刊名: 教学与研究
Teaching and Research
主办: 中国人民大学
周期: 月刊
出版地:北京市
语种: 中文;
开本: 大16开
ISSN: 0257-2826
CN: 11-1454/G4
邮发代号: 2-256
历史沿革:
现用刊名:教学与研究
创刊时间:1953
该刊被以下数据库收录:
CSSCI 中文社会科学引文索引(2012—2013)来源期刊(含扩展版)
核心期刊:
中文核心期刊(2011)
中文核心期刊(2008)
中文核心期刊(2004)
中文核心期刊(2000)
中文核心期刊(1996)
中文核心期刊(1992)
小学作文生活化教学的策略
【作者】 黄连芬
【机构】 (广西百色市田东县朔良镇百敏村小学)
【正文】摘 要:在小学语文习作教学中,生活化教学是教育专家所推崇的,也是一线教师常用的教学方法。但是在具体教学实践中,生活化的度与文学化的度却很难把握,现实生活的经验与书本的文化知识结合方式也难于对接。对此,本论文依据多年的教学实践,在这里提出了生活化教学的生活经验的文学知识化和文学知识的生活化,经过这样理论指导和教学实践,生活化教学达到科学化,实现生活化教学的可操作性,大大提高了习作教学效率的最大化。
关键词:小学作文;习作教学;生活化
小学生识字量有限,阅读量少,但他们每天都接触生活,对生活充满着好奇,对生活的体验与感悟日新月异。在这种情况下,如果我们通过阅读方式引导学生写作,甚至希望他们阅读后写作思路明朗,文思通达,这是不切合实际的。如果我们用生活实景融入小学作文教学中,引导学生观察生活、体验生活,他们会发现生活的美,他们就能写出真情实感的作文,同时,还可以积累很多写作生活素材,最终以富有童趣的生活激发学生的写作兴趣。要达到这样的教学目标,老师在平时备课时,要有生活化的备课思维,把课文知识课文转化成生活知识,再教给学生;同时,引导学生走进生活,观察生活,体验生活,把生活知识转化为写作知识。下面就依据这样的思路和教学的经验,浅析习作生活化教学的做法。
一、教材的生活化
小学教材的编辑已经尽量做到儿童化和生活化,这给老师的感觉是没有必要对教材内容进行生活化加工了,只要考虑教学的方法,也就是如何把这些内容知识教给学生就可以了。其实,课文的内容知识还要进一步加工转化,让知识进一步生活化,这样才便于学生吸收,才能尽快转化成写作能力。那怎么加工转化?
一是对课文内容的生活化知识进行帅选。课文经过儿童作家的加工修饰,形成了文学典范后才选入课本的,在引导学生作文走向规范化方面起着重要的作用。但是初学写作的小学生,如果马上接触高一级的写作思维和写作用词,在基础生活知识和顶尖的写作知识之间有很大的空间,这就造成学生的写作基础知识不牢,甚至知识碎片化。每每遇到写作时,似是而非,无从下手,所以我们平时备课时,课文的知识必须把还保留生活原汁原味部分帅选出来,在写作教学中要求学生优选用上。比如,我们下决心给学生模仿《桂林山水》这篇课文,我们不是先给学生模仿“我看见过波澜壮阔的大海,玩赏过水平如镜的西湖,却从来没有见过漓江这样的水”,而是先给学生模仿“桂林的山真奇啊,一座座拔地而起,各不相连,像老人,像巨象,像骆驼”,为什么这样是对教材的生活化处理?因为这篇课文出现在小学四年级下册(苏教版),此时学生学习写作不久,阅读量还是很少的,对大海,对西湖的描写,是作家的经历,不是我们眼前学生的经历,学生的模仿就要一定的难度。而后者用了比喻,这是儿童游戏活动想象事物常用的手法,用于喻体的“老人”、“巨象”、“骆驼”是他们见过或喜欢看的动物图片、动画,说白了,就是儿童生活的一部分,他们模仿起来就得心应手,便于他们写作时抒发真情实感,有话可说,久而久之就可以培养学生自主写作的能力和对写作的兴趣。
二是课本知识与身边生活知识相结合,让已经文学化的写作知识生活化,便于学生接受的同时,有利学生模仿,加快了学生写作的文学性。比如我们用五年级上册的《落花生》为范本,让学生模仿写一篇作文。我们发现这篇课文的后面部分有很强的哲理,老师理解起来并没有多大问题,而学生理解起来,就有点费力,就算理解了,想让他们模仿着写,也有困难,因为这里用了对比手法和象征手法,象征手法不是学生生活中常用的思维。实践证明,虽然五年级学生阅读量在增大,文学知识在增长,经历了好多的写作实践,而老师也苦口婆心的讲了象征手法,但是学生模仿起来还是觉得困难。究其原因,是五年级学生抽象逻辑思维没有完全成熟,形象思维还占上风,所以他们还停留在外形想象的水平上,因而他们总是难理解,怎么让“你们要像花生一样,虽然不好看,可是很有用”。每每遇到这样的象征手法,出现的问题是老师讲解哪里就懂哪里,实际是没有理解象征手法的内涵。理解尚且困难,运用就更难了。那怎么解决这个问题?办法就是让课本的这些抽象的文学化了的知识生活化。
文学知识生活化,不是一件容易的事,必须长久性。其做法就是,给学生多观察生活,把他们对生活的感受写下来,不要写得太长。比如:见到一棵受伤弯曲的树,就让学生把他们对树的同情心写下来。只是给他们把自己对事物看法的思想写出来,比任何一题作业都容易,他们就有话可说,并愿意写,这就成为他们正常学习生活的一部分。但这样习以为常的生活日记,却可以打开小学生的思想情感和客观事物的联系。当学生把这一思想返回来看课文中的事物时,他们就会有想法看法,理解课文的同时,课本文学化的知识就与他们的生活化知识有一个思维的桥梁。当然,这一步是用在写作教学的后期,时间是五年级下册到六年级,这时候的学生抽象思维才趋于成熟。
经过教材的两步走的生活化处理,学生就觉得,书本原来就有他们熟悉的生活;而生活的感悟又可以用来理解课本。而写作又可以模仿课本,学生就不觉得写作困难,对写作就不产生畏难情绪。一旦学生愿意写,量变积累就可以发生质变,久而久之,学生对写作就感兴趣。
二、引导学生走进生活
刚才我们论述了教材的生活化,也就是对课本知识的生活化帅选和转化,这对学生作文规范教学十分有利。但是就算能做到了教材的生活化,如果学生只接触课本,他们还是会一味模仿文学名家,造成学生在文思和用词上下太大功夫,而忘记文章真情实感的抒发,这就违背了写作的原则初衷——“文章合为时而著,诗歌合为事而作”。同时,受限于小学生的薄弱基础知识,他们无字可写,无感情可以抒发,干脆就拿课文或作文选来抄,只改变里面的人物和时间,久而久之,连最简单的作文也不会写了。因而想要给学生抒发真实的情感,有话说。那写作教学中,除了课本知识生活化之外,还得引导学生走进生活。在给学生走进生活的过程中,也是两步走。
(一)直接带学生走入生活
如果是小学三年级上册,我们就让学生见到什么记什么,比如给他们到小卖部去把商品的名称及价格记下来,不加任何修饰。到了三年级下册,我们可以让学生把商品的颜色和形状也记下来,比如记牙膏盒和毛巾,可以要求他们这么记“长方体的红色牙膏盒”、“白色的毛巾”。也就是开始给学生给见到的事物着色、描摹。到了四年级,开始引导学生把对事物的感想也记下来,比如带学生到一棵树下,就引导学生这么记“我们坐在绿油油的树下,一阵阵风吹来,这是树给我们带来的凉风”,不仅把树的颜色记下来,还把坐在树下的感受记下来。
这个时段,主要给学生积累写作素材,不要求成为一篇文章,更不要求要文学色彩。而平时给学生练习写得作文也是填空作文。
(二)给学生写生活日记
小学五六年级,写作教学生活化的一个法宝,就是写日记,日记可以记录学生观察生活、体验生活,还可以日常给予学生写作练习。小学生写日记要求不要很高,就是给他把见到的事物写下来。比如学生见到一棵大李树,只要他能写“我家门前有棵大李树,树很大,有如一把巨大的伞。树叶很多,绿绿的树叶。还有很多的果,果又脆又甜”就可以了,不必给他们达到很高的文学性。当然,我们老师要做好引导,每个周讲评一次日记,有遇上修辞用得好日记要表扬。比如有学生写道“我学校对面的那座山真高,真尖,有如刺向苍穹的宝剑”。这样的日记我们可以适当解读,推广,因为模仿同龄人是小学生的天性。
经过这两步的生活化教学处理之后,学生有很多的写作素材,有很多的写作的知识片段,为写作的组材成段和组段成篇打下基础。
三、教法生活化
刚才我们谈到的教材生活化和走进生活,是为作文组篇做准备,这里讲的教法生活化,是讲组篇成完整文章的作文教学。
在作文教学中,我们的一个误区就是,让学生坐在教室里面,写他们的生活记忆。但学生写出来的文章,依然没有多少真情实感,甚至是不通顺的。究其原因,主要是没有顺应儿童心理学,儿童是形象认识为主,不擅长逻辑思维,就算六年级学生,他们的抽象逻辑思维也没有成熟。小学生知识主要来源于感觉器官和肌肉的直接接触,除了特别智力的儿童能够通过抽象思维获得知识。其实,习作教学的生活化,应该让儿童在接触中当场写,其做法有两种途径。
(一)在生活即时场景中教学
小学生作文教学课一般都是连堂的,我们可以把学生带到学校附近的一片田野。老师直接指定,首先写天空。写云要用拟人手法,比如“白云优哉游哉”;描摹天空的颜色要用重叠词,比如“蓝蓝的天空”、“白云飘飘”等。其次写四周的山。要用比喻的方法,分别写出东、南、西、北的山的形状。最后写田野。要写田野上的树木,禾苗和溪流,经过这样指导之后。实际上教会了学生学会观察的顺序,从上到下,从四周到中间。这样的实景教学,适合儿童直观的认识、向往自然的心理特点,教学效果显著。
(二)布置作文要有生活原型
小学六年级,随着儿童抽象思维的形成,还有学生有一定的写作素材和写作方法,我们可以给学生布置“教室作文”,但依然是生活化。此时的生活化不再是直指,而是让学生写头脑记忆的生活,把头脑里记忆的生活进行筛选、重组,形成一篇文章。也是分为两种情况:
一是先布置作文题目,列出写作要求,给学生带着目的去观察生活、体验生活,再写出作文,也就是把作文的要求用生活来填满。二是给学生以某篇课文或单元为写作的模仿,由学生直接从平时生活的记忆或看书学习积累的材料来写,这一步实际是小学作文教学的最后一步,学生可以把自己知识组织成文,完全依靠逻辑思维而不是生活的实物。
作文的生活化教学,可以协调学生的写作思维、动机、能力、兴趣和情感,让学生有话可说,有情可抒发,培养学生的写作能力和写作兴趣是内在的,而不是外加的,可以真正培养学生写作能力。
参考文献:
[1]《教育心理学》第87页德国心理学家“塞宾浩斯”遗忘曲线图,人民教育出版社
[2]网上查了英国哲学家洛克的理论。
[3]参考陶行知《中国教育改造》人民教育出版社
[4]参考《教育研究》期刊2018年01期
[5]杜威《学校与社会 明日之学校》人民教育出版社
[6]美国化学老师伯尔曼和萨姆的“翻转课堂”,网络查询。
关键词:小学作文;习作教学;生活化
小学生识字量有限,阅读量少,但他们每天都接触生活,对生活充满着好奇,对生活的体验与感悟日新月异。在这种情况下,如果我们通过阅读方式引导学生写作,甚至希望他们阅读后写作思路明朗,文思通达,这是不切合实际的。如果我们用生活实景融入小学作文教学中,引导学生观察生活、体验生活,他们会发现生活的美,他们就能写出真情实感的作文,同时,还可以积累很多写作生活素材,最终以富有童趣的生活激发学生的写作兴趣。要达到这样的教学目标,老师在平时备课时,要有生活化的备课思维,把课文知识课文转化成生活知识,再教给学生;同时,引导学生走进生活,观察生活,体验生活,把生活知识转化为写作知识。下面就依据这样的思路和教学的经验,浅析习作生活化教学的做法。
一、教材的生活化
小学教材的编辑已经尽量做到儿童化和生活化,这给老师的感觉是没有必要对教材内容进行生活化加工了,只要考虑教学的方法,也就是如何把这些内容知识教给学生就可以了。其实,课文的内容知识还要进一步加工转化,让知识进一步生活化,这样才便于学生吸收,才能尽快转化成写作能力。那怎么加工转化?
一是对课文内容的生活化知识进行帅选。课文经过儿童作家的加工修饰,形成了文学典范后才选入课本的,在引导学生作文走向规范化方面起着重要的作用。但是初学写作的小学生,如果马上接触高一级的写作思维和写作用词,在基础生活知识和顶尖的写作知识之间有很大的空间,这就造成学生的写作基础知识不牢,甚至知识碎片化。每每遇到写作时,似是而非,无从下手,所以我们平时备课时,课文的知识必须把还保留生活原汁原味部分帅选出来,在写作教学中要求学生优选用上。比如,我们下决心给学生模仿《桂林山水》这篇课文,我们不是先给学生模仿“我看见过波澜壮阔的大海,玩赏过水平如镜的西湖,却从来没有见过漓江这样的水”,而是先给学生模仿“桂林的山真奇啊,一座座拔地而起,各不相连,像老人,像巨象,像骆驼”,为什么这样是对教材的生活化处理?因为这篇课文出现在小学四年级下册(苏教版),此时学生学习写作不久,阅读量还是很少的,对大海,对西湖的描写,是作家的经历,不是我们眼前学生的经历,学生的模仿就要一定的难度。而后者用了比喻,这是儿童游戏活动想象事物常用的手法,用于喻体的“老人”、“巨象”、“骆驼”是他们见过或喜欢看的动物图片、动画,说白了,就是儿童生活的一部分,他们模仿起来就得心应手,便于他们写作时抒发真情实感,有话可说,久而久之就可以培养学生自主写作的能力和对写作的兴趣。
二是课本知识与身边生活知识相结合,让已经文学化的写作知识生活化,便于学生接受的同时,有利学生模仿,加快了学生写作的文学性。比如我们用五年级上册的《落花生》为范本,让学生模仿写一篇作文。我们发现这篇课文的后面部分有很强的哲理,老师理解起来并没有多大问题,而学生理解起来,就有点费力,就算理解了,想让他们模仿着写,也有困难,因为这里用了对比手法和象征手法,象征手法不是学生生活中常用的思维。实践证明,虽然五年级学生阅读量在增大,文学知识在增长,经历了好多的写作实践,而老师也苦口婆心的讲了象征手法,但是学生模仿起来还是觉得困难。究其原因,是五年级学生抽象逻辑思维没有完全成熟,形象思维还占上风,所以他们还停留在外形想象的水平上,因而他们总是难理解,怎么让“你们要像花生一样,虽然不好看,可是很有用”。每每遇到这样的象征手法,出现的问题是老师讲解哪里就懂哪里,实际是没有理解象征手法的内涵。理解尚且困难,运用就更难了。那怎么解决这个问题?办法就是让课本的这些抽象的文学化了的知识生活化。
文学知识生活化,不是一件容易的事,必须长久性。其做法就是,给学生多观察生活,把他们对生活的感受写下来,不要写得太长。比如:见到一棵受伤弯曲的树,就让学生把他们对树的同情心写下来。只是给他们把自己对事物看法的思想写出来,比任何一题作业都容易,他们就有话可说,并愿意写,这就成为他们正常学习生活的一部分。但这样习以为常的生活日记,却可以打开小学生的思想情感和客观事物的联系。当学生把这一思想返回来看课文中的事物时,他们就会有想法看法,理解课文的同时,课本文学化的知识就与他们的生活化知识有一个思维的桥梁。当然,这一步是用在写作教学的后期,时间是五年级下册到六年级,这时候的学生抽象思维才趋于成熟。
经过教材的两步走的生活化处理,学生就觉得,书本原来就有他们熟悉的生活;而生活的感悟又可以用来理解课本。而写作又可以模仿课本,学生就不觉得写作困难,对写作就不产生畏难情绪。一旦学生愿意写,量变积累就可以发生质变,久而久之,学生对写作就感兴趣。
二、引导学生走进生活
刚才我们论述了教材的生活化,也就是对课本知识的生活化帅选和转化,这对学生作文规范教学十分有利。但是就算能做到了教材的生活化,如果学生只接触课本,他们还是会一味模仿文学名家,造成学生在文思和用词上下太大功夫,而忘记文章真情实感的抒发,这就违背了写作的原则初衷——“文章合为时而著,诗歌合为事而作”。同时,受限于小学生的薄弱基础知识,他们无字可写,无感情可以抒发,干脆就拿课文或作文选来抄,只改变里面的人物和时间,久而久之,连最简单的作文也不会写了。因而想要给学生抒发真实的情感,有话说。那写作教学中,除了课本知识生活化之外,还得引导学生走进生活。在给学生走进生活的过程中,也是两步走。
(一)直接带学生走入生活
如果是小学三年级上册,我们就让学生见到什么记什么,比如给他们到小卖部去把商品的名称及价格记下来,不加任何修饰。到了三年级下册,我们可以让学生把商品的颜色和形状也记下来,比如记牙膏盒和毛巾,可以要求他们这么记“长方体的红色牙膏盒”、“白色的毛巾”。也就是开始给学生给见到的事物着色、描摹。到了四年级,开始引导学生把对事物的感想也记下来,比如带学生到一棵树下,就引导学生这么记“我们坐在绿油油的树下,一阵阵风吹来,这是树给我们带来的凉风”,不仅把树的颜色记下来,还把坐在树下的感受记下来。
这个时段,主要给学生积累写作素材,不要求成为一篇文章,更不要求要文学色彩。而平时给学生练习写得作文也是填空作文。
(二)给学生写生活日记
小学五六年级,写作教学生活化的一个法宝,就是写日记,日记可以记录学生观察生活、体验生活,还可以日常给予学生写作练习。小学生写日记要求不要很高,就是给他把见到的事物写下来。比如学生见到一棵大李树,只要他能写“我家门前有棵大李树,树很大,有如一把巨大的伞。树叶很多,绿绿的树叶。还有很多的果,果又脆又甜”就可以了,不必给他们达到很高的文学性。当然,我们老师要做好引导,每个周讲评一次日记,有遇上修辞用得好日记要表扬。比如有学生写道“我学校对面的那座山真高,真尖,有如刺向苍穹的宝剑”。这样的日记我们可以适当解读,推广,因为模仿同龄人是小学生的天性。
经过这两步的生活化教学处理之后,学生有很多的写作素材,有很多的写作的知识片段,为写作的组材成段和组段成篇打下基础。
三、教法生活化
刚才我们谈到的教材生活化和走进生活,是为作文组篇做准备,这里讲的教法生活化,是讲组篇成完整文章的作文教学。
在作文教学中,我们的一个误区就是,让学生坐在教室里面,写他们的生活记忆。但学生写出来的文章,依然没有多少真情实感,甚至是不通顺的。究其原因,主要是没有顺应儿童心理学,儿童是形象认识为主,不擅长逻辑思维,就算六年级学生,他们的抽象逻辑思维也没有成熟。小学生知识主要来源于感觉器官和肌肉的直接接触,除了特别智力的儿童能够通过抽象思维获得知识。其实,习作教学的生活化,应该让儿童在接触中当场写,其做法有两种途径。
(一)在生活即时场景中教学
小学生作文教学课一般都是连堂的,我们可以把学生带到学校附近的一片田野。老师直接指定,首先写天空。写云要用拟人手法,比如“白云优哉游哉”;描摹天空的颜色要用重叠词,比如“蓝蓝的天空”、“白云飘飘”等。其次写四周的山。要用比喻的方法,分别写出东、南、西、北的山的形状。最后写田野。要写田野上的树木,禾苗和溪流,经过这样指导之后。实际上教会了学生学会观察的顺序,从上到下,从四周到中间。这样的实景教学,适合儿童直观的认识、向往自然的心理特点,教学效果显著。
(二)布置作文要有生活原型
小学六年级,随着儿童抽象思维的形成,还有学生有一定的写作素材和写作方法,我们可以给学生布置“教室作文”,但依然是生活化。此时的生活化不再是直指,而是让学生写头脑记忆的生活,把头脑里记忆的生活进行筛选、重组,形成一篇文章。也是分为两种情况:
一是先布置作文题目,列出写作要求,给学生带着目的去观察生活、体验生活,再写出作文,也就是把作文的要求用生活来填满。二是给学生以某篇课文或单元为写作的模仿,由学生直接从平时生活的记忆或看书学习积累的材料来写,这一步实际是小学作文教学的最后一步,学生可以把自己知识组织成文,完全依靠逻辑思维而不是生活的实物。
作文的生活化教学,可以协调学生的写作思维、动机、能力、兴趣和情感,让学生有话可说,有情可抒发,培养学生的写作能力和写作兴趣是内在的,而不是外加的,可以真正培养学生写作能力。
参考文献:
[1]《教育心理学》第87页德国心理学家“塞宾浩斯”遗忘曲线图,人民教育出版社
[2]网上查了英国哲学家洛克的理论。
[3]参考陶行知《中国教育改造》人民教育出版社
[4]参考《教育研究》期刊2018年01期
[5]杜威《学校与社会 明日之学校》人民教育出版社
[6]美国化学老师伯尔曼和萨姆的“翻转课堂”,网络查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