刊名: 教学与研究
Teaching and Research
主办: 中国人民大学
周期: 月刊
出版地:北京市
语种: 中文;
开本: 大16开
ISSN: 0257-2826
CN: 11-1454/G4
邮发代号: 2-256
历史沿革:
现用刊名:教学与研究
创刊时间:1953
该刊被以下数据库收录:
CSSCI 中文社会科学引文索引(2012—2013)来源期刊(含扩展版)
核心期刊:
中文核心期刊(2011)
中文核心期刊(2008)
中文核心期刊(2004)
中文核心期刊(2000)
中文核心期刊(1996)
中文核心期刊(1992)
石头画实践活动在小学美术教学中的应用探讨
【作者】 姬艳霞 许思思
【机构】 (河南省鹤壁市福田小学)
【正文】摘 要:石头画,是创作者根据石材本身所具有的形状,纹理,质地,进行艺术构思、再绘画的创作。对于小学生来说,石头画是新奇有趣的。可以说,每一个作品都是世上独一无二的。学生完成绘画的过程,不单纯是简单的绘画,更是一次全新的创作。本文就石头画在小学美术教学实践中的尝试和研究进行了论述。
关键词:石头画;实践活动;创新思维
石头画,是创作者根据石材本身所具有的形状,纹理,质地,进行艺术构思、以及绘画的创作。把画和石头本身特质相结合,保留石头自然的美,并且升华和提升石头自然之美。经过绘画、巧妙的设计,赋予石头新的生命,让普通平常的淇河石“鲜活起来”。为培养学生的创新实践能力,我校将石头画引入了课堂教学,我则在课堂实践中不断的摸索总结。
一、石头画实践活动在课堂教学中的意义
(一)走进自然,亲近自然,热爱家乡
淇河是我们鹤壁的母亲河。她不仅孕育了淇河儿女,也孕育和诞生了辉煌的淇河文化。我们的孩子生于此,长于此,见了太多的淇河石。石头画实践活动让学生走到淇河边,观察石头、挑选石头,学生开始用审美的眼光审视每一块普通的淇河石。经过审视后的石头,不再是一块普通的石头,它具备了某种审美,更成为了家乡的代名词。
(二)提高了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
在石头画的创作实践中,学生需要置身于大自然中,寻找石头,回到教室依形想象设计图案,需要整合身边的各种材料进行再创作,需要不断地创新。
(三)提高了学生的美术素养,丰富了美术课程形式
淇河原石被孩子们带到了课堂上,孩子们纷纷针对手中的石头展开交流,在交流中艺术创新的火花不断的碰撞,为接下来的创作提供了思路。在老师的指导下,学生根据自己的创意,运用丙烯颜料、画笔等绘画工具,结合不同的材料,进行石头绘画再创作。石头画创作结束后,学生们三三两两聚在一起,欣赏彼此作品;或在老师的引领下,针对不同的石头画作品进行点评,“评石”活动提升了学生的审美能力,同时也更大的激发了学生的创作兴趣。
对于石头画的艺术创造来说,这项实践活动不仅培养了孩子们的创新精神,坐实的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探索精神,实践精神等;也逐渐培养了学生艺术创造的能力:观察力、感受力、绘画力等,提高了学生的美术素养。
二、石头画实践活动教学策略探究
(一)与石头画相关的实践活动
在教学中初步形成了觅石、赏石、画石、评石的实践活动流程。在长期的美术教学实践活动中,逐步摸索并形成了石头画的实践活动流程。
“觅石”:学生在教师和家长的带领下走到淇河边,走到大自然,从众多的淇河石中挑选自己喜欢的石头,在挑选过程中,不同石头的造型与纹理让学生的想象力得到发掘。寻找石头的过程也让孩子更加热爱生活。在贴近大自然的过程中,学会观察思考,不断提升学生的审美情趣。
“赏石”:淇河原石被孩子们带到了课堂上,孩子们纷纷针对手中的石头展开交流,在交流中艺术创新的火花不断的碰撞,为接下来的创作提供了思路。从最开始的比大小,比颜色,到比纹理,比石头蕴含的意境。以此为依托,探讨画什么更能与某一石头相匹配。
“画石”:在老师的指导下,学生根据自己的创意,运用丙烯颜料、画笔等绘画工具,结合不同的材料,进行石头绘画再创作。为保证创作的独特性,教师只讲解绘画知识要点,不对某一作品进行过多干涉。从而为学生创作提供更为广阔的发挥空间。
“评石”:石头画创作结束后,学生们三三两两聚在一起,欣赏彼此作品;或在老师的引领下,针对不同的石头画作品进行点评,“评石”活动提升了学生的审美能力,同时更激发了学生的创作兴趣。学生探讨的内容涵盖了颜色选择、色彩搭配、全图构思、表现形式等等。这种以教材为基础,又高于教材的绘画教学,赋予学生更多参与职能,并能将自己的想象与实际绘画融合起来。让石头画熠熠生辉,让美术课堂五彩斑斓。
(二)石头画教学在课堂中的教学策略
首先,石头当“画纸”。很多孩子拿到石头之后,迫不及待的要开始绘画,把石头当成了画纸来使用,表达的内容多种多样。由于石头本身的立体感,带给很多孩子耳目一新的感觉,很受学生欢迎。比如,在创作雪人一课时,孩子们在石头上描绘各种不同形态的雪人;在花卉一课时,描绘花朵。绘画教学应让学生先构图,保证层次分明、远近适度。在选择颜色方面,只要颜色与实际情况一致即可,不必拘泥于“深蓝”、“浅蓝”,或“淡蓝”。要让他们通过自己的笔触,慢慢领悟绘画技巧与颜色选择。逐渐培养具有个性化的绘画能力。避免青少年绘画学习出现模式化趋势。
其次,“依形想象”描绘。石头的造型多样,有些石头从不同的角度来看就有不同的发现。有的像小猫,有点像汽车等等,根据石头本身的外形和纹理来进行石头画的再创作,这更加符合石头画带给我们的特殊价值。在确定绘画主题前,学生可以自己思考,也可以相互探讨,根据石头自身特点确定相应的造型,如:椭圆形的鹅卵石,可以画成一个破壳待出的小鸡,或者一枚可爱的土豆。如果将石头画成草莓、火龙果、枇杷等等。只要喜欢,且石头与构思相吻合,都可以进行大胆尝试。
再次,石头的组合拼摆。石头的组合可以产生大量有趣生动的画面,比如大树,由小石块组合而成;马路上的车辆等等。还可以分工配合,将各种卡通人物画在石头上,并将这些石头画进行组合,构成一个完整的童话故事。这样还能锻炼学生的团队合作精神。
最后,石头与不同材料的碰撞及组合。在石头画的创作过程中,彩泥、树枝、卡纸、鲜花、果壳等材料的加入,让石头画的创作更加丰富多彩,也开阔了学生的眼界,丰富了学生的想象力。除去绘画材料外,在石头上粘贴果壳、树叶、花瓣等,也能获得意想不到的效果。绘画艺术本身就是跨界美学,不必拘泥于某一题材,或某些材料。只要能准确表达作者意图就可以了。
(三)石头画教学的评价展示交流活动
石头画实践活动的研究始终依托学校立足学生。在校内外开展了多种形式的石头画交流与展示活动,活动激发了学生的创作热情,也达到了很好的宣传效果,更多的孩子被石头画艺术所吸引,更多的老师和家长了解到淇河石以及淇河石头画的艺术再创作。
石头画,虽然只是万千美术教学资源中的一项,但是经由这小小的一块石头,以及对它的设计绘画,却培养了孩子们的创新力、绘画力、审美力,让孩子们走进自然,亲近自然,增进了热爱家乡的情感,值得学生们学习体验。
(四)实现石头画的自身“价值”
由于每个石头画都具有唯一性,且优秀的石头画能让人爱不释手,目不暂舍。因此,教师应该收集学生的优秀作品,在网上进行展示、销售。通过这种形式,也能让学生获得更多成就感。此外,配合社区、街心花园装饰,沟通后可以设置“涂鸦墙”,让学生放飞思绪,大胆构图。将童趣、童真以石头画的形式呈现给大家,让大家从另一个角度去审视石头画,审视这群思维跳跃的孩子们。
结束语
综上所述,石头画最大限度的借助了自然材料,方寸之间体现出选材、构思、构图、颜色、绘画等多项能力。可以说,只要前面的工作做得充分塌实,绘画只是信手拈来而已。美术教师需讲解,对于某一石头需从不同角度去审视,从而确定绘画主题。然后按照可以绘画的面积,确定比例关系和颜色搭配。石头画不仅能培养学生的绘画能力,还能在材料选择、创意等方面获得更多收获。
注:<河南省教育科学规划一般课题《依托石头画实践活动开展创客教育的研究》【2019】—JKGHYB—0956>
参考文献:
[1]达朝明.农村小学石头画在校本课程中的实践与研究[J].新课程(上),2019(2).
[2]赵艳红.石头画在小学美术教学中的应用[J].青春岁月, 2019, 000(031):178.
[3]骆泽文.浅谈小学美术创意教学——以一节美感课堂《创意石头画》为例[J]. 科学咨询, 2018, 000(028):97-98.
关键词:石头画;实践活动;创新思维
石头画,是创作者根据石材本身所具有的形状,纹理,质地,进行艺术构思、以及绘画的创作。把画和石头本身特质相结合,保留石头自然的美,并且升华和提升石头自然之美。经过绘画、巧妙的设计,赋予石头新的生命,让普通平常的淇河石“鲜活起来”。为培养学生的创新实践能力,我校将石头画引入了课堂教学,我则在课堂实践中不断的摸索总结。
一、石头画实践活动在课堂教学中的意义
(一)走进自然,亲近自然,热爱家乡
淇河是我们鹤壁的母亲河。她不仅孕育了淇河儿女,也孕育和诞生了辉煌的淇河文化。我们的孩子生于此,长于此,见了太多的淇河石。石头画实践活动让学生走到淇河边,观察石头、挑选石头,学生开始用审美的眼光审视每一块普通的淇河石。经过审视后的石头,不再是一块普通的石头,它具备了某种审美,更成为了家乡的代名词。
(二)提高了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
在石头画的创作实践中,学生需要置身于大自然中,寻找石头,回到教室依形想象设计图案,需要整合身边的各种材料进行再创作,需要不断地创新。
(三)提高了学生的美术素养,丰富了美术课程形式
淇河原石被孩子们带到了课堂上,孩子们纷纷针对手中的石头展开交流,在交流中艺术创新的火花不断的碰撞,为接下来的创作提供了思路。在老师的指导下,学生根据自己的创意,运用丙烯颜料、画笔等绘画工具,结合不同的材料,进行石头绘画再创作。石头画创作结束后,学生们三三两两聚在一起,欣赏彼此作品;或在老师的引领下,针对不同的石头画作品进行点评,“评石”活动提升了学生的审美能力,同时也更大的激发了学生的创作兴趣。
对于石头画的艺术创造来说,这项实践活动不仅培养了孩子们的创新精神,坐实的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探索精神,实践精神等;也逐渐培养了学生艺术创造的能力:观察力、感受力、绘画力等,提高了学生的美术素养。
二、石头画实践活动教学策略探究
(一)与石头画相关的实践活动
在教学中初步形成了觅石、赏石、画石、评石的实践活动流程。在长期的美术教学实践活动中,逐步摸索并形成了石头画的实践活动流程。
“觅石”:学生在教师和家长的带领下走到淇河边,走到大自然,从众多的淇河石中挑选自己喜欢的石头,在挑选过程中,不同石头的造型与纹理让学生的想象力得到发掘。寻找石头的过程也让孩子更加热爱生活。在贴近大自然的过程中,学会观察思考,不断提升学生的审美情趣。
“赏石”:淇河原石被孩子们带到了课堂上,孩子们纷纷针对手中的石头展开交流,在交流中艺术创新的火花不断的碰撞,为接下来的创作提供了思路。从最开始的比大小,比颜色,到比纹理,比石头蕴含的意境。以此为依托,探讨画什么更能与某一石头相匹配。
“画石”:在老师的指导下,学生根据自己的创意,运用丙烯颜料、画笔等绘画工具,结合不同的材料,进行石头绘画再创作。为保证创作的独特性,教师只讲解绘画知识要点,不对某一作品进行过多干涉。从而为学生创作提供更为广阔的发挥空间。
“评石”:石头画创作结束后,学生们三三两两聚在一起,欣赏彼此作品;或在老师的引领下,针对不同的石头画作品进行点评,“评石”活动提升了学生的审美能力,同时更激发了学生的创作兴趣。学生探讨的内容涵盖了颜色选择、色彩搭配、全图构思、表现形式等等。这种以教材为基础,又高于教材的绘画教学,赋予学生更多参与职能,并能将自己的想象与实际绘画融合起来。让石头画熠熠生辉,让美术课堂五彩斑斓。
(二)石头画教学在课堂中的教学策略
首先,石头当“画纸”。很多孩子拿到石头之后,迫不及待的要开始绘画,把石头当成了画纸来使用,表达的内容多种多样。由于石头本身的立体感,带给很多孩子耳目一新的感觉,很受学生欢迎。比如,在创作雪人一课时,孩子们在石头上描绘各种不同形态的雪人;在花卉一课时,描绘花朵。绘画教学应让学生先构图,保证层次分明、远近适度。在选择颜色方面,只要颜色与实际情况一致即可,不必拘泥于“深蓝”、“浅蓝”,或“淡蓝”。要让他们通过自己的笔触,慢慢领悟绘画技巧与颜色选择。逐渐培养具有个性化的绘画能力。避免青少年绘画学习出现模式化趋势。
其次,“依形想象”描绘。石头的造型多样,有些石头从不同的角度来看就有不同的发现。有的像小猫,有点像汽车等等,根据石头本身的外形和纹理来进行石头画的再创作,这更加符合石头画带给我们的特殊价值。在确定绘画主题前,学生可以自己思考,也可以相互探讨,根据石头自身特点确定相应的造型,如:椭圆形的鹅卵石,可以画成一个破壳待出的小鸡,或者一枚可爱的土豆。如果将石头画成草莓、火龙果、枇杷等等。只要喜欢,且石头与构思相吻合,都可以进行大胆尝试。
再次,石头的组合拼摆。石头的组合可以产生大量有趣生动的画面,比如大树,由小石块组合而成;马路上的车辆等等。还可以分工配合,将各种卡通人物画在石头上,并将这些石头画进行组合,构成一个完整的童话故事。这样还能锻炼学生的团队合作精神。
最后,石头与不同材料的碰撞及组合。在石头画的创作过程中,彩泥、树枝、卡纸、鲜花、果壳等材料的加入,让石头画的创作更加丰富多彩,也开阔了学生的眼界,丰富了学生的想象力。除去绘画材料外,在石头上粘贴果壳、树叶、花瓣等,也能获得意想不到的效果。绘画艺术本身就是跨界美学,不必拘泥于某一题材,或某些材料。只要能准确表达作者意图就可以了。
(三)石头画教学的评价展示交流活动
石头画实践活动的研究始终依托学校立足学生。在校内外开展了多种形式的石头画交流与展示活动,活动激发了学生的创作热情,也达到了很好的宣传效果,更多的孩子被石头画艺术所吸引,更多的老师和家长了解到淇河石以及淇河石头画的艺术再创作。
石头画,虽然只是万千美术教学资源中的一项,但是经由这小小的一块石头,以及对它的设计绘画,却培养了孩子们的创新力、绘画力、审美力,让孩子们走进自然,亲近自然,增进了热爱家乡的情感,值得学生们学习体验。
(四)实现石头画的自身“价值”
由于每个石头画都具有唯一性,且优秀的石头画能让人爱不释手,目不暂舍。因此,教师应该收集学生的优秀作品,在网上进行展示、销售。通过这种形式,也能让学生获得更多成就感。此外,配合社区、街心花园装饰,沟通后可以设置“涂鸦墙”,让学生放飞思绪,大胆构图。将童趣、童真以石头画的形式呈现给大家,让大家从另一个角度去审视石头画,审视这群思维跳跃的孩子们。
结束语
综上所述,石头画最大限度的借助了自然材料,方寸之间体现出选材、构思、构图、颜色、绘画等多项能力。可以说,只要前面的工作做得充分塌实,绘画只是信手拈来而已。美术教师需讲解,对于某一石头需从不同角度去审视,从而确定绘画主题。然后按照可以绘画的面积,确定比例关系和颜色搭配。石头画不仅能培养学生的绘画能力,还能在材料选择、创意等方面获得更多收获。
注:<河南省教育科学规划一般课题《依托石头画实践活动开展创客教育的研究》【2019】—JKGHYB—0956>
参考文献:
[1]达朝明.农村小学石头画在校本课程中的实践与研究[J].新课程(上),2019(2).
[2]赵艳红.石头画在小学美术教学中的应用[J].青春岁月, 2019, 000(031):178.
[3]骆泽文.浅谈小学美术创意教学——以一节美感课堂《创意石头画》为例[J]. 科学咨询, 2018, 000(028):97-98.