刊名: 教学与研究
Teaching and Research
主办: 中国人民大学
周期: 月刊
出版地:北京市
语种: 中文;
开本: 大16开
ISSN: 0257-2826
CN: 11-1454/G4
邮发代号: 2-256
历史沿革:
现用刊名:教学与研究
创刊时间:1953
该刊被以下数据库收录:
CSSCI 中文社会科学引文索引(2012—2013)来源期刊(含扩展版)
核心期刊:
中文核心期刊(2011)
中文核心期刊(2008)
中文核心期刊(2004)
中文核心期刊(2000)
中文核心期刊(1996)
中文核心期刊(1992)
同安农民画融入学校环境文化建设的探索
【作者】 高泉树
【机构】 (福建省厦门市同安区新辉小学)
【正文】摘 要:该文主要探讨同安农民画与校园文化环境建设的巧妙结合,丰富校园文化的表现形式,为校园文化建设提供更多参考。
关键词:乡土美术;校园文化;特色;育人功能
人类历史的车轮滚滚而来,转眼进入21世纪,实现现代文明的重要标志之一就是优美的环境,学校作为最能体现现代社会文明的重要地点,其环境的优美程度自然成了衡量现代学校文明的标准。校园环境文化建设,在学校发展中越来越显示出其特殊的作用。
校园环境包括自然(物质)环境、氛围、人文(精神)环境,本文主要指自然环境。优美、整洁的自然环境是校园环境建设的基础,是学校德育工作取得成效的物质基础,具有暗示性、渗透性等特点,他对学生的影响是潜移默化的,且深远而持久,在一定程度上也是一种教育媒体,也是一种“外显内隐”课程方式,是无声的教育,感染着受教育者的思想观念、道德行为,自觉不自觉地影响着学生对某种价值的追求以及今后走上社会后的发展,因而学校加强对校园文化活动的引导和阵地建设是否以现代学生的心理需求以及未来社会的发展需要为考量,将是一个重大的关键问题,直接关系到教育的成效高低。
校园环境文化绝不是单一的、一成不变的文化宣传阵地,它具有内容上的丰富性,又有范围上的广泛性,以及形式上的多样性。对于环境文化阵地,教育者理应积极组织规划,从不同的内容出发,满足各自不同的要求,用好用活,让其发挥独立的、最大的教育效果。
与校园环境文化联系最紧密的是美术教育,美术教育与校园文化建设相结合名正言顺、相辅相成。美术融入校园文化建设的点点滴滴中,不仅可以美化校园,还可以利用自身的功能无声地传达真善美、传播正能量,达到辅助德育的功能,承担着弘扬校园精神文化的责任,在丰富校园文化活动的同时提升了校园文化的内涵。
校园环境文化的建设是通过美术教育的文化功能实现的,同时校园环境文化也为美术教育的发展提供良好的实践与展示平台。让广大师生利用美术的参与学校文化建设,如校徽的设计、校服的选定、各个功能区的规划建设等等,就是美术课程向课外、向学校生活的延伸、拓展,可以更好地激发师生对学校发展的认同感,以及学生对美术学科的热爱,还可以帮助学生在生活中、学校中发现美,提升审美能力。将美术教育与校园环境文化建设相结合,才能创造出更好的、更具特色的、更有活力的校园文化,促进学生更好地发展。
乡土美术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最有效、最直接的载体,为继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立下汗马功劳。她是中国传统美术阵营的一朵奇葩,具有浓郁的民间乡土气息和鲜明的地域特色,也是提升学生核心素养的有效载体。将乡土美术融入学校文化建设,这是继承与发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主要途径,有着积极的意义,且任重道远,更是特色学校环境文化建设方面避免“千校一面”的主要方式。
中国农民画,在乡土美术史上就如一颗璀璨的明珠闪耀着独特的光芒,同安农民画便是其中的一颗。位于闽南“金三角”的同安,有千年建县史,祖先大部分为河洛(中原)人,讲的是河洛话,传统中原文化风俗在这里依然广为传播,文化积淀极其丰厚。同安背山面海,自然资源丰富,又是著名侨乡,山林湖海,农耕渔作,红砖大厝,西式洋房,热闹集市,民俗活动,成了同安农民画创作的最好素材,逐渐形成材料简单、形式多样、用色大胆、雅俗共赏的艺术风格,是文化部命名的“中国现代民间绘画之乡”。同安农民画发展到今天不仅指用纸张作画的形式,还有漆画、壁画、水泥雕、建筑、陶瓷碎片剪贴、剪纸等等,将同安农民画融入学校文化建设的探索意义深远。
那么,如何将同安农民画有效地融入学校文化建设中去呢?
一、从内容入手,感受乡土文化精髓,夯实心灵底色
“一方水土养一方人,一方人创造一方特色文化。”引导学生进一步认识自己的家乡文化,是弘扬十九大关于“提升文化自信”号召的最好体现,让孩子积极参与民族文化的传承与创新,拓展学校美术教育教学资源,也为夯实学生美术核心素养提供了最好的土壤与机遇,将国情教育与乡情教育融为一体,培养爱国爱乡情感。
(一)与乡土名人同在。同安素有“紫阳过化,海滨邹鲁”美誉,自古人才辈出,如宋代科学家、名相苏颂,近代民族英雄陈化成,华侨旗帜陈嘉庚……这些各个都是一本活教材,都曾经在你现在所站的这块土地上生活甚至奋斗过,可以通过人物长廊或雕塑的展示人物形象,或通过连环壁画展示他们的光辉事迹,让先辈精神永存,以此来激励影响学生们。
(二)名胜古迹入园来。同安山环海抱,留下不少名胜、古迹、碑刻,如孔庙的“兴贤育才”坊,可以把这些景观做成一个个微景观陈列在校园各个角落,形成一个文化大观园,以此来激发学生的乡土文化的认同与自豪感,感受家乡自然景观的神奇魅力。
(三)乡土风情演绎来。千年古城之同安,留下了诸多民间风土人情、传统节日、生活习俗……如“吕厝送龙船”“装甌”“博饼”等等,可以将这些活动花絮用美术的形式再现,让学生去感受体验,也可引导学生去参与其中后并以此为素材创作作品,举办相应的展览。
(四)与其它学科融合。同安文化昌盛,不仅体现在美术方面,在科技、医药、音乐等等方面也成绩斐然,如苏颂发明的水运仪象台、被称为“御前清音”的南音、“车鼓弄”与“拍胸舞”等民间舞蹈、少林五祖拳与“宋江阵”武术形式、民间劳动生活用具等等,这些也可以通过各种美术形式来展现,如水泥雕、砖刻或实物等,展现乡土文化的博大精深。
二、从形式入手,感受农民画的艺术魅力,提高审美情趣
(一)让宣传阵地特色化。学校是传播人类文明的场所,必备各种宣传阵地,这些宣传阵地也可以为学校环境文化做精彩点缀,并体现特色。如把最能体现闽南建筑特色元素的燕尾脊、红砖等巧妙融入各种宣传阵地外形设计中,风格尽显,特色鲜明。
(二)使长廊文化课程化。学校为“使每面墙都会说话”,廊道中的墙壁、柱子,甚至地板、天花板等等,都可以物尽其用彰显育人功能。柱子、墙壁可以悬挂师生书画作品,此时同安农民画中的簸箕画、刮蜡画、扇面画、剪纸、堆绣等就可以很好地发挥其作用,各种管道、桥架都可以用农民画来装饰。还可以配合宣传内容,选择绘画题材,让画与文相得益彰,如笔者所在学校教学楼四层选择以春夏秋冬四季拓展二十四节气相关的古代诗词,配以篆刻、民俗活动场景绘画,来作为校园文化特色布置,其中民俗活动场景绘画就采用同安农民画中手绘、剪纸等形式,形成集诗词、活动、篆刻、剪纸、手绘为一体的四季生活课程。
(三)为不经意的角落创造惊奇。学校建筑面积大,会留下一些看似无使用价值的角落,只要精心规划设计,这些地方依然可以创造惊喜,也可发挥育人功能。如笔者所在学校各个楼层廊道西面尽头都有一隔离墙,我们选择用玻璃钢材质制作成各种民间建筑“窗户”,或“开”或“关”,真假难辨,简直就是一个窗户荟萃。
(四)改变学校围墙枯燥化。学校围墙一般都很长,可能是挡土墙式,可能是栅栏式,还可能为其它模样,精心设计依然可以为校园景观增色不少。笔者所在学校操场边有一堵百米挡土墙,我们以同安农民画中的水泥雕形式展现少林五祖拳各种招式,与体育学科融合,展示民间武术的魅力,学生可以随时随地现学现用,成了学校一道特色风景线。也可以将民俗活动中涉及体育的“宋江阵”、舞龙舞狮、赛龙舟,以及“滚铁圈”“跳格子”等儿童游戏……这些活动场景用水泥雕结合彩绘的形式再现出来,让学生感受民间生活的乐趣,激发运动兴趣。
总之,将同安农民画融入学校文化建设中去,有助于学校文化建设形成本土特色,丰富学校文化的内容与形式,让广大师生从中感受中华文化深刻内涵,增进民族文化自信,有助于对传统优秀文化的传承与创新,同时也助力学生夯实美术“核心素养”,树立正确的审美观与价值观。
参考文献:
[1]黄建新,袁铭翼.核心素养视域下的乡土美术教学实践研究.少儿美术,2020(07);
[2]学校体育运动会指导小组. 学校环境与安全文化建设.学校文化阵地建设与组织活动策划.学校与教育丛书.辽海出版社,2011.5.
关键词:乡土美术;校园文化;特色;育人功能
人类历史的车轮滚滚而来,转眼进入21世纪,实现现代文明的重要标志之一就是优美的环境,学校作为最能体现现代社会文明的重要地点,其环境的优美程度自然成了衡量现代学校文明的标准。校园环境文化建设,在学校发展中越来越显示出其特殊的作用。
校园环境包括自然(物质)环境、氛围、人文(精神)环境,本文主要指自然环境。优美、整洁的自然环境是校园环境建设的基础,是学校德育工作取得成效的物质基础,具有暗示性、渗透性等特点,他对学生的影响是潜移默化的,且深远而持久,在一定程度上也是一种教育媒体,也是一种“外显内隐”课程方式,是无声的教育,感染着受教育者的思想观念、道德行为,自觉不自觉地影响着学生对某种价值的追求以及今后走上社会后的发展,因而学校加强对校园文化活动的引导和阵地建设是否以现代学生的心理需求以及未来社会的发展需要为考量,将是一个重大的关键问题,直接关系到教育的成效高低。
校园环境文化绝不是单一的、一成不变的文化宣传阵地,它具有内容上的丰富性,又有范围上的广泛性,以及形式上的多样性。对于环境文化阵地,教育者理应积极组织规划,从不同的内容出发,满足各自不同的要求,用好用活,让其发挥独立的、最大的教育效果。
与校园环境文化联系最紧密的是美术教育,美术教育与校园文化建设相结合名正言顺、相辅相成。美术融入校园文化建设的点点滴滴中,不仅可以美化校园,还可以利用自身的功能无声地传达真善美、传播正能量,达到辅助德育的功能,承担着弘扬校园精神文化的责任,在丰富校园文化活动的同时提升了校园文化的内涵。
校园环境文化的建设是通过美术教育的文化功能实现的,同时校园环境文化也为美术教育的发展提供良好的实践与展示平台。让广大师生利用美术的参与学校文化建设,如校徽的设计、校服的选定、各个功能区的规划建设等等,就是美术课程向课外、向学校生活的延伸、拓展,可以更好地激发师生对学校发展的认同感,以及学生对美术学科的热爱,还可以帮助学生在生活中、学校中发现美,提升审美能力。将美术教育与校园环境文化建设相结合,才能创造出更好的、更具特色的、更有活力的校园文化,促进学生更好地发展。
乡土美术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最有效、最直接的载体,为继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立下汗马功劳。她是中国传统美术阵营的一朵奇葩,具有浓郁的民间乡土气息和鲜明的地域特色,也是提升学生核心素养的有效载体。将乡土美术融入学校文化建设,这是继承与发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主要途径,有着积极的意义,且任重道远,更是特色学校环境文化建设方面避免“千校一面”的主要方式。
中国农民画,在乡土美术史上就如一颗璀璨的明珠闪耀着独特的光芒,同安农民画便是其中的一颗。位于闽南“金三角”的同安,有千年建县史,祖先大部分为河洛(中原)人,讲的是河洛话,传统中原文化风俗在这里依然广为传播,文化积淀极其丰厚。同安背山面海,自然资源丰富,又是著名侨乡,山林湖海,农耕渔作,红砖大厝,西式洋房,热闹集市,民俗活动,成了同安农民画创作的最好素材,逐渐形成材料简单、形式多样、用色大胆、雅俗共赏的艺术风格,是文化部命名的“中国现代民间绘画之乡”。同安农民画发展到今天不仅指用纸张作画的形式,还有漆画、壁画、水泥雕、建筑、陶瓷碎片剪贴、剪纸等等,将同安农民画融入学校文化建设的探索意义深远。
那么,如何将同安农民画有效地融入学校文化建设中去呢?
一、从内容入手,感受乡土文化精髓,夯实心灵底色
“一方水土养一方人,一方人创造一方特色文化。”引导学生进一步认识自己的家乡文化,是弘扬十九大关于“提升文化自信”号召的最好体现,让孩子积极参与民族文化的传承与创新,拓展学校美术教育教学资源,也为夯实学生美术核心素养提供了最好的土壤与机遇,将国情教育与乡情教育融为一体,培养爱国爱乡情感。
(一)与乡土名人同在。同安素有“紫阳过化,海滨邹鲁”美誉,自古人才辈出,如宋代科学家、名相苏颂,近代民族英雄陈化成,华侨旗帜陈嘉庚……这些各个都是一本活教材,都曾经在你现在所站的这块土地上生活甚至奋斗过,可以通过人物长廊或雕塑的展示人物形象,或通过连环壁画展示他们的光辉事迹,让先辈精神永存,以此来激励影响学生们。
(二)名胜古迹入园来。同安山环海抱,留下不少名胜、古迹、碑刻,如孔庙的“兴贤育才”坊,可以把这些景观做成一个个微景观陈列在校园各个角落,形成一个文化大观园,以此来激发学生的乡土文化的认同与自豪感,感受家乡自然景观的神奇魅力。
(三)乡土风情演绎来。千年古城之同安,留下了诸多民间风土人情、传统节日、生活习俗……如“吕厝送龙船”“装甌”“博饼”等等,可以将这些活动花絮用美术的形式再现,让学生去感受体验,也可引导学生去参与其中后并以此为素材创作作品,举办相应的展览。
(四)与其它学科融合。同安文化昌盛,不仅体现在美术方面,在科技、医药、音乐等等方面也成绩斐然,如苏颂发明的水运仪象台、被称为“御前清音”的南音、“车鼓弄”与“拍胸舞”等民间舞蹈、少林五祖拳与“宋江阵”武术形式、民间劳动生活用具等等,这些也可以通过各种美术形式来展现,如水泥雕、砖刻或实物等,展现乡土文化的博大精深。
二、从形式入手,感受农民画的艺术魅力,提高审美情趣
(一)让宣传阵地特色化。学校是传播人类文明的场所,必备各种宣传阵地,这些宣传阵地也可以为学校环境文化做精彩点缀,并体现特色。如把最能体现闽南建筑特色元素的燕尾脊、红砖等巧妙融入各种宣传阵地外形设计中,风格尽显,特色鲜明。
(二)使长廊文化课程化。学校为“使每面墙都会说话”,廊道中的墙壁、柱子,甚至地板、天花板等等,都可以物尽其用彰显育人功能。柱子、墙壁可以悬挂师生书画作品,此时同安农民画中的簸箕画、刮蜡画、扇面画、剪纸、堆绣等就可以很好地发挥其作用,各种管道、桥架都可以用农民画来装饰。还可以配合宣传内容,选择绘画题材,让画与文相得益彰,如笔者所在学校教学楼四层选择以春夏秋冬四季拓展二十四节气相关的古代诗词,配以篆刻、民俗活动场景绘画,来作为校园文化特色布置,其中民俗活动场景绘画就采用同安农民画中手绘、剪纸等形式,形成集诗词、活动、篆刻、剪纸、手绘为一体的四季生活课程。
(三)为不经意的角落创造惊奇。学校建筑面积大,会留下一些看似无使用价值的角落,只要精心规划设计,这些地方依然可以创造惊喜,也可发挥育人功能。如笔者所在学校各个楼层廊道西面尽头都有一隔离墙,我们选择用玻璃钢材质制作成各种民间建筑“窗户”,或“开”或“关”,真假难辨,简直就是一个窗户荟萃。
(四)改变学校围墙枯燥化。学校围墙一般都很长,可能是挡土墙式,可能是栅栏式,还可能为其它模样,精心设计依然可以为校园景观增色不少。笔者所在学校操场边有一堵百米挡土墙,我们以同安农民画中的水泥雕形式展现少林五祖拳各种招式,与体育学科融合,展示民间武术的魅力,学生可以随时随地现学现用,成了学校一道特色风景线。也可以将民俗活动中涉及体育的“宋江阵”、舞龙舞狮、赛龙舟,以及“滚铁圈”“跳格子”等儿童游戏……这些活动场景用水泥雕结合彩绘的形式再现出来,让学生感受民间生活的乐趣,激发运动兴趣。
总之,将同安农民画融入学校文化建设中去,有助于学校文化建设形成本土特色,丰富学校文化的内容与形式,让广大师生从中感受中华文化深刻内涵,增进民族文化自信,有助于对传统优秀文化的传承与创新,同时也助力学生夯实美术“核心素养”,树立正确的审美观与价值观。
参考文献:
[1]黄建新,袁铭翼.核心素养视域下的乡土美术教学实践研究.少儿美术,2020(07);
[2]学校体育运动会指导小组. 学校环境与安全文化建设.学校文化阵地建设与组织活动策划.学校与教育丛书.辽海出版社,201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