刊名: 教学与研究
Teaching and Research
主办: 中国人民大学
周期: 月刊
出版地:北京市
语种: 中文;
开本: 大16开
ISSN: 0257-2826
CN: 11-1454/G4
邮发代号: 2-256
历史沿革:
现用刊名:教学与研究
创刊时间:1953
该刊被以下数据库收录:
CSSCI 中文社会科学引文索引(2012—2013)来源期刊(含扩展版)
核心期刊:
中文核心期刊(2011)
中文核心期刊(2008)
中文核心期刊(2004)
中文核心期刊(2000)
中文核心期刊(1996)
中文核心期刊(1992)
浅谈小学语文教学改革的成效
【作者】 赵玉红
【机构】 (广西平南县武林镇中心小学)
【正文】 摘 要:在小学语文新课程标准的指导下,语文教学进行了改革,从而传统的教学内容与形式都发生了一定的改变,这样,不仅实现了学生在教学中的主体地位,同时还促进了学生的全面发展。由此可见,新课改背景下的语文教学改革已为变得极其重要。
关键词:小学语文;教学改革;成效
新课程改革走近我们已经很多年了,取得的成效教者更是有目共睹。做为一个新课程的践行者,对新课程带来的学生与老师的变化感同身受。新课程中更注重人文性,关注以人本,以生为本。在《小学语文新课程标准》指出:“学生是语文学习的主人。语文教学应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注重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意识和习惯,为学生创设良好的自主学习情境,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鼓励学生选择适合自己的学习方式。”这些新的理念为语文教学提供了正确导向,预示着语文课堂教学将彻底改变过去以“一言堂”为主要形式,以应试为主要目的的枯燥无味的教学现状,取而代之的是以激发学生求知欲,开启学生智慧的充满生机活力的现代课堂教学。那么在这样的理念指导下,新课程改革后的语文教学呈现了哪些可喜的变化呢?
一、低年级学生的识字量大了,做到了提前阅读
新课程中提出一、二年级学生对于生字要多认少写,所以一、二年级每节课的识字量都在十几个,认识常用汉字1600~1800个,这样就使学生做到了提前阅读。高尔基说:“凡是我所有的好东西,都要归功于书。”阅读是获取知识的重要手段。这一点也体现在教育中。在现今的语文教学中,阅读教学是致关重要的一部分。阅读教学包括两个部分,一是课内阅读,一是课外阅读。课内阅读是指在课堂内,学生在老师的指导下进行的阅读活动。课外阅读是指学生在课外的各种独立的阅读活动。它是课外语文活动中最重要的内容,是课内阅读的继续与扩展,是阅读能力训练必不可少的组成部分,是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的语文能力,尤其在提高低年级学生的理解能力和口语交际能力上发挥着重要作用。因为学生在一、二年级就进行大量识字,这也给语文教师加大了难度,为此很多教师努力探索,总结出了很多好的识字办法。游戏识字、故事联想识字、字型联想识字、比较联想识字等等。低年级识字课教学形式也异彩分层,取得了很好效果。
二、语文教师教学方式注重人文性
在语文教学中,构建语义的理解、体会,要引导学生仁者见仁,智者见智,大胆地各抒己见。以往的语文教学不是教师满堂讲,就是教师与学生之间一问一答。这样学生的学习效果不是人云亦云,就是对课文的理解支离破碎。而语文课程改革后很多语文教师在阅读教学上能因势利导,让学生对问题充分思考后,学生根据已有的经验,知识的积累等发表不同的见解,对有分歧的问题进行辩论。通过辩论,让学生进一步理解感悟,懂得了知识是无穷的,再博学的人也会有所不知,体会学习是无止境的道理。这样的课,课堂气氛活跃,从而给了学生更多的自主学习空间,教师也毫不吝惜地让学生去思考,争辩,真正让学生的思维在无拘无束的讨论中碰撞出智慧的火花,给课堂教学注入生机,也让学生的口语表达能力得到了提高。如在教学《将相和》一文时,我问学生:“你对这两个人物有什么样的评价?”大部分学生都说蔺相如申明大意,能以大局为重,而廉颇能知错就改。可有一个学生却回答的不同,他就说廉颇有勇无谋,是一个粗鲁的人。 他的回答激起千层浪,学生们展开了激烈的讨论,最后,我在学生们讨论的基础上作了全面的总结,让学生懂得看人要一分为二,既看到长处,又看到短处,使他们对课文的寓意有了比较正确的理解。
我们常说:“书读百遍,其义自见。”所以语文教学中不仅让学生多说还要多读。我们可以采用多种形式让学生反复朗读,像朗读比赛,组织读书会、朗诵会,写读后感等,以发掘每个学生的智慧潜能,发挥学生的一技之长。在朗读过程中,理解内容,积累词句逐步提高阅读能力,又提高了学生的写作能力。
三、学生的学习方式在逐步发生着改变
新课程提出学生的学习方式是“自主、合作、探究”,经过多年的训练与培养,虽然还不能让每一名学生做到如此,但是我们应该看到其中的一些变化。我们现在的学生在语文课上针对一个问题能与同伴讨论,发表自己的看法。对于自己掌握的材料能与同伴分享,并且有很多学生会主动去查阅资料。另外我们的学生能够大胆质疑。例如我在讲授《白杨》一课时,学生针对爸爸的话:“白杨树从来就这么直。哪儿需要它,它就在哪儿很快地生根发芽,长出粗壮的枝干。不管遇到风沙还是雨雪,不管遇到干旱還是洪水,它总是那么直,那么坚强,不软弱,也不动摇。”提出了这样问题:“爸爸赞美白杨树,怎么像赞美人一样,他是不是还有别的目的?”学生的问题提的很有价值,直接指向了本文的中心。另外更多学生对学习语文产生了浓厚了兴趣,我们常说“兴趣是好的老师。”学生对语文课产生了兴趣,就能主动去学习语文了。
四、语文的评价方式发生了变化
加德纳认为:“智力的基本性质是多元的——不是一种能力而是一组能力,其基本结构也是多元的——各种能力不是以整合的形式存在而是以相对独立的形式存在。而现代社会是需要各种人才的时代,这就要求教育必须促进每个人各种智力的全面发展,让个性得到充分的发展和完善。”因此加德纳的评价理论中对于极具情景性的班级评价十分重视。他认为,有效的监控学生的学习并非存在于真空中。在实现有意义的评价之前先转变目前的评价方式还不够,必须改变教学实践。只有这样,学校才能形成有效的评价文化。在课程改革后,我们的语文评价方式也在发生着变化,很少有教师在用一张考卷来评价学生的学习水平。除考试或测验外,还要使用观察、访谈等多种科学有效、简便易行的评价方法,定量评价与定性描述相结合。评价很重,因此新课程更注重对学生的评价,作为语文教师,我们要努力通过我们的评价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帮助他们正确认识自我,树立自信,找到自己的优势领域,成为真正的成功者。
总之,新课程带给我们的是全新的语文教学,只要我们努力探索,取得成果会更丰硕,我们的学生更会受益匪浅。
参考文献:
[1]《智力的结构》、《小学语文新课程标准》
关键词:小学语文;教学改革;成效
新课程改革走近我们已经很多年了,取得的成效教者更是有目共睹。做为一个新课程的践行者,对新课程带来的学生与老师的变化感同身受。新课程中更注重人文性,关注以人本,以生为本。在《小学语文新课程标准》指出:“学生是语文学习的主人。语文教学应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注重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意识和习惯,为学生创设良好的自主学习情境,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鼓励学生选择适合自己的学习方式。”这些新的理念为语文教学提供了正确导向,预示着语文课堂教学将彻底改变过去以“一言堂”为主要形式,以应试为主要目的的枯燥无味的教学现状,取而代之的是以激发学生求知欲,开启学生智慧的充满生机活力的现代课堂教学。那么在这样的理念指导下,新课程改革后的语文教学呈现了哪些可喜的变化呢?
一、低年级学生的识字量大了,做到了提前阅读
新课程中提出一、二年级学生对于生字要多认少写,所以一、二年级每节课的识字量都在十几个,认识常用汉字1600~1800个,这样就使学生做到了提前阅读。高尔基说:“凡是我所有的好东西,都要归功于书。”阅读是获取知识的重要手段。这一点也体现在教育中。在现今的语文教学中,阅读教学是致关重要的一部分。阅读教学包括两个部分,一是课内阅读,一是课外阅读。课内阅读是指在课堂内,学生在老师的指导下进行的阅读活动。课外阅读是指学生在课外的各种独立的阅读活动。它是课外语文活动中最重要的内容,是课内阅读的继续与扩展,是阅读能力训练必不可少的组成部分,是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的语文能力,尤其在提高低年级学生的理解能力和口语交际能力上发挥着重要作用。因为学生在一、二年级就进行大量识字,这也给语文教师加大了难度,为此很多教师努力探索,总结出了很多好的识字办法。游戏识字、故事联想识字、字型联想识字、比较联想识字等等。低年级识字课教学形式也异彩分层,取得了很好效果。
二、语文教师教学方式注重人文性
在语文教学中,构建语义的理解、体会,要引导学生仁者见仁,智者见智,大胆地各抒己见。以往的语文教学不是教师满堂讲,就是教师与学生之间一问一答。这样学生的学习效果不是人云亦云,就是对课文的理解支离破碎。而语文课程改革后很多语文教师在阅读教学上能因势利导,让学生对问题充分思考后,学生根据已有的经验,知识的积累等发表不同的见解,对有分歧的问题进行辩论。通过辩论,让学生进一步理解感悟,懂得了知识是无穷的,再博学的人也会有所不知,体会学习是无止境的道理。这样的课,课堂气氛活跃,从而给了学生更多的自主学习空间,教师也毫不吝惜地让学生去思考,争辩,真正让学生的思维在无拘无束的讨论中碰撞出智慧的火花,给课堂教学注入生机,也让学生的口语表达能力得到了提高。如在教学《将相和》一文时,我问学生:“你对这两个人物有什么样的评价?”大部分学生都说蔺相如申明大意,能以大局为重,而廉颇能知错就改。可有一个学生却回答的不同,他就说廉颇有勇无谋,是一个粗鲁的人。 他的回答激起千层浪,学生们展开了激烈的讨论,最后,我在学生们讨论的基础上作了全面的总结,让学生懂得看人要一分为二,既看到长处,又看到短处,使他们对课文的寓意有了比较正确的理解。
我们常说:“书读百遍,其义自见。”所以语文教学中不仅让学生多说还要多读。我们可以采用多种形式让学生反复朗读,像朗读比赛,组织读书会、朗诵会,写读后感等,以发掘每个学生的智慧潜能,发挥学生的一技之长。在朗读过程中,理解内容,积累词句逐步提高阅读能力,又提高了学生的写作能力。
三、学生的学习方式在逐步发生着改变
新课程提出学生的学习方式是“自主、合作、探究”,经过多年的训练与培养,虽然还不能让每一名学生做到如此,但是我们应该看到其中的一些变化。我们现在的学生在语文课上针对一个问题能与同伴讨论,发表自己的看法。对于自己掌握的材料能与同伴分享,并且有很多学生会主动去查阅资料。另外我们的学生能够大胆质疑。例如我在讲授《白杨》一课时,学生针对爸爸的话:“白杨树从来就这么直。哪儿需要它,它就在哪儿很快地生根发芽,长出粗壮的枝干。不管遇到风沙还是雨雪,不管遇到干旱還是洪水,它总是那么直,那么坚强,不软弱,也不动摇。”提出了这样问题:“爸爸赞美白杨树,怎么像赞美人一样,他是不是还有别的目的?”学生的问题提的很有价值,直接指向了本文的中心。另外更多学生对学习语文产生了浓厚了兴趣,我们常说“兴趣是好的老师。”学生对语文课产生了兴趣,就能主动去学习语文了。
四、语文的评价方式发生了变化
加德纳认为:“智力的基本性质是多元的——不是一种能力而是一组能力,其基本结构也是多元的——各种能力不是以整合的形式存在而是以相对独立的形式存在。而现代社会是需要各种人才的时代,这就要求教育必须促进每个人各种智力的全面发展,让个性得到充分的发展和完善。”因此加德纳的评价理论中对于极具情景性的班级评价十分重视。他认为,有效的监控学生的学习并非存在于真空中。在实现有意义的评价之前先转变目前的评价方式还不够,必须改变教学实践。只有这样,学校才能形成有效的评价文化。在课程改革后,我们的语文评价方式也在发生着变化,很少有教师在用一张考卷来评价学生的学习水平。除考试或测验外,还要使用观察、访谈等多种科学有效、简便易行的评价方法,定量评价与定性描述相结合。评价很重,因此新课程更注重对学生的评价,作为语文教师,我们要努力通过我们的评价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帮助他们正确认识自我,树立自信,找到自己的优势领域,成为真正的成功者。
总之,新课程带给我们的是全新的语文教学,只要我们努力探索,取得成果会更丰硕,我们的学生更会受益匪浅。
参考文献:
[1]《智力的结构》、《小学语文新课程标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