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学术文献网络出版总库

刊名: 教学与研究
        Teaching and Research
主办:  中国人民大学
周期:  月刊
出版地:北京市
语种:  中文;
开本:  大16开
ISSN: 0257-2826
CN:   11-1454/G4
邮发代号: 2-256

历史沿革:
现用刊名:教学与研究
创刊时间:1953

该刊被以下数据库收录:
CSSCI 中文社会科学引文索引(2012—2013)来源期刊(含扩展版)
核心期刊:
中文核心期刊(2011)
中文核心期刊(2008)
中文核心期刊(2004)
中文核心期刊(2000)
中文核心期刊(1996)
中文核心期刊(1992)



让数学课堂动起来

【作者】 陈美惠

【机构】 (厦门市同安区阳翟小学)


【正文】摘 要:瑞士心理学学家皮亚杰认为,“个体的发展实际上就是练习、经验、对环境的作用等意义上的大量活动的产物”。孩子的天性好动,爱操作,爱发展,爱创造。能操作,能创造,便能让学生感受快乐,体会创作的乐趣。不动、不操作,不免让孩子心生厌烦。美国教育家杜威提倡“在做中学”,学生的学习过程应该就是“做”的过程。
  关键词:做中学;动起来;数学活动
  数学教学过程中,教师应该更多的帮助学生有效积累数学活动经验,适时的引导学生多种感官协同参与,多创设情景,让学生在课堂上,动起来,这既是获得知识的过程,又是充分发展思维,让学生的分析、比较、评价、反思、创造能力等被激发的过程。下面就以人教版小学数学的几个具体例子来谈谈
  一、变换形式,让内容动起来
  如人教版一年级上册“第几”的内容,执教老师通过呈现学生排队的情境图,让学生观察后,提问,哪些人在排队?
  分别是哪些人?穿蓝色衣服的阿姨,小男孩,提黄色包包的阿姨,穿军装的阿姨,叔叔。有几人排队?5人。
  小男孩排第几,他前面有几人,后面有几人?
  从图中还可以提出什么问题?
  ①提黄色包包的阿姨排第几?
  ②穿军装的阿姨排第几?
  ③叔叔排第几?
  请你仔细观察,5人和第5,同样都是5,表示的意思一样吗?
  5人表示一共有5人
  第5表示叔叔排在第5。
  (2)变换情境
  第1个阿姨买完票离开了,现在有几人排队?4人。
  叔叔排第几,他前面有几人?
  4人和第4,同样都是4,表示的意思一样吗?
  2.进一步体会基数、序数和含义
  观察对比
  ①有5人排队、有4人排队、前面有3人,这里的几人表示的是一共有几人。
  ②第1、第2、第3、第4、第5,这里的第几表示的是排在第几。
  执教老师揭题,这就是我们今天要一起学习的——“第几”
  学生在经历观察排队买票的情境图的过程,感知几和第几的不同。
  笔者认为虽然老师通过变换情境,让学生初步理解“数”既可以表示物体有多少,还可以用来表示物体的顺序。但是,也只是单纯让学生通过看一看、数一数的活动形式,笔者认为这样的教学不够深刻。针对学生的低段孩子的年龄特点,执教者可以创设多形式的活动,让学生动起来,参与课堂教学,比如,请这6个同学站起来,请第4个同学拍拍手……此外,老师也可以借助教室里的物体,比如天花板上的日光灯,桌椅等让学生在活动中体验基数和序数的含义,而这远比用概念去记忆来的更易理解。在数数的基础上,还可以让学生画一画,比如让学生从前往后画出第3个,从后往前画出第5个,通过更丰富的活动体验让学生充分感受上下前后左右6个方向,进而完善学生的空间观念。
  二、经历过程,让学生动起来
  在平时的数学教学过程中,我们常常会发现有些数学知识,虽然已经有了直观的演示,老师也借助多媒体信息手段去呈现知识,但学生却依然对知识一知半解。尤其是那些容易混淆、错误的问题,在老师的再三讲解下,仍然会有不少学生会出错。反思背后的原因,很多主要是缺乏让学生动手操作的过程,学生的活动经验是不完整的,无论是小组合作还是讨论交流,学生欠缺依托支撑,有点老师要硬塞给学生的体验。因此,教学中,给学生一个脚手架,让他们在实践与思考中,将简单的动手操作经验与深层次的学科知识经验深度融合。
  如人教版五下《长方体的认识》,笔者首先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出发,让学生找一找生活中的长方体物体,在课堂上把搜集来的长方体物体进行多种感官参与的认识。让学生对长方体进行摸一摸,数一数,量一量,看一看,比一比。在摸、数、比的过程认识长方体的面、棱、顶点,学生在小组合作、自主探索,经历观察分析、讨论交流中,不但认识长方体的面、棱、定点,而且知道长方体有6个面、8个顶点、12条棱,同时也探究出来长方体相对的面完全相同,相对的棱长度相等,对长方体及其特征有了更全面的理解,而且从感性的体验中明白更深层次的数学的本质知识。
  三、依托探究,让思维动起来
  打破教师讲、学生听的模式,关键是要给学生动起来的机会。在数学课堂教学中,教师应该与学生积极互动,师生互动,共同发展。学生并非空空的容器等待老师的灌输,他们有自己感兴趣的事物、有自己的看法、自己的困惑,需要面对更多的挑战……这些如果不能得到满足,学生的学习就会陷入被动,积极主动性就会遭到扼制。
  课前利用手指游戏渗透棵数和间隔数。手引发的思考。 师:伸出你的左手,张开手指,用数学的眼光看一看,你发现了什么? 师:大家都有一双锐利的数学眼睛,发现手指与间隔之间也有数学。其实在生活中那些司空见惯的现象,只要用心观察、思考也能发现他们的数学奥秘。这节课,我们将深入研究类似手指与间隔这样的数学问题。帮助学生建立一一对应的思想。
  本节课教学的难点在于100÷5=20,商20到底是颗数还是间隔数,学生模糊不清。教学中,为了能够很好突出一一对应,让学生在画线段中,体会栽一棵对应一个间隔。化繁为简,先把长度设为20米进行考虑,老师不着急列算式,先通过画图,一一对应画出一共栽了几棵,让学生观察讨论汇报后,清楚明白,20里面有几个5米,有4个5米,4个间隔,间隔数等于棵树,先求间隔数再求棵树。通过一个数学模型的建立,再从一个模型拓展到三个模型。让学生明白植树问题可以分为三种模型,两端都栽树,只栽一端,两端都不栽三种情况。
  综上所述,让学生动起来是提高数学课堂效率的必经之路,也是实现合作学习、探究学习和有意义的接受学习等各种学习方式的基础。缺乏动手操作体验的积累,学生对知识的理解是不够深刻。学生在亲身经历数学活动过程中获得的感受、体验对学生的数学学习,提高学生的数学素养有重要的作用。
  参考文献:
  [1]《数学学科与数学活动课的联系与区别》, 作者肖志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