刊名: 教学与研究
Teaching and Research
主办: 中国人民大学
周期: 月刊
出版地:北京市
语种: 中文;
开本: 大16开
ISSN: 0257-2826
CN: 11-1454/G4
邮发代号: 2-256
历史沿革:
现用刊名:教学与研究
创刊时间:1953
该刊被以下数据库收录:
CSSCI 中文社会科学引文索引(2012—2013)来源期刊(含扩展版)
核心期刊:
中文核心期刊(2011)
中文核心期刊(2008)
中文核心期刊(2004)
中文核心期刊(2000)
中文核心期刊(1996)
中文核心期刊(1992)
细析文题材料,确定行文脉络
【作者】 莫英连
【机构】 (广东省肇庆市高要区第一中学)
【正文】摘 要:本文根据近年高考作文命题的特点,围绕主题,通过分析文题材料内容特点,归纳出从文题材料来定行文脉络的方法,帮助考生快速打开写作思路,又能围绕主题完成写作任务。
关键词:分析;文题材料;确定;行文脉络
议论文的生命是议论,文脉清晰,是议论思维的有序深刻的体现,是彰显结构的严谨性与逻辑思维的深度;是打造议论文亮点的前提,是让议论文成为高考佳作的保障。当前作文题大多是扣紧时政热点,为防止学生押题,就设置写作情境与多项任务要求。大多考生见到这样灵活的作文题就有会点懵了,不知道如何布局行文思路。
其实,针对当前宏大主题式的命题特点,细析作文原材料内容逻辑及导语要求,围绕主题,考生可以根据作文材料的类型找出一条写作思路,由此而设置行文的脉络。这种行文思路既易完成写作任务,又使到文章思路清晰。
一、有时间段的文题材料
这类作文题材料一般有过去(历史)的,也有当下情况,然后就此情况提出写作任务,可采用 “过去-当下-未来”来安排行文脉络。例如, 2018年全国1卷作文题,列举了2000年至2018年几件标志性的国家大事,列举了2020年与2035年奋斗目标,从导语的“一代人有一代人的际遇和机缘、使命和挑战。你们与新世纪的中国一路同行、成长,和中国的新时代一起追梦、圆梦。”可以得出写作的主题——青年要抓住时代的机遇,勇于迎接挑战,与中国一同成长,圆强国之梦。如何安排结构呢?材料中有三个时间段。这三个时间段就隐含着这样一个写作提纲:过去——现在(当下)——未来。
例如,广东一考生《18年与中国的一同成长》行文脉络:(1)过去与当下我见证了什么。(2)将来的你会见到什么。(3)你我应该怎样做。论证“你我共同努力,与中国一同成长“这一主题。湖北考生满分作文《新世纪·新梦想·新中国——致中国新青年们的一封信》行文思路: “请铭记过去——请把握当下——请展望未来”。
又如2019年全国2卷,2020全国2卷,有清晰时间段,都可以按“过去—当下—未来”安排行文结构来完成写作任务。
二、有核心概念词的文题材料
有核心概念词的文题,文章主题应围绕这一核心词来立意,材料中一般有对这一核心词进行阐释,行文脉络可从阐释核心词的内涵与意义角度展开。
例如, 2018年浙江高考作文题,材料中有“今天又形成‘干在实处,走在前列、勇立潮头’的浙江精神”就隐含着一个阐释“浙江精神”核心词的写作提纲。浙江一考生《浙江精神永相传》就是围绕核心词展开论述来安排行文结构的:(1)浙江精神,“干在实处”是根本;(2)浙江精神,“走在前列”是方向;(3)浙江精神,“勇立潮头”是风采。
又如,2019年全国1卷“劳动”, 2020年天津卷的“中国面孔”, 2020年全国新高考Ⅱ卷“带你走近_________”等,这些文题材料都有核心词的,可以从阐释其核心词来展开行文脉络。
三、有比较权衡的文题材料
凡是要选择哪一个最好、恰当的,既可属于比较权衡类。既然是选最好的,肯定讲清楚所选的哪方面好,有哪些丰富“内涵”品质。文章的主要内容肯定是围绕所选的核心人或物特点品质来写,审题重点就是找出这一人或物优点品质,因此,其行文脉应是:比较权衡(略)+分述人物品质特点(详)。即:用让步分析“确实.....无疑......也......但......”,借助关联词,落实“最深”的权衡比较 ;然后用两三段分述所选人或物两三个品质特点及在当代的意义,回应对其感触最深的原因。审题的重点在找出此所选的人或物有哪些优势特点。
例如,2020年全国1卷作文题,要求从材料中“齐桓公、管仲和鲍叔三人,你对哪个感触最深?”例如,广东一考生《以鲍叔之智,启民族之光》行文脉络:(1)肯定齐桓公容人与管仲之力对于国家强盛的作用,然后指出自己感触最深的是鲍叔之智慧。(2)鲍叔的识人之明是齐国的振兴的基础。(3)鲍叔的容人之量也历来为人称道。(4)设身处地为他人着想的善良也是鲍叔让后人敬重的闪光点。(5)以国家利益为上的高境界大格局是鲍叔赢得后人称赞的最主要原因。
四、有正反对比内容的文题材料
材料内容是正反方面的内容,可围绕主题按照“正反对比式”来布局行文结构。例如,2019年全国1卷“劳动”的作文题,材料先对劳动的意义作了诠释:劳动是财富的源泉,也是幸福的源泉;然后指出当前现实中对劳动误解的现象。可以从正反角度安排结构:(1)劳动是财富的源泉,是幸福的源泉;(2)但是,当下却出现对劳动有误解的现象。或者:(1)热爱劳动是中华民族优良传统;(2)劳动是财富的源泉,劳动是幸福的源泉;(3)但是,当下出现不爱劳动现象。
另外,从“热爱劳动是中华民族的优秀传统,绵延至今。可是现实生活中……”这一内容,也暗示另一条“时间”行文思路:(1)回望历史,热爱劳动让我们国强民富;(2)纵观当下,却出现不爱劳动不尊重劳动的现象;(3)展望未来,要实现民族复兴之梦,不是靠空想,要热爱劳动。但无论怎样布局,都有“正反”论证内容,唯这样才能完成写作任务。
五、有关键词、名言警句类文题材料
此类作文题的材料罗列几个关键词、几句名言警句,要求选择其中两三个来写一篇作文。这几个关键词可能是当下热词,或是名人、名言警句,可能是口号标语,或者是有一定哲理的诗词。作文行文脉络;就用 三个关键词(名句)作为行文脉络标志。重点是,要注意所选取的关键词(名句)之间的有一定关联,这一关联决定了文章的中心内容与立意高低。2017年全国1卷是几个关键词,2017年全国2卷、2018年全国课标3卷等都是几个名言诗句或口号,都可按此来构思。
当然,高考作文题形式的灵活性,内容的丰富性,因此行文思路也是多样化而灵活的。例如,2021年八省联考题有时间段的,围绕主题可按“过去-当下-未来”构思;因为有“抗美援朝精神”,也可按由核心概念内涵来展开安排结构;或者两者结合来构思。
总之,考生要仔细阅读文题材料及写作要求,认真分析其材料内容组合的逻辑特点,看一看属于哪一种类型的作文题,从主题及材料内容来确定行文脉络,然后按照要求,一一落实并完成写作任务。
参考文献:
[1]广东省教育考试院主编《2020年广东高考年报》
关键词:分析;文题材料;确定;行文脉络
议论文的生命是议论,文脉清晰,是议论思维的有序深刻的体现,是彰显结构的严谨性与逻辑思维的深度;是打造议论文亮点的前提,是让议论文成为高考佳作的保障。当前作文题大多是扣紧时政热点,为防止学生押题,就设置写作情境与多项任务要求。大多考生见到这样灵活的作文题就有会点懵了,不知道如何布局行文思路。
其实,针对当前宏大主题式的命题特点,细析作文原材料内容逻辑及导语要求,围绕主题,考生可以根据作文材料的类型找出一条写作思路,由此而设置行文的脉络。这种行文思路既易完成写作任务,又使到文章思路清晰。
一、有时间段的文题材料
这类作文题材料一般有过去(历史)的,也有当下情况,然后就此情况提出写作任务,可采用 “过去-当下-未来”来安排行文脉络。例如, 2018年全国1卷作文题,列举了2000年至2018年几件标志性的国家大事,列举了2020年与2035年奋斗目标,从导语的“一代人有一代人的际遇和机缘、使命和挑战。你们与新世纪的中国一路同行、成长,和中国的新时代一起追梦、圆梦。”可以得出写作的主题——青年要抓住时代的机遇,勇于迎接挑战,与中国一同成长,圆强国之梦。如何安排结构呢?材料中有三个时间段。这三个时间段就隐含着这样一个写作提纲:过去——现在(当下)——未来。
例如,广东一考生《18年与中国的一同成长》行文脉络:(1)过去与当下我见证了什么。(2)将来的你会见到什么。(3)你我应该怎样做。论证“你我共同努力,与中国一同成长“这一主题。湖北考生满分作文《新世纪·新梦想·新中国——致中国新青年们的一封信》行文思路: “请铭记过去——请把握当下——请展望未来”。
又如2019年全国2卷,2020全国2卷,有清晰时间段,都可以按“过去—当下—未来”安排行文结构来完成写作任务。
二、有核心概念词的文题材料
有核心概念词的文题,文章主题应围绕这一核心词来立意,材料中一般有对这一核心词进行阐释,行文脉络可从阐释核心词的内涵与意义角度展开。
例如, 2018年浙江高考作文题,材料中有“今天又形成‘干在实处,走在前列、勇立潮头’的浙江精神”就隐含着一个阐释“浙江精神”核心词的写作提纲。浙江一考生《浙江精神永相传》就是围绕核心词展开论述来安排行文结构的:(1)浙江精神,“干在实处”是根本;(2)浙江精神,“走在前列”是方向;(3)浙江精神,“勇立潮头”是风采。
又如,2019年全国1卷“劳动”, 2020年天津卷的“中国面孔”, 2020年全国新高考Ⅱ卷“带你走近_________”等,这些文题材料都有核心词的,可以从阐释其核心词来展开行文脉络。
三、有比较权衡的文题材料
凡是要选择哪一个最好、恰当的,既可属于比较权衡类。既然是选最好的,肯定讲清楚所选的哪方面好,有哪些丰富“内涵”品质。文章的主要内容肯定是围绕所选的核心人或物特点品质来写,审题重点就是找出这一人或物优点品质,因此,其行文脉应是:比较权衡(略)+分述人物品质特点(详)。即:用让步分析“确实.....无疑......也......但......”,借助关联词,落实“最深”的权衡比较 ;然后用两三段分述所选人或物两三个品质特点及在当代的意义,回应对其感触最深的原因。审题的重点在找出此所选的人或物有哪些优势特点。
例如,2020年全国1卷作文题,要求从材料中“齐桓公、管仲和鲍叔三人,你对哪个感触最深?”例如,广东一考生《以鲍叔之智,启民族之光》行文脉络:(1)肯定齐桓公容人与管仲之力对于国家强盛的作用,然后指出自己感触最深的是鲍叔之智慧。(2)鲍叔的识人之明是齐国的振兴的基础。(3)鲍叔的容人之量也历来为人称道。(4)设身处地为他人着想的善良也是鲍叔让后人敬重的闪光点。(5)以国家利益为上的高境界大格局是鲍叔赢得后人称赞的最主要原因。
四、有正反对比内容的文题材料
材料内容是正反方面的内容,可围绕主题按照“正反对比式”来布局行文结构。例如,2019年全国1卷“劳动”的作文题,材料先对劳动的意义作了诠释:劳动是财富的源泉,也是幸福的源泉;然后指出当前现实中对劳动误解的现象。可以从正反角度安排结构:(1)劳动是财富的源泉,是幸福的源泉;(2)但是,当下却出现对劳动有误解的现象。或者:(1)热爱劳动是中华民族优良传统;(2)劳动是财富的源泉,劳动是幸福的源泉;(3)但是,当下出现不爱劳动现象。
另外,从“热爱劳动是中华民族的优秀传统,绵延至今。可是现实生活中……”这一内容,也暗示另一条“时间”行文思路:(1)回望历史,热爱劳动让我们国强民富;(2)纵观当下,却出现不爱劳动不尊重劳动的现象;(3)展望未来,要实现民族复兴之梦,不是靠空想,要热爱劳动。但无论怎样布局,都有“正反”论证内容,唯这样才能完成写作任务。
五、有关键词、名言警句类文题材料
此类作文题的材料罗列几个关键词、几句名言警句,要求选择其中两三个来写一篇作文。这几个关键词可能是当下热词,或是名人、名言警句,可能是口号标语,或者是有一定哲理的诗词。作文行文脉络;就用 三个关键词(名句)作为行文脉络标志。重点是,要注意所选取的关键词(名句)之间的有一定关联,这一关联决定了文章的中心内容与立意高低。2017年全国1卷是几个关键词,2017年全国2卷、2018年全国课标3卷等都是几个名言诗句或口号,都可按此来构思。
当然,高考作文题形式的灵活性,内容的丰富性,因此行文思路也是多样化而灵活的。例如,2021年八省联考题有时间段的,围绕主题可按“过去-当下-未来”构思;因为有“抗美援朝精神”,也可按由核心概念内涵来展开安排结构;或者两者结合来构思。
总之,考生要仔细阅读文题材料及写作要求,认真分析其材料内容组合的逻辑特点,看一看属于哪一种类型的作文题,从主题及材料内容来确定行文脉络,然后按照要求,一一落实并完成写作任务。
参考文献:
[1]广东省教育考试院主编《2020年广东高考年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