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学术文献网络出版总库

刊名: 教学与研究
        Teaching and Research
主办:  中国人民大学
周期:  月刊
出版地:北京市
语种:  中文;
开本:  大16开
ISSN: 0257-2826
CN:   11-1454/G4
邮发代号: 2-256

历史沿革:
现用刊名:教学与研究
创刊时间:1953

该刊被以下数据库收录:
CSSCI 中文社会科学引文索引(2012—2013)来源期刊(含扩展版)
核心期刊:
中文核心期刊(2011)
中文核心期刊(2008)
中文核心期刊(2004)
中文核心期刊(2000)
中文核心期刊(1996)
中文核心期刊(1992)



运用史料实证,提升核心素养

【作者】 扎西加

【机构】 (青海省黄南州民族高级中学)


【正文】摘 要:历史学科核心素养是历史学科育人价值的集中体现,史料实证是学生应具备的学科素养中的重要内容。本文从通过在历史教学中引用古诗词、采用数据、图表、漫画,使用一手史料、展示历史细节等方面论述如何培养学生史料史证素养和“史由证来,论从史出,史论结合”的证据意识和实证精神。
  关键词:历史教学;学科核心素养;史料实证
  历史学科核心素养是指学生在学习历史过程中所养成的相对稳定的、必备的、具有历史学科特征的思维品质和关键能力,是历史知识、历史能力、方法以及情感态度价值观的综合体现,主要包括唯物史观、时空观念、史料实证、历史解释和家国情怀五个方面的内容。史料是人类社会历史在发展过程中前人遗留下来,帮助人们认识、解释和重构历史的各种材料,是人们研究历史的基本依据,也是分析、评价历史人物、历史事件和历史现象的基石。史料实证是学生学科素养中非常重要的一项,是历史研究与学习的基本方法,也是培养学生实事求是精神的重要途径。在历史教学中,教师要注重培养和发展学生运用史料的能力,教会学生在史料中发现线索和有效信息,对史料进行甄别,考察史料的价值与可信度,进而培养学生“史由证来,论从史出,史论结合”的证据意识和实证精神。
  那么,如何在新课改背景下的历史教学中加强对史料的挖掘,培养学生搜集、整理、分析、理解、运用史料的能力呢?笔者认为应从以下几方面着手:
  一、 利用古诗词作为史料,在培养学生史料实证能力的基础上提升学生的学科核心素养。比如在学习中国古代科举制时,为了使学生更好的理解科举制在对社会重学风气及命运改变方面产生的重大影响,可引用北宋汪洙的《神童诗》:“天子重英豪,文章教尔曹;万般皆下品,惟有读书高。少小须勤学,文章可立身;满朝朱紫贵,尽是读书人……别人怀宝剑,我有笔如刀。朝为田舍郎,暮登天子堂;将相本无种,男儿当自强……”又如,在学习秦始皇焚书坑儒内容时,为更好的引导学生对这一事件进行评价,可引用李商隐的《赠送前刘五经映三十四韵》:“建国宜师古,兴邦属上庠。从来以儒戏,安得振朝纲。叔世何多难,兹基遂已亡。泣麟犹委吏,歌凤更佯狂。屋壁馀无几,焚坑逮可伤。挟书秦二世,坏宅汉诸王。”和唐朝章碣的《焚书坑》:“竹帛烟销帝业虚,关河空锁祖龙居。坑灰未冷山东乱,刘项原来不读书。”这些诗朗朗上口,具有极强的教育意义,在上课时引用这些诗歌,既能培养学生分析史料的能力,又能再现诗性美,陶冶学生的情操。
  二、 利用数据、图表来培养学生的史料实证能力。比如在学习《民国时期民族工业的曲折发展》一课时,为了让学生更直观、形象、全面地了解民族工业从产生到1949年新中国成立前的曲折发展历程,可向学生展示以下图表:
  为让学生更好的理解中国近代史上民族工业与自然经济、外国资本主义经济在国民经济中各自所占比重,民族工业受自然经济、外国资本主义积压的艰难处境,可展示如下表格及图片:
  三、 利用漫画来培养学生的史料实证素养。漫画以或幽默、或辛辣、或讽刺的形式反映某一历史问题,教师在上课时引用相关的漫画对教材内容进行解读或用漫画来设置相应的习题,既可以活跃课堂气氛,又能使学生对该知识点有更直观的认识和理解,提高课堂教学效果。比如在学习《社会主义建设在探索中曲折发展》一课时,当学到1958年“大跃进”、人民公社化运动的内容时,为使学生对当时的高指标、浮夸风等左倾错误有更直观的理解,可展示如下漫画:
  这两幅漫画直观、形象,学生能通过漫画更好的理解与记忆与之的相关内容,感受当时人民的急躁冒进与不切实际,明白社会主义建设必须遵循客观规律、实事求是、循序渐进。
  四、 历史教学中优先使用一手原始史料。史料分为第一手史料和第二手史料,前者是指接近或直接在历史发生当时所产生的,可直接作为历史根据的史料。后者指后人经过运用一手史料所做的研究及诠释。一手史料的真实性可靠性最强,在教学中教师应尽可能地引用一些一手史料来进行教学。比如在学习《中国早期政治制度的特点》时,分封制的内容是这一课的重点,为了让学生更好的掌握分封制的分封对象这一问题,可引用如下的一手史料:
  材料一:昔武王克商,光有天下,其兄弟之国者十有五人,姬姓之国者四十人。 ——《左传·昭公二十八年》
  材料二:(周公)兼制天下,立七十一国,姬姓独居五十三人。 ——《荀子·儒效》
  材料三:天子适诸侯,曰巡狩;巡狩者巡所守也。诸侯朝于天子,曰述职;述职者,述所职也。无非事者……一不朝则贬其爵,再不朝则削其地,三不朝则六师移之。 ——《孟子·告子》
  通过以上材料,学生能够得出,分封制的对象主要是王族,受封的诸侯有为周天子守疆、向周天子朝觐述职的义务,从而更好地培养了学生史料实证的学科素养。
  五、 基于历史细节教学,培养学生的史料实证意识。历史细节是组成历史事实的一系列具体的环节或情节中,与人物活动、事件发展、社会变迁等密切相关,具体、形象、典型的最小的组成单位或元素。细节可以以小见大,于细微处见精神,使学生更细致、真切了解所学的知识。数据往往能更好的体现历史的细节,因此,在学习《自由放任的美国》一课时,为让学生更好的经济危机的爆发情况,可展示如下材料:
  “1929年10月24日星期四,股票市场大崩溃,880种股价价格平均猛跌40﹪,损失超过80亿美元,故被称为“黑色星期四”。”
  通过引导学生分析这些具体的数据,学生能感受到这些历史细节:经济危机的爆发来势汹汹,880种股价的暴跌说明这场危机波及的领域特别广,一天之内损失超过80亿美元说明经济危机造成的危害特别大,“黑色星期四”的说法说明这场危机的突然爆发给人们造成的心里恐慌程度极大。总之,真实的历史充满了细节,而充满历史细节的史料教学是促进教学相长的重要途径,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多结合实际情况展开相应的历史细节教学,以更好地培养学生“论从史出,史论结合”的史学思维与能力,夯实史学实证基础。
  总之,采用史料教学以培养学生的史料实证素养的途径多种多样,除了以上提到的方法外,还有图片、影像视频教学法等,有条件的地区和学校还可以通过展示考古实物,或带领学生参观博物馆、历史遗址遗迹等方式进行教学,通过充分利用史料使学生更好的认识历史,培养学生“史由证来,论从史出,史论结合”的证据意识和实证精神,提升历史学科核心素养。
  参考文献:
  [1]鲁东海:《古典诗词的“史证”价值与教学途径——以扬州地方诗歌为例》,《中学历史教学参考》2018年第11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