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学术文献网络出版总库

刊名: 教学与研究
        Teaching and Research
主办:  中国人民大学
周期:  月刊
出版地:北京市
语种:  中文;
开本:  大16开
ISSN: 0257-2826
CN:   11-1454/G4
邮发代号: 2-256

历史沿革:
现用刊名:教学与研究
创刊时间:1953

该刊被以下数据库收录:
CSSCI 中文社会科学引文索引(2012—2013)来源期刊(含扩展版)
核心期刊:
中文核心期刊(2011)
中文核心期刊(2008)
中文核心期刊(2004)
中文核心期刊(2000)
中文核心期刊(1996)
中文核心期刊(1992)



谈初中物理课堂教学气氛调节

【作者】 周芬慧

【机构】 (青海省西宁市第一中学)


【正文】摘 要:本文按照物理“新课标”的要求,从教学内容、学生和教师这三方面探讨物理教师如何当好学生学习的促进者、合作者和研究者,真正让学生动起来,最终促进物理课堂的活跃,提高教学质量。
  关键词:新课标;物理课堂;气氛;探究
  苏霍姆林斯基曾经说过:“上课要有趣,课上得有趣,学生就可以带着一种高涨的、波动的情绪从事学习和思考,对面前展示的真理感到惊奇和震惊。”上课要有趣,关键是课堂教学要“活”。那么怎样才叫“活”呢?有人认为课堂气氛活跃热闹就是“活”。其实,这是“活”在表面而不是实质。本人认为我们不妨从教学内容、学生和教师这三方面下足工夫,可能会取得意想不到的效果。“新课标”倡导教师是学生学习的促进者、合作者和研究者,要求教师要让学生主动参与,主动探究,主动合作,真正让学生动起来,让课堂活起来。作为初中物理教师,又该怎样来调节课堂氛围,让课堂活起来呢?
  一、巧妙设计课堂导入
  课堂教学中的课题引入环节,是整个课堂教学中的有机组成部分,其重要意义不容忽视。好的课题引入犹如第一锤、第一步棋、第一幕剧。这第一锤、第一步、第一幕能否敲准、走活、演好,关系到整个课堂教学的成败。可以说,引入课题乃是整个课堂教学的“准备动作”,引入得好,能引起学生浓厚的学习兴趣,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和主动参与学习的热情,诱导学生把学新知识的压力变为探索的能力,使学生学习情绪达到最佳境界,把学生迅速带到学习物理的环境中去。比如在讲“弹力 弹簧测力计”一节时,学生对书中的实验器材不感兴趣。这时我们可以引入一个故事:唐代诗人王昌龄的诗“秦时明月汉时光,万里长征人为还,但使龙城飞将在,不教胡马度阴山”。诗中的“飞将”就是指被匈奴军称为“汉之飞将军”的西汉名将李广。据说,有一次,李广巡视边防回来晚了,天色朦胧,他和随从一面走,一面提防着老虎,忽然瞧见前面山脚下草丛里蹲着一只斑斓猛虎,他连忙拿着弓箭,使尽全力射了过去,手下的士兵见他射中了老虎,拿着刀枪跑上去捉虎,他们走近一瞧,全愣了,原来中箭的不是老虎,竟是一块大石头,而且这只箭陷得很深,士兵们去拔也拔不出来,大伙真是又惊奇,又佩服。学了今天的内容同学们就知道李广使用的弓是靠什么力把箭射出去的。在此基础上引入弹簧测力计,接下来的课一定会进行得很顺利,显示一定会兴趣盎然。课堂导入应该具有针对性、启发性、新颖性、趣味性和简洁性,这样才能增强学生的求知欲,又顺利地引出了新课。
  二、注重运用实验教学
  俗话说“百闻不如一见,百看不如一做”。物理是以实验为核心的学科,但是在现如今的教学过程中,却已然脱离了实验教学的本质,注重于直接的知识讲解,对于实验已然失去了以往的重视,甚至完全不做实验。物理实验具有形象真实、生动有趣的特点,能为学生在形成物理概念、得出物理规律前营造出活生生的物理情景,使学生感受倍深。如在讲蒸发时,首先将一团棉花沾酒精在黑板一侧抹一下,然后请同学们观察一会儿会有什么现象发生?“会变干”同学们大声回答,继而引出蒸发。在教学“电荷”一节中的“摩擦起电”时,笔者请一个同学到讲台来一起做摩擦起电实验比比谁厉害,请下面的同学做裁判,并说出观察到的现象,这样马上就引发了学生的兴趣,继而引出摩擦起电。物理课实验比较多,这是其他很多学科不具备的。以实物或实验引入一堂课,可以引起学生的兴趣和求知欲,进而在整堂课中取得较好效果。
  三、积极鼓励学生参与质疑
  注重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科学地引导学生提问,使课堂设问更切合学生的个性心理特征与学习实际,并充分发掘他们的深层潜能和创造性,使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和探索者。当一个现实现象与原来认识发生冲突时,学生心灵才会受冲击,学生关注力才会集中到实验现象上。例如将一团橡皮泥放入水中立即沉下去,同样由该橡皮泥制成小船会浮成水面上,橡皮泥前后重不发生变化,为什么会出现如此不同现象呢?用纸杯来加热水,水已沸腾,为什么纸杯不会燃烧呢?在“升华和凝华”一节时,提问:“北方寒冷的冬天,冰冻的衣服能干吗?”,很多同学回答“不能”,笔者进而追问“那北方人冬天穿结冰的衣服了?”,大家很快意识到不会。再引导他们分析得出,这是冰的升华现象。类似课堂实验现象与学生想象中情况不同,学生感到惊讶,欲言不能,激发他们好奇心,同时诱发学生浓厚兴趣的问题意识。当出现了有分歧、冲突的问题时,老师适当的疏导和辨析,使学生针对自己提出的问题再解决自己的问题能够心悦诚服。在自由民主的氛围中,每位学生畅所欲言,活跃了学生的思维,提高了学习的效率,达到很好的教学效果。
  四、合理运用鲜活的教学语言
  前苏联教育家马卡连柯说过:“同样的教育方法,因为语言不同,就可能相差二十倍。”教学幽默集中体现了教师的智慧美。教学艺术高超的教师,无论是讲授深奥的哲学原理,还是教读声情并茂的小说或散文,抑或推导高度抽象的教学公式,都会时时夹杂一些幽默的语句,使学生在笑过之后得到启示,受到教育,激发起学习的强烈兴趣。使学生轻松愉快地掌握知识的内涵,在谈笑风生中实现教学目标。如讲物态变化时,为了提高学生兴趣,我给学生讲了一个笑话:一老外宴请林则徐,席间盛上冰激凌,林则徐见其冒“白气”,以为烫,便用嘴吹之,引得外国人一阵嘲笑。事隔数日,林则徐回请外国人,席间盛上一汤,上有厚油覆盖,老外未见冒“白气”,以为凉,便大喝一口,烫得其龇牙咧嘴,丑态百出。学生听后捧腹大笑,在佩服林则徐之余,更加深了对物态变化知识的掌握。所以,在教学中,适时、适当、适量地创造出风趣诙谐的幽默语言就能使学生绷紧的神经为之一松,精神为之一振,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消除厌倦的学习心理,从而进一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增强学习动机,提高学习效率。
  总之,具备生动的实物和实验相结合的引入,将实验做好做“活”,以学生为主体,让学生多动手参与,并准确设计好问题,掌握提问的方法技巧,适当运用多媒体辅助教学,我们的课堂就会“活”起来。
  参考文献:
  [1]马正平:《当代写作思维训练教程》,北京:人大出版社,2003.4;
  [2]李润洲:《我们塑造什么样的教师文化》,教育发展研究,2006年11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