刊名: 教学与研究
Teaching and Research
主办: 中国人民大学
周期: 月刊
出版地:北京市
语种: 中文;
开本: 大16开
ISSN: 0257-2826
CN: 11-1454/G4
邮发代号: 2-256
历史沿革:
现用刊名:教学与研究
创刊时间:1953
该刊被以下数据库收录:
CSSCI 中文社会科学引文索引(2012—2013)来源期刊(含扩展版)
核心期刊:
中文核心期刊(2011)
中文核心期刊(2008)
中文核心期刊(2004)
中文核心期刊(2000)
中文核心期刊(1996)
中文核心期刊(1992)
小学语文教学中的汉字文化教育探讨
【作者】 杜 莉
【机构】 (四川省内江市资中县重龙镇红光小学)
【正文】摘 要:汉字是汉语的最小“单位”,通过若干汉字的“排列”、“组合”,形成脍炙人口的诗歌、散文,或者是名垂青史的历史传记。可以说,汉字不仅是一种信息载体,更是历史文化的“结晶”。小学阶段是学习汉字的重要时期,如何引导小学生夯实汉字基础,是每位小学语文教师的首要责任。以下就一些常见汉字的构成及教学方法进行分析探讨。
关键词:小学;语文教学;汉字构成;教学方法
汉字是通过构形直接记录语义、间接记录语音的表意体系的文字。古老的汉字形体承载古代文化信息。通过分析这些字形,探索汉字的奥秘,可以为我们的识字教学提供借鉴,对提高识字教学的效果大有裨益。以下就常见偏旁部首的汉字为例,阐述一下汉字的含义、演变,以供教育同仁在教学中参考。
1、 常见汉字偏旁的简析
(一)“人”偏旁相关的字
“亻”是“人”的转化,而“人”又是我们最早接触的汉字之一。“人”字虽然由简单的撇、捺构成,但却蕴含着丰富的文化,在甲骨文中,“人”为一个面朝左侧站立的人。表现的是一个侧面站立的人(包括:上端的头部;左下的手臂;当中的身体;下部的腿)。而与“亻”组成的词,基本包括以下几类,第一,人物。“你”、“他”、“俩”、“们”、“儒”。第二,名词。“侠”、“仇”、“俊”。第三,动词。“伸”、“伏”、“侍”、“借”。第四,形容词。“侈”、“俭”、“傲”。
此外,从“人”演化出来的还有其他一些字,如“从”代表两个人前后相互跟随。“大”最早代表成人(大人)。但“夫”字则代表大人头上插了一个头簪,即:此人“以簪束发”,表示其已经成人,故此该字的本意指已经成年的男人。
(二)“手”偏旁相关的字
“手”字是我们在小学阶段接触最早的另一个字。“手”本来是象形字,该象形字由上部5个指头和下部的手臂构成。随着字体的演变,已经和原来的模样有较大差异,并且“手”逐渐由“扌”代替,形成字的部首。以“手”为部首的字主要在字的下方,如:“拿”、“拳”、“掌”等。在字的左半部多为动词,如:“抓”、“推”、“打”、“指”等。在讲解“承”字时,我们可以通过多媒体展示(双手向上,人半跪在地上)。随着字体的变化,“人” 的形态没有了,“手”的模样也消失了。
(三)“足”偏旁相关的字
在古代,“足”字是一只脚,其形态为:脚趾朝上,脚跟朝下。“足”相关的字基本和脚相关,如“路”字,代表走路(足),而右侧的“各”表示读音,“路”字又被逐渐引申为路径和渠道的意思。此外,“止”部多被认为是“足”部的小分支,在古代“止”从字形上看是一只脚,即:脚后跟朝向左侧,脚趾朝向右侧。因此,“止”字又可划入象形字范围。由于“止”的原来意思是“脚”,当“脚”不再前行时,则代表驻足或停止的意思。当然,“足”部与“止”相遇后就形成一个全新的“趾”字,因此,“趾”同样是一个典型的形声字。当然,与“止”部相关的汉字,也多与脚相关。
2、 字形分析与小学语文教学
汉字的读与写是小学语文的重要教学内容。在学习汉字初始阶段,我们可以帮助学生分析汉字构成,让学生掌握一些常见技巧,并慢慢领悟博大精深的汉字文化。借助生动的识字教学课程,提升汉字的记忆效果,便能借助字形分析辨别形近字。以下就常见方法和技巧进行泛泛的阐述。
(1) “弛”和“驰”
以上两个字都为形声字(“也”部),且发音相同(chi)。为了有效区分这两个字,我们可以从“弓”和“马”部入手,前者代表射箭,是古代贵族“六艺”之一。同样,驾驭马车(“御”)也属于“六艺”其中的一项。两者最大的区别在于“弓”部代表松弛,而“马”部则有疾走的含义,也就是奔跑的意思。因此,两个字虽然读音一样,“模样”近似,但其含义却有天壤之别。
(二)“采”和“釆”(bian)
以上两个字貌似“孪生兄弟”,如不仔细观察会被误认为同一个字。虽然“釆”字不经常使用,但有必要给小学生进行简要讲述。“采”字古代也是象形字,上部为手,下部为树,同时树上有若干果子(小圆圈),代表大树繁茂且结满了果子,上面的手则代表此时可以采摘了。但“釆”字在古字中也是象形字,形状如同周围散布着兽类脚趾印痕,当中的“十”字代表不同脚趾分界线。从字形上分析“釆”代表分辨野兽足迹的意思,也就是辨别或分辨的意思,含有部首“釆”的字也多包括分辨的含义,如常见的“释”字和“悉”字。
(2) “冫”和“氵”
以上两个偏旁同样非常“貌似”,前者被我们叫做“两点水”,后者被称为“三点水”。因为笔画的多少,多被误解为水的多与少。但古字形却存在巨大差异,“氵”是“水”的变形,代表和水相关,如“江”、“河”、“湖”、“海”等。“冫”作为偏旁在古代有“凝结”之意,其本意是“冻”,因此,我们看到“凉”、“冷”、“冰”等字时,都会下意识地感觉到一丝凉意。但在其他一些字中,如“决”、“净”等,则不是上述含义。但这些字原本为“決”何“浄”,是指用水疏通、冲洗。此类知识不用过度讲解,避免混淆学生的认知。
总结
汉字不仅是信息载体,更是一门深奥的学科。我们应深挖汉字的特点和规律,通过循序渐进的渗透,让小学生喜欢上汉字。这将对学生的成长产生深远的影响。
关键词:小学;语文教学;汉字构成;教学方法
汉字是通过构形直接记录语义、间接记录语音的表意体系的文字。古老的汉字形体承载古代文化信息。通过分析这些字形,探索汉字的奥秘,可以为我们的识字教学提供借鉴,对提高识字教学的效果大有裨益。以下就常见偏旁部首的汉字为例,阐述一下汉字的含义、演变,以供教育同仁在教学中参考。
1、 常见汉字偏旁的简析
(一)“人”偏旁相关的字
“亻”是“人”的转化,而“人”又是我们最早接触的汉字之一。“人”字虽然由简单的撇、捺构成,但却蕴含着丰富的文化,在甲骨文中,“人”为一个面朝左侧站立的人。表现的是一个侧面站立的人(包括:上端的头部;左下的手臂;当中的身体;下部的腿)。而与“亻”组成的词,基本包括以下几类,第一,人物。“你”、“他”、“俩”、“们”、“儒”。第二,名词。“侠”、“仇”、“俊”。第三,动词。“伸”、“伏”、“侍”、“借”。第四,形容词。“侈”、“俭”、“傲”。
此外,从“人”演化出来的还有其他一些字,如“从”代表两个人前后相互跟随。“大”最早代表成人(大人)。但“夫”字则代表大人头上插了一个头簪,即:此人“以簪束发”,表示其已经成人,故此该字的本意指已经成年的男人。
(二)“手”偏旁相关的字
“手”字是我们在小学阶段接触最早的另一个字。“手”本来是象形字,该象形字由上部5个指头和下部的手臂构成。随着字体的演变,已经和原来的模样有较大差异,并且“手”逐渐由“扌”代替,形成字的部首。以“手”为部首的字主要在字的下方,如:“拿”、“拳”、“掌”等。在字的左半部多为动词,如:“抓”、“推”、“打”、“指”等。在讲解“承”字时,我们可以通过多媒体展示(双手向上,人半跪在地上)。随着字体的变化,“人” 的形态没有了,“手”的模样也消失了。
(三)“足”偏旁相关的字
在古代,“足”字是一只脚,其形态为:脚趾朝上,脚跟朝下。“足”相关的字基本和脚相关,如“路”字,代表走路(足),而右侧的“各”表示读音,“路”字又被逐渐引申为路径和渠道的意思。此外,“止”部多被认为是“足”部的小分支,在古代“止”从字形上看是一只脚,即:脚后跟朝向左侧,脚趾朝向右侧。因此,“止”字又可划入象形字范围。由于“止”的原来意思是“脚”,当“脚”不再前行时,则代表驻足或停止的意思。当然,“足”部与“止”相遇后就形成一个全新的“趾”字,因此,“趾”同样是一个典型的形声字。当然,与“止”部相关的汉字,也多与脚相关。
2、 字形分析与小学语文教学
汉字的读与写是小学语文的重要教学内容。在学习汉字初始阶段,我们可以帮助学生分析汉字构成,让学生掌握一些常见技巧,并慢慢领悟博大精深的汉字文化。借助生动的识字教学课程,提升汉字的记忆效果,便能借助字形分析辨别形近字。以下就常见方法和技巧进行泛泛的阐述。
(1) “弛”和“驰”
以上两个字都为形声字(“也”部),且发音相同(chi)。为了有效区分这两个字,我们可以从“弓”和“马”部入手,前者代表射箭,是古代贵族“六艺”之一。同样,驾驭马车(“御”)也属于“六艺”其中的一项。两者最大的区别在于“弓”部代表松弛,而“马”部则有疾走的含义,也就是奔跑的意思。因此,两个字虽然读音一样,“模样”近似,但其含义却有天壤之别。
(二)“采”和“釆”(bian)
以上两个字貌似“孪生兄弟”,如不仔细观察会被误认为同一个字。虽然“釆”字不经常使用,但有必要给小学生进行简要讲述。“采”字古代也是象形字,上部为手,下部为树,同时树上有若干果子(小圆圈),代表大树繁茂且结满了果子,上面的手则代表此时可以采摘了。但“釆”字在古字中也是象形字,形状如同周围散布着兽类脚趾印痕,当中的“十”字代表不同脚趾分界线。从字形上分析“釆”代表分辨野兽足迹的意思,也就是辨别或分辨的意思,含有部首“釆”的字也多包括分辨的含义,如常见的“释”字和“悉”字。
(2) “冫”和“氵”
以上两个偏旁同样非常“貌似”,前者被我们叫做“两点水”,后者被称为“三点水”。因为笔画的多少,多被误解为水的多与少。但古字形却存在巨大差异,“氵”是“水”的变形,代表和水相关,如“江”、“河”、“湖”、“海”等。“冫”作为偏旁在古代有“凝结”之意,其本意是“冻”,因此,我们看到“凉”、“冷”、“冰”等字时,都会下意识地感觉到一丝凉意。但在其他一些字中,如“决”、“净”等,则不是上述含义。但这些字原本为“決”何“浄”,是指用水疏通、冲洗。此类知识不用过度讲解,避免混淆学生的认知。
总结
汉字不仅是信息载体,更是一门深奥的学科。我们应深挖汉字的特点和规律,通过循序渐进的渗透,让小学生喜欢上汉字。这将对学生的成长产生深远的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