刊名: 教学与研究
Teaching and Research
主办: 中国人民大学
周期: 月刊
出版地:北京市
语种: 中文;
开本: 大16开
ISSN: 0257-2826
CN: 11-1454/G4
邮发代号: 2-256
历史沿革:
现用刊名:教学与研究
创刊时间:1953
该刊被以下数据库收录:
CSSCI 中文社会科学引文索引(2012—2013)来源期刊(含扩展版)
核心期刊:
中文核心期刊(2011)
中文核心期刊(2008)
中文核心期刊(2004)
中文核心期刊(2000)
中文核心期刊(1996)
中文核心期刊(1992)
借助数学教学优化培养学生举一反三的能力
【作者】 叶春光
【机构】 (四川省威远县镇西中学)
【正文】摘 要:孔子曰:“举一隅,不以三隅反,则不复也”。这是举一反三的出处,其实质是提升应变能力,从而有效地解决同类问题或相似问题。在数学教学中,教师应侧重于学生能力培养,而举一反三、触类旁通的解题思路能更好的提升学生的解题能力。本文就此进行简要分析,以供数学教育工作者参考借鉴。
关键词:初中数学;举一反三;教学优化;解题能力
1、初中数学教学现状
我们在教学中经常提到“举一反三”,“举一”是学习的基础和前提,“反三”是知识与能力的拓展。我们要夯实“举一”,同时要为“反三”积淀更多能量。传统教学中,教师是知识的输出“端口”,学生则是接收“端口”。这种接近于“单向传递”的教学模式沿袭已久。虽然我们也强调“举一反三”,但多停留在口头,未能给学生创造相应的教学情境。很多学生能跟着教师的节奏亦步亦趋,无暇顾及其他解题思路和解题方法。由此限制了学生“反三”能力的培养,不利于学生持续性发展。基于此,我们应该深入思考“举一反三”的内涵,以及如何使其落地开花。
2、厘清数学知识点之间的线索与关联性
数学课程也是由浅至深,循序渐进的推进过程。在数学课堂练习题中,数学教师可以借助某一道题,讲解多变的方法和解题思路。通过上述讲解,学生们可以慢慢梳理出数学知识之间的内在线索和隐性关系。而在实际练习中,学生们会在不断顿悟中发现隐性知识,并逐渐实现内化。随着基础知识的理解与掌握,学生们会逐渐掌握更多一题多变的解题技巧。很多初中习题看似复杂,但从根本之上来看又“百变不离其宗”。而这里的“宗”就是知识的关联性,教师应通过一题多变训练,巧妙地引出内在线索。在若隐若现的讲解中,引导学生去思考、应用,进而巩固内化效果。
以二次函数习题为例,在二次函数图像中包括三个坐标点,A(-1,3),B(0,3),C(2,1)。根据三点坐标求解二次函数的解析式。此类习题是较为典型的函数习题。在实际解题中有多种解题思路,如:一般式、顶点式。无论哪种思路都具有灵活多变的特点。针对这种具有一题多变“特质”的习题,教师应引导学生熟练牢固地掌握各种解题方式和技巧。在灵活变通题型过程中,让学生从深层次理解函数知识,主要变化包括:(1)△ABC的面积?(在平面图中连接三个点,并快速计算);(2)三点抛物线对称轴是什么?该对称轴上是否存在P点,满足△PBC周长值最小?如果有,则P点坐标是什么?(3)AB上方抛物线是否存在M点(△AMB面积最大)?如果有,则面积是多少,若不存在,理由是什么?
由上题灵活演变可以看出,同一道题中包含若干关联性问题。通过抽丝剥茧提炼出知识的内在关联性,就能将相关知识点一一呈现出来。教师的主要作用是引导和点拨,并让学生学会如何对比不同题型之间的关系。从而提升自己的应对能力,拓展学生的思维能力。
3、培养学生深度探究的思维能力
学生“举一反三”的能力,可以通过一题多变/多问的形式加以培养。在接触此类习题时,要侧重于学生能力的培养。以二次函数为例:在二次函数y=4x?+6的图像上存在两点,A(a,b)和B(c,d)。(1)若0<a<c,则b与d之间的相关关系是什么?(2)若|a|=|c|,则b和d的关系是什么?(3)若a<c,则b和d的关系又是什么?
以上虽为同一道题,但条件发生变化,又引出各种问题和答案。通过科学的引导学生逐渐提升了分析问题的能力,并会在相互沟通交流中解决问题。举一反三也是一种灵活变通能力,是对固化思维模式的突破,从而不会被一题多变难住。
4、数学思维迁移能力
初中数学的“举一反三”能力本质上是数学知识的引申,是对既有知识深度挖掘的过程。进而提升学生的知识迁移能力,从广度、深度两个方面进行拓展。借助一题多变这种特殊的训练过程,能提升学生的解题技巧。教师应该将不同的题型进行“改头换面”,并通过训练达到思维迁移的目的,以如下两道数学题为例,题目1:班级内共有45名同学,若彼此之间完成一次握手,则完成该任务需要大家握手的次数是多少?题目2:某列火车从始发站(A)到终点站(B)之间有13个站点需要停靠,则购买该列火车车票会有多少种(包括上行和下行两种)?以上两道题貌似毫无干系,但两者却有共同的知识点。借助上述数学试题,学生不仅能掌握好数学原理和相关知识点,还能在训练中不断巩固并实现知识的快速迁移。这也是提升学生“举一反三”能力的有效途径。
5、校本课程的开发应用
数学教学优化既要发挥教材的优势作用,还要适当引入校本课程。经过多年教学实践发现,多数学生都能做好课前预习,课堂学习,课后复习三项学习任务。但我们也发现,由于学生接触教材知识较早,因此在课堂授课中会有产生“审美疲劳”,对教材知识产生抵触情绪。此时,适当引入一些校本课程,会让学生产生新奇感,同时相关知识点和习题又能很好的补充教材无差异化的不足。让学生饶有兴趣地去探索数学知识。
结语
综上所述,初中数学涉及的内容趋于复杂,难度逐渐增大。为让学生更好地驾驭数学知识,我们还需从“举一反三”能力培养入手,真正做到“以点带面”、“一通百通”。
关键词:初中数学;举一反三;教学优化;解题能力
1、初中数学教学现状
我们在教学中经常提到“举一反三”,“举一”是学习的基础和前提,“反三”是知识与能力的拓展。我们要夯实“举一”,同时要为“反三”积淀更多能量。传统教学中,教师是知识的输出“端口”,学生则是接收“端口”。这种接近于“单向传递”的教学模式沿袭已久。虽然我们也强调“举一反三”,但多停留在口头,未能给学生创造相应的教学情境。很多学生能跟着教师的节奏亦步亦趋,无暇顾及其他解题思路和解题方法。由此限制了学生“反三”能力的培养,不利于学生持续性发展。基于此,我们应该深入思考“举一反三”的内涵,以及如何使其落地开花。
2、厘清数学知识点之间的线索与关联性
数学课程也是由浅至深,循序渐进的推进过程。在数学课堂练习题中,数学教师可以借助某一道题,讲解多变的方法和解题思路。通过上述讲解,学生们可以慢慢梳理出数学知识之间的内在线索和隐性关系。而在实际练习中,学生们会在不断顿悟中发现隐性知识,并逐渐实现内化。随着基础知识的理解与掌握,学生们会逐渐掌握更多一题多变的解题技巧。很多初中习题看似复杂,但从根本之上来看又“百变不离其宗”。而这里的“宗”就是知识的关联性,教师应通过一题多变训练,巧妙地引出内在线索。在若隐若现的讲解中,引导学生去思考、应用,进而巩固内化效果。
以二次函数习题为例,在二次函数图像中包括三个坐标点,A(-1,3),B(0,3),C(2,1)。根据三点坐标求解二次函数的解析式。此类习题是较为典型的函数习题。在实际解题中有多种解题思路,如:一般式、顶点式。无论哪种思路都具有灵活多变的特点。针对这种具有一题多变“特质”的习题,教师应引导学生熟练牢固地掌握各种解题方式和技巧。在灵活变通题型过程中,让学生从深层次理解函数知识,主要变化包括:(1)△ABC的面积?(在平面图中连接三个点,并快速计算);(2)三点抛物线对称轴是什么?该对称轴上是否存在P点,满足△PBC周长值最小?如果有,则P点坐标是什么?(3)AB上方抛物线是否存在M点(△AMB面积最大)?如果有,则面积是多少,若不存在,理由是什么?
由上题灵活演变可以看出,同一道题中包含若干关联性问题。通过抽丝剥茧提炼出知识的内在关联性,就能将相关知识点一一呈现出来。教师的主要作用是引导和点拨,并让学生学会如何对比不同题型之间的关系。从而提升自己的应对能力,拓展学生的思维能力。
3、培养学生深度探究的思维能力
学生“举一反三”的能力,可以通过一题多变/多问的形式加以培养。在接触此类习题时,要侧重于学生能力的培养。以二次函数为例:在二次函数y=4x?+6的图像上存在两点,A(a,b)和B(c,d)。(1)若0<a<c,则b与d之间的相关关系是什么?(2)若|a|=|c|,则b和d的关系是什么?(3)若a<c,则b和d的关系又是什么?
以上虽为同一道题,但条件发生变化,又引出各种问题和答案。通过科学的引导学生逐渐提升了分析问题的能力,并会在相互沟通交流中解决问题。举一反三也是一种灵活变通能力,是对固化思维模式的突破,从而不会被一题多变难住。
4、数学思维迁移能力
初中数学的“举一反三”能力本质上是数学知识的引申,是对既有知识深度挖掘的过程。进而提升学生的知识迁移能力,从广度、深度两个方面进行拓展。借助一题多变这种特殊的训练过程,能提升学生的解题技巧。教师应该将不同的题型进行“改头换面”,并通过训练达到思维迁移的目的,以如下两道数学题为例,题目1:班级内共有45名同学,若彼此之间完成一次握手,则完成该任务需要大家握手的次数是多少?题目2:某列火车从始发站(A)到终点站(B)之间有13个站点需要停靠,则购买该列火车车票会有多少种(包括上行和下行两种)?以上两道题貌似毫无干系,但两者却有共同的知识点。借助上述数学试题,学生不仅能掌握好数学原理和相关知识点,还能在训练中不断巩固并实现知识的快速迁移。这也是提升学生“举一反三”能力的有效途径。
5、校本课程的开发应用
数学教学优化既要发挥教材的优势作用,还要适当引入校本课程。经过多年教学实践发现,多数学生都能做好课前预习,课堂学习,课后复习三项学习任务。但我们也发现,由于学生接触教材知识较早,因此在课堂授课中会有产生“审美疲劳”,对教材知识产生抵触情绪。此时,适当引入一些校本课程,会让学生产生新奇感,同时相关知识点和习题又能很好的补充教材无差异化的不足。让学生饶有兴趣地去探索数学知识。
结语
综上所述,初中数学涉及的内容趋于复杂,难度逐渐增大。为让学生更好地驾驭数学知识,我们还需从“举一反三”能力培养入手,真正做到“以点带面”、“一通百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