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学术文献网络出版总库

刊名: 教学与研究
        Teaching and Research
主办:  中国人民大学
周期:  月刊
出版地:北京市
语种:  中文;
开本:  大16开
ISSN: 0257-2826
CN:   11-1454/G4
邮发代号: 2-256

历史沿革:
现用刊名:教学与研究
创刊时间:1953

该刊被以下数据库收录:
CSSCI 中文社会科学引文索引(2012—2013)来源期刊(含扩展版)
核心期刊:
中文核心期刊(2011)
中文核心期刊(2008)
中文核心期刊(2004)
中文核心期刊(2000)
中文核心期刊(1996)
中文核心期刊(1992)



养成教育之我见

【作者】 于东艳

【机构】 (吉林省通化集安市第一小学)


【正文】摘 要:好的行为习惯会影响人的一生,而小学阶段是行为习惯的关键时期。小学生的行为习惯养成教育是一个漫长、细微的过程,需要学校、家庭、社会以及学生本身的协调配合;也需要通过监督、评价机制不断强化。学生的行为习惯在德育教育方面的重要作用,因而坚持教育与管理、自律与他律相结合的原则,以教育为先导,以行为训练为基础,以制度为保证,以检查督促为抓手,从小事抓起,注意积累,逐步提高,最终实现习惯的内化与养成。
  关键词:小学生;行为;习惯;养成;教育
  我国著名教育学家叶圣陶先生说:“什么是教育,简单一句话就是养成习惯。”著名文学家巴金说过:“孩子成功教育从好习惯培养开始。”良好的行为习惯就是指在日常生活和学习过程中通过反复、长期地培养和训练而逐步固定下来的行为方式,是德育教育的核心。我校把养成教育作为教育科研课题,正是认识到学生的行为习惯在德育教育方面的作用,我们坚持教育与管理、自律与他律相结合的原则,以教育为先导,以行为训练为基础,以制度为保证,以检查督促为抓手,从小事抓起,注意积累,逐步提高,最终实现习惯的内化与养成。
  一、养成教育要注重对好习惯的认知
  良好行为习惯的形成,是学生日后成才的重要条件。现代心理学研究证明,一个人成才所受的影响,非智力因素约占75%,智力因素约占25%。良好的习惯是非智力因素最主要的方面,所以,培养良好的习惯,对学生的一生有重要作用。朱熹说“论先后,知为先,论轻重,行为重。”可见知与行是不可分的。对学生进行行为习惯养成教育应以从学生的认知特性出发,注重认知的实施。对小学生的行为习惯实施养成教育,首先要让学生必须明白哪些是良好的行为习惯,哪些行为习惯不能养成,为什么要有良好的行为习惯。譬如:良好的学习行为习惯有上课专心听讲、认真倾听他人意见、勇于提问、积极思考和讨论、大胆实践、课后认真做作业、专心学习、珍惜时间、课前预习、单元复习、自觉读书、读书写字姿势端正等;另外还要让学生有一个正确的辨别能力,并通过与优秀同学相互交流学习经验,从而和自己进行对比,自己在哪些方面不如别人,以及自己成绩不如他人的原因,让学生形成共识,从而取长补短,改正自己不良的行为习惯。
  二、养成教育的策略
  1.对学生进行饮食习惯养成教育。
  首先是饮食健康教育,教育学生懂得不良的饮食习惯会对人体造成那些方面危害,如:不定时饮食、运动前后和运动时饮食等;饮食垃圾食品造成的危害,如现阶段发生在少年儿童身上的各种奇异病例;青少年成长需要怎样合理的膳食进行搭配等。其次,对学生进行饮食文明教育,教育学生要“食不言、寝不语”,“食要避讳他人”,不要再室外、公共场所进食,与他人交流时不可进食……
  2.养成不乱扔垃圾的习惯。
  乱扔垃圾需教育,更需要强制。班主任可以通过图片、视频等手段对学生进行教育,还可利用每年春秋季节,我校学生到红领巾一条河捡拾垃圾这一契机,对学生进行教育,从而形成乱丢垃圾可耻这一文明风气。在校园抓住乱扔垃圾的学生,一定严肃处理,绝不姑息迁就,起到杀一儆百之功效。
  3.养成做好值日的习惯。
  首先让学生明确为什么做值日,懂得做值日的重要性;其次要让学生学会做值日,这需要班主任率先垂范,亲临指导;再次教师要让学生通过做值日受到教育,懂得值日的辛苦,明确乱丢垃圾的危害,养成讲究卫生的好习惯。
  4.养成勤俭节约的好习惯。
  要让学生明确家庭收入的来源,懂得劳动的辛苦,知道钱来的不易之处,懂得感恩,学会感恩,明确自己在家庭中的责任,不攀比,不拜金,养成勤俭节约的好习惯。如本簿的使用、零用钱的使用、废弃品的重新利用等,这都是班主任老师需要关顾的。
  5.加强学生的自律习惯养成。
  通过班规、校规,制定详细措施,运用强制手段强化学生自律,一些规章制度实施后,要组织师生学习,让每位学生都清楚,每位老师都明白,哪些方面可为,那些不可违,上下一心,齐抓共管。
  6.不可忽视教师的示范作用。
  教师的每一个行动都是给学生无言的教育,教师的举手投足都孕育着教育。教师应该给学生树立一个良好的学习榜样。教师一直是学生心目中最完美的形象,小学生会有意识的将教师的一言一行作为自己模仿的对象,也就是说教师对学生起了一个潜移默化的作用。
  教师是一个很特殊的职业,它是项良心活儿,教师要时刻不忘自己的责任,用自己的良心、责任心、事业心和爱心,对待自己的职业。要无愧于事业、无愧于学生、无愧于自己,对得起自己的良心。
  教师具有“示范性”,学生具有“向师性”,孔子曰:“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有的教师认为一些生活小节,无损形象,不伤大雅,在学生面前可以不忌讳,这样想就大错特错。教师就像是学生的一面镜子,学生总是把教师看作学习、模仿的对象。言谈举止,为人处世,衣着穿戴……都是学生私下议论的话题。因此,教师要严格约束自己的行为,要从小事做起,从自我做起,率先垂范,做出表率,以高尚的人格感染人,以整洁的仪表影响人,以和蔼的态度对待人,以丰富的学识引导人,以博大的胸怀爱护人。只有这样,才能保证教育的实效,学生才会“亲其师,信其道”,进而“乐其道”。
  7.家校联手,突出情的培养。
  为了让养成教育更具针对性和实效性,我们必须建立起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师—学生—家长—社会”四位一体的德育体系。有教师说“5-2=0”,意思说学校教育五天,学生回家两天全都没了。这说明四位一体的德育体系不完善,作为教师要做好家访工作,经常和家长保持联系,了解学生在家情况,并把学生在校情况及时反映给家长,家校配合,让学生无论是在学校还是在家中都能具备良好的行为习惯。
  “人之初,性本善,性相近,习相远,苟不教,性乃迁……”习是环境熏陶,更是一种习惯。心习于善则善,心习于恶则恶,性无善恶,归于性,便是相近。习有善恶,顺于习,便是相远。
  总之,小学生行为习惯的养成教育是一个艰巨的长期的点滴入微的过程,不能寄希望于一蹴而就,必须持之以恒。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养成教育从小学生身边的一件件小事做起,久而久之,学生的良好行为习惯就培养出来了。  
  抓好学生行为习惯的养成教育势在必行。让我们播种习惯,不断地收获文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