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学术文献网络出版总库

刊名: 教学与研究
        Teaching and Research
主办:  中国人民大学
周期:  月刊
出版地:北京市
语种:  中文;
开本:  大16开
ISSN: 0257-2826
CN:   11-1454/G4
邮发代号: 2-256

历史沿革:
现用刊名:教学与研究
创刊时间:1953

该刊被以下数据库收录:
CSSCI 中文社会科学引文索引(2012—2013)来源期刊(含扩展版)
核心期刊:
中文核心期刊(2011)
中文核心期刊(2008)
中文核心期刊(2004)
中文核心期刊(2000)
中文核心期刊(1996)
中文核心期刊(1992)



浅谈初中语文教学中的情感教育

【作者】 张 宇

【机构】 (黑龙江省富裕县逸夫学校)


【正文】情感教育作为一种教育手段与方式寓于语文教学之中,能激发学生兴趣,使学生迅速掌握知识,有效提高语文能力,且能拨动学生的心弦,使学生在潜移默化中感受到深刻的教育。语文教学中的情感教育是指教师为再现文学作品中的意境,形象而溢于讲台的感情、激情。情感如春风,“润物细无声的”,它是人民追求真善美的原动力。要培养学生追求美好事物的高尚情操,在语文教学中应着重注意情感的熏陶。情感教育是语文学科的人文性决定的,作为一个语文教师,不仅仅是观文者,更是讲文者,把一篇作品讲好,让学生和作者产生心灵上的共鸣,的确是不容易的。因此,语文教学中的情感教育应抓好以下几方面的环节。
  一、以生动形象、情感丰富的教学语言入境
  语言具有情感性。我在导入新课时充分运用语言的这个特征,精心设计、构思教学语言,尽快调动学生进入作品情境。如何在教学导语中使学生入情、移情、生情呢?在讲授《与朱元思书》时,我设计了这样的“欣赏导入语”,对学生进行引读:把一幅优美的山水画面打上屏幕作为背景,配以《高山流水》的音乐,然后娓娓朗读导入语——“在我们浙江,有一条美丽的富春江,那奇山异水,令多少仁人志士驻足忘怀、流连忘返......”如梦的遐想,似天边传来的吟咏,牵动着学生的情思,不知不觉中,学生穿过时间的隧道,缓步走近作品,既易于理会课文的意境,又自然地获得了领悟事理的审美愉悦,收到了“先声夺人”的教学效果。
  所以,人的情感是在一定的情境中产生并发展的。在悲哀气氛的情境下,人就感到悲哀;在欢乐的气氛中,人就感到欢乐。一定条件下,一个人的情感可以感染别人,起到潜移默化的作用。教师生动形象、情感丰富的语言,必然会打动学生,使之可以入境而跟随老师进入作者写作时的思路情感结构,并将种种意想联想为一个整体意境。
  二、把情感教育融于课堂之中
  课堂是实施情感教育的一个重要阵地。上课时,教师应努力处理好语文知识的学习与培养情感教育的关系,不能一堂课全部是学习语文知识,也不能一堂课全部大谈特谈情感教育。那么,怎样处理好这两方面的教学呢?我认为:可把情感教育融入于语文知识的学习中,做到“你中有我,我中有你”,达到水乳胶乳的境界。如在讲述鲁迅的杂文《纪念刘和珍君》时,我就渲染了一种悲愤的教学气氛。教学一开始,我就展示作家义愤填膺、怒不可遏、挥笔疾书的战斗檄文的战斗画卷,接着介绍时代背景和本文写作缘由,把它作为理解本文的钥匙,进入课堂气氛的前奏曲。然后用悲伤和饱含激情的语调朗读一遍课文,把学生带入那种特定的悲愤之中。接着我通过分析、讲解,让学生朗读并体味重点语段,让学生的含感情融入到课文中去,与鲁迅的脉搏一起跳动,从而激发他们对反动派血腥屠杀的极大愤慨和对死难烈士的沉痛悼念。这样,学生的学习激情被充分调动起来,学生在情感上产生强烈的共鸣,性情得到净化,情操得到陶冶,收到了良好的教学效果。又比如在分析鲁迅的小说《孔乙己》这课文中最后一句话:“大约孔乙己的确是死了。”我先提出问题,引起学生思考。问题一:“怎样理解‘大约’与‘的确’”?问题二:“作者为什么这样结尾?有何作用?”这本是属于对词语运用、文章内容、写作技巧的理解,而在明白了答案之后,学生就会明确:这是鲁迅对孔乙己的同情、悲悯,对吃人的封建制度的血泪控诉。学生自然会产生心灵的震撼,同情、哀叹孔乙己的遭遇,强烈地憎恶旧社会,热爱我们的社会,珍惜生命,热爱生活。这样,学生既学到了有关语文的知识,发展了他们的智力,又熏陶培养了他们所应具备的良好情感。
  三、充分领会文章的情感结构
  人的情感是通过一定的文章结构来表现的。例如《荷塘月色》的情感结构中的两种对应,情感因素是随着情感转移变换流迁着的,它们时浓时淡,呈现出一种复杂多变和不稳定性,这正是作者情感世界复杂性和丰富性的体现,是朱自清在当时特定的环境中产生出来的真实情感。他既走出了一条自己感情喜悦之路,也有无可奈何才走这条路的哀愁,其思想是异常复杂的、模糊不清的。恰恰是这种难以言传的哀愁、难以言说的喜悦,才使《荷塘月色》具有迷人的艺术魅力,使我们看到的是一个在特定社会环境中既厌恶黑暗现实,又不敢反抗黑暗现实;既向往光明,又不敢走向光明的资产阶级知识分子的朦胧的身影,从而使学生对分析名家作品,不要多角度思考,打开学生创造性思维,深刻领会文章的真情实感。
  四、巧设联系,贯穿情感
  思维的积极性往往是在一个人的情感策动下进行的。因此在教学中设置情感练习,引起学生的注意,使学生在情感的策动下去完成从而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
  如《最后一课》这篇课文,这样设计练习:设想一下,小弗郎士上完了最后一课,在回家路上,再看路上的景物的感受。“一石激起千层浪”,同学们跃跃欲试,一个同学说:“小弗郎士心情沉痛,迈着沉重的步子往家走。他想:我以前太淘气了,不好好学习,老师要走了,我们再也不能学法语了,树上的画眉鸟不是在歌唱了。而是在哭泣........”另一个同学说:“小弗朗士心情沉痛,迈着沉重的步子往家走。他想:我以前太淘气了,不好好学习,老师要走了,我们再也不能学法语了,树上的画眉鸟不是在歌唱了,而是在哭泣......”另一同学说:“小弗郎士看到那些收操的普鲁士兵的背影,他紧握拳头,心里想:我要快快长大,穿上军装,拿起武器,把这些坏蛋赶出去......”
  这样的练习,不仅培养了学生的口语表达能力,还培养了学生的想象力,同时也激发了学生的情感,陶冶了情操,收到了“一石三鸟”之效。
  “情感如同肥沃的土地,知识的种子就播种在这土壤里。”情感教学,教师把平面的文章变为立体的形象,让特定的感情波澜,又发学生的激情,撞击学生的心灵,点燃学生心灵的火花,使学生获得直觉的美感。正如苏霍姆林斯基所说:“学校里的学习不是毫无热情地把知识从一个头脑装进另一个头脑里,而是师生之间每时每刻都在进行心灵的接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