在实验教学中,儿童学习兴趣是第一位的,他们对知识掌握的多少并不重要,而最可怕的是对学习产生厌倦的态度。因为阅读并不需要将每个字都达到掌握的程度才能实现,只要读准字音,就可以进行阅读。韵语识字是先以认读为主,这可使学生识的字在短期内得到快速积累,使儿童心目中不断产生新的学习目标,在具体目标的诱导下,加之教法的趣味性,特别是能尽早的进入阅读,更加激励了儿童的学习兴趣,使之爱学。为此,教师要根据儿童的心理特点,充分利用“奇特联想”,始终以趣味性为主线来组织实验的课堂教学。
2、引导学生爱读,培养阅读兴趣
爱读是会读的基础,是养成良好阅读习惯的前提。使学生爱读,激发学生阅读兴趣,途径不一。教师要让学生感到读书有味,读书有趣,书中有奇,书中有理,变“要我读书”为“我要读书”。
二、加强词句训练,打好阅读的基础
读课文要理解其中的词语和句子,才能更好地了解文章的主要内容和基本思想;要会自觉地使用学过的词语和组织出所需要的句子,才能更好地准确地表达出真情实感。掌握一定的词语知识和句子知识,是发展阅读和写作的重要基础。因此,引导学生理解词语、积累词语和引导学生运用词语十分重要,是培养阅读能力的重要内容。词语训练要注意两点:一是既要重视理解又要重视运用,把学和用结合起来;二是要与阅读课文与理解文章结合起来。一些常用的词语,要引导学生在说话和作文中学习使用。一些基本句子形式,要引导学生加深认识,并让他们口头或书面造句子,学会使用。在引导学生理解词语时应让学生了解这些词语和句子在具体语言环境中的意思和用法。有的词语一读就懂,不需要讲解。有的词语稍作比较;学生就理解了。教学的重点应放在哪里?重点应引导学生说,也就口头运用。通过说话,既加深了词语的理解,又对学生进行了潜移默化的思想品德教育。
为了是学生更好地理解运用祖国丰富的语言,有时教师可以让学生把课文中词语、句式变换说法这就大大地活跃了学生的思维,提高了运用祖国语言的能力。
三、“授之以渔”,让学生学会阅读
关于阅读,方法也非常重要。因此,我们要进一步引导他们不仅爱读,而且会读,要读得更好更有收效。作为读书的指导者,我们应该向学生介绍一些行之有效的读书方法。
1、略读法。
这种方法的运用一般是根据学生在课内学习或写作上的某种需要,有选择地阅读有关书报的有关篇章或有关部分,以便学以致用。如学习了《只有一个地球》一课,学生为了更全面、更深刻的了解人类与地球、自然的密切关系,有目的地阅读《人与自然》一书(或上网查阅)。而且要指导学生去图书馆借阅相关的资料,再选择自己所需要的部分,用于写科学小论文,以培养摘录资料和运用资料的能力。同时也丰富了语言积累,提高了阅读兴趣和阅读能力。
2、精读法。
所谓精读法,就是对书报上的某些重点文章,集中精力,逐字逐句由表及里精思熟读的阅读方法。它是培养学生阅读能力最主要最基本的手段。有的文章语言隽永,引经据典,情节生动。教师可以利用这些作品为依据,指导学生精读,要求学生全身心投入,调动多种感官,做到口到、眼到、心到、手到,边读、边想、边批注,逐渐养成认真读书的好习惯。
3、默读法。
默读法就是对所读的书报,不发音、不辨读、不转移视线,而是快速地观其概貌。这就要求学生在快速的浏览中,要集中注意力,作出快速的信息处理和消化。我国古代有“好古敏求”“读书十行俱下”之说,可见早就提倡速读能力。利用默读法,可以做到用最少的时间获取尽量多的信息。
4、摘抄评价法。
此阅读法就是在阅读过程中根据自己的需要将有关的词、句、段乃至全篇原文摘抄下来,或对阅读的重点、难点部分划记号,作注释,写评语。俗话说:“不动笔墨不读书。”文章中富有教育意义的警句格言、精彩生动的词句、段落,可以摘录下来,积存进自己设立的“词库”中,为以后的作文准备了丰富的语言积累。同时还可以对自己订阅的报刊杂志,将其中的好文章剪裁下来,粘贴到自己的读书笔记中。
5、写心得体会法。
教师要鼓励学生经常写日记或读后感。也就是要求学生阅读课外书籍后,用日记或读后感的形式对文章的内容发表自己的见解、想法,并在课外阅读活动课上进行交流。读写听说紧密结合,学生的阅读能力能很快得到提高。
四、进行阅读训练,让学生进行实战
让学生主动地进行阅读训练,除了教师有目的训练学生阅读能力而设计的适量的阅读训练外,还应向指导学生自己动脑筋设计阅读训练方向的演变,这是一种开放式教学,它可以打破课内课外的界限,有利于开发学生的发散思维能力,能真正地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在阅读训练中,个人以为要注意以下几点:1、调动学生主观能动性,主动地学习;2、阅读训练的设计要注意单项性;3、阅读训练还要注意综合性。
五、注意阅读教学的因材施教
个人差异是指学生在先天生理素质基础上受后天影响而形成的个人心理特点之间的不同,表现在身体、情感、气质、智力和兴趣等诸多因素上。这种差异的存在是很自然的现象,它一方面给教学带来困难,另一方面又使教学趣味无穷。
阅读学习是一项终身的活动,学生不可能在短时间内全面掌握各种阅读技能。他们的词汇知识、理解能力、阅读速度、专业阅读技能及阅读兴趣和习惯,都是在不断学习和实践过程中得以完善和提高的。总之,通过有目的、有计划、有方法、循序渐进的训练,去培养和发展,相信学生的阅读能力会得到逐步提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