刊名: 教学与研究
Teaching and Research
主办: 中国人民大学
周期: 月刊
出版地:北京市
语种: 中文;
开本: 大16开
ISSN: 0257-2826
CN: 11-1454/G4
邮发代号: 2-256
历史沿革:
现用刊名:教学与研究
创刊时间:1953
该刊被以下数据库收录:
CSSCI 中文社会科学引文索引(2012—2013)来源期刊(含扩展版)
核心期刊:
中文核心期刊(2011)
中文核心期刊(2008)
中文核心期刊(2004)
中文核心期刊(2000)
中文核心期刊(1996)
中文核心期刊(1992)
历史教学中如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作者】 1.李 华 2.徐培云
【机构】 (1.山东省安丘市东埠中学;2.山东省安丘市辉渠镇雹泉学校)
【正文】兴趣是知识的入门,是学生学习的内动力,是学生学习活动中最现实、最活跃的成分。瑞士著名教育家皮亚杰说:“所有智力方面的工作都要依赖于兴趣。”爱因斯坦说过:“对于一切来说,只有爱好才是最好的老师。”学生只有具备对学习的热爱和探索的精神才乐在其中,才能勤奋学习。教育家、思想家孔子曾说:“知之者不如好知者,好知者不如乐知者”。乌申斯基说过:“没有任何兴趣,被迫进行的学习会扼杀学生掌握知识的愿望。”当一个人对某种事物发生兴趣时,他就会入迷地追求,去探索。学生一但对学习产生兴趣,必将成为他学习的内在动力。初中历史若能激发学生兴趣,学生学起来轻松且趣味盎然。老师极力培养学生学习的兴趣,无疑是一条提高学习质量的重要途径。如何激发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是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的内在动力。因此,我努力让学生在课堂45分钟的学习中保持注意力结合历史这门学科的特点进行教学,结合教学实践,我总结了以下几个方面。
一、巧设导入,点燃学习兴趣
新课的导入是老师把学生引入大门的钥匙,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每节课能否有个好的开头,直接关系到这节课的成败。如果教师一上课就照本宣科,平铺直叙,就会使学生产生厌倦情绪,甚至成为催眠曲,因此必须讲究开头艺术。通过引人入胜的导语激发兴趣,我依据教材内容和学生实际,精心设计好每一节课的开讲导语,用别出心裁、平中有奇的导语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积极主动地投入到学习中来。根据不同的教材内容,可用如下导入法:
(一)悬念法。每上一节新课前一天我都要把设置好的问题让科代表写在黑板上,每个小组重点解决一个问题。上课时该组推选一个学生讲解,在学生讲的基础上教师再补充讲解。
(二)社会热点问题与史实联系法。如讲《鸦片战争》这一课时,可先问学生:“国际禁毒日是那一天?毒主要指什么?同学们是否知道吸食毒品的危害?”这样的问题激活学生的思维,同学们纷纷发表自己的看法,老师又因势利导,及时引入本课的主题,“你们知道中国历史上有一场以鸦片命名的战争,即‘鸦片战争’吗?这种引导使学生将现实社会生活中“毒品”这个敏感的、引人注目的社会热点问题与即将学习的“鸦片战争”这个历史主题紧密结合起来,找准了落脚点,为学生继续探究埋下很好的伏笔。
(三)家乡与历史联系法。学生对自己的家乡都非常熟悉,运用乡土历史导入,学生比较感兴趣,容易进入课堂的角色。比如,讲原始农耕时,可结合我们的家乡位于长江流域主要种植的农作物水稻来激发学生的兴趣。
(四)增强直观性的图片法。教学实践表明:刺激强度大、变化性大、形象有趣的材料,能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引起学生的积极思维,加强学生对重要知识的无意注意,起到强化的作用,进而达到深化主题、画龙点睛的功效。如我在上《秦朝的统一》这一课时,首先挂出一幅秦始皇的图像,让学生描绘出他的外貌特征,然后告诉学生,这就是灭亡六国、统一全国的中国第一个皇帝——秦始皇,也是对中国历史发展有深远影响的“千秋一帝”,他究竟有何功过呢?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秦朝的统一》。图像与一个人的事迹结合,学生记忆深刻。
二、课堂上灵活运用各种方法,激发学习兴趣
学习历史并不是单纯记住时间、人物和事件经过就可以,必须学会发现现象的本质、由现象而学会归纳历史规律,这才是真正会学历史。如:
(一)形象的讲诉,变枯燥为生动。课本中的知识只是梗概,因此不能照本宣科。教师要深入挖掘教材,把史实故事化,以生动形象、富有时代感的语言去形象表述,复原鲜活丰满的历史事件和历史人物,去吸引学生。使学生产生浓厚的兴趣。如在讲我国古代以少胜多的三大战役“淝水之战”、“赤壁之战”、“官渡之战”,我就采用故事讲述法来激起学生的学习兴趣。讲课之前先布置好几个学生做好充分准备,让学生讲故事。
(二)创设问题的情境。人们对同一历史事件的看法往往是“仁者见仁,智者见智”,只有引导学生的思维进行碰撞才能引发其智慧火花,这个目的实现的最佳途径就是发动学生进行讨论。讨论是非常有效地调动学生的思维发挥学生的想象力的方法。如:在讲远古人类时让学生“展开想象描述北京人一天的生活”。?在教学中,还要依据教学内容和学生的特点,坚持情感教育,即在教学中创设能激发学生情感,有吸引力的环境,把学生引入课文内容所描述的情境中,使学生在情感上受震动,从而达到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目的。创设情景,在教学方式上,教师还可以根据课文内容特点,运用电教手段,创设情境,渲染气氛,使学生有身临其境之感,情绪高涨,兴趣倍增。图像、实物及电化教学更具直观性和刺激性,可以使学生留下更为深刻和持久的印象,如在讲授《匈奴的兴起及与汉朝的和战》时,运用多媒体技术艺术地再现了汉初中原的贫困、北方匈奴又不断南下进犯,时刻威胁着西汉的安全,怎么解决这一问题?经过一番讨论,同学们对于“和亲政策”的理解就比较的顺利也比较的深刻了。而情景活动教学法,也是增强学生参与意识,培养学生历史兴趣的好方法。
(三)通过探究激发兴趣。?初中生好奇心强,对历史事件的结果,历史人物的命运很关心,有时甚至替古人担忧。教师应利用学生的这一心理特征,在教学中教给学生学习历史的方法和观点,提出一些问题,介绍、提供一些小资料,引导他们初步地研究历史问题,帮助他们在学习上获得成功,体会到创造性活动的乐趣。
(四)开展丰富多彩的活动,增添学习兴趣。古人曰:“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人们要想深入了解和认识事物,最佳办法是亲身参与、体验。同样,要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自主学习,也需要教师组织丰富多彩的课堂活动。历史活动的组织有多种形式,就课堂教学这一有限的时间空间而言,开展讨论、辩论、知识抢答、演讲比赛、模拟角色都是迅速激发学生学习积极性的有效方法。教学时,组织学生开展竞赛活动,让学生因渴望竞赛取胜而产生兴趣,忘记事情本身的乏味而兴致勃勃的投入到竞赛中去。
(五)适当的评价激发兴趣。?成功是兴趣的源泉。在课堂教学中,对学生的认真听课、积极思考、正确的回答要及时进行表扬和鼓励,让学生了解自己学习的成效,尝试获得学习成功的情绪体验,从而激励学生受到刺激,集中学习的注意力。进行及时评价,能调动学生思维的积极性,使学生对历史学科产生浓厚的兴趣。
三、精心设计课堂结尾,延续学生的学习兴趣
好的开头是成功的一半,好的结尾则能起到画龙点睛的作用,一堂成功的课,要有始有终,学生在掌握新知识后,为使学生的学习兴趣得到延续,思维得到进一步发展,在每一节课结尾时,我们应设计出学生感兴趣、耐思考的思维拓展题。
总之,在教学中只有始终坚持激发和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才能激发学生的求知欲,以产生学习的内在动力,提高教学效果;才能把学生从被动接受中解脱出来并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建构学生的主体地位,真正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一、巧设导入,点燃学习兴趣
新课的导入是老师把学生引入大门的钥匙,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每节课能否有个好的开头,直接关系到这节课的成败。如果教师一上课就照本宣科,平铺直叙,就会使学生产生厌倦情绪,甚至成为催眠曲,因此必须讲究开头艺术。通过引人入胜的导语激发兴趣,我依据教材内容和学生实际,精心设计好每一节课的开讲导语,用别出心裁、平中有奇的导语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积极主动地投入到学习中来。根据不同的教材内容,可用如下导入法:
(一)悬念法。每上一节新课前一天我都要把设置好的问题让科代表写在黑板上,每个小组重点解决一个问题。上课时该组推选一个学生讲解,在学生讲的基础上教师再补充讲解。
(二)社会热点问题与史实联系法。如讲《鸦片战争》这一课时,可先问学生:“国际禁毒日是那一天?毒主要指什么?同学们是否知道吸食毒品的危害?”这样的问题激活学生的思维,同学们纷纷发表自己的看法,老师又因势利导,及时引入本课的主题,“你们知道中国历史上有一场以鸦片命名的战争,即‘鸦片战争’吗?这种引导使学生将现实社会生活中“毒品”这个敏感的、引人注目的社会热点问题与即将学习的“鸦片战争”这个历史主题紧密结合起来,找准了落脚点,为学生继续探究埋下很好的伏笔。
(三)家乡与历史联系法。学生对自己的家乡都非常熟悉,运用乡土历史导入,学生比较感兴趣,容易进入课堂的角色。比如,讲原始农耕时,可结合我们的家乡位于长江流域主要种植的农作物水稻来激发学生的兴趣。
(四)增强直观性的图片法。教学实践表明:刺激强度大、变化性大、形象有趣的材料,能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引起学生的积极思维,加强学生对重要知识的无意注意,起到强化的作用,进而达到深化主题、画龙点睛的功效。如我在上《秦朝的统一》这一课时,首先挂出一幅秦始皇的图像,让学生描绘出他的外貌特征,然后告诉学生,这就是灭亡六国、统一全国的中国第一个皇帝——秦始皇,也是对中国历史发展有深远影响的“千秋一帝”,他究竟有何功过呢?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秦朝的统一》。图像与一个人的事迹结合,学生记忆深刻。
二、课堂上灵活运用各种方法,激发学习兴趣
学习历史并不是单纯记住时间、人物和事件经过就可以,必须学会发现现象的本质、由现象而学会归纳历史规律,这才是真正会学历史。如:
(一)形象的讲诉,变枯燥为生动。课本中的知识只是梗概,因此不能照本宣科。教师要深入挖掘教材,把史实故事化,以生动形象、富有时代感的语言去形象表述,复原鲜活丰满的历史事件和历史人物,去吸引学生。使学生产生浓厚的兴趣。如在讲我国古代以少胜多的三大战役“淝水之战”、“赤壁之战”、“官渡之战”,我就采用故事讲述法来激起学生的学习兴趣。讲课之前先布置好几个学生做好充分准备,让学生讲故事。
(二)创设问题的情境。人们对同一历史事件的看法往往是“仁者见仁,智者见智”,只有引导学生的思维进行碰撞才能引发其智慧火花,这个目的实现的最佳途径就是发动学生进行讨论。讨论是非常有效地调动学生的思维发挥学生的想象力的方法。如:在讲远古人类时让学生“展开想象描述北京人一天的生活”。?在教学中,还要依据教学内容和学生的特点,坚持情感教育,即在教学中创设能激发学生情感,有吸引力的环境,把学生引入课文内容所描述的情境中,使学生在情感上受震动,从而达到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目的。创设情景,在教学方式上,教师还可以根据课文内容特点,运用电教手段,创设情境,渲染气氛,使学生有身临其境之感,情绪高涨,兴趣倍增。图像、实物及电化教学更具直观性和刺激性,可以使学生留下更为深刻和持久的印象,如在讲授《匈奴的兴起及与汉朝的和战》时,运用多媒体技术艺术地再现了汉初中原的贫困、北方匈奴又不断南下进犯,时刻威胁着西汉的安全,怎么解决这一问题?经过一番讨论,同学们对于“和亲政策”的理解就比较的顺利也比较的深刻了。而情景活动教学法,也是增强学生参与意识,培养学生历史兴趣的好方法。
(三)通过探究激发兴趣。?初中生好奇心强,对历史事件的结果,历史人物的命运很关心,有时甚至替古人担忧。教师应利用学生的这一心理特征,在教学中教给学生学习历史的方法和观点,提出一些问题,介绍、提供一些小资料,引导他们初步地研究历史问题,帮助他们在学习上获得成功,体会到创造性活动的乐趣。
(四)开展丰富多彩的活动,增添学习兴趣。古人曰:“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人们要想深入了解和认识事物,最佳办法是亲身参与、体验。同样,要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自主学习,也需要教师组织丰富多彩的课堂活动。历史活动的组织有多种形式,就课堂教学这一有限的时间空间而言,开展讨论、辩论、知识抢答、演讲比赛、模拟角色都是迅速激发学生学习积极性的有效方法。教学时,组织学生开展竞赛活动,让学生因渴望竞赛取胜而产生兴趣,忘记事情本身的乏味而兴致勃勃的投入到竞赛中去。
(五)适当的评价激发兴趣。?成功是兴趣的源泉。在课堂教学中,对学生的认真听课、积极思考、正确的回答要及时进行表扬和鼓励,让学生了解自己学习的成效,尝试获得学习成功的情绪体验,从而激励学生受到刺激,集中学习的注意力。进行及时评价,能调动学生思维的积极性,使学生对历史学科产生浓厚的兴趣。
三、精心设计课堂结尾,延续学生的学习兴趣
好的开头是成功的一半,好的结尾则能起到画龙点睛的作用,一堂成功的课,要有始有终,学生在掌握新知识后,为使学生的学习兴趣得到延续,思维得到进一步发展,在每一节课结尾时,我们应设计出学生感兴趣、耐思考的思维拓展题。
总之,在教学中只有始终坚持激发和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才能激发学生的求知欲,以产生学习的内在动力,提高教学效果;才能把学生从被动接受中解脱出来并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建构学生的主体地位,真正促进学生全面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