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学术文献网络出版总库

刊名: 教学与研究
        Teaching and Research
主办:  中国人民大学
周期:  月刊
出版地:北京市
语种:  中文;
开本:  大16开
ISSN: 0257-2826
CN:   11-1454/G4
邮发代号: 2-256

历史沿革:
现用刊名:教学与研究
创刊时间:1953

该刊被以下数据库收录:
CSSCI 中文社会科学引文索引(2012—2013)来源期刊(含扩展版)
核心期刊:
中文核心期刊(2011)
中文核心期刊(2008)
中文核心期刊(2004)
中文核心期刊(2000)
中文核心期刊(1996)
中文核心期刊(1992)



浅论小学语文教学中的审美教育

【作者】 卢琼文

【机构】 (广西玉林市容县罗江镇竹良小学)


【正文】摘 要:新课程改革的进一步实施,对小学语文教学提出新的要求。传统小学语文教学对学生的审美教育不重视,导致学生综合素质的提高受到影响。本文对小学语文教学中审美教育的重要性和具体方法进行了探究。 
  关键词:小学语文;审美教育;教育方法 
  审美教育渗透在小学语文教学中,能促进学生全面发展,让学生在学习语文知识的过程中提高审美能力。从理论层面加强对学生的审美教育研究,就能促进小学语文教学质量和水平的提高。  
  在小学语文教学过程中,由于受多方面教学因素的影响,在实际教学中存在诸多问题。一些教师对学生的学习主体性不重视,使得语文教学中学生处于被动地位,积极主动性不能有效发挥。老师在语文教学的思想观念上没有及时转变,这些对学生的进一步发展产生很大阻碍,如注重教学方法的科学化应用,对新的教学技术的应用不重视等。这些问题的存在,对小学语文整体教学质量的提高有很大的阻碍。 
  一、小学语文教学中审美教育的重要性分析 
  将审美教育渗入小学语文教学中,对学生素质的提高比较有利。审美教育的融入是新课程教学的基本要求。学生的文化品位及审美情趣的提高,注重学生德智体美的和谐发展,意味着必须将审美教育渗透于语文教学中。审美教育对学生的学习兴趣激发比较有利,通过审美教育能吸引学生的注意力,让学生感受到语文知识的美感。 
  另外,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开展审美教育,将改变能力本位及知识本位的现状,促进学生综合素质的有效提高[2],也能有效满足学生的全面发展及和谐发展的需求。 
  二、小学语文教学中审美教育的方法探究 
  将审美教育应用于小学语文教学中,要注重方法的科学实施。笔者结合实际对审美教育的方法进行了探究,在这些方法的应用下就能促进语文教学质量的提高。 
  第一,老师要注重对学生的引导,让学生感受到语文语言的美感。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培养汉语言能力是有效的,在语文教学中融入审美教育,能让学生体验汉语言的美。老师在审美教学中,要加强对学生的引导,让学生对语文教材中的一些自然景物的描写进行感受,领会语言的美,进而促进学生审美能力的提高。让学生通过对教材内容的描绘,展开想象,对语言文字的美加以体会。 
  第二,为达到良好的审美教育效果,老师要注重审美情境的创设。要增强学生的审美能力,就要让学生在审美情境中感受,不断地激发学生的审美意识。在小学语文教学过程中,有着诸多美的情境,老师要通过多样化的方法应用,让学生感受这些美,将学生带进这一美的情境中,促进学生树立审美意识。对于具体的实施方法,老师要详细研读语文教材,充分理解教学内容,结合学生的学习特征和教学目标审美情境。通过对音乐的应用及多媒体技术的应用,将和教材相关的内容加以呈现,调动学生的多感官,让学生感受教学内容的美。
  第三,在对学生实施审美教育时,老师要设计适度的问题。审美教学不能漫无目的地实施,要注重将学生作为教学主体,然后以学生为中心开展审美教育。小学生在这一阶段的评判能力及感知能力都比较有限,老师在审美教育过程中要充分注重学生的局限性。在审美教学的内容选择过程中,要和实际教学情况相结合,适度地进行审美教育,选取对学生理解比较有利的一面实施审美教育。 
  第四,审美教育的方法是多样化的,老师在审美教育中可让学生朗诵语文课文朗诵,让学生感受课文中对美的描述。让学生对一些明文名句进行反复朗诵,注重朗诵的情感表达及节奏感的掌握,有助于学生对课文中美的传达理解。理解文章中思想情感的传达,有助于学生审美能力的培养。不仅如此,在审美教育中,为让学生对美有直观的感受,老师还可带领学生走向大自然,让学生在大自然中对植物及动物的生存状态进行观察,体会到生命的美,这些都有助于学生审美能力的提高。 
  三、小学语文教学中审美教育的策略措施
  1、深入钻研,挖掘教材中的美
  图文结合,感悟美。小学语文低年级教材中,配有大量形式多样、形象优美、内容丰富的插图。恰当地指导学生看图与读文并重,既培养了学生的观察能力、表达能力,又激发了学生热爱语文的兴趣。如《葡萄沟》是一篇文字和意境都很优美的文章。教学时,让学生读通课文后,引导学生欣赏文中的插图,并通过多媒体课件的展示,学生一下子能感受到“绿色的凉棚”、葡萄“五光十色,美丽极了”等作者描写的整体美中的重点“美点”。通过看图读文,丰富学生对美好形象的感知,使学生从原始的“想吃”葡萄转变成想去吐鲁番旅游;从葡萄香甜之美转化成真切感受新疆地方之美,从而在引导学生感兴趣的同时,培养了他们的审美情趣。
  品读词句,体味美。小学语文教材用词精美、语境生动,教师可以让学生通过反复的朗读,再配以悠扬的音乐,把抽象的文字,变成具体可感的优美画卷,达到独特视角的美学意境。教师引导学生对课文中的美词佳句进行品析,既能使学生品味词句之美,完善学生审美的感知力,又能使学生积累词句,为写作打好基础。如《草原》一课,通过配画、配乐朗读,使学生慢慢置身于这充满诗情画意的境界中,走入作者笔下的草原,进入一幅挥毫泼洒的写意画,再与热情的康巴汉子“天涯碧草话斜阳。”在教师的引导下,学生在课文学习过程中完成了发现美、理解美、鉴赏美的过程。
  诵读诗词,意会美。古诗词是小学语文教学内容的重要组成部分,它凝炼含蓄的语言,深邃的意境,倍受人们的喜爱。其不仅在于给人以美的熏陶,更能启迪人的思想,陶冶人的性情。在古诗词的教学中,教师要注重意境的营造与渲染,让学生学习诗词的精炼、优美的意境。如《忆江南》,教师要给学生确定朗读的感情基调:饱含深情的回忆之情。一、二句要有昂扬的激情,再转入缓慢回忆,“日出”句声调高昂,“春来”句声调柔合平缓,最后一句声调稍抬高,仿佛是自问,又像是问他人,“能不”语气要果断、坚定。教师要全程让学生在投入感情的诵读中,在山水交融的风景与心旷神怡的意境中领会诗词之美。
  电教手段,营造美。教学中,适当地运用媒体手段,或展示美的画面,或播放动听的音乐,声画并茂,动静结合地刺激学生的感官,吸引注意力,带入美的情境之中令其身临其境,使学生受到美的熏陶,为学习语文奠定情感基调,领悟文章的艺术美、自然美、社会美和科学美。
  2、走进生活,感受体验形成美
  亲近自然,观察自然之美。学生的审美教育离不开自然和社会生活,教师通过有组织、有计划的课外活动把学生带到大自然中去,让学生感受到自然中美的存在,引导学生用课文中学到的描写方法去观察生活中所见到的景象,通过对自然界景物的文字表达让学生完成课堂所学内容的“无形复习”和“有形实习”,在领悟大自然的美感意蕴的同时,使学生的审美能力逐步提高,激发学生热爱自然、热爱生活的美好情怀。
  引导写作,描写自然之美。学生展开了想象的翅膀,活跃了思维的灵感,这时教师便可引导他们进入小学语文教学另一主要领域——作文教学。小学生的思想与心理处于一个不稳定阶段,他们的审美指向不确定,审美情趣比较肤浅也容易游离,因此作文教学离不开教师的指导。学生有了对美的世界的感受,他们的作文中才会有真情实感,最终形成自己的审美角度和审美情趣。使学生在实地观察、相互交流中建立起观察美、表达美与展现美的能力。
  综合实践,提升整体能力。综合性学习主要体现为语文知识的综合运用、听说读写能力的整体发展、语文课程与其它课程的沟通、书本学习与实践活动的紧密结合,因此实践是第一位。小学生的学习能力有限,所以教师要高度重视语文综合性学习资源的开发。善于发现生活中的素材,拓展课本内容。如秋天到了,落叶纷飞,我曾指导学生进行《叶贴画》的综合性学习,让学生走进大自然,收集材料,发挥想象,进行树叶拼图,并把自己的作品设计说给大家听,同学们争先恐后发言,使学生的动脑、动口、动手的能力在综合性活动中得到提高。 
  新课程标准下的小学语文教学,要加强审美教育,只有在这些方面得到重视,才有助于学生审美能力的培养。在实际审美教学中,会有诸多障碍,老师要和学生共同努力,注重对教学问题的突破,实现审美教学目标。 
  参考文献: 
  [1]罗生.审美教育与小学语文教学[J].作文成功之路(上),2016(07). 
  [2]宋宝全.小学语文教学中如何强化审美教育的渗透[J].新课程(上),2016(06). 
  [3]侍新元.浅谈小学语文教学中的审美教育[J].作文成功之路(中),2014(08). 
  [4]李冀晖.析小学语文教学中的审美教育[J].语文学刊,2013(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