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学术文献网络出版总库

刊名: 教学与研究
        Teaching and Research
主办:  中国人民大学
周期:  月刊
出版地:北京市
语种:  中文;
开本:  大16开
ISSN: 0257-2826
CN:   11-1454/G4
邮发代号: 2-256

历史沿革:
现用刊名:教学与研究
创刊时间:1953

该刊被以下数据库收录:
CSSCI 中文社会科学引文索引(2012—2013)来源期刊(含扩展版)
核心期刊:
中文核心期刊(2011)
中文核心期刊(2008)
中文核心期刊(2004)
中文核心期刊(2000)
中文核心期刊(1996)
中文核心期刊(1992)



给学生一双善于发现的眼睛

【作者】 1.杜兴云 2.罗 军

【机构】 (1.湖北省十堰市汉江路中心小学;2.湖北省十堰市张湾区叶湾小学)


【正文】千万不要低估了学生的潜能,尤其是信息社会的今天,学生的潜能是很大的,但必须去开发,而且要会开发,才能发挥出来。否则,只能永远“潜”在心中。所谓“会开发”,就是老师要树立正确的学生观和教学观。学生是学习的主人,是主体,老师是引导者,帮助者,是主导。老师的责任是唤起并引导学生的学习活动,并使之体验到学习的乐趣。现代教学最看重过程,而不是结果。学生在老师指导下自己去探索、研究,即使得到的结论是错误的,它对学生的发展起的作用,和老师把正确的结论直接告诉学生所起的作用,也是不能等同的。教学应当是民主的,师生之间应当是平等的,课堂氛围也应当是和谐的、宽松的。只有这样,学生的潜能才能得开发,给学生一双善于发现的眼睛,学生才能有所发现。
  一、要相信学生,把发现的权利交给学生
  在教学中,充分相信学生,转换角色,把学习的权利交给学生,每个学生都会立刻变得认真起来。课堂上,他们的体会和见解,让人吃惊。如我在教学《我的伯父鲁迅先生》一课第五自然段时,一改往日的把鲁迅及其弟弟救助车夫的一系列动词板书出来、加以分析,让学生从中体会人物的思想感情。这次,我“退居二线”,让学生谈谈应当板书哪些词语。学生边读边思考边批画,课堂上出现了极为专注的场面。几乎所有学生都画出了“扶、蹲着、半跪着”这三个词,不少学生还画出了“跪、夹、洗、敷、扎”等词。我请两位同学把上述词语写在黑板上,并说说板书这些词语的理由。学生的回答让人惊叹:“因为我们从这些词语中可以看出鲁迅和他弟弟非常善良,非常同情劳动人民。”这让我明白:课堂上,我们的确不能包办得太多,应该把发现的权利交给学生。
  二、要尽量在教学中少“告诉”
  不仅是一句话、一段话,学生能发现我们老师可能发现不了的东西,就是一篇文章的主旨,学生也会感悟出来,而且他们的“发现”往往超出我们老师。因此,我们不能小看了学生,要尽量在教学中少“告诉”。
  1、写字教学要尽量少“告诉”。
  在写字教学中,如果给学生一双发现的眼睛,对培养学生的观察、审美和书写能力的作用很大。每次写生字时,我都让学生先“读贴”,认真观察每个字的结构,每一笔在什么地方起笔什么地方收笔,边看边书写。“读”过之后,我便请学生到黑板上写一写,看看学生“读”懂了没有。这对培养学生的专心致志、克服粗枝大叶的毛病十分有用。这样训练久了,学生变得细心了,能够自己发现每个字的特点了,写字时“想当然”的毛病也少了。由此可见,在写字教学上,“发现”比“告诉”好。“告诉”所得是有限的,而“发现”却受用终身。
  2、词语教学要尽量少“告诉”。
  词语教学多数情况下不需要“告诉”。明代胡宪仲说过:“引之自悟,则得之渐,故为身心之益;倾之速悟,则得之轻,故为口耳之赘而旋忘之。”意思是说,引导学生自己领会,就能逐渐获得扎实的知识和能力,对学生的身心发展有益;大量讲授而期望学生很快明白,获得的知识就肤浅、有限,因为师生口授耳听繁多疲劳,很快就会忘记。我在上《狐假虎威》一课时,先让学生读课文,然后请他们用一句话把这个故事说出来。其实只要把课文最后一句话变通一下就行了,学生很快就找到了。我接着问:“假是什么意思?”学生开始回答的都是“真假的假”,当我要求他们再读书,特别提醒他们注意文章最后一句话,学生看出来了,这里的“假”是“借”的意思。但我并不满足学生发现了正确答案,而是请他们再查查字典,看看“假”有没有“借”的意思。一查,假字果然有此义。从学生的表情中,我们可以发现,他们为自己弄懂了一个问题是多么开心。
  由此可见,唤醒所有学生,调动所有学生的积极性,让学生全身心地投入到学习中去,这是最理想的教学境界。凡不需要告诉的,则不告诉;非要告诉的,也不马上告诉,到了不得已时才告诉。给学生一双善于发现的眼睛,让他们自己去发现,他们则学得更认真,记得更牢固。当然,“启发”和“唤醒”,并不否定必要的讲解。而且,精当的讲解,既能让学生明白,又有启迪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