刊名: 教学与研究
Teaching and Research
主办: 中国人民大学
周期: 月刊
出版地:北京市
语种: 中文;
开本: 大16开
ISSN: 0257-2826
CN: 11-1454/G4
邮发代号: 2-256
历史沿革:
现用刊名:教学与研究
创刊时间:1953
该刊被以下数据库收录:
CSSCI 中文社会科学引文索引(2012—2013)来源期刊(含扩展版)
核心期刊:
中文核心期刊(2011)
中文核心期刊(2008)
中文核心期刊(2004)
中文核心期刊(2000)
中文核心期刊(1996)
中文核心期刊(1992)
中小学问题教育口号的危害及矫正策略
【作者】 杨卉纯
【机构】 (湖北省十堰市第一中学)
【正文】摘 要:口号作为一种经典的符号载体,长久以来都在学校思想政治教育中有着广泛的运用。好的教育口号能发挥其独特的导向和养成、规范和约束、激励和转化的功能。然而当前在我国中小学校园中,长期存在着一些违背客观规律、丧失人文精神和偏离教育本质的问题教育口号,对学生的身心健康发展造成了不良影响。为了矫正这些问题教育口号,教育者在拟定教育口号时应当遵循正确原则和掌握科学方法。
关键词:教育口号;思想政治教育;载体拟制
教育口号是教育语言的形式之一,是思想政治教育中一种经典的符号载体。在当前的学校教育中,教育口号仍然作为一种常见的教育手段被广泛使用着。中小学的教育口号是以广大中小学生为受众,以教育和激励中小学生为目的的简短语句。走进我国的中小学校园,我们会发现教育口号随处可见。从操场边悬挂的横幅到楼道里张贴的标语,教育口号俨然已经成为我国中小学校园内一道独特的“风景线”。
一、问题教育口号的表现及危害
优质的教育口号能够发挥导向和养成、规范和约束、激励和转化的功能,然而当今的中小学校园中仍不乏一些问题教育口号,阻碍了学生的健康发展。这些问题教育口号可概括为以下三类:
1.威逼恐吓型。“提高一分,干掉千人”“要成功,先发疯,下定决心向前冲” “生前何必久睡,死后自会长眠” “只要学不死,就往死里学” “有来路,没退路;留退路,是绝路!” “扛得住给我抗;扛不住,给我死扛”“宁可血流成河,也不落榜一个”。此类教育口号有些充满着威逼恐吓的意味,令人骇然,在学校中公然上演优胜劣汰、弱肉强食、适者生存的社会达尔文主义。违背了教育规律,丧失了人文精神。
2.单一功利型。“只有学习精彩,生命才精彩;只有学习成功,事业才成功”“熬一个春夏秋冬,享一生荣华富贵”“进清华,与主席总理称兄道弟;入北大,同大家巨匠论道谈经”。此类教育口号把学习与功成名就单向挂钩,把功成名就作为学习的唯一目的,蕴含着单一的功利主义价值取向,与立德树人的教育理念背道而驰,偏离了教育的本质。
3.庸媚低俗型。“不学?别人将来壁咚的墙都是你砌的!”“一日三省吾身,高否?富否?帅否?否,滚去学习!”“考过高富帅,战胜官二代”“人丑还不多读书?哪来的自信?还玩?说你呢!”。此类教育口号一味迎合网络热点。博眼球,却不高雅;接地气,却有失严肃。其中蕴含的价值观亦不可取,具有给学生灌输不良的身份观,职业观的潜在危害。
这些问题教育口号背后所映射出的恰恰是当今学校教育者对工具理性(istrumental rationality)的过度崇拜,对价值理性(substantive rationality)的漠视。将人作为工具而非目的的存在,追求效率至上,分数至上,最终会导致独立人格和独立思想的丧失,值得我们警惕。
二、矫正问题教育口号的策略
为了能够更好地发挥教育口号的育人功能,中小学教育工作者在拟制教育口号时应掌握科学的方法。
从传播学的角度来讲,贝罗SMCR传播模型常用于解释教育传播过程。该模型认为传播过程由四个基本要素组成,即信息源(source)、信息(message)、通道(channel)、接受者(receiver)。教育口号的传播,同样也遵循着“教育者(信息源)——教育口号(信息)——媒介载体(通道)——受教育者(接受者)”的传播过程,笔者以该模型为基础,探讨拟定和设置教育口号的具体方略。
1.丰富知识储备,增强口号科学性。作为信息源,中小学教育工作者应当深入学习心理学、语言学、传播学等相关学科的知识。其次,教育者还应当提高语言表达能力和文字写作功底,多进行实际操作和演练,掌握拟制教育口号的方法技巧。最后,教育工作者要走近和了解学生,善于观察和思考,以此提高口号拟制的科学性、针对性。
2.丰富表达方式,提升口号吸引力。作为信息本身,口号的语言必须简洁凝练,便于传播;生动形象,具有感染力和表现力。在拟制口号时,应当多多使用比喻、排比、对偶、反复等修辞手法。其次,要探索教育口号更丰富的表达方式,除文字表达外,还可运用图像乃至实物进行辅助表达。
3.合理设置议程,增强口号感染力。教育口号传播的通道也就是所采用的媒介和载体。根据“议程设置论”,信息出现的顺序、频率、与受众的相关度都会对信息传播的效果产生影响,应当对“议程的设置”进行合理调整。比如,在国庆节、抗战胜利纪念日前后提出爱国类教育口号能够与其他相关信息产生协同效应,达到更佳效果。
4.关注预存立场,提高口号影响力。对于受教育者而言,拟定教育口号,必须要关注教育对象的知识、态度、兴趣、需求等。人们总是倾向于强化自己认可的观点和排斥不同的观点。教育者在拟制教育口号时可采用“两面提示法”。比如“生命可以不轰轰烈烈,但应掷地有声”。可能有些学生甘于平庸,不思进取。那么,前半句从学生的预存立场出发,然而后半句又从反面告诉学生,不应该虚度光阴。这样正反两面的提示,能够巧妙化解学生的逆反心理。
参考文献:
[1] [德]马克思·韦伯著,闫克文译:《新教伦理与资本主义精神》,上海人民出版社2018年版。
[2] [美]谢弗勒著,林逢祺译:《教育的语言》,台北市桂冠图书股份有限公司1994年版。
[3] 郑金洲:《“教育口号”辨析》,《教育研究与实验》,1998年第3期。
[4] 张正江:《后现代反本质主义背景下的马克思主义本质观、人的本质与教育的本质》,《教育理论与实践》,2009年第2期。
[5] 程斯辉、李中伟:《教育口号的理性审视》,《中国德育》,2012年第14期。
[6] 李中伟、程斯辉:《谈教育口号的拟制》,《教育科学研究》,2013年第9期。
[7] 董雅琪:《传播学视野下思想政治教育方法创新研究》,苏州大学,2015年。
关键词:教育口号;思想政治教育;载体拟制
教育口号是教育语言的形式之一,是思想政治教育中一种经典的符号载体。在当前的学校教育中,教育口号仍然作为一种常见的教育手段被广泛使用着。中小学的教育口号是以广大中小学生为受众,以教育和激励中小学生为目的的简短语句。走进我国的中小学校园,我们会发现教育口号随处可见。从操场边悬挂的横幅到楼道里张贴的标语,教育口号俨然已经成为我国中小学校园内一道独特的“风景线”。
一、问题教育口号的表现及危害
优质的教育口号能够发挥导向和养成、规范和约束、激励和转化的功能,然而当今的中小学校园中仍不乏一些问题教育口号,阻碍了学生的健康发展。这些问题教育口号可概括为以下三类:
1.威逼恐吓型。“提高一分,干掉千人”“要成功,先发疯,下定决心向前冲” “生前何必久睡,死后自会长眠” “只要学不死,就往死里学” “有来路,没退路;留退路,是绝路!” “扛得住给我抗;扛不住,给我死扛”“宁可血流成河,也不落榜一个”。此类教育口号有些充满着威逼恐吓的意味,令人骇然,在学校中公然上演优胜劣汰、弱肉强食、适者生存的社会达尔文主义。违背了教育规律,丧失了人文精神。
2.单一功利型。“只有学习精彩,生命才精彩;只有学习成功,事业才成功”“熬一个春夏秋冬,享一生荣华富贵”“进清华,与主席总理称兄道弟;入北大,同大家巨匠论道谈经”。此类教育口号把学习与功成名就单向挂钩,把功成名就作为学习的唯一目的,蕴含着单一的功利主义价值取向,与立德树人的教育理念背道而驰,偏离了教育的本质。
3.庸媚低俗型。“不学?别人将来壁咚的墙都是你砌的!”“一日三省吾身,高否?富否?帅否?否,滚去学习!”“考过高富帅,战胜官二代”“人丑还不多读书?哪来的自信?还玩?说你呢!”。此类教育口号一味迎合网络热点。博眼球,却不高雅;接地气,却有失严肃。其中蕴含的价值观亦不可取,具有给学生灌输不良的身份观,职业观的潜在危害。
这些问题教育口号背后所映射出的恰恰是当今学校教育者对工具理性(istrumental rationality)的过度崇拜,对价值理性(substantive rationality)的漠视。将人作为工具而非目的的存在,追求效率至上,分数至上,最终会导致独立人格和独立思想的丧失,值得我们警惕。
二、矫正问题教育口号的策略
为了能够更好地发挥教育口号的育人功能,中小学教育工作者在拟制教育口号时应掌握科学的方法。
从传播学的角度来讲,贝罗SMCR传播模型常用于解释教育传播过程。该模型认为传播过程由四个基本要素组成,即信息源(source)、信息(message)、通道(channel)、接受者(receiver)。教育口号的传播,同样也遵循着“教育者(信息源)——教育口号(信息)——媒介载体(通道)——受教育者(接受者)”的传播过程,笔者以该模型为基础,探讨拟定和设置教育口号的具体方略。
1.丰富知识储备,增强口号科学性。作为信息源,中小学教育工作者应当深入学习心理学、语言学、传播学等相关学科的知识。其次,教育者还应当提高语言表达能力和文字写作功底,多进行实际操作和演练,掌握拟制教育口号的方法技巧。最后,教育工作者要走近和了解学生,善于观察和思考,以此提高口号拟制的科学性、针对性。
2.丰富表达方式,提升口号吸引力。作为信息本身,口号的语言必须简洁凝练,便于传播;生动形象,具有感染力和表现力。在拟制口号时,应当多多使用比喻、排比、对偶、反复等修辞手法。其次,要探索教育口号更丰富的表达方式,除文字表达外,还可运用图像乃至实物进行辅助表达。
3.合理设置议程,增强口号感染力。教育口号传播的通道也就是所采用的媒介和载体。根据“议程设置论”,信息出现的顺序、频率、与受众的相关度都会对信息传播的效果产生影响,应当对“议程的设置”进行合理调整。比如,在国庆节、抗战胜利纪念日前后提出爱国类教育口号能够与其他相关信息产生协同效应,达到更佳效果。
4.关注预存立场,提高口号影响力。对于受教育者而言,拟定教育口号,必须要关注教育对象的知识、态度、兴趣、需求等。人们总是倾向于强化自己认可的观点和排斥不同的观点。教育者在拟制教育口号时可采用“两面提示法”。比如“生命可以不轰轰烈烈,但应掷地有声”。可能有些学生甘于平庸,不思进取。那么,前半句从学生的预存立场出发,然而后半句又从反面告诉学生,不应该虚度光阴。这样正反两面的提示,能够巧妙化解学生的逆反心理。
参考文献:
[1] [德]马克思·韦伯著,闫克文译:《新教伦理与资本主义精神》,上海人民出版社2018年版。
[2] [美]谢弗勒著,林逢祺译:《教育的语言》,台北市桂冠图书股份有限公司1994年版。
[3] 郑金洲:《“教育口号”辨析》,《教育研究与实验》,1998年第3期。
[4] 张正江:《后现代反本质主义背景下的马克思主义本质观、人的本质与教育的本质》,《教育理论与实践》,2009年第2期。
[5] 程斯辉、李中伟:《教育口号的理性审视》,《中国德育》,2012年第14期。
[6] 李中伟、程斯辉:《谈教育口号的拟制》,《教育科学研究》,2013年第9期。
[7] 董雅琪:《传播学视野下思想政治教育方法创新研究》,苏州大学,2015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