刊名: 教学与研究
Teaching and Research
主办: 中国人民大学
周期: 月刊
出版地:北京市
语种: 中文;
开本: 大16开
ISSN: 0257-2826
CN: 11-1454/G4
邮发代号: 2-256
历史沿革:
现用刊名:教学与研究
创刊时间:1953
该刊被以下数据库收录:
CSSCI 中文社会科学引文索引(2012—2013)来源期刊(含扩展版)
核心期刊:
中文核心期刊(2011)
中文核心期刊(2008)
中文核心期刊(2004)
中文核心期刊(2000)
中文核心期刊(1996)
中文核心期刊(1992)
听《比例尺的认识》一课的感悟
【作者】 周世建
【机构】 (新疆石河子150团中学)
【正文】2021年4月14日,我校在十中教育集团的引领下,开展了由副高级教师给中青年教师上一节展示课活动,目的是搭建一个共同相互交流、相互提高的学习平台。以此促进我校的教育教学质量上升一个新的台阶。
我有幸聆听了小学数学组王老师上的小学数学六年级下册第三单元《比例尺的认识》的示范课。这堂课给人的总体感觉是水到渠成,如沐春风。《比例尺的认识》是应用性很强的一课,是在学习《比和比例的意义》及其基本性质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它的主要任务是让学生在实践活动中体验生活中比例尺的应用;通过观察、操作与交流,体会比例尺实际意义,了解比例尺的含义,让学生运用比例尺的有关知识,通过测量、绘图、估算、计算等活动,学会解决生活中的一些实际问题,从而使数学知识生活化。课改后的数学教学已不再是以“传授数学知识”为中心,而是更多的关注在数学教学过程中学生思维方式的变化,问题解决能力的培养和良好的情感态度的形成等。本课的重点是让学生理解比例尺的意义,学会如何求比例尺;难点是能熟练解答比例尺的有关问题,学会求平面图的比例尺,让学生主动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巧妙地突破难点,有效地完成了教学目标。
纵观整个教学过程中,我认为王老师的课有下面几个亮点:
1、情境再现,建立数学与生活的紧密联系
本课内容距离学生生活较远,虽然在今后的地理,绘图等知识中,会有所体现,但是以目前六年级学生的生活经验来讲,却接触较少。所以,王老师在教学《比例尺》一课时,首先立足于学生的年龄特点。课的开始,王老师设计了一个脑筋急转弯的题:“从上海坐高铁去北京大约需要5小时,可是这只蜗牛从上海爬到北京只用了两分钟。”这是为什么呢?这里创设了情境,激发了学生学习的兴趣。学生都积极踊跃抢着回答了谜底:蜗牛是在地图上爬行的。接着王老师让学生在准备好的纸上画出一条长5厘米和8厘米的线段,学生都能很轻松的完成。王老师又让学生画一条长10米的线段,学生开始疑惑,面面相觑,窃窃私语,不知如何去画。王老师又提醒学生,刚才蜗牛从上海到北京只用了两分钟,它是如何做到的呢?同学们相互讨论。经过片刻的思考,有的学生眉开眼笑,茅塞顿开国;有学生就兴奋地说:“可以把10米长的线段缩小到1厘米画在纸上;可以把图上1厘米长的线段表示实际长10米;又有学生回答:还可以把10米长的线段缩小到10厘米画在纸上,也就是图上线段长10厘米,表示实际长10米,我们都是把线段缩小了。王老师高兴地说:“同学们真聪明,这就是我们今天要和同学们一起探究的新内容:《比例尺的认识》。
六年级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探究、合作、交流的能力,对于《比例尺的认识》已经有了一定的生活经验。通过1米长的线段在纸上画不下这个认知的冲突,激发了学生探索新知识的欲望。从而顺利地引出什么叫比例尺、怎么样求比例尺、例尺用途以及求比例尺应该注意哪些问题。我认为王老师的情境引入,借助“脑筋急转弯”和“10米长线段在纸上画不下”这两个情境,来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同时也充分地了解学生的学情,为进一步探究比例尺的知识作很好铺垫。她的这两个情境导入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引发了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让学生真正体验到数学来源于生活,又服务于生活,值得我借鉴。
2、适当点拔,大胆放手
《数学新课程标准》提倡把课堂还给学生,让学生成为课堂的主人。而教师只是教学活动的组织者、引导者和参与者。教师既然是引导者,教学中的讲解和点拨是必需的;教师既然是组织者、参与者,讲解和点拨又应该适时适度的。教师在将本课概念讲授清楚以后,大胆放手,引导学生通过独立思考,小组讨论的方式。自主完成任务,而教师的大胆放手也取得了很好的效果:在交流汇报的过程中,学生对比例尺的认识上,不同层次的学生会有不同的答案,不同的答案的思维也是不同的,这样的提问是为了引起学生的深层思考。这样的启发与讲解体现了学生的个别差异,提高了学生的思维参与度。
3、对于学生的理解及时给予肯定和评价
“以人为本”是新课标的基本理念。在这一理念指引下,数学课堂教学中应重视数学学习的个性化发展,既要尊重学生对数学的不同理解,又要尊重学生的数学思维成果。
在教学中,求比例尺时,学生出现了多种求法或者甚至是错误的算法。王老师并没有急于肯定或否定哪一种方法,而是循着学生的思路和其他学生一起认真倾听,对不同的方法加以肯定与评价,得出求比例尺的基本方法和步骤。并且强调学生可以有自己不一样的解法,但要注意书写的规范与完整。
4、在动手操作中得出概念
教学中教师注重挖掘学生身边的素材,逐步引导学生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知识并不能简单地由教师或其他人“传授”给学生,而只能由每个学生依据自己已有的知识经验主动加以建构。学生对于新知识必须有一个“理解”的过程,这个过程也就是把新知识纳入学生的认知结构中,学生对此做出主动反应,使学习材料与原有的认知结构建立联系,从而使新知识获得意义,同时原有的知识内容更丰富了。
总之,本节课循着一根知识主线——比例尺的意义与应用,引入新知别出新裁,探究新知有章有法,练习设计由浅入深,富有创意;同时循着一根能力主线——培养学生解决实际问题能力,无论是哪个环节的例子都来源于学生熟悉的生活,重视学生的独立探究与合作讨论相结合。同时多次运用多媒体辅助教学,充分体现了以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训练为主线的严谨课堂教学结构,使学生学的轻松,学有成效。
我有幸聆听了小学数学组王老师上的小学数学六年级下册第三单元《比例尺的认识》的示范课。这堂课给人的总体感觉是水到渠成,如沐春风。《比例尺的认识》是应用性很强的一课,是在学习《比和比例的意义》及其基本性质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它的主要任务是让学生在实践活动中体验生活中比例尺的应用;通过观察、操作与交流,体会比例尺实际意义,了解比例尺的含义,让学生运用比例尺的有关知识,通过测量、绘图、估算、计算等活动,学会解决生活中的一些实际问题,从而使数学知识生活化。课改后的数学教学已不再是以“传授数学知识”为中心,而是更多的关注在数学教学过程中学生思维方式的变化,问题解决能力的培养和良好的情感态度的形成等。本课的重点是让学生理解比例尺的意义,学会如何求比例尺;难点是能熟练解答比例尺的有关问题,学会求平面图的比例尺,让学生主动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巧妙地突破难点,有效地完成了教学目标。
纵观整个教学过程中,我认为王老师的课有下面几个亮点:
1、情境再现,建立数学与生活的紧密联系
本课内容距离学生生活较远,虽然在今后的地理,绘图等知识中,会有所体现,但是以目前六年级学生的生活经验来讲,却接触较少。所以,王老师在教学《比例尺》一课时,首先立足于学生的年龄特点。课的开始,王老师设计了一个脑筋急转弯的题:“从上海坐高铁去北京大约需要5小时,可是这只蜗牛从上海爬到北京只用了两分钟。”这是为什么呢?这里创设了情境,激发了学生学习的兴趣。学生都积极踊跃抢着回答了谜底:蜗牛是在地图上爬行的。接着王老师让学生在准备好的纸上画出一条长5厘米和8厘米的线段,学生都能很轻松的完成。王老师又让学生画一条长10米的线段,学生开始疑惑,面面相觑,窃窃私语,不知如何去画。王老师又提醒学生,刚才蜗牛从上海到北京只用了两分钟,它是如何做到的呢?同学们相互讨论。经过片刻的思考,有的学生眉开眼笑,茅塞顿开国;有学生就兴奋地说:“可以把10米长的线段缩小到1厘米画在纸上;可以把图上1厘米长的线段表示实际长10米;又有学生回答:还可以把10米长的线段缩小到10厘米画在纸上,也就是图上线段长10厘米,表示实际长10米,我们都是把线段缩小了。王老师高兴地说:“同学们真聪明,这就是我们今天要和同学们一起探究的新内容:《比例尺的认识》。
六年级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探究、合作、交流的能力,对于《比例尺的认识》已经有了一定的生活经验。通过1米长的线段在纸上画不下这个认知的冲突,激发了学生探索新知识的欲望。从而顺利地引出什么叫比例尺、怎么样求比例尺、例尺用途以及求比例尺应该注意哪些问题。我认为王老师的情境引入,借助“脑筋急转弯”和“10米长线段在纸上画不下”这两个情境,来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同时也充分地了解学生的学情,为进一步探究比例尺的知识作很好铺垫。她的这两个情境导入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引发了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让学生真正体验到数学来源于生活,又服务于生活,值得我借鉴。
2、适当点拔,大胆放手
《数学新课程标准》提倡把课堂还给学生,让学生成为课堂的主人。而教师只是教学活动的组织者、引导者和参与者。教师既然是引导者,教学中的讲解和点拨是必需的;教师既然是组织者、参与者,讲解和点拨又应该适时适度的。教师在将本课概念讲授清楚以后,大胆放手,引导学生通过独立思考,小组讨论的方式。自主完成任务,而教师的大胆放手也取得了很好的效果:在交流汇报的过程中,学生对比例尺的认识上,不同层次的学生会有不同的答案,不同的答案的思维也是不同的,这样的提问是为了引起学生的深层思考。这样的启发与讲解体现了学生的个别差异,提高了学生的思维参与度。
3、对于学生的理解及时给予肯定和评价
“以人为本”是新课标的基本理念。在这一理念指引下,数学课堂教学中应重视数学学习的个性化发展,既要尊重学生对数学的不同理解,又要尊重学生的数学思维成果。
在教学中,求比例尺时,学生出现了多种求法或者甚至是错误的算法。王老师并没有急于肯定或否定哪一种方法,而是循着学生的思路和其他学生一起认真倾听,对不同的方法加以肯定与评价,得出求比例尺的基本方法和步骤。并且强调学生可以有自己不一样的解法,但要注意书写的规范与完整。
4、在动手操作中得出概念
教学中教师注重挖掘学生身边的素材,逐步引导学生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知识并不能简单地由教师或其他人“传授”给学生,而只能由每个学生依据自己已有的知识经验主动加以建构。学生对于新知识必须有一个“理解”的过程,这个过程也就是把新知识纳入学生的认知结构中,学生对此做出主动反应,使学习材料与原有的认知结构建立联系,从而使新知识获得意义,同时原有的知识内容更丰富了。
总之,本节课循着一根知识主线——比例尺的意义与应用,引入新知别出新裁,探究新知有章有法,练习设计由浅入深,富有创意;同时循着一根能力主线——培养学生解决实际问题能力,无论是哪个环节的例子都来源于学生熟悉的生活,重视学生的独立探究与合作讨论相结合。同时多次运用多媒体辅助教学,充分体现了以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训练为主线的严谨课堂教学结构,使学生学的轻松,学有成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