刊名: 教学与研究
Teaching and Research
主办: 中国人民大学
周期: 月刊
出版地:北京市
语种: 中文;
开本: 大16开
ISSN: 0257-2826
CN: 11-1454/G4
邮发代号: 2-256
历史沿革:
现用刊名:教学与研究
创刊时间:1953
该刊被以下数据库收录:
CSSCI 中文社会科学引文索引(2012—2013)来源期刊(含扩展版)
核心期刊:
中文核心期刊(2011)
中文核心期刊(2008)
中文核心期刊(2004)
中文核心期刊(2000)
中文核心期刊(1996)
中文核心期刊(1992)
小学生习作描写能力培养策略
【作者】 梁 秀
【机构】 (广西钦州市灵山县那隆镇茶子小学)
【正文】摘 要:《语文课程标准》中对于高年级的习作要求指出:“能写简单的纪实作文和想象作文,内容具体,感情真实。”要做到“内容具体”必须关注作文中的细节描写。只有让孩子们爱上写作,了解细节描写,知道如何在自己的习作中进行细节描写,才能写出“绘声绘色”、“活灵活现”、“栩栩如生”、“历历在目”、“惟妙惟肖”更出彩的作文。
关键词:小学语文;习作教学;描写能力
在新一轮的课程标准修订中,“核心素养”成为中小学学科教学的关键词。描写能力是小学习作的一个核心要素。《语文课程标准》中对于高年级的习作要求指出:“能写简单的纪实作文和想象作文,内容具体,感情真实。”要做到“内容具体”必须关注作文中的细节描写。在多年的习作教学中,我却发现很多同学在写作时内容很空洞,言之无物,不能把一-件事写具体,总是大而化之,细节描写表面化。那么,如何有效培养小学生的习作描写能力?笔者认为,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
一、“循序渐进”——描写的次序性
有别于“叙述”按照时间顺序展开,描写的顺序多指空间顺序。描写更像是描摹一幅定格的画面,它擅长以色彩鲜明、立体感强、生动形象的文字语言把表述对象的状态生动、具体地描绘出来,给人以栩栩如生、身临其境之感。
以五上第七单元习作“即景”为例,如果我们选择的是“夕阳”,那么描写的应当是类似于“山衔落日浸寒漪”的空间画面,而不是夕阳从山头渐渐西沉最终消失无踪的时间过程。那么在这幅“夕阳余晖图”中,我们可以把空间分为很多层次。如夕阳,夕阳旁的晚霞,晚霞下连绵的群山,余晖映照下的村庄,黄昏中低飞的白鹭,池塘边鼓腮的青蛙等。这些都是我们可以选取的典型景物。其实这个空间里还有许多可以选取的景物,比如青蛙脚边藏在草窠里唱歌的蟋蟀,草根下正勤劳松土的蚯蚓等等,但我们更倾向于选取有助于突出描写主体的景物。
有了这些典型景物之后,如何排序就体现出了描写的层次性。有些对层次性不敏感的学生,在习作时会先描写青蛙,接着描写晚霞,忽而又去描写白鹭。这样就会导致习作杂乱无章,即使语言优美,描写生动,也同样会使读者读不通畅。而如果我们将这些选取好的景物按照科学的次序性进行描写,就会使习作流利通顺。例如从上到下的空间顺序:夕阳——晚霞——远山——白鹭——村庄——池塘——青蛙。也有的学生按照从下到上的次序性写,就变成了先写青蛙最后写到夕阳,这种次序性也是不恰当的。景物描写应当围绕核心的景物去写,夕阳即景的核心景物自然是夕阳,所有对其他景物的描写都应该为了衬托出夕阳的瑰丽与魅力。
二、“横岭侧峰”——描写的角度性
“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这句诗是对多角度景物描写最好的诠释。苏轼当年写下《题西林壁》前,也是将庐山前前后后的风景看了个遍,才发出了这样的感叹。三年级下册《庐山的云雾》一文中写道:“庐山的云雾千姿百态,瞬息万变。”这其实就是关注了景物描写中的多角度性。
仅仅从一个角度去描写一处景物显然是片面的、乏味的、不丰满的,所以我们要掌握从多角度进行景物描写。这里的角度要区别于正(直接)、侧面(间接)描写,不是指描写方法的角度,而是指景物描写的角度。例如众所周知的月亮,如果从正面描写,那月亮是皎洁唯美的象征,但如果绕道月亮背面去描写,你会发现她的背面满目疮痍,哪还有一丝美感?若是中秋之月,饱满浑圆;若是新月,月牙弯弯似小船;再如月食,那它就只是一颗黑黢黢的星球。通过不同角度的描写,我们可以使一样景物更加全面,更加立体。
还以五上第七单元习作“即景”为例。这次我们选择的对象是“春雨”。如何从多角度将下雨这个场景写得丰富有趣?我们可以从雨的大小来写。先是淅淅沥沥的雨丝,再到点点滴滴的小雨,转而噼里啪啦的中雨,终到乒铃乓啷的大雨。雨幕的不同,雨点大小的不同,雨水流速的不同,从多个角度分别描写,就可以将一场雨写得生动形象。单纯从雨的角度就可以写出许多不同的样子,那么从雨中百态呢,又将是另外一幅画面。雨丝时,人们还可以惬意得觉得“沾衣不湿杏花雨”,甚至手中拿伞的人都不屑于撑开雨伞遮挡;干涸大地上的小苗逐渐舒张。小雨时,就有人打起伞来,雨滴在伞面上均匀地分布成一层雨露;还有人加快了脚步,匆匆赶路;大地的裂口渐渐闭合,小苗的嫩叶焕发生机。中雨时,人们脸上再没有了轻松的神情,衣物鞋子微微被雨水打湿,伞面上的雨水形成了一缕水帘,从伞尖流下;没有伞的人在雨中奔跑起来,有些人躲到店铺的屋檐下避雨;小苗在雨水的滋润下尽情舒展。大雨时,很多人的脸上多了一分惶恐,没带伞的“落汤鸡”们在大雨中落荒而逃,有伞的人在雨中飘摇,竭力与风雨抢夺伞柄的控制权,越来越多的人们带着一身的水汽哆嗦地躲到店铺的屋檐下;正在茁壮生长的小苗被狂暴的大雨打弯了脊背,整个世界仿佛被这场突如其来的大雨打乱。“雨丝——小雨——中雨——大雨”、“雨——行人——伞——小苗”,按照不同的形态、不同形态下的不同对象,在不同角度的雨势下对不同角度的雨中其他景物进行描写,使得原本极其常见的“雨”这个景物,变得丰富有趣,让读者身临其境。
三、“多策并举”——描写的方法性
景物描写的方法纷繁多样,如以动衬静、动静结合、虚实结合、绘形绘声绘色、细描白描、衬托对比、多种修辞结合等。对于小学生来说,我们更倡导他们学会结合景物描写,适当展开合理的想象或联想,把景物的特点形象地描摹出来,给人真切之感。训练学生在写景中融入自己的联想和想象,不仅能够丰富学生的生活体验与感受,更能发展学生的形象思维,增强语言感染力。
部编教材五年级上册第七单元最后“日积月累”模块中有一首张志和的《渔歌子》,同时在诗的左右配上了精美的插图。作者是一位山水画家,据说他曾将《渔歌子》画成图画。确实,这首词是富于画意的。苍岩、白鹭、鲜艳的桃林、清澈的流水、黄褐色的鳜鱼、青色的斗笠、绿色的蓑衣,色彩多么鲜明,构思也很巧妙,意境优美,使人读作品时,仿佛是在看一幅出色的水乡春汛图。联系到本单元的习作为“即景”,我们可以让学生们回家完成一篇习作,要求根据《渔歌子》诗句的释义,配合书上的插图以及网上的资料,描绘出诗人张志和垂钓时的画面。
这样的习作设计要求学生根据联想与想象完成,因为诗中的景物绝大部分学生是没有见到过的。没有见过山的学生,通过同学、父母的描述以及网上的图片了解到山的巍峨壮丽;没有见过白鹭,五上第一单元第一课课文就是《白鹭》,作者郭沫若同样用了多种方法,从多个角度按照一定的次序性惟妙惟肖地描写出了白鹭的样貌与习性;箬笠、蓑衣,老师的课堂上都有实物的图片与介绍,理解想象起来也并不困难。当所有的景物都在学生们的脑中整合归类,最终构成了一幅属于他们自己想象中的画面时,习作便水到渠成了。联想、想象,结合多种常用的描写方法,使得习作精彩纷呈、引人入胜。
参考文献:
[1]余文森等编著的《可以这样教作文——24 位名师的小学作文教学经验》
[2]张成新主编《张成新老师教你写作文:妙法写具体》
[3]管建刚作文系列丛书《我的作文教学革命》《我的作文教学故事》等。
关键词:小学语文;习作教学;描写能力
在新一轮的课程标准修订中,“核心素养”成为中小学学科教学的关键词。描写能力是小学习作的一个核心要素。《语文课程标准》中对于高年级的习作要求指出:“能写简单的纪实作文和想象作文,内容具体,感情真实。”要做到“内容具体”必须关注作文中的细节描写。在多年的习作教学中,我却发现很多同学在写作时内容很空洞,言之无物,不能把一-件事写具体,总是大而化之,细节描写表面化。那么,如何有效培养小学生的习作描写能力?笔者认为,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
一、“循序渐进”——描写的次序性
有别于“叙述”按照时间顺序展开,描写的顺序多指空间顺序。描写更像是描摹一幅定格的画面,它擅长以色彩鲜明、立体感强、生动形象的文字语言把表述对象的状态生动、具体地描绘出来,给人以栩栩如生、身临其境之感。
以五上第七单元习作“即景”为例,如果我们选择的是“夕阳”,那么描写的应当是类似于“山衔落日浸寒漪”的空间画面,而不是夕阳从山头渐渐西沉最终消失无踪的时间过程。那么在这幅“夕阳余晖图”中,我们可以把空间分为很多层次。如夕阳,夕阳旁的晚霞,晚霞下连绵的群山,余晖映照下的村庄,黄昏中低飞的白鹭,池塘边鼓腮的青蛙等。这些都是我们可以选取的典型景物。其实这个空间里还有许多可以选取的景物,比如青蛙脚边藏在草窠里唱歌的蟋蟀,草根下正勤劳松土的蚯蚓等等,但我们更倾向于选取有助于突出描写主体的景物。
有了这些典型景物之后,如何排序就体现出了描写的层次性。有些对层次性不敏感的学生,在习作时会先描写青蛙,接着描写晚霞,忽而又去描写白鹭。这样就会导致习作杂乱无章,即使语言优美,描写生动,也同样会使读者读不通畅。而如果我们将这些选取好的景物按照科学的次序性进行描写,就会使习作流利通顺。例如从上到下的空间顺序:夕阳——晚霞——远山——白鹭——村庄——池塘——青蛙。也有的学生按照从下到上的次序性写,就变成了先写青蛙最后写到夕阳,这种次序性也是不恰当的。景物描写应当围绕核心的景物去写,夕阳即景的核心景物自然是夕阳,所有对其他景物的描写都应该为了衬托出夕阳的瑰丽与魅力。
二、“横岭侧峰”——描写的角度性
“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这句诗是对多角度景物描写最好的诠释。苏轼当年写下《题西林壁》前,也是将庐山前前后后的风景看了个遍,才发出了这样的感叹。三年级下册《庐山的云雾》一文中写道:“庐山的云雾千姿百态,瞬息万变。”这其实就是关注了景物描写中的多角度性。
仅仅从一个角度去描写一处景物显然是片面的、乏味的、不丰满的,所以我们要掌握从多角度进行景物描写。这里的角度要区别于正(直接)、侧面(间接)描写,不是指描写方法的角度,而是指景物描写的角度。例如众所周知的月亮,如果从正面描写,那月亮是皎洁唯美的象征,但如果绕道月亮背面去描写,你会发现她的背面满目疮痍,哪还有一丝美感?若是中秋之月,饱满浑圆;若是新月,月牙弯弯似小船;再如月食,那它就只是一颗黑黢黢的星球。通过不同角度的描写,我们可以使一样景物更加全面,更加立体。
还以五上第七单元习作“即景”为例。这次我们选择的对象是“春雨”。如何从多角度将下雨这个场景写得丰富有趣?我们可以从雨的大小来写。先是淅淅沥沥的雨丝,再到点点滴滴的小雨,转而噼里啪啦的中雨,终到乒铃乓啷的大雨。雨幕的不同,雨点大小的不同,雨水流速的不同,从多个角度分别描写,就可以将一场雨写得生动形象。单纯从雨的角度就可以写出许多不同的样子,那么从雨中百态呢,又将是另外一幅画面。雨丝时,人们还可以惬意得觉得“沾衣不湿杏花雨”,甚至手中拿伞的人都不屑于撑开雨伞遮挡;干涸大地上的小苗逐渐舒张。小雨时,就有人打起伞来,雨滴在伞面上均匀地分布成一层雨露;还有人加快了脚步,匆匆赶路;大地的裂口渐渐闭合,小苗的嫩叶焕发生机。中雨时,人们脸上再没有了轻松的神情,衣物鞋子微微被雨水打湿,伞面上的雨水形成了一缕水帘,从伞尖流下;没有伞的人在雨中奔跑起来,有些人躲到店铺的屋檐下避雨;小苗在雨水的滋润下尽情舒展。大雨时,很多人的脸上多了一分惶恐,没带伞的“落汤鸡”们在大雨中落荒而逃,有伞的人在雨中飘摇,竭力与风雨抢夺伞柄的控制权,越来越多的人们带着一身的水汽哆嗦地躲到店铺的屋檐下;正在茁壮生长的小苗被狂暴的大雨打弯了脊背,整个世界仿佛被这场突如其来的大雨打乱。“雨丝——小雨——中雨——大雨”、“雨——行人——伞——小苗”,按照不同的形态、不同形态下的不同对象,在不同角度的雨势下对不同角度的雨中其他景物进行描写,使得原本极其常见的“雨”这个景物,变得丰富有趣,让读者身临其境。
三、“多策并举”——描写的方法性
景物描写的方法纷繁多样,如以动衬静、动静结合、虚实结合、绘形绘声绘色、细描白描、衬托对比、多种修辞结合等。对于小学生来说,我们更倡导他们学会结合景物描写,适当展开合理的想象或联想,把景物的特点形象地描摹出来,给人真切之感。训练学生在写景中融入自己的联想和想象,不仅能够丰富学生的生活体验与感受,更能发展学生的形象思维,增强语言感染力。
部编教材五年级上册第七单元最后“日积月累”模块中有一首张志和的《渔歌子》,同时在诗的左右配上了精美的插图。作者是一位山水画家,据说他曾将《渔歌子》画成图画。确实,这首词是富于画意的。苍岩、白鹭、鲜艳的桃林、清澈的流水、黄褐色的鳜鱼、青色的斗笠、绿色的蓑衣,色彩多么鲜明,构思也很巧妙,意境优美,使人读作品时,仿佛是在看一幅出色的水乡春汛图。联系到本单元的习作为“即景”,我们可以让学生们回家完成一篇习作,要求根据《渔歌子》诗句的释义,配合书上的插图以及网上的资料,描绘出诗人张志和垂钓时的画面。
这样的习作设计要求学生根据联想与想象完成,因为诗中的景物绝大部分学生是没有见到过的。没有见过山的学生,通过同学、父母的描述以及网上的图片了解到山的巍峨壮丽;没有见过白鹭,五上第一单元第一课课文就是《白鹭》,作者郭沫若同样用了多种方法,从多个角度按照一定的次序性惟妙惟肖地描写出了白鹭的样貌与习性;箬笠、蓑衣,老师的课堂上都有实物的图片与介绍,理解想象起来也并不困难。当所有的景物都在学生们的脑中整合归类,最终构成了一幅属于他们自己想象中的画面时,习作便水到渠成了。联想、想象,结合多种常用的描写方法,使得习作精彩纷呈、引人入胜。
参考文献:
[1]余文森等编著的《可以这样教作文——24 位名师的小学作文教学经验》
[2]张成新主编《张成新老师教你写作文:妙法写具体》
[3]管建刚作文系列丛书《我的作文教学革命》《我的作文教学故事》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