刊名: 教学与研究
Teaching and Research
主办: 中国人民大学
周期: 月刊
出版地:北京市
语种: 中文;
开本: 大16开
ISSN: 0257-2826
CN: 11-1454/G4
邮发代号: 2-256
历史沿革:
现用刊名:教学与研究
创刊时间:1953
该刊被以下数据库收录:
CSSCI 中文社会科学引文索引(2012—2013)来源期刊(含扩展版)
核心期刊:
中文核心期刊(2011)
中文核心期刊(2008)
中文核心期刊(2004)
中文核心期刊(2000)
中文核心期刊(1996)
中文核心期刊(1992)
劳动教育在高中历史教学中的渗透策略
【作者】 谭小艳
【机构】 (湖北省利川市第五中学)
【正文】摘 要:近年来教育体制的改革,教育方式也在不断深化改革。2020年,教育部印发的《大中小学劳动教育指导纲要(试行)》指出:“劳动教育是新时代党对教育的新要求,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制度的重要内容,是全面发展教育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大中小学必须开展的教育活动。”因此,教师应重视和落实劳动教育在新时代人才培养中的重要作用。本文就劳动教育在高中历史教学中的渗透策略展开探讨。
关键词:高中历史;劳动教育;渗透策略
随着普通高中课程方案和语文等学科课程标准(2017年版2020年修订)的发布,对接“德智体美劳”教育体系,突出劳动教育已成学科教育趋势。
1、高中历史课堂教学不足
就现阶段的高中历史课堂教学情况来看,或多或少还存在着一些不足之处,具体来说,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首先,由于深受应试教育的影响,一些教师依旧将自己作为课堂教学的主人公,一味地对学生进行知识的灌输,将重心放在基础知识的教学上,在极大程度上忽视了学生主观能动性的激发,导致学生在历史学习中处于一个被动的状态。久而久之,就很难真正调动学生的学习自主性和积极性,最终呈现出一种教师在课堂上尽兴地讲解、学生在座位上走神的情况。这样一来,学生就无法跟上教师的教学节奏,最终导致教学质量大打折扣,不仅不利于学生学习效率的提升,还会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学生思维能力的发展。其次,在以往的教学中,一些教师虽然会借助提问的方式与学生展开相应的交流和互动,然而在设计问题时却稍显随意,不仅无法调动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还浪费课堂教学的时间,难以达成预期的成效,阻碍了课堂教学有效性的提升。
2、劳动教育在高中历史教学中的渗透策略
2.1阐明人类与劳动之间的“元问题”
高中历史教科书《中外历史纲要(上)》第1课《中华文明的起源与早期国家》中的辅助栏目《学习聚焦》中提到“从猿到人的演变中,直立行走和制造工具有着决定性意义”,对此,可利用学生的初中历史知识,补充恩格斯在《劳动在从猿到人转变过程中的作用》中的经典著述,指出通过长期劳动,古猿手脚分化,慢慢直立行走,迈出从猿到人的关键一步;因生产需要,古猿利用和发明了劳动工具;长期的田野劳动,使人类的整体肌体发生变化,相貌随之改变(下肢粗壮、腿脚变形、脑髓增大等);继而语言在生产生活交流中得以诞生,思维不断觉醒,意识日益萌发并不断深刻,人类由此进化发展为晚期智人(即现代人)。恩格斯由此深刻论述了劳动在从猿到人进化过程中的决定性作用,得出了“劳动创造了人本身”的著名论断。经过如上逻辑阐述,使学生认同人类与劳动之间最初始、最起源性的“元问题”:劳动创造了人类,劳动促进了人类成长,没有劳动就没有人类自身。
2.2塑造灵动的人物形象,弘扬劳动精神
“人”是学习历史不可忽略的因素。历史课堂不能缺“人”,历史教师也不能目中无“人”。人的活动是历史发展的重要载体,是书写历史的重要内容来源。劳动教育也可以通过现实中的“人”与历史中的“人”的对话进行情感交流,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弘扬劳动精神。例如,在学习中国近代史相关内容时,如果教师仅告诉学生詹天佑推动了中国铁路的近代化,略显苍白、空洞,可为学生讲述詹天佑的人生经历,尤其要突出在修筑中国铁路时的一些细节,这样才能使詹天佑的形象更加的灵动,才能在细微处显真情,让学生感悟詹天佑身上体现的可贵的劳动精神。通过詹天佑事迹的介绍,可以使人物形象更加灵动,学生在他身上不仅能感受到为国奋斗的家国情怀,还能体悟到其工作负责、不怕困难、充满自信和辛勤劳动的劳动精神。
2.3教师应当让学生树立自主学习和自主探究的意识
学生学习的第一要务并不是背诵和记忆基本的理论,而是要懂得如何进行学习,懂得如何把知识融会贯通,灵活运用。所以,教师也不能简单的授人以鱼,而是要授之以渔,让学生能够在自我意识的引导下去探究历史中的谜团,让学生实现被动参与到主动参与的调整,只有这样才能真正推动学生发现历史的魅力,重现历史的辉煌。例如,在带领学生了解与三年内战有关知识的时候,教师可以先为学生布置相应的预习任务,让学生在课前搜集资料和信息,了解这三年内发生的事情,在脑海里形成大致的印象,构建起系统的框架,然后在正式上课的时候与教师分享,并阐述自己所了解到的信息,教师根据学生的反馈,帮助他们填补细节性的问题,这样不仅能够让学生主动参与到教学活动中来,同时也能促进问题的当堂解决,深入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加深他们的印象,锻炼学生的自主思维。并且,教师也应当针对学生自身的资料搜集,对他们进行提问,可以是三年内战中的主要人物,也可以是我党在三年内战中的光辉历史事迹。
2.4关注高考评价导向,培养学生的劳动素养
近几年高考命题关注劳动教育的导向,教师应引导学生挖掘相关材料,体会劳动精神。历史教师要有敏锐的洞察力,领会顶层设计的精神,在教学中自觉践行劳动教育要求,植根劳动教育精神,培养学生的劳动素养。高考命题遵循“一核四层四翼”高考评价体系要求,以“立德树人”为宗旨,体现“培养什么样的人,怎样培养人,为谁培养人”的教育根本问题。因此,这几年历史高考命题结合历史学科特点,将爱国主义情怀、理想信念、品德修养、奋斗精神与综合素质等方面的要求有机融入试题中。例如,2019年高考第47题以全国劳动模范刘源张的故事为材料,引导学生传承刘源张这样的先进人物身上所体现的时代精神,学习劳动模范奋斗、创新和奉献的劳动精神。
结语
综上所述,高中历史教师应着眼于劳动教育的时代意蕴与政策指向,聚焦于劳动教育与历史教材内容的对接点,着力于高考真题研究与原创试题开发,通过三个具有针对性的教学实施路径,落实“在学科专业中有机渗透劳动教育”的目标要求。
参考文献:
[1]王定华.试论新时代劳动教育的意蕴与方略[J].课程·教材·教法,2020(5):4-10.
[2]张海鹏.统编高中历史教科书的学科体系和学术体系:适应和掌握统编高中历史教材《中外历史纲要》(上)的意见[J].课程·教材·教法,2019(9):21-32+11.
[3]教育部考试中心.中国高考评价体系[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19.
关键词:高中历史;劳动教育;渗透策略
随着普通高中课程方案和语文等学科课程标准(2017年版2020年修订)的发布,对接“德智体美劳”教育体系,突出劳动教育已成学科教育趋势。
1、高中历史课堂教学不足
就现阶段的高中历史课堂教学情况来看,或多或少还存在着一些不足之处,具体来说,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首先,由于深受应试教育的影响,一些教师依旧将自己作为课堂教学的主人公,一味地对学生进行知识的灌输,将重心放在基础知识的教学上,在极大程度上忽视了学生主观能动性的激发,导致学生在历史学习中处于一个被动的状态。久而久之,就很难真正调动学生的学习自主性和积极性,最终呈现出一种教师在课堂上尽兴地讲解、学生在座位上走神的情况。这样一来,学生就无法跟上教师的教学节奏,最终导致教学质量大打折扣,不仅不利于学生学习效率的提升,还会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学生思维能力的发展。其次,在以往的教学中,一些教师虽然会借助提问的方式与学生展开相应的交流和互动,然而在设计问题时却稍显随意,不仅无法调动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还浪费课堂教学的时间,难以达成预期的成效,阻碍了课堂教学有效性的提升。
2、劳动教育在高中历史教学中的渗透策略
2.1阐明人类与劳动之间的“元问题”
高中历史教科书《中外历史纲要(上)》第1课《中华文明的起源与早期国家》中的辅助栏目《学习聚焦》中提到“从猿到人的演变中,直立行走和制造工具有着决定性意义”,对此,可利用学生的初中历史知识,补充恩格斯在《劳动在从猿到人转变过程中的作用》中的经典著述,指出通过长期劳动,古猿手脚分化,慢慢直立行走,迈出从猿到人的关键一步;因生产需要,古猿利用和发明了劳动工具;长期的田野劳动,使人类的整体肌体发生变化,相貌随之改变(下肢粗壮、腿脚变形、脑髓增大等);继而语言在生产生活交流中得以诞生,思维不断觉醒,意识日益萌发并不断深刻,人类由此进化发展为晚期智人(即现代人)。恩格斯由此深刻论述了劳动在从猿到人进化过程中的决定性作用,得出了“劳动创造了人本身”的著名论断。经过如上逻辑阐述,使学生认同人类与劳动之间最初始、最起源性的“元问题”:劳动创造了人类,劳动促进了人类成长,没有劳动就没有人类自身。
2.2塑造灵动的人物形象,弘扬劳动精神
“人”是学习历史不可忽略的因素。历史课堂不能缺“人”,历史教师也不能目中无“人”。人的活动是历史发展的重要载体,是书写历史的重要内容来源。劳动教育也可以通过现实中的“人”与历史中的“人”的对话进行情感交流,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弘扬劳动精神。例如,在学习中国近代史相关内容时,如果教师仅告诉学生詹天佑推动了中国铁路的近代化,略显苍白、空洞,可为学生讲述詹天佑的人生经历,尤其要突出在修筑中国铁路时的一些细节,这样才能使詹天佑的形象更加的灵动,才能在细微处显真情,让学生感悟詹天佑身上体现的可贵的劳动精神。通过詹天佑事迹的介绍,可以使人物形象更加灵动,学生在他身上不仅能感受到为国奋斗的家国情怀,还能体悟到其工作负责、不怕困难、充满自信和辛勤劳动的劳动精神。
2.3教师应当让学生树立自主学习和自主探究的意识
学生学习的第一要务并不是背诵和记忆基本的理论,而是要懂得如何进行学习,懂得如何把知识融会贯通,灵活运用。所以,教师也不能简单的授人以鱼,而是要授之以渔,让学生能够在自我意识的引导下去探究历史中的谜团,让学生实现被动参与到主动参与的调整,只有这样才能真正推动学生发现历史的魅力,重现历史的辉煌。例如,在带领学生了解与三年内战有关知识的时候,教师可以先为学生布置相应的预习任务,让学生在课前搜集资料和信息,了解这三年内发生的事情,在脑海里形成大致的印象,构建起系统的框架,然后在正式上课的时候与教师分享,并阐述自己所了解到的信息,教师根据学生的反馈,帮助他们填补细节性的问题,这样不仅能够让学生主动参与到教学活动中来,同时也能促进问题的当堂解决,深入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加深他们的印象,锻炼学生的自主思维。并且,教师也应当针对学生自身的资料搜集,对他们进行提问,可以是三年内战中的主要人物,也可以是我党在三年内战中的光辉历史事迹。
2.4关注高考评价导向,培养学生的劳动素养
近几年高考命题关注劳动教育的导向,教师应引导学生挖掘相关材料,体会劳动精神。历史教师要有敏锐的洞察力,领会顶层设计的精神,在教学中自觉践行劳动教育要求,植根劳动教育精神,培养学生的劳动素养。高考命题遵循“一核四层四翼”高考评价体系要求,以“立德树人”为宗旨,体现“培养什么样的人,怎样培养人,为谁培养人”的教育根本问题。因此,这几年历史高考命题结合历史学科特点,将爱国主义情怀、理想信念、品德修养、奋斗精神与综合素质等方面的要求有机融入试题中。例如,2019年高考第47题以全国劳动模范刘源张的故事为材料,引导学生传承刘源张这样的先进人物身上所体现的时代精神,学习劳动模范奋斗、创新和奉献的劳动精神。
结语
综上所述,高中历史教师应着眼于劳动教育的时代意蕴与政策指向,聚焦于劳动教育与历史教材内容的对接点,着力于高考真题研究与原创试题开发,通过三个具有针对性的教学实施路径,落实“在学科专业中有机渗透劳动教育”的目标要求。
参考文献:
[1]王定华.试论新时代劳动教育的意蕴与方略[J].课程·教材·教法,2020(5):4-10.
[2]张海鹏.统编高中历史教科书的学科体系和学术体系:适应和掌握统编高中历史教材《中外历史纲要》(上)的意见[J].课程·教材·教法,2019(9):21-32+11.
[3]教育部考试中心.中国高考评价体系[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