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学术文献网络出版总库

刊名: 教学与研究
        Teaching and Research
主办:  中国人民大学
周期:  月刊
出版地:北京市
语种:  中文;
开本:  大16开
ISSN: 0257-2826
CN:   11-1454/G4
邮发代号: 2-256

历史沿革:
现用刊名:教学与研究
创刊时间:1953

该刊被以下数据库收录:
CSSCI 中文社会科学引文索引(2012—2013)来源期刊(含扩展版)
核心期刊:
中文核心期刊(2011)
中文核心期刊(2008)
中文核心期刊(2004)
中文核心期刊(2000)
中文核心期刊(1996)
中文核心期刊(1992)



利用习作教学提升学生的社会责任感

【作者】 董玲鑫

【机构】 (湖北省十堰市第一中学)


【正文】摘 要:随着新课程教学改革的深化,我们一线的教育工作者更应该调整课堂教育战略,积极探索教育教学的发展新模式,为培养具有“创新精神、实践能力和社会责任感”的新时代学生尽自己的一份绵薄之力。本文将在提升学生写作中的“社会在责任感”这个问题上谈几点个人的感想。
  关键词:高中语文;写作;社会责任感
  “魏文帝曹丕曾经说过:‘盖文章,经国之大业,不朽之盛世’。就社会价值而言,文章对于国家的政治经济发展有着十分重要的影响。就生命价值而言,文章可以,记录一个人的思想感情,对与生命的永恒和精神的传承有着重要的意义。”所以我们有必要让学生在为人为文的成长中,拓展自己的视野和胸怀,用手中的妙笔去探索一个更广阔的世界。结合教学实践,谈谈自己的做法。
  一、提升学生的社会责任感,不做社会的局外人
  作为教育活动“当事人”、“实践者”的教师,我们只有自觉针对语文教育教学实践中的有关“社会责任感”问题、话题,进行持久关注,不断反思追问,并在教学中渗透,学生才有这个意识去贴近生活,贴近现实,贴近我们的“社会”,才能自觉地开始关注公民的权利和责任,久而久之就会有一种要说话的欲望,而我们的作文正需要这种关注时事、审时度势、有话语主动欲望的内容,否则只沉浸在家庭、校园和自我情绪中的孩子无论我们给他们投入多少教育资源,都无法使他的心中种一颗有社会责任感的种子。
  1、引导学生正确认识自己与社会
  在引导学生进行创作的过程中,直接灌输“社会责任感”这样的词汇,可能学生没有实感,不能让学生们感觉我们是在做政治作业。实际上我们会发现我们的生活中绝对不是只有一个被放大的“自己”,我们生命中发生的每一件事都是与他人、与社会紧密相关的,今天我们看到的、听到的某个事件也许是将来我生活中的一部分,今天新闻事件中的主人公也许会在未来的某一天成为我的家人朋友。我们今天的行动力也许会改变事态的不良发展,我们今天积极的建构不仅仅是一种简单的参与互动,更是一种对于幸福的向往与创造。
  在高中的作文日常练习中,我们可以在每个周末给学生布置一些有关新闻时事的评论,让他们先从感兴趣的话题入手,先有话可说。在教学技能训练训练上,可以从议论文的写作论据上讲起。如何巧用社会新闻中的事例,并总结相关人物身上所弘扬的中华民族的品德,让这些现实中的人去鼓舞我们的学生。恰当地点评新闻事件,让学生在大量的信息洪流中要有筛选信息的能力,评论文章要有自己的观点,切忌两边倒。我们语文教师在批改的过程中,要善于去搭建心与心的交流,引导学生发现事件中的“自己”,纵然,我们的现实困境是,现在充斥在网络上的报道大多从反面实例出发,学生们在寻找可以评述的社会新闻中,有时会迷失方向,他们更会产生一种疑惑,我们的生存现状为什么会有这么多问题。当他开心担心,开始有了一种情感态度的时候,我们要培养他们不做局外人的契机也就到来了。
  2、在作文习作中,提升社会责任感的必要性
  正所谓“歌为心声,言以咏志”,中国自古以来就有通过文章来针砭时弊、载道抒志的传统,在这种传统背后更隐含着一种强烈的中国知识分子的责任感。这种忧患情怀从《诗经》传唱到《楚辞》,从“乐府民歌”唱到杜甫,从范仲淹的“先天下之忧而忧”又缓步走到鲁迅文章中的“我以我血荐轩辕”——这种精神更像是一种民族脊梁。如果没有这种责任与意识,五千年华夏文明也不会成为世界文化史中的一个奇迹,如果文章中没有这种责任与意识,民族的精神又如何得以书写。
  然而在我们在日常教学中,我们会发现一篇高中800字的作文却让我们找不到这样一种21世纪主人翁应有的责任意识,大多数作文的写作者把视线仅仅局限在自己身上了,学生们困守在家庭生活的狭窄范围里不能自拔。对于身边发生的社会现实不关注也不关心。作文在某种意义上已经沦为了一种文字的堆砌,学生们更喜欢把玩文字文句间的小情绪,扩大自我感受,把华丽和浮靡的个人世界变得空洞造作,这让我们诸位语文教师不禁感慨曾几何时的“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在何方?那为“为天地立心,为生民请命”民族荣光在何方?所以在我们日常的教育教学中,我们要积极为学生创设条件去让他们去探索这样一种精神传承。
  二、从文体角度切入社会生活,提升主人翁意识
  1、记叙文写作中如何练习社会
  在高一记叙文写作过程中,学生最常写也最擅长写的人物就是家人、朋友,最有感而发的事也是自己生活圈范围之内的人事。但这样就会出现文章内容千篇一律,情感雷同,在教师批改的过程中也容易出现审美疲劳。那么我们可以引导学生在上下学路上多观察社会,从陌生人群出发,抓住他们身上的细节,揣摩人物的生存方式,进而去联想他们背后的故事。另外从一个人出发,去发掘一个群体,这时候读书就是最好的方式,用经验去代替感悟,把生活中发现的和平时读书看报中的人物想结合,去挖掘我们社会中那些虽然默默无闻,却闪闪发光的人群,歌颂生活中的阳光和美。
  重视对学生进行学习方法的引导。不要让学生养成在作文中总是从反面事例出发的写作习惯,观点偏激,尽量去撷取生活中那些阳光正面的信息,并把它们补充到我们的作文写作之中,让学生有一种社会主人翁的意识,用自己的文章来传递这种发自内心的正能量。
  2、议论文写作中,巧用社会事件做论据
  高二高三的议论文写作中,很多同学都在挖过去一二十年的老论据,不但与我们现在的生活有些脱轨,更是老生常谈,无法抓住读者的眼球,那么新闻就是一个很好的切入口。从历年高考作文也可以看到我们高中生的写作范围绝对不可以框定在过去时,无论是针对高考语文作文还是针对未来生活,把视野转向社会生活,提升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始终是我们高中语文教学的重中之重。
  “让学生的眼睛在批判中明亮起来,让学生在批判中学会分析、归纳,学会评价、批判,让学生在批判中直面人生百态,与时代同冷暖共呼吸,为真善美而哭,为假丑恶而愤,逐渐养成独立思考的能力,构建正确的人生观与价值观。” 
  在语文习作中,学生们只有脚踏实地做“文”,才能有所收获,不断成长。在长期的培育中,自然会成为有社会责任感的优秀公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