刊名: 教学与研究
Teaching and Research
主办: 中国人民大学
周期: 月刊
出版地:北京市
语种: 中文;
开本: 大16开
ISSN: 0257-2826
CN: 11-1454/G4
邮发代号: 2-256
历史沿革:
现用刊名:教学与研究
创刊时间:1953
该刊被以下数据库收录:
CSSCI 中文社会科学引文索引(2012—2013)来源期刊(含扩展版)
核心期刊:
中文核心期刊(2011)
中文核心期刊(2008)
中文核心期刊(2004)
中文核心期刊(2000)
中文核心期刊(1996)
中文核心期刊(1992)
学前教育中幼儿道德习惯的培养策略探讨
【作者】 高红珊
【机构】 (青海省西宁市保育院)
【正文】摘 要:良好的品德是一个人立足社会的通行证,对于3-6岁的幼儿品德行为的养成,就要让孩子们从点滴小事做起,使他们在生活中磨炼意志,提高自我控制、自我调节、自我转化的能力,从而养成良好的道德习惯,形成稳定的道德品质。
关键词:品德教育;误区;学前教育;方法
目前,随着经济体制改革的深入,人们在利益的驱动下,拜金主义严重了,奉献精神和集体主义精神淡薄了,从而犯罪的越来越多。特别是青少年犯罪的比例明显呈上升趋势,逐渐偏向低龄化。在幼儿的教育中,部分家长们只重视幼儿的智力培养,忽视了对幼儿品德素质的养成,家长对孩子的教育或多或少的走进了一定的误区,幼儿期是影响和塑造一个人性格的重要时期,从小培养幼儿形成良好品德是提高全民族素质的重要一环,面对家长教育孩子的错误方法,在幼儿良好品德的教育中,应该做到以下几点:
一、充分认识幼儿品德教育的重要性
幼儿是祖国、是社会主义事业的未来。幼儿心理学研究表明,幼儿期不仅仅是智力潜能开发的重要阶段,同时也是塑造幼儿良好道德习惯的重要时期。著名的教育家陶行知先生曾指出,“六岁以前是人格陶冶最重要的时期”。在幼儿的成长过程里,要允许幼儿犯错,幼儿是在一次次的犯错中成熟成长的。家长和教师在纠正幼儿犯错的过程里,要把握好尺度,要讲究方法方式。家长在孩子做了错事以后,不能采取打骂的粗暴态度,也不能采取不闻不问的态度。比如:在孩子把幼儿园的玩具悄悄地带回家以后,当教师和家长发现以后,千万不能责骂孩子,一定要采取正面教育的方式来教育孩子。首先可以问孩子“为什么要把幼儿园的玩具带回家?”接着可以给幼儿讲道理,要让幼儿知道,乱拿别人的东西是不对的,然后鼓励幼儿把拿回家的玩具送回到幼儿园里,最后针对幼儿送回玩具的做法给予表扬奖励。在生活当中,这也许是幼儿犯的一个小错误,但是如果家长采取不闻不问的态度,象这样发展下去,将会变成一个大错误。因此,家长和教师一定要重视幼儿良好的品德教育。
二、幼儿良好品德教育的方法
(一)加强幼儿家长爱的认知
古人曾说过;养不教父之过,教不严师之惰。可见教育孩子是多么重大的一件事情,在孩子的教育中,家长参与教育才是最重要的,教育是爱的共鸣,是心与心的呼应。作为一名学前教育教师,要严谨要求自己的用心关照孩子们的同时,亦要积极的与孩子们的家长沟通,在日常教育中与家长达成一致的见解,从而更有效的培养孩子们的人生价值观。
而作为家长,在爱的认知上更应该深刻的去学习,用爱教育孩子的每一步成长,从幼儿园开始,要注重品德教育的意义。幼儿园是最好的大课堂,适时地组织亲子活动,让家长亲自参与到孩子品德教育中,用爱堆砌起保护孩子的城墙,把爱作为一种行动体验,提升家长的角色参与,用这种信任的爱意,强化家长爱的认知,形成家庭—幼儿园—家庭的积极互动。
(二)榜样作用。
幼儿年龄小,模仿能力强,但分辨是非的能力较差,针对这个特点,成人在幼儿面前要言行一致,首先要做好榜样示范作用。如果发现幼儿模仿了不好的行为时就要及时纠正。如:男孩子最崇拜自己的爸爸,看到爸爸抽烟的样子,孩子会觉得很好玩,趁大人不注意时会拿一只烟放在嘴里;女孩子最喜欢漂亮,颜色鲜艳的东西,看到自己的妈妈或老师在嘴唇上擦了有色的唇膏,孩子也会拿妈妈的口红涂在嘴唇上等。面对着孩子天真好模仿的天性,成人在天真无邪的孩子前一定要约束自己的行为,要做好镜子榜样作用,不求最好,但求更好。
三、借助集体活动促进幼儿身心健康
在幼儿体育游戏过程中,借助于相应的教学活动,在活动过程中能够得到集体带来的快乐,通过集体活动,能够让学生积极参与竞争,在活动中合作,从而让学生的体质可以得到最大程度的增强,促进幼儿身心的全面发展。
在幼儿教学过程中,不管创设什么样的集体活动,始终要让孩子成为活动的主体,孩子们有什么样的想法都可以掏出来进行讨论。教师在整个集体活动中只能作为活动的主导者,不能将自己的想法强加在孩子身上。由于我们成年人的思维方式较为固定,并且都显得比较传统,而孩子的思维比较活跃,超出常规,并且思维独特。教师借助于集体活动,促进幼儿的身心健康,同时要最大程度保持学生的个性。
四、培养学生的善感
为了培养幼儿们良好的道德习惯,就要对学生的“善感”进行充分的培养。善感指的是容易动情,容易被感动。从大量的研究中可以得知,很多有艺术气质的人,普遍都有着非常丰富的情感,不敢是看到什么,或者遇到什么,都会对他的情感产生很大的波动,或者很容易将自己的情感转移到事物角度上,形成独特的情感。最为有名的诗句“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就充分说明了这种善感。这方面尤其是对小朋友有着独特的天赋,在他们的眼中,世间万物都是有着生命的,天空、河流、山峰、太阳、月亮、花花草草、书、笔、本子等等,因此他们在观看这些事物的时候,都会融入相应的情感。因此,教师在面对学生这些独特情感的时候,就不能做得太冷静,要用自己的激情去引导孩子的感情,从而用自己高尚而美好的情感去感到这些孩子。
同时,善感还可以说是比较敏感,多那些有着艺术感觉的人来讲,对美有着非常强的感受力,对于那些平常的事物、平凡的事物,他们都能从中感受到独特的美。要形成独特的感受,就要依靠人的感官进行,因此教师要充分训练孩子们的感官。比如,在美术课上最为重要的感官培养就表现在视觉的培养上,要引导学生对客观外物进行充分的观察、对结构进行了解、对造型、色彩等等之类的进行观察。另外,还要充分培养孩子的味觉、触觉、嗅觉、听觉等等。在训练过程中,教师要充分引导学生对客观事物进行查、看、听、摸等等,并且说出自己的感觉来,最好的训练方式是通过画画的方式将自己的感觉表达出来。通过这样的训练,就会让自己的感觉得以强化,从而形成比别人更为细腻和敏锐的感受能力。
总之,教育不仅仅是教孩子一些知识,训练一下他们的技能。更重要的是为了育人。幼儿教学的重点应放在培养孩子的道德习惯上,才能造就全面发展的高素质的现代新人。
参考文献:
[1]周志艳;高职院校学前教育专业人才培养模式创新――基于教师专业发展学校的理念[J];襄阳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4第5期;
[2]董晖;“校园企”深度融合的五年一贯制学前教育专业(双语幼教方向)人才培养模式的创新[J];湖北函授大学学报;2016年第9期。
关键词:品德教育;误区;学前教育;方法
目前,随着经济体制改革的深入,人们在利益的驱动下,拜金主义严重了,奉献精神和集体主义精神淡薄了,从而犯罪的越来越多。特别是青少年犯罪的比例明显呈上升趋势,逐渐偏向低龄化。在幼儿的教育中,部分家长们只重视幼儿的智力培养,忽视了对幼儿品德素质的养成,家长对孩子的教育或多或少的走进了一定的误区,幼儿期是影响和塑造一个人性格的重要时期,从小培养幼儿形成良好品德是提高全民族素质的重要一环,面对家长教育孩子的错误方法,在幼儿良好品德的教育中,应该做到以下几点:
一、充分认识幼儿品德教育的重要性
幼儿是祖国、是社会主义事业的未来。幼儿心理学研究表明,幼儿期不仅仅是智力潜能开发的重要阶段,同时也是塑造幼儿良好道德习惯的重要时期。著名的教育家陶行知先生曾指出,“六岁以前是人格陶冶最重要的时期”。在幼儿的成长过程里,要允许幼儿犯错,幼儿是在一次次的犯错中成熟成长的。家长和教师在纠正幼儿犯错的过程里,要把握好尺度,要讲究方法方式。家长在孩子做了错事以后,不能采取打骂的粗暴态度,也不能采取不闻不问的态度。比如:在孩子把幼儿园的玩具悄悄地带回家以后,当教师和家长发现以后,千万不能责骂孩子,一定要采取正面教育的方式来教育孩子。首先可以问孩子“为什么要把幼儿园的玩具带回家?”接着可以给幼儿讲道理,要让幼儿知道,乱拿别人的东西是不对的,然后鼓励幼儿把拿回家的玩具送回到幼儿园里,最后针对幼儿送回玩具的做法给予表扬奖励。在生活当中,这也许是幼儿犯的一个小错误,但是如果家长采取不闻不问的态度,象这样发展下去,将会变成一个大错误。因此,家长和教师一定要重视幼儿良好的品德教育。
二、幼儿良好品德教育的方法
(一)加强幼儿家长爱的认知
古人曾说过;养不教父之过,教不严师之惰。可见教育孩子是多么重大的一件事情,在孩子的教育中,家长参与教育才是最重要的,教育是爱的共鸣,是心与心的呼应。作为一名学前教育教师,要严谨要求自己的用心关照孩子们的同时,亦要积极的与孩子们的家长沟通,在日常教育中与家长达成一致的见解,从而更有效的培养孩子们的人生价值观。
而作为家长,在爱的认知上更应该深刻的去学习,用爱教育孩子的每一步成长,从幼儿园开始,要注重品德教育的意义。幼儿园是最好的大课堂,适时地组织亲子活动,让家长亲自参与到孩子品德教育中,用爱堆砌起保护孩子的城墙,把爱作为一种行动体验,提升家长的角色参与,用这种信任的爱意,强化家长爱的认知,形成家庭—幼儿园—家庭的积极互动。
(二)榜样作用。
幼儿年龄小,模仿能力强,但分辨是非的能力较差,针对这个特点,成人在幼儿面前要言行一致,首先要做好榜样示范作用。如果发现幼儿模仿了不好的行为时就要及时纠正。如:男孩子最崇拜自己的爸爸,看到爸爸抽烟的样子,孩子会觉得很好玩,趁大人不注意时会拿一只烟放在嘴里;女孩子最喜欢漂亮,颜色鲜艳的东西,看到自己的妈妈或老师在嘴唇上擦了有色的唇膏,孩子也会拿妈妈的口红涂在嘴唇上等。面对着孩子天真好模仿的天性,成人在天真无邪的孩子前一定要约束自己的行为,要做好镜子榜样作用,不求最好,但求更好。
三、借助集体活动促进幼儿身心健康
在幼儿体育游戏过程中,借助于相应的教学活动,在活动过程中能够得到集体带来的快乐,通过集体活动,能够让学生积极参与竞争,在活动中合作,从而让学生的体质可以得到最大程度的增强,促进幼儿身心的全面发展。
在幼儿教学过程中,不管创设什么样的集体活动,始终要让孩子成为活动的主体,孩子们有什么样的想法都可以掏出来进行讨论。教师在整个集体活动中只能作为活动的主导者,不能将自己的想法强加在孩子身上。由于我们成年人的思维方式较为固定,并且都显得比较传统,而孩子的思维比较活跃,超出常规,并且思维独特。教师借助于集体活动,促进幼儿的身心健康,同时要最大程度保持学生的个性。
四、培养学生的善感
为了培养幼儿们良好的道德习惯,就要对学生的“善感”进行充分的培养。善感指的是容易动情,容易被感动。从大量的研究中可以得知,很多有艺术气质的人,普遍都有着非常丰富的情感,不敢是看到什么,或者遇到什么,都会对他的情感产生很大的波动,或者很容易将自己的情感转移到事物角度上,形成独特的情感。最为有名的诗句“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就充分说明了这种善感。这方面尤其是对小朋友有着独特的天赋,在他们的眼中,世间万物都是有着生命的,天空、河流、山峰、太阳、月亮、花花草草、书、笔、本子等等,因此他们在观看这些事物的时候,都会融入相应的情感。因此,教师在面对学生这些独特情感的时候,就不能做得太冷静,要用自己的激情去引导孩子的感情,从而用自己高尚而美好的情感去感到这些孩子。
同时,善感还可以说是比较敏感,多那些有着艺术感觉的人来讲,对美有着非常强的感受力,对于那些平常的事物、平凡的事物,他们都能从中感受到独特的美。要形成独特的感受,就要依靠人的感官进行,因此教师要充分训练孩子们的感官。比如,在美术课上最为重要的感官培养就表现在视觉的培养上,要引导学生对客观外物进行充分的观察、对结构进行了解、对造型、色彩等等之类的进行观察。另外,还要充分培养孩子的味觉、触觉、嗅觉、听觉等等。在训练过程中,教师要充分引导学生对客观事物进行查、看、听、摸等等,并且说出自己的感觉来,最好的训练方式是通过画画的方式将自己的感觉表达出来。通过这样的训练,就会让自己的感觉得以强化,从而形成比别人更为细腻和敏锐的感受能力。
总之,教育不仅仅是教孩子一些知识,训练一下他们的技能。更重要的是为了育人。幼儿教学的重点应放在培养孩子的道德习惯上,才能造就全面发展的高素质的现代新人。
参考文献:
[1]周志艳;高职院校学前教育专业人才培养模式创新――基于教师专业发展学校的理念[J];襄阳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4第5期;
[2]董晖;“校园企”深度融合的五年一贯制学前教育专业(双语幼教方向)人才培养模式的创新[J];湖北函授大学学报;2016年第9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