刊名: 教学与研究
Teaching and Research
主办: 中国人民大学
周期: 月刊
出版地:北京市
语种: 中文;
开本: 大16开
ISSN: 0257-2826
CN: 11-1454/G4
邮发代号: 2-256
历史沿革:
现用刊名:教学与研究
创刊时间:1953
该刊被以下数据库收录:
CSSCI 中文社会科学引文索引(2012—2013)来源期刊(含扩展版)
核心期刊:
中文核心期刊(2011)
中文核心期刊(2008)
中文核心期刊(2004)
中文核心期刊(2000)
中文核心期刊(1996)
中文核心期刊(1992)
信息化教学改革背景下的高中化学教学研究
【作者】 丘丽娟
【机构】 (广西贵港市港北区高级中学)
【正文】摘 要:随着经济发展和科技进步,教育信息化也在不断深化改革。在信息化教学改革背景下,高中化学教师的教育理念、教学思路应当随之转变,注重围绕学生这一主体制定教学计划和选择教学模式,同时要重视培养他们的学科素养,使他们在学习文化知识的过程中获得健全发展,进而高效地完成教学任务。当然,化学教师在教学实践中需要将信息化教学理念渗透于不同的教学模块之中,以实现整体优化,实事求是,针对学生的具体情况来灵活制定和调整教学方案,辅助学生对知识准确地理解和掌握,从根本上提高化学学科的信息化教学质量。本文就信息化教学改革背景下的高中化学教学展开探讨。
关键词:高中化学;信息化;策略
在教育信息化的背景下,加强对信息技术的应用能够有效实现素质教育理念对高中化学教育的要求,培养出具有学科核心素养的高素质人才,推动课堂生态向数字平台教育的颠覆性革新,并通过优质网络教育资源的共建共享解决教育发展不平衡等问题。但当前对于信息技术的应用存在诸多不足,导致信息技术并没有发挥出其应有的教育价值。
1、借助信息化教学技术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随着信息技术在课堂教学中的深度运用,教学方式从单一的口头传授、板书传授,变成多媒体教学,使得教学过程生动形象,可以更好地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激发其学习兴趣。例如,教学“人类对原子结构的认识”这一课,在讲解钠、镁、铝、氧及氯等常见原子核外电子排布情况时,由于知识点烦琐且抽象,教师可以利用信息技术动态展示上述原子的原子核外电子排布情况,由中心到外层逐渐演变,还可以将1一18号元素的原子结构图展示在同一屏幕中,让学生分析不同元素的原子结构图的共同点,借助动态的原子结构演变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实现对学生的宏观辨识和微观探析核心素养的培养。教师也可以应用信息技术向学生展示氧化镁形成过程的动画,让学生观察之后提出问题,引导学生根据教材中的知识点对这一变化过程进行分析,让其更好地明白镁原子和氧原子碰撞融合的过程中前者通过失去外层两个电子和后者外层得到两个电子来达到稳定核外电子排布结构的原理,实现对学生变化观念和平衡思想核心素养的培养。
2、建立教师培训指导体系
信息技术能否发挥出其应有的教育价值,主要取决于教师对信息技术的应用能力。高中化学教学中应用信息技术,需要借助其工具价值培养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并增强其发现问题、整理问题、探究问题、交流问题、总结问题的能力,从而培养其化学核心素养。因此,要进行高中化学教师的信息技术培训组建化学信息技术骨干教师队伍,选拔出校内信息技术水平较高、拥有信息化思维的中青年教师作为核心骨干,开展高层次的信息技术培训,形成一批技术水平和理念层次更高的化学教师队伍。
3、优化教学形式,打造多样化课堂
3.1设计翻转课堂教学活动
高中生的自主学习能力较强,因此教师可以尝试使用信息技术来组织翻转课堂教学活动,从整体上提高学生的核心素养。例如,教师可以要求学生在课下先自学再讲授高中化学《化学能与电能》这一节的内容,且可通过网络平台向其发布任务,要求其结合教材分析原电池的概念、原理、组成,并学会判断正负极,同时掌握正负极的电极反应式,然后可总结获得的知识信息,通过梳理明确个人的得与失。再据此到课上与教师、同学探讨,共同研究和解决自学过程中遇到的问题,从而不断激活他们的思维,在良好的互动氛围中提高学习的有效性。
3.2应用微课方法开展高中化学重难点教学
高中化学教学中重难点知识较多,传统教学中教师在重难点知识教学上耗费大量时间,但教学效果提升并不理想。故提出将微课方法应用到化学重难点教学中,以帮助学生更好理解化学知识点。例如,在学习“氧化还原反应”相关化学知识中,教师可先以微课方法布置课前预习任务,让学生了解氧化还原反应内涵、概念、化学方程式及如何配平。教师可以将氧化还原反应制作成短视频,呈现出氧化还原不同细节,让学生在整个形象适应中,建立自己对化学知识的认知,有助于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微课的重点在于“微”,在高中化学重难点教学中,应用微课占据时间较少,还可拓展学生学习空间,帮助学生更好掌握化学知识。再比如,在学习“酯化反应”知识中,可采取微课教学方式,引导学生了解同位素发标记汇总的一酸一质结构,推导出乙酸乙酯反应,结合结构特征,验证判断。在学生深入学习的过程中,教师播放相应反应变化的动画,让学生内心形成酯化概念,掌握化学反应内在规律,可以将学习方式迁移到类似知识的学习中去。
4、借助信息技术,开展自主探究活动
小组合作在近几年的教学模式中越来越受到大家的重视,在很多学科中都能体现它独有的优势,在学生学习中发挥着巨大的作用。所以教师可以借助这种力一式,组织学生开展自主探究活动,使学生的科学探究与创新意识得到提升,发挥出信息化教学的最大效果。只有这样,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才能真正得到提高。这有利于促进高中化学的发展,使学生对信息的收集与整理能力不断增强。
结语
虽然高中信息技术硬件设施的建设已经取得了较大进展,但在高中化学教学中,信息技术的教育价值并没有得到有效发挥,无论是教师的信息化教育能力,还是学校的信息化技术水平,都难以实现高效率的教育工作。因此,在高中化学教育中需要通过整体性的规划设计,优化配置硬件设施资源,并加强对教师的信息化教育能力培训工作,提升高中化学教师整体的信息化教学水平,提高对已有设备的利用率,避免硬件设施的限制问题,加强化学课程资源的建设。
参考文献:
[1]尹欢欢、高晓莹、吴春峰.指向宏微结合观念建构的化学智慧课堂——以离子反应教学为例[J].化学教与学,2020(11):49-52+66.
[2]赵太林.高中化学实验教学中计算机信息技术的应用分析[J].中国教育技术装备,2019(13):163-164.
[3]李娟.提高高中化学课堂有效性——信息技术与化学实验教学整合[J].中国教育技术装备,2020(28):43-44.
关键词:高中化学;信息化;策略
在教育信息化的背景下,加强对信息技术的应用能够有效实现素质教育理念对高中化学教育的要求,培养出具有学科核心素养的高素质人才,推动课堂生态向数字平台教育的颠覆性革新,并通过优质网络教育资源的共建共享解决教育发展不平衡等问题。但当前对于信息技术的应用存在诸多不足,导致信息技术并没有发挥出其应有的教育价值。
1、借助信息化教学技术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随着信息技术在课堂教学中的深度运用,教学方式从单一的口头传授、板书传授,变成多媒体教学,使得教学过程生动形象,可以更好地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激发其学习兴趣。例如,教学“人类对原子结构的认识”这一课,在讲解钠、镁、铝、氧及氯等常见原子核外电子排布情况时,由于知识点烦琐且抽象,教师可以利用信息技术动态展示上述原子的原子核外电子排布情况,由中心到外层逐渐演变,还可以将1一18号元素的原子结构图展示在同一屏幕中,让学生分析不同元素的原子结构图的共同点,借助动态的原子结构演变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实现对学生的宏观辨识和微观探析核心素养的培养。教师也可以应用信息技术向学生展示氧化镁形成过程的动画,让学生观察之后提出问题,引导学生根据教材中的知识点对这一变化过程进行分析,让其更好地明白镁原子和氧原子碰撞融合的过程中前者通过失去外层两个电子和后者外层得到两个电子来达到稳定核外电子排布结构的原理,实现对学生变化观念和平衡思想核心素养的培养。
2、建立教师培训指导体系
信息技术能否发挥出其应有的教育价值,主要取决于教师对信息技术的应用能力。高中化学教学中应用信息技术,需要借助其工具价值培养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并增强其发现问题、整理问题、探究问题、交流问题、总结问题的能力,从而培养其化学核心素养。因此,要进行高中化学教师的信息技术培训组建化学信息技术骨干教师队伍,选拔出校内信息技术水平较高、拥有信息化思维的中青年教师作为核心骨干,开展高层次的信息技术培训,形成一批技术水平和理念层次更高的化学教师队伍。
3、优化教学形式,打造多样化课堂
3.1设计翻转课堂教学活动
高中生的自主学习能力较强,因此教师可以尝试使用信息技术来组织翻转课堂教学活动,从整体上提高学生的核心素养。例如,教师可以要求学生在课下先自学再讲授高中化学《化学能与电能》这一节的内容,且可通过网络平台向其发布任务,要求其结合教材分析原电池的概念、原理、组成,并学会判断正负极,同时掌握正负极的电极反应式,然后可总结获得的知识信息,通过梳理明确个人的得与失。再据此到课上与教师、同学探讨,共同研究和解决自学过程中遇到的问题,从而不断激活他们的思维,在良好的互动氛围中提高学习的有效性。
3.2应用微课方法开展高中化学重难点教学
高中化学教学中重难点知识较多,传统教学中教师在重难点知识教学上耗费大量时间,但教学效果提升并不理想。故提出将微课方法应用到化学重难点教学中,以帮助学生更好理解化学知识点。例如,在学习“氧化还原反应”相关化学知识中,教师可先以微课方法布置课前预习任务,让学生了解氧化还原反应内涵、概念、化学方程式及如何配平。教师可以将氧化还原反应制作成短视频,呈现出氧化还原不同细节,让学生在整个形象适应中,建立自己对化学知识的认知,有助于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微课的重点在于“微”,在高中化学重难点教学中,应用微课占据时间较少,还可拓展学生学习空间,帮助学生更好掌握化学知识。再比如,在学习“酯化反应”知识中,可采取微课教学方式,引导学生了解同位素发标记汇总的一酸一质结构,推导出乙酸乙酯反应,结合结构特征,验证判断。在学生深入学习的过程中,教师播放相应反应变化的动画,让学生内心形成酯化概念,掌握化学反应内在规律,可以将学习方式迁移到类似知识的学习中去。
4、借助信息技术,开展自主探究活动
小组合作在近几年的教学模式中越来越受到大家的重视,在很多学科中都能体现它独有的优势,在学生学习中发挥着巨大的作用。所以教师可以借助这种力一式,组织学生开展自主探究活动,使学生的科学探究与创新意识得到提升,发挥出信息化教学的最大效果。只有这样,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才能真正得到提高。这有利于促进高中化学的发展,使学生对信息的收集与整理能力不断增强。
结语
虽然高中信息技术硬件设施的建设已经取得了较大进展,但在高中化学教学中,信息技术的教育价值并没有得到有效发挥,无论是教师的信息化教育能力,还是学校的信息化技术水平,都难以实现高效率的教育工作。因此,在高中化学教育中需要通过整体性的规划设计,优化配置硬件设施资源,并加强对教师的信息化教育能力培训工作,提升高中化学教师整体的信息化教学水平,提高对已有设备的利用率,避免硬件设施的限制问题,加强化学课程资源的建设。
参考文献:
[1]尹欢欢、高晓莹、吴春峰.指向宏微结合观念建构的化学智慧课堂——以离子反应教学为例[J].化学教与学,2020(11):49-52+66.
[2]赵太林.高中化学实验教学中计算机信息技术的应用分析[J].中国教育技术装备,2019(13):163-164.
[3]李娟.提高高中化学课堂有效性——信息技术与化学实验教学整合[J].中国教育技术装备,2020(28):43-4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