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学术文献网络出版总库

刊名: 教学与研究
        Teaching and Research
主办:  中国人民大学
周期:  月刊
出版地:北京市
语种:  中文;
开本:  大16开
ISSN: 0257-2826
CN:   11-1454/G4
邮发代号: 2-256

历史沿革:
现用刊名:教学与研究
创刊时间:1953

该刊被以下数据库收录:
CSSCI 中文社会科学引文索引(2012—2013)来源期刊(含扩展版)
核心期刊:
中文核心期刊(2011)
中文核心期刊(2008)
中文核心期刊(2004)
中文核心期刊(2000)
中文核心期刊(1996)
中文核心期刊(1992)



研读初中地理新课标 正确处理“基础”与“开放”的关系

【作者】 张智蔚

【机构】 (青海省海东市化隆回族自治县群科新区中学)


【正文】摘 要:结合多年教学实践经验、教材演变、学业测试命题趋势和初中生身心发展及生活实际恰当得处理了地理学科基础性与开放性的关系。从培养目标,培养学生核心素养来说,地理学科的基础性是指兼有自然和科学性质,对培养学生终身受用的基本的核心素养。从教师教学的角度来说,教授最基本的基础原理;从各科关系来说,培养学生学习的基本技能。地理学科的开放性主要体现在课程内容、课程形态的开放性上。初中地理教学形式是开放的,但内容还是基础的,正确处理基础与开放的关系才能举一反三融会贯通。
  关键词:新课标;基础;开放
  一、初中地理课程的基础性
  教育部公布的《中国学生核心素养》总体框架指出学生发展核心素养以培养“全面发展的人”为核心,分为文化基础、自主发展、社会参与三方面,具体表现为人文底蕴、科学精神、学会学习、健康生活、责任担当、实践创新六大素养。2011版义务教育地理课程标准指出义务教育地理课程是一门兼有自然学科和社会学科性质的一个基础的课程。[1]由此可见初中地理核心素养分为地理科学素养和地理人文素养,地图技能、地理位置、空间思维和人地关系构成了初中地理核心素养的四个基本部分,也是学生终身受用的基本知识和技能。[2]从地理学科的性质来看,它有两层含义:第一层它兼有自然学科和社会学科的性质;第二层它是一门基础课程。
  第一为什么说地理课程是兼有自然学科和社会学科性质的呢?这个跟我们地理科学有关系。因为我们地理课程主要还是取材于地理科学。因为地理科学它有跨自然和人文两个科学的属性,决定了我们地理课程也是兼跨文理的。这个性质,可以讲在中学各门学科里也是唯一的。
  第二它是一门基础课程。基础课程什么意思?有三层含义:一是地理课程内容虽然取材于地理科学,但是和地理科学是不一样的,它只能讲一些最基本的最基础的内容,地理科学里面基础的东西,所以我们说它是基础。从20多年来课程标准的演变和教材修订的趋势来看,初中地理课标要求不再对成因性的问题做深入的研究,这也恰恰符合了初中生的成长规律,成因性的内容挪到高中,减轻了学生的学习负担。第二个说它是基础,指它是为学生学习其他学科,比如说政治、历史、语文,或者到高中以后学高中地理打好基础。第三说它是基础,还体现在初中地理所培养的学生识图、用图技能及解释生活中地理现象,解决生活中地理问题的能力,是学生将来参加社会生活终生受用的,也是学生基本的核心素养。初中地理在学生人生的发展过程中起着极其重要的不可替代的作用。[4]初中地理教师在教学的时候,也要注意结合初中学生的身心发展水平,重视“基础”两个字不能任意地加深、加难,这对我们教师在教学中对教材知识的把握吃了“定心丸”。
  二、初中地理课程的开放性
  2011版义务教育地理课标提出了三条理念:第一学习对生活有用的地理;第二学习对终生发展有用的地理;第三构建开放的地理课程。其中第三条理念就是构建开放的地理课程,这次阐述与以往的课程标准阐述也稍微有点改变。如何界定初中地理的开放的程度呢?我认为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课程内容的开放性。现在的教材跟以前大不一样了,一个省内就有多种版本教材。各种版本教材课程的结构就有所不同,而且选的内容,一些案例差别很大,课程内容的开放性就显而易见了。这就要求老师不是“教教材”,而是“用教材教”。课程内容不再拘泥于地理教科书。当然教科书是最基本的内容,教师也可以自己选一些内容,只要更有效地达到教学的目标即可,这样,内容的选择就更开放了。
  第二课程形态的开放性。现在的课程既有国家课程、地方课程,还有校本课程。形态是开放的,教师可以自主选择,灵活取舍。另外课程实施也是开放的。教师的教学,提倡学生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探究学习。另外,值得一提的是“个人课程”,也就是学生自助规划学习的课程,这恰恰是关系学生一生的知识和技能,与初三年级的人生规划和高中的生涯规划有异曲同工之妙平。[3]综合运用各种资料,围绕培养学生的地理核心素养以综合的形式重组素材已取得最佳的教学效果。
  第三学业测试的开放性。纵观近20年的初中地理中考和会考试题,越来越注重结合学生的生活实际,并与高考地理衔接命题,如等高线试题经常让学生解决修路、修水库、选择疗养院、选择输水路线、选择漂流路线、选择爬山路线、选择宿营地点、选择攀岩地点等与生活密切相关的问题。
  三、正确处理基础与开放的关系
  综上所述,教学中既得注重“基础”,又得注重“开放”。在具体的教学中,既要放得开还要收得拢。开放必须在“基础”之上开放,开放的程度也必须在初中生的接受范围之内,在“基础”之内,不脱离学生的生活实际,不脱离课标的要求。尤其是近几年的会考试题的命制在衔接高中地理的过程中,出现了日影、大众化漂流等初中学生少见的专业术语。降水量柱状图的标尺由平常间隔50mm的变为间隔10mm的让学生结合气温判断气候特点。给出某点的经度,计算该点所在时区等。从命题者的角度可能认为这种衔接不难,但从初中地理教师和初中学生的心智发展和生活经验来看,超出了初中学生的理解范围,值得商榷。等高线试题选择宿营地点、选择攀岩地看似结合学生生活实际,但作为大多数学生实际上并没有攀岩、宿营经历,单靠教师讲解难度还是较大,命题者不能仅从个人经验主观臆断学生生活经验。
  总而言之,初中地理教学形式是开放的,但内容还是基础的,开放是为了学生更好的掌握基础,掌握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学会方法,学会举一反三融会贯通。教学过程中注意授之以“渔”,让学生以“渔”之道打“鱼”,自然受益终生。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2011版义务教育地理课程标准[S]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2(2017重印).
  [2]杜若明.谈初中地理核心素养的培养[N]大连教育学院学报,大连:2016,32(1):47.
  [3]刘启迪.课程设计如何落实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 [M]//杨九诠.学生发展核心素养三十人谈,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17:109-115.
  [4]孙小红.以综合思维优化地理教学[M]//杨九诠.学生发展核心素养三十人谈,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17:171-17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