刊名: 教学与研究
Teaching and Research
主办: 中国人民大学
周期: 月刊
出版地:北京市
语种: 中文;
开本: 大16开
ISSN: 0257-2826
CN: 11-1454/G4
邮发代号: 2-256
历史沿革:
现用刊名:教学与研究
创刊时间:1953
该刊被以下数据库收录:
CSSCI 中文社会科学引文索引(2012—2013)来源期刊(含扩展版)
核心期刊:
中文核心期刊(2011)
中文核心期刊(2008)
中文核心期刊(2004)
中文核心期刊(2000)
中文核心期刊(1996)
中文核心期刊(1992)
如何在数学教学中促进孩子们进行深度学习
【作者】 任延薇
【机构】 (黑龙江省鹤岗市绥滨县第二小学)
【正文】摘 要:深度学习是指学生在教师的有效引导下,自主进行并完成对所学知识内涵的分析与理解,具有提升学生学习质量及自主学习能力的价值与意义。深度学习的出现在一定程度上使传统教学模式的缺陷得到弥补,同时还能作用于学生学习能力及综合素质的提升,因此应当受到教师们的广泛关注与重视。基于此,本文将围绕如何在数学教学中促进学生深度学习进行探讨。
关键词:数学教学;小学;深度学习
传统教学模式中发挥主要作用的是教师,学生多处于被动接收、记录所学知识的状态。不可否认这种模式使得教师代替学生成为教学活动的主体,更能把握教学的节奏与进度,也减轻了学生的学习负担,但如果从另一个角度进行考量,这种学习模式也会使得学生对教师的依赖性随时间推移而强化,无法作用于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培养,从长远来看对学生的发展是不利的。尤其对于数学这种重视自主探索并自主构建知识体系的学科而言,传统学习模式并不能保证学生的学习达到相应的深度,因此如何在小学数学教学中促进学生深度学习就显得至关重要。
1.尝试构建教学情境
相比其他阶段的学生,小学生在性格上很难有效管理自己,且十分容易受到周围环境的影响,这使得小学生在以概念与运算为主要内容的数学学习活动中常常难以保持长时间的注意力。为解决这种情况,教师需要尝试构建起相应的教学情境,发挥环境对学生产生的影响,充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他们能够完全投入到小学数学学习过程中。结合小学生的性格特点来看,创建故事情境或游戏情境往往更容易为他们所接受[1]。以小学数学中与小数点相关的知识内容为例,教师就可尝试以讲故事的方式构建教学情境:
数学王国中有一个叫小数点的机灵鬼,性格活泼又可爱,但一直都没有什么朋友。有一天小数点自己一个人坐在河边,加号哥哥跑过来问他:“小数点啊小数点,你为什么一个人在这呢?”小数点伤心地说:“因为我没有朋友一起玩。”加号哥哥又问:“他们怎么不跟你一起玩?”小数点又说:“我靠近300的时候他变成了30.0,他就不欢迎我;于是我就去找600,他抱了抱我发现自己变成了6.00,就也把我赶走了……”加号听完哈哈一笑,拍了拍小数点说:“没关系,我们可以和你一起。”于是招手叫来了减号姐姐、乘号弟弟和除号妹妹,和小数点开开心心地做起了朋友。
通过这样的故事教师能帮助学生们认识到小数点对数字产生的影响,之后教师可启发学生,为什么加减乘除愿意接触小数点?这样一来学生们就会自发思考更深层次的原因,并发现小数点只作用于数值,而不会对运算符号产生影响的特性,也就锻炼了学生的思维意识和学习深度。
2.灵活应用多媒体技术
受年龄的影响,小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及空间思维能力尚未形成,在面临数学问题时多倾向于尝试运用直观的观察进行推断,并不掌握系统的逻辑推导方法,在空间思维能力上同样表现出局限性,这在小学涉及到图形集合一类的教学时表现得更加明显。针对这种情况教师需要考虑的是如何将抽象的图形空间变化转换成直观的、更容易为学生所接受的内容。随着社会的发展,多媒体技术开始普遍应用到课堂教学工作中,教师即可借助多媒体技术的优势设计制作相应的视频,来帮助学生进一步实现深度学习[2]。
以“正方体的体积”相关内容的教学为例,对于一些复杂构造及摆放的、由多个正方体构成的图形,学生经常因为视觉上的效果无法正确辨别出所用正方体的数量,因此在判断正方体的个数时常常出现错判。针对这种情况,教师就可应用多媒体技术制作出简单的三维动画,帮助学生模拟出所见多个正方体的摆放状态,随后将单个正方体逐一区别开,帮助学生认清摆放的正方体的数量。在此基础上则要鼓励学生进行进一步思考:摆放的方式会对正方体的状态产生什么样的影响?为什么会出现这种影响?正方体摆放时会受到哪些因素的影响?结合对这些内容的考量就能够引发学生的深度思索,并帮助他们逐步养成面对各种现象都会深入探讨的自主学习意识与能力,对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有很大帮助。
3.帮助学生联结不同知识
帮助学生实现同一类型不同内容知识的联结,是为了使学生能够形成系统化的知识体系。数学与其他学科相比,其最突出的特征就是各类型知识点之间表现出很强的关联性,这也使得数学知识具有很明确的系统化、集成化特征,而对于系统化知识体系的构建也是实现深度学习的关键。要实现这一点就需要教师充分发挥自己的引导作用,帮助学生正确理解不同的原理、概念、法则,并以此为基础形成相应的结构体系与知识网络,而在此过程中学生将能够获得各类型知识的内化,形成自己的知识结构[3]。如在进行三角形与四边形相关的教学内容时,教师就可联合“旋转与对称”、“体积”的相关内容,鼓励学生尝试将各类图形按照某种方式进行旋转、翻折、平移,并分析作用过之后出现的图形,进而帮助学生建立起这些不同知识点之间的联结,形成以“图形”、“运动”、“空间”为主要内容的初级数学知识结构。这样的做法能够鼓励学生自发进行不同知识内容之间的探索,帮助学生们找出知识点之间的关联性,也能够进一步作用于学生学习深度的增加与自主学习能力的培养。
深度学习的重要性在当代社会已经得到充分强调,对于小学数学而言,教学的目的不再停留在“知其然”的层面,而是要使学生“知其然,更知其所以然”,因此就需要重视学生学习深度的提升,通过应用不同的方法来帮助学生获得更加全面的发展。
参考文献:
[1]平丽娟.小学数学教学中如何引导学生进行深度学习[J].西部素质教育.2019,(3):263.
[2]金晓慧.小学数学教学中如何引导学生进行深度学习[J].学周刊.2020,(11):29-30.
[3]杨新军.谈小学数学教学中如何引导学生进行深度学习[J].内蒙古教育.2019,(9):97-98.
关键词:数学教学;小学;深度学习
传统教学模式中发挥主要作用的是教师,学生多处于被动接收、记录所学知识的状态。不可否认这种模式使得教师代替学生成为教学活动的主体,更能把握教学的节奏与进度,也减轻了学生的学习负担,但如果从另一个角度进行考量,这种学习模式也会使得学生对教师的依赖性随时间推移而强化,无法作用于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培养,从长远来看对学生的发展是不利的。尤其对于数学这种重视自主探索并自主构建知识体系的学科而言,传统学习模式并不能保证学生的学习达到相应的深度,因此如何在小学数学教学中促进学生深度学习就显得至关重要。
1.尝试构建教学情境
相比其他阶段的学生,小学生在性格上很难有效管理自己,且十分容易受到周围环境的影响,这使得小学生在以概念与运算为主要内容的数学学习活动中常常难以保持长时间的注意力。为解决这种情况,教师需要尝试构建起相应的教学情境,发挥环境对学生产生的影响,充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他们能够完全投入到小学数学学习过程中。结合小学生的性格特点来看,创建故事情境或游戏情境往往更容易为他们所接受[1]。以小学数学中与小数点相关的知识内容为例,教师就可尝试以讲故事的方式构建教学情境:
数学王国中有一个叫小数点的机灵鬼,性格活泼又可爱,但一直都没有什么朋友。有一天小数点自己一个人坐在河边,加号哥哥跑过来问他:“小数点啊小数点,你为什么一个人在这呢?”小数点伤心地说:“因为我没有朋友一起玩。”加号哥哥又问:“他们怎么不跟你一起玩?”小数点又说:“我靠近300的时候他变成了30.0,他就不欢迎我;于是我就去找600,他抱了抱我发现自己变成了6.00,就也把我赶走了……”加号听完哈哈一笑,拍了拍小数点说:“没关系,我们可以和你一起。”于是招手叫来了减号姐姐、乘号弟弟和除号妹妹,和小数点开开心心地做起了朋友。
通过这样的故事教师能帮助学生们认识到小数点对数字产生的影响,之后教师可启发学生,为什么加减乘除愿意接触小数点?这样一来学生们就会自发思考更深层次的原因,并发现小数点只作用于数值,而不会对运算符号产生影响的特性,也就锻炼了学生的思维意识和学习深度。
2.灵活应用多媒体技术
受年龄的影响,小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及空间思维能力尚未形成,在面临数学问题时多倾向于尝试运用直观的观察进行推断,并不掌握系统的逻辑推导方法,在空间思维能力上同样表现出局限性,这在小学涉及到图形集合一类的教学时表现得更加明显。针对这种情况教师需要考虑的是如何将抽象的图形空间变化转换成直观的、更容易为学生所接受的内容。随着社会的发展,多媒体技术开始普遍应用到课堂教学工作中,教师即可借助多媒体技术的优势设计制作相应的视频,来帮助学生进一步实现深度学习[2]。
以“正方体的体积”相关内容的教学为例,对于一些复杂构造及摆放的、由多个正方体构成的图形,学生经常因为视觉上的效果无法正确辨别出所用正方体的数量,因此在判断正方体的个数时常常出现错判。针对这种情况,教师就可应用多媒体技术制作出简单的三维动画,帮助学生模拟出所见多个正方体的摆放状态,随后将单个正方体逐一区别开,帮助学生认清摆放的正方体的数量。在此基础上则要鼓励学生进行进一步思考:摆放的方式会对正方体的状态产生什么样的影响?为什么会出现这种影响?正方体摆放时会受到哪些因素的影响?结合对这些内容的考量就能够引发学生的深度思索,并帮助他们逐步养成面对各种现象都会深入探讨的自主学习意识与能力,对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有很大帮助。
3.帮助学生联结不同知识
帮助学生实现同一类型不同内容知识的联结,是为了使学生能够形成系统化的知识体系。数学与其他学科相比,其最突出的特征就是各类型知识点之间表现出很强的关联性,这也使得数学知识具有很明确的系统化、集成化特征,而对于系统化知识体系的构建也是实现深度学习的关键。要实现这一点就需要教师充分发挥自己的引导作用,帮助学生正确理解不同的原理、概念、法则,并以此为基础形成相应的结构体系与知识网络,而在此过程中学生将能够获得各类型知识的内化,形成自己的知识结构[3]。如在进行三角形与四边形相关的教学内容时,教师就可联合“旋转与对称”、“体积”的相关内容,鼓励学生尝试将各类图形按照某种方式进行旋转、翻折、平移,并分析作用过之后出现的图形,进而帮助学生建立起这些不同知识点之间的联结,形成以“图形”、“运动”、“空间”为主要内容的初级数学知识结构。这样的做法能够鼓励学生自发进行不同知识内容之间的探索,帮助学生们找出知识点之间的关联性,也能够进一步作用于学生学习深度的增加与自主学习能力的培养。
深度学习的重要性在当代社会已经得到充分强调,对于小学数学而言,教学的目的不再停留在“知其然”的层面,而是要使学生“知其然,更知其所以然”,因此就需要重视学生学习深度的提升,通过应用不同的方法来帮助学生获得更加全面的发展。
参考文献:
[1]平丽娟.小学数学教学中如何引导学生进行深度学习[J].西部素质教育.2019,(3):263.
[2]金晓慧.小学数学教学中如何引导学生进行深度学习[J].学周刊.2020,(11):29-30.
[3]杨新军.谈小学数学教学中如何引导学生进行深度学习[J].内蒙古教育.2019,(9):97-9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